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光如霜馬如飛,單騎衝開長坂圍。」——《八佰》中反覆出現趙雲趙子龍,還有那匹仿佛一道光一樣的白馬。
孤軍奮戰,不留後路,幾次抵禦住日軍的攻擊。《八佰》中的戰士們,也像極了七進七出的趙子龍。
白馬在《金剛川》中,也有出現
同樣由管虎導演的《金剛川》,裡面也出現了三國英雄人物和具有象徵意義的動物——張飛、紅蜻蜓。
那麼在這部電影裡,這兩個設定又分別有什麼含義?
然而沒多久白馬就跑了......這信息量太大了,足夠單開一篇
昨天看完《金剛川》,主角張譯扮演的角色叫張飛。
在三國中,劉備在長坂坡敗退,是張飛率領二十騎斷後,守著當陽橋朝對家厲聲大喝。曹軍無人敢向前一步,劉備也因此逃過一劫。
電影中張譯扮演的張飛,和吳京扮演的關班長,操控著當年蘇聯支援朝鮮戰場的M1939式37毫米高炮,用來保護我軍渡江作戰的防空火力。
電影中總共出現2門炮,這對於每隔幾個小時就會出現的美軍飛機來說,就像三國中的張飛一樣。
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那種,而是形單影隻、孤注一擲。
電影最後,張譯扮演的張飛也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後面會具體說。
三國中的張飛頗為自負,《金剛川》中的張飛特別謹慎。
用關班長的話說,就算炮彈少,也不能把炮當成狙擊槍使吧?
但現實情況卻是,當時我們國家剛剛成立不久,在蘇聯的支持下雖脫離了「小米加步槍」的窘境,但前線彈藥吃緊也是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事。
關班長有技術,主張開一次炮就儘量打下來一架敵機,沒毛病。
張飛為「續航能力」畏首畏尾,也是一種戰鬥策略。
可就是這樣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在炮兵戰友們都犧牲、自己也被炸得只剩「一半」後,把汽油澆在自己身後的土地上,用信號彈點燃。
一個人、一隻胳膊、一條腿,和那個喪心病狂的美軍飛行員同歸於盡,也對B29造成了一定震懾。
當然,也為我軍的渡橋時間進行了最後、最大化的爭取。
說句題外話,張譯再一次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是不是該安排個「影帝」加冕一下了?
再說說紅蜻蜓。
如果沒記錯的話,在《金剛川》中紅蜻蜓一共出現3次。(如有錯誤,歡迎觀影細緻的同學前來指證)
只有第一次的鏡頭較多,還停留在一位士兵的胳膊上,吹也吹不走。
紅蜻蜓本身有兩層含義,一是消滅害蟲,二是象徵著勝利和喜慶。
我軍渡江攻打美軍對應第一層,金城戰役最後取得勝利,並為停戰談判提供了籌碼,對應第二層。
除了表面的象徵意義外,紅蜻蜓本身有一個特點也很有意思:這種蜻蜓雌性成蟲和雄性幼蟲都是黃色的,只有雄性在成熟過程中會慢慢從黃色變成紅色。
「成熟」對應著「變色」,將紅蜻蜓這一特質放在當時的我軍身上,也非常應景。
在電影開頭,簡單介紹了一下當時的背景和國際形勢。
抗美援朝是我們國家成立之後的第一場大戰,這場戰爭的勝利與否,除了直接關係到我們領土安全之外,還和我們國家的國際地位、被認可度息息相關。
也就是說,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爭。
如果說解放前的戰爭是為了「活下去」,那麼解放後的戰爭,則是實打實地為了「站起來」。
這是「成熟」的第一層含義。
再者,電影中有現實老兵的自白,通篇也貫穿著以老兵回憶視角展開的旁白。
那些以血肉之軀築成「人橋」的人,不惜一切代價打贏這場仗的目的,是為了千千萬萬的同胞,以及子孫後代們。
這場戰爭,是一場「我為人人」的戰爭——不管是本國的國際地位,還是國土的安全完整,說到底,都是為了屬於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
最後想說,《金剛川》確實好看,也確實擔得起「獻禮」這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