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娛姬電影』▲ 你想看的這裡都有
昨天,去看了《金剛川》的首映。
其實在看這部影片之前,已經對故事有大概了解了。
2020年即將過去,《金剛川》也是很多人在僅剩的兩個多月中最期待的一部華語電影。
一部關於抗美援朝的影片。
其實有一點《金剛川》跟《八佰》有點像,當然不是時代背景像,而是都以一個地點為主,描寫一場戰場。
《八佰》是守護四行倉庫,《金剛川》是奪得一座橋。
而故事背景就發生在1953年,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戰役。
這場抗美援朝戰爭持續了3年,指揮部下了命令,大部隊必須在7月13日抵達金城前線,才能保障兵力,集中力量發動進攻。
而這場戰役最大的困難就是通過一條河,也就是金剛川。通過河的唯一方法就是過橋。
不過《八佰》的劇情是一條線的故事,按照時間線,每一天每一天的臨近。而《金剛川》是多視角展現一個故事。從步兵、美軍飛行員、炮手三個視角,最後匯合到橋上。
所以整體看的時候,就會覺得內容不夠豐富,你會缺少新鮮感,把三十分鐘的內容生硬填充進了2小時的電影中。有很多網友評價就是沒有必要用四個視角分段,完全可以用全知視角拍。
而且很明顯,前三個片段在拍攝的時候重複用了多個場景,多個鏡頭,這對於電影來說,除非有特別的象徵意義,不然根本就沒有故事張力。重要的事情可以說三遍,但是電影你不能真的一個事拍三遍給觀眾看。
也就導致故事的張力全部需要用演員去完成。
所以很多人會認為,張譯的表演很厲害,但也只是演員演技所帶動的情感。如果你把張譯、吳京和鄧超換成演技欠缺的青年演員,百分之八十的觀眾都會覺得沒有代入感。
三個視角。
第一個片段,步兵視角。李九霄飾演的劉浩和鄧超飾演的連長。他們所在的連隊被臨時調遣輔助工兵連保證金剛橋的暢通,見證並親歷了金剛橋從炸毀到重生的歷程。
其實第一個片段看的時候,你是帶有一定新鮮感去了解故事的。我自己盲猜第一段管虎可能參與了比較多,有些細節能看出來,比如白馬從《八佰》裡又被挪到了《金剛川》中。
之前《八佰》的故事裡就用到了關雲長的概念,而這一次《金剛川》也有意無意代入了。
比如主角的名字劉浩(李九霄 飾)、關磊(吳京 飾)、張飛(張譯 飾),剛好對應劉備、關羽、張飛。
看第一個故事的時候,你完全不會想到接下來還要有兩個視角。因為人物都出現了,按照故事發展講就好了。
可是偏偏第二個故事又把時間調到了最開始,換成了美軍空軍飛行員的視角。
感覺這部電影美軍飛行員應該也是主角,也適合出現在海報裡。整個第二個片段都是以他的角度敘事,我甚至一度覺得是不是還要講一下美國飛行員的兄弟情。
整個角色的塑造完全是敗筆,我不理解塑造的意義。而且說話的美音真的很難聽。特效已經花了很多錢了,難道不能找個好一點的好萊塢3線演員嘛?
第二個故事全篇都是美國人內心的獨白:這個橋為什麼一直炸不斷,為什麼一直能被修好。側面來反映志願軍的毅力。
但這樣做,顯得美國飛行員智商很低,很衝動。反反覆覆一個人飛回來要與我們決一死戰,這就有點「抗日雷劇」的效果了。相比較來說,在這種電影裡,一個個看不到臉的轟炸機倒是更有壓迫感和神秘感。
但我們的士兵也拍的很「失真」,用步槍朝著飛機猛烈開槍,除了能暴露自己的目標和發洩情緒也沒什麼其他作用了。
第三個故事和最後,是講高炮手張飛(張譯飾)和關磊(吳京飾)。這個故事重點塑造人物情感。
相比較於之前的兩個片段,能看出來導演還是將最重要的筆墨放在這一段。
大場面很多,很激烈。
什麼都是假的,只有張譯和吳京的兄弟情是真的。這句話倒是很好在這部劇中體現。
另外這部分的高光還是展現在張譯的演技上。情緒爆發,怒髮衝冠,很真實,可以做《演員請就位》的教程。我從片段裡就能感覺到一個英雄的偉大。
很多人稱《金剛川》是低配版的《敦刻爾克》。
管虎、路陽、郭帆,《八佰》、《繡春刀》、《流浪地球》,單獨拿出來每部電影都很有導演自己的特色。結果1+1+1=高仿?
背景音樂和懟臉的鏡頭,以及大場面的拍攝,不得不說,的確很像《敦刻爾克》。
而且《金剛川》整個劇情都給人一種「走流程」的感覺,角色基本是工具人。
結尾段煽情過分濃鬱了,先是《我的祖國》再到口號式的旁白,最後又是紀錄片彩蛋,急於讓觀眾落淚。這個手法還不如直接看抗美援朝的紀錄片。
我感覺一提到《金剛川》,就會有人說「時間緊,任務重」。很多人就讚美,這是國內短時間能夠拍出來的戰爭片的最高水平了。但這聽起來真的像賣慘。
什麼時候我們評價一部電影,不是以這部影片本身好與不好作為判斷,而要附加那麼多其他的因素?
如果細節打磨不好,如果故事塑造不好,如果感情升華不好,那為什麼要誇影片好?
我還是覺得,藝術創作,還是實事求是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