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是一種真實的感覺
我的老師是一位儒、釋、道俱通的大家。由於老師不搞磕頭拜師,我也僅得其所傳之九牛一毛,是他眾多學生中的普通一員。所以,雖敬之若父,卻不敢稱之為「師父」,也不敢自稱為他的「徒弟」。當有人問我的師父是誰時,我只是怯怯地說「我的老師……」之所以怯怯地,是沒有底氣,怕自己修行不好,辱沒了老師的名聲。
我曾經在我老師創辦的學院工作,擔任培訓部部長多年,乃至後來做了老師的助理,協助他管理學院的工作。於是,我在同學中有了一定的「威望」,用現在的話說,有了「人氣」,有了大量的「粉絲」。有的「粉絲」竟在97年至今的20年間,奔波於中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參加學習班多達46次。「粉絲們」長期的認可感動著我,也鼓勵著我,我也和他們成了如家人般的朋友。
借著老師的名望、「部長」的身份,憑著過去的人氣,得益於老學員、老粉絲、老朋友的寬容、理解與關愛,這些年來,在國內外的講課都進行得很順利。
有一天,我忽然想,若跳出熟悉的圈子,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給完全不認識我的人講課,完全不提及我的老師。也就是說,沒了那個所謂「培訓部長」的身份,沒了我老師的光環,以真實的我面對同學,又會如何呢?
這麼一想,驀然一驚。不由得靜默深思。
我發現老師智慧得如一座寶庫,光芒四射。我站在寶庫外面,光照在了我的身上,讓我看起來也在發光。
過去的三十年間,我只是靠著老師的光芒「狐假虎威」、「光鮮亮麗」地到處講課。更可怕的是,自己時常都認為光是自己發出的。當得到掌聲時還自鳴得意、沾沾自喜……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大大的名不副實。褪去了光環,真實的自己是多麼孤陋寡聞、空虛淺薄。
齊白石講「似我者死,學我者生」。我告誡自己,不能修有口無心的「口頭禪」,行徒具形骸的「模仿秀」,當沒有生命的「傳話筒」,更不能「打旗號」、「拉大旗」,「指佛穿衣,賴佛吃飯」。而要自覺、勤奮地去領悟老師的口傳心授,去踐行古聖先賢的智慧以讓中華文化通過自己踏實的工作、健康的生命而綻放出利益社會的光彩。
於是,我試著走出老圈子,去面對陌生的群體;褪去光芒,去接納挑剔的目光;忘掉過去,去展現真誠的自己。
……
這個過程並不輕鬆。可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老師不再掛在嘴上,而是活在心裡、化在了生命裡。我好像成為了老師的一部分,老師也成為我的一部分。
此時,會發現我心中也有寶庫,也會發光……
我們常把老師比喻為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我想,作為學生,可不能沾著老師的光去顯擺自己,而要敬請老師的光入內,點亮心燈,明亮生命,將智慧之光代代相傳。
有了被點亮的心境,有了被喚醒的感覺,如此,才敢弱弱地說:「老師,我是您的學生。」
雖然弱弱的,雖然九牛一毛,但那是一種傳承的感覺,傳承著光明,傳承著希望,傳承著正氣,傳承著精神血脈……
如傳承了父母的生命基因一樣,傳承了老師的文化基因。
於是,我真實感受到了「師父」的含義,也明白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古訓。
感受到?
是的,這是一種感覺,一種植根內心的獲得感,一種承繼血脈的貫通感,一種同天共地的一體感。只要心裡有,不能天天耳提面命也沒有關係;只要內心誠,縱使時空變換也心感意通。這種感覺真實而鮮活。有了它,頓時覺得生命飽滿而充滿生機,內心安定而坦蕩無憂。
父母給了我生命,老師讓生命光明。
我時常想,往周圍看,「三人行,必有我師」,往上追溯,我的老師,我老師的老師乃至堯、舜、禹、湯、文、武……古聖先賢豈不都是我的老師?我的體內不也流淌著他們的血脈,貯藏著他們的靈魂?
於是,我便不是我,和每一個炎黃子孫一樣,我們都是一個大的存在——人類智慧、聖賢德性的傳承者。
如此看來,你我不都是——師承聖賢?
「師承聖賢」,這讓我想起明道先生之言「先聖后聖,若合符節。非傳聖人之道,傳聖人之心也。非傳聖人之心也,傳己之心也。己之心無異聖人之心:廣大無垠,萬善皆備。欲傳聖人之道,擴充此心焉耳。」
——師承聖賢,擴充此心。
按此心法整頓精神,莊嚴氣質,內心便立刻恭恭敬敬、安安靜靜、乾乾淨淨。於是,便會對手上的工作認認真真,對周圍的人誠誠懇懇,對家國天地赤子丹心……
如此踐行,不僅可使得身心健康、工作順利、家庭幸福。更能讓自己充滿「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
這是根本的傳承,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