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世說新語》第一章「德行」的第九篇,講的是荀巨伯探望友人時遭遇胡賊的故事。
原文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譯文
荀巨伯去遠方探望生病的友人,不幸遇到胡賊攻打郡城。友人對荀巨伯說:「我這回死定了,您快離開這吧!」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探望您,您卻叫我捨棄您而逃走,丟下道義而求生,這是我荀巨伯能幹出來的事嗎?」等胡賊攻進郡城殺到友人家中,便問荀巨伯:「我們大軍來到,你們全郡的官民都跑了,你怎敢不跑,在這充什麼好漢?」荀巨伯說:「我朋友生病,跑不了,我不忍心丟下他不管。現在我願意以我自己代替友人,你們不要殺他。」胡賊互相說道:「咱們這些不講信義的人,跑到人家講信義的地方來了!」於是胡賊撤軍,郡城得到了保全。
品讀
先來說說荀巨伯這個人。根據成書於南朝劉宋時期的《荀氏家傳》記載,荀巨伯是潁川郡人,荀淑的家族成員,生活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期,但具體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跡都不詳,姓名字號也都不具體,只留下這麼一段故事。
古人有名有字,其中名是大號,輕易不用,位尊者需要避諱其名。如秀才一詞在東漢被改成茂才,就是因為需要避諱劉秀的秀字。又如王昭君在晉代被改稱王明君,就是因為需要避諱司馬昭的昭字。只有其本人自謙的時候可以自稱姓名,如果他人直呼某人姓名,那就是非常不客氣不禮貌。
由於名比較重要不能輕易稱呼,字就成了日常社交所用的代名。取字一般都跟從名的含義,如曹操字孟德,操和德都是有操守有德行的意思;如趙雲字子龍,雲從龍,這是《易經》裡的說辭;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不過也有不太相關的,如張飛字益德,這好像就沒什麼關係,大概羅貫中也不理解張飛為什麼取了這個字,於是在寫《三國演義》時就給三爺改成了翼德。
史書上記載,張飛當時喊的是: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東漢時期,時人有以單字名為貴的講究,極少出現西漢初年諸如周亞夫、霍去病、李延年、李廣利、趙充國、張安世這樣的雙字名。荀巨伯出身於潁川荀氏這樣的士族家族,按說不會有一個雙字名,所以有人猜測巨伯是字,其名不可考。
荀巨伯探望的這位友人住在何方也不清楚,從能被「胡賊」攻陷郡城來看,應該是在北方邊境。根據史書記載,在桓靈之間,南匈奴、烏桓、羌和鮮卑等少數民族時常入寇劫掠。不過除了鮮卑之外,其他幾個民族的入寇都被東漢軍隊擊破。從本篇中胡賊「班軍而還」來看,荀巨伯遇到的可能是鮮卑人,他去的這個地方有可能是晉北的雁門和雲中兩郡。
胡人習慣秋冬馬肥的時候南下劫掠
東漢時期的內附少數民族逐漸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東漢政府對他們役使過重,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再加上王朝衰敗時期與小冰期重合,迫使這些少數民族不斷反叛入寇,劫掠邊境郡國的財富和人口。荀巨伯提出以自己代替友人,就是做了被胡賊擄走當奴隸的打算。
從胡賊能被「義」影響行動來看,這群胡賊的漢化程度已經非常深了。漢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學習,在西漢時期漢匈戰爭的時代就已開始。衛青和霍去病都擅於招納匈奴人做嚮導,匈奴也重用漢朝投降來的衛律、李陵等人。東漢時期,朝廷要求內附各部族送人質到洛陽,讓他們到太學中學習,希望以儒家文化的薰陶來祛除他們的威脅。
只不過,事物都有兩面性。漢化的少數民族懂得道義,仰慕中華文化,奠定了未來民族大融合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漢化的少數民族建立了有效的行政和軍事組織,也吸收了漢人的先進技術,其實力比起劫掠時呼嘯而來,敗退時如鳥獸散的匈奴強大了許多,成為從東漢到西晉一直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最終釀成了五胡亂華的三百年大分裂。
開啟五胡亂華序幕的劉淵,就是長年在洛陽留學的匈奴人
福禍相依,當荀巨伯慶幸於自己和友人從胡賊手中撿回一條命時,他們一定想像不到,百年後的中華大地,這群胡賊的子孫竟改名換姓,接過了漢人的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