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張飛歷史原型是誰
據悉,《金剛川》中張飛的原型是抗美援朝志願軍工兵第3團3營9連連長張振智。
張振智1922年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1946年參加革命,晚年的時候曾經有記者問他:「你最難忘的一次戰鬥是哪一次?」張振智毫不猶豫的回答道:「金城戰役」。
《金剛川》的故事是發生在抗美援朝的末期,當時為了爭取談判主動權,志願軍發動最後一次大型戰役,金剛川是本次戰役中重要的軍事通道,搭載著的巖裡橋卻被敵方損毀。
為了搶佔軍事先機,我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搶修戰鬥,卻因為敵方的頑強抗擊,一次又一次的炸回。敵方轟炸機在兩個多小時內向橋梁扔下數以千計的炸彈,而我方不懼犧牲,一次又一次的修復戰略通道,直至戰鬥勝利。
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三十七米長的大橋,用血肉之軀築起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線的物資輸送。
為了更好還原70年前志願軍戰士的作戰狀態,張譯、吳京提前半月接受高射炮操作訓練,力求熟練掌握每一個環節;李九霄、魏晨也紛紛身體力行,學習使用槍械甚至攀爬施工塔吊,戲裡戲外皆是一場意志的考驗。誠如鄧超所言:「我沒有覺得艱辛,我覺得我是在感受。同時也是在致敬那個時代,致敬中國軍人。」
電影《金剛川》力求以最真實質感,通過普通戰士們的微觀視角,帶著觀眾一同感受戰爭的殘酷,以及平凡個體們,於絕境中留下的種種「非凡創舉」。
張飛發生了什麼事件
《金剛川》這部電影是根據現實中真實發生的事件改編的,就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電影之所以起了「金剛川」這個名字,也是因為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金城戰役就是圍繞著這條河上的一座橋所展開的。金城戰役是志願軍在陣地戰階段最成功的一次進攻戰役,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這也是志願軍火力支援最為充足的戰役。回顧整個金城戰役,志願軍一共集中了超過1100門火炮,消耗彈藥約3.6萬噸,其中消耗炮彈1.9萬噸,消耗的彈藥數量超過了志願軍前五次戰役的總和。
這場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5.3萬餘人,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裡,將南朝鮮軍4個師打殘,使得中朝方面在談判中贏得了先機,十分有力的促進了朝鮮停戰協議的籤署。而電影極大的還原了當時戰役的激烈場景,讓觀眾們能夠感受到當時那段炮火硝煙的歲月,正是有了無數志願軍烈士的犧牲和付出,才有了我們現在悠然自在的生活,如果不是他們浴血奮戰,為我們打拼,我們也不會擁有現在的和平。
電影在剛開始籌備的時候就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注,現在《金剛川》定檔,馬上就要和大家見面了,也讓期待這部電影已久的人們心情很是激動。雖然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段時光,但相信每一個人都會牢牢記住這些英雄們的付出,他們的光輝事跡也將會永久載入中華民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光輝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