原標題:敲敲科技林浩:做「生產營銷」的隱形冠軍
熱愛音樂的營銷人自立門戶後會選擇什麼方向?林浩pick了耳機市場。
「大學時玩過樂隊。」提到這段經歷,這位前重金屬樂隊吉他手仍會笑容滿面。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原聯想產品營銷高級經理,快速更新迭代的耳機市場吸引了他的注意。
還在聯想任職時,林浩發現電腦的市場滲透率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飽和,而手機則不然。當時他預測,由於具備強大的娛樂影音功能和特有的便攜性,未來手機配備耳機將成為必然的趨勢。
據他觀察,耳機的生命周期很短,其市場規模可以達到手機的兩倍。「特別是藍牙耳機,後來長期跟工廠合作時發現,基本上壽命只有一到兩年。」
事實證明這個預判是對的。據Canalys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智能音頻設備(包括智能音箱和個人智能音頻設備)的全球出貨量達到了9620萬臺。預計2020年TWS(真無線)耳機會增長29%,出貨量有望超過2億臺。
2012年,敲敲科技橫空出世。兩年後,一款名為「敲敲耳機」的社交音樂APP和以敲擊為代表的全手勢交互產品「擊音(iGene)」智能耳機誕生了。
敲敲耳機,就可以快速收藏歌曲,或者獲得你從未聽過的偏好歌曲。這個功能讓當時的擊音耳機顯得十分新奇,但其最高售價均不超過500元。作為敲敲科技的創始人和總經理,那時林浩放話「要把高端耳機拉下神壇」。
後來回顧做音樂社交APP的這段經歷時,林浩承認,步子邁得太大了。
「當時大型音樂平臺太多,你們的生存空間有多少?如果你們能做到,別人為什麼不來抄你們呢?」投資人把林浩問住了,他意識到,還是應該找到自己在產業鏈的定位。
憑借多年從事營銷工作的經驗,林浩了解,大公司有著沒法把握好市場預期與自己訂單之間平衡的痛點。他也觀察到,隨著毛利率的降低,工廠之間競爭加劇,許多廠商都在籌劃往市場前端走。但他們遇到了許多難題:不知道市場想要什麼,沒有好的產品,不知道該生產多少訂單合適……這讓林浩看到了新的方向,即把生產和營銷兩端整合起來。
從2016 年起,敲敲科技開始轉型。這種新型模式被林浩稱為「生產營銷」。在他看來,傳統模式涉及多個環節,產品的規劃和營銷是屬於品牌方的事,而工廠僅僅在按客戶訂單生產。與之不同,生產營銷模式把兩端打通,基於大數據分析後,為客戶明確用戶需求量,再替他們按需生產、銷售運營。
轉型後的敲敲科技兼顧了兩塊業務:自主生產自家耳機和向客戶提供生產營銷服務,兩塊業務營收三七開。據林浩介紹,敲敲科技全年銷售額總體可以達到一個億――這正是2014年他接受採訪時立下的目標,而今年他希望營收能達到兩億。在擁有六七個千萬級的成功案例後,林浩對此頗有信心。畢竟,他曾幫客戶實現了年銷售額變月銷售額的業績。
於是林浩更加看清了自己與其他工廠的關係:不要競爭,要合作。現在,琢磨怎麼「打爆」產品成了他和團隊最重要的事,但他基本不提產品歸屬於誰。或許在他看來,「打爆」你的產品或是他的產品並無區別,提供「生產營銷」服務,打通整個鏈條實現共贏才是最大的利益。
林浩也明白,在網際網路時代,打造爆款必須依靠大數據分析。據他介紹,團隊從電商平臺獲取豐富的數據後,會再做二次挖掘。他們也因此發現了遊戲玩家和追劇狂人對無線耳機低延遲的高要求。
他了解到,用戶打遊戲或者看視頻的時候,如果音畫不同步會感覺很難受。「所以我們做了一個40毫秒的產品,幾乎等於沒有延遲。」這款完全入耳式的無線耳機成功地成為林浩團隊打造的爆款,這讓他更加堅信自己的團隊有做「爆款」的能力。
但林浩並不認同高端耳機之高端應體現在價格上。他始終堅持不盲目追隨科技,而是盡力滿足用戶的需要。「我們當然會保證自己的高端品質,不過還是要把所謂高端拉下神壇。」
當然,轉型之後的林浩和他的團隊又有了新的願景:在耳機行業做生產營銷服務,爭取做這個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
(文章來源:中新經緯)
(責任編輯:DF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