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眼中,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又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或許從電影《橫道世之介》裡,我們能找到答案。
個人文筆不好,這裡引用知乎用戶雪夜紅石鎮在問題「如何評價日本電影《橫道世之介》?」下面的回答來介紹這部電影,我添加了些影片畫面。
橫道世之介的名字叫橫道世之介。我記得一篇小說開頭就是這樣介紹主人公的,我也覺得這樣一句話解釋影片名字再合適不過了。影片的前二十分鐘讓我有些分神,導演刻意地讓演員的表演生活化,這也讓影片前幾個場景劇情有流水帳的感覺,很少的戲劇性讓影片好像照搬了一個普通東京大學生的生活,這明顯是導演刻意追求的效果,這或許是日版的《少年時代》。
然後倒敘手法就這麼任性地出現了。世之介剛結識的一男一女兩個朋友,前一個場景三人還在大學談笑,後一個場景那兩個朋友便已結婚成家,從二人的形象上來看,可以知道時間過去了很多年。只是在家庭瑣碎的間隙,兩人的話題無意間回到大學。然後影片接著回到大學時光,講述世之介遇到的另一些人和事,那些人和事也就在未來的不知哪一天偶然回想起世之介,笑著和身邊人講述他們眼中的世之介。
影片的時間線不斷地在過去和未來游離,穿插敘事緩慢地將世之介的故事鋪陳在我們眼前。時間仿佛沒有了痕跡,世之介和他的朋友們好像被投進湖中的石子,泛起的漣漪顫抖了幾秒鐘,便支撐不起他們存在過的倒影。我們每時每刻關注的東西,無法將時光刻進你的心裡。只有當我們某次無意地伸懶腰,某次放下生活的重擔喘了口粗氣,或是某次把昨天還綠油油的黃葉踩在了腳底,才會像以前很多次那樣說:「啊,原來日子過得這麼快。」 然後再一頭扎進生活裡。
影片只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叫世之介的男孩遇到的很多人。它其實也講了很多故事,但是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遇到了同一個人,他叫橫道世之介。影片構思或許來自一些每個人都有過的想法: 我們每個人都有故事,而我們認識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我們認識的每個人所認識的每個人也都有故事……而當每個人的故事中都出現了同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個最完整的他。影片從敘事手法上回歸了我們最本真的生活。
與華麗的敘事手法相對應的是影片沉靜克制的鏡頭語言和演員表演。影片從頭到腳顯露出一種生活化的氣息。世之介第一次見鄰居的尷尬,第一次見女友家長的畏縮,第一次擁抱時的緊張失措。影片將紙面上的戲劇化降到最低。從來沒有頻率稍快的剪輯和鏡頭推移,長鏡頭構成鏡頭語言的主體。這是影片從鏡頭和表演上的回歸。
影片快結束時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道具:相機。相機可以停滯時間,可以將過去帶到現在,可以讓昔人昔事停留於指間,生活用廣角鏡頭似的眼光審視著人與人之間的點點滴滴,相機對於時間線有著強烈的象徵意義。相機也是情節上的重要線索,女主角十六年後收到的一張張相片,為影片結尾處揭示十六年前相片的來歷做鋪墊。同時影片一半時十六年後的那條新聞:「35歲攝影師橫道世之介遇難」,相機成為了影片對世之介去世這一信息的強暗示道具。影片的第一幕世之介剛搬到東京,便聽說自己的隔壁似乎從來都沒有住人,直到影片快結束時,一次極其偶然的事情讓他結識了隔壁終日不出門的攝影師,攝影師送了他一部相機,這一系列的偶然事件最終導致了世之介悲劇的結局(生活不就是無數的偶然造成的必然嗎?)這是影片情節上的回歸。
《橫道世之介》從一開始就不準備講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哪怕是最有戲劇張力的世之介去世的結局,影片都早已在進度條一半時就和盤託出。而過去和未來兩條時間線不斷逼近那段本應最讓人傷心的情節時,影片卻戛然而止,只記得世之介相機後面那燦爛的笑容,仿佛溶進了身後的陽光裡。一個過去的世之介永遠停留在了過去,無論人們什麼時候想起他,就像時間從未在世之介身上流逝過一樣。好像黑洞理論中,當一個人掉入黑洞,因為黑洞的超強引力對時間的影響,在黑洞外的觀察者與黑洞內的掉入者因為引力關係產生了兩個時間參考系。對於掉入者來說,他早就被黑洞的引力撕扯成了原子狀態而殞命。可對於觀察者來說,掉入者會慢慢慢慢移向黑洞中心,然後永遠停在那裡。世之介的大學好友在多年後對旁人說:「我認識世之介,而你不認識,這讓我覺得我比你幸福。」世之介去世三個月後,世之介的母親在信中說:「我的獨子離開了我很傷心,但是能成為世之介的母親,我感到很幸福。」世之介大學時有過幾面之緣的交際花多年以後聽聞世之介的死訊,黯然神傷。這樣一個似乎總是被人遺忘的人,卻能在多年後的夜晚,勾勒起他人的過往。
歡迎關注公眾帳號,了解各種軟體,動漫,遊戲信息,順便學習一點理財知識!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右下角點擊一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