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存在引力,火焰為什麼是上升的,而不是往下沉?

2021-02-08 靚仔講知識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靚仔講知識,關注我,每天都會用心給大家分享未知事件,感謝您的收看!

火是人類文明致勝的法寶之一,只有人類才具有將火付諸實踐的能力。對這種平常的事情,有時也不由得讓人好奇,火焰究竟是由什麼構成的?為什麼地球對大氣層都有束縛的能力,使得大氣層的絕大多數質量都集中在離地面10公裡以內,而火焰卻似乎能克服地心引力,有往上飄的本事?

火苗發生與組成

對我們最熟悉的火焰來說,大家可能都知道,由可燃物和氧氣的快速反應所引起的快速發熱現象,伴隨著氣體、無機物灰的產生而產生。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可燃物是與氧氣直接反應,還是另有玄機?

細看之下,火焰並非產生於可燃物質的內部,而是始終附著在表面,燃燒的原因是氧氣通過氣隙進入後,燃燒得較慢,也不夠充分,儘管也能發出光和熱,但卻沒有火焰,制木炭是在氧氣未充分燃燒的情況下,使木材形成多孔隙結構,使氧氣容易進入就更容易燃燒;而粘附在表面的火焰,由於燃燒介質的不同,形狀不同,氣體會散開,這是一種倒可以理解的現象,為什麼固體的燃燒也是如此?

火的產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那就是超越燃點的溫度,在高溫下,物質的粒子更加活躍,有些可燃粒子離開固體表面進入空氣中,在高溫下,與氧氣分子快速化合,如果溫度較高,物質粒子還會離子化,即變成等離子態,這使固體可燃物質的燃燒也具有一個明顯的燃燒界面。這就是說,火焰發生在氣態的狀態,固體可燃物的燃燒首先轉變成稀薄氣體或等離子態,然後與氧氣發生反應,當然,在反應過程中,有些不能燃燒的無機物灰燼會被捲起來。

因此,火焰的物質組成中有氧(如氧自由基等形貌)、可燃物粒子、等離子體、灰燼等;而火焰的發光是由物質原子在高溫下的原子態激發而成,電子躍遷發出可見光譜圖,不同元素的原子躍遷能級不同,導致火焰的顏色也不一樣。

不同環境中的火焰狀態

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火焰,都是類似的形狀,形狀像水滴,而且尖端更黃更亮;無論是燃燒時使用氧氣,還是使用氯氣時使用氧化劑時使用氧化劑,火焰都是類似的形狀。

左邊是地球,右邊是太空

太空中火焰的形狀卻很不一樣,會形成一個圓球狀的覆蓋在燃燒界面上,不會像地球上的火焰一樣飄忽不定,而且火焰的顏色會更藍。

若能了解地球與空間微重力環境之間的差異,就能理解為什麼地球上的火焰一直向上飄蕩。

為什麼火焰向上飄

太空站是人類建造在太空中的試驗臺,其內部氣體環境儘管與地球大氣層略有不同,但氣體中也含有燃燒反應所需的氧氣,因此,這種差異並不是太空火焰與地球火焰形狀不同的原因。與空間站一起繞地球運行不同的是,地球對氣體的引力也產生環形運動的向心力,因此氣體也處於失重狀態,與大氣層集中在地表附近不同的是,太空中的氣體僅僅依靠自由擴散運動來維持較均勻的密度。

而且地球上由於重力的作用,絕大多數大氣都被束縛在地表附近,而大氣分子質量較小,在熱量的推動下會發生較劇烈的運動,即熱膨脹冷縮現象較明顯,火焰熱使上部的氣體膨脹散失,火焰周圍形成低氣壓區,同時熱空氣的上升也會託起火焰,使火焰呈類似水滴的形狀。而且周圍氣體由於低熱量、低密度、高氣壓等原因,會向火焰形成的低氣壓區域中壓,這種現象叫做對流。對流能為火焰源源不斷的補充氧氣,從而持續支持燃燒。

宇宙中火焰的熱量雖然也會使燃燒界面附近的空氣膨脹,但其周圍受熱較少的氣體並不會下沉,無法形成地球上的對流效應,使火焰呈圓球狀;由於對流現象不明顯,火焰燃燒的氧氣補充也較慢,更容易發生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而且還可以繼續燃燒,顏色卻是藍色。

綜上所述,說了這麼多,地球上的火焰可以向上飄,莫非正是地球的引力所致。燃燒界面上的可燃顆粒與氧氣發生快速反應,由於重力和熱膨脹冷縮現象,受熱不均勻的氣體會形成對流,對流中的氣體移動較快,會拖拽燃燒界面,使燃燒顆粒克服重力的作用,所以火焰會向上飄。

今天的「靚仔講知識」就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未知事件,關注我,讓大家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味,你的點讚、分享、收藏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我們明天見~~

相關焦點

  • 引力與自轉有關係嗎?如果地球沒了月亮的引力,你我還會存在嗎?
    本文基於回答網友這樣的問題:地球自轉可產生引力,為何月球卻不能?直話直說,這種認知是錯誤的。萬有引力與自轉沒有毛關係,凡有質量的物體,都存在萬有引力,因此引力是物質本質屬性,一個原子也不例外,何況月球呼?
  • 引力之解 *
    引力,自然界四大基本力之一。強力 弱力 電磁力,量子力學已經解釋的很好了,可是搞不定引力。廣義相對論,可以說是目前在解釋引力問題上最好的理論,但科學界在引力的本質這個問題上,不是很買小愛的帳。毫無疑問引力問題仍是目前一致公認的未解之謎。下面是我在引力問題上的一些想法。先擺出我的觀點我認為不是地球把蘋果吸下去了,是蘋果自己要往地球上面去。
  • 時間根本就不是物質,更沒有質量,為什麼引力會讓時間變慢呢?
    一般來講,我們都會認為「穿越」這種事情只是存在於人們的幻想中,然而實際情況卻可能不是這樣,因為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的相關理論可以推測出,原來我們經常在時間中「穿越」,只是我們察覺不到。那麼這是咋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來講一下。
  • 如果地球是球形的,為什麼地球「下方」的海水不會掉下來?
    海水為什麼不會往下掉? 在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人們認為人類之所以不會掉到下面去,是因為人類站在地球的上方。
  • 地球重達60萬億億噸,為什麼地球沒有向下掉?
    不過,牛頓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宇宙遵循的物理學理論和地球上遵循的物理學理論是一樣的。不僅如此,牛頓提出了牛頓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從理論上統一了宇宙和地球表面的物理學規律。既然牛頓已經統一了這兩者,要知道地球的質量達到了60萬億億噸,為什麼地球就可以懸浮在太空當中,而不是像在地球上的物體一樣往下墜?
  • 為什麼引力越大時間越慢,時間難道不是客觀存在的嗎?
    為什麼這麼說呢?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和相對論,我們就需要從時間本身的定義出去。 時間是什麼? 其實從古到今,學者們就一直在思考許多終極問題,其中「時間到底是什麼?」就是一個關鍵問題。古希臘的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就曾認為時間是均勻流逝的。
  • 「拉格朗日點」是個引力陷阱,潛藏著地球殺手?
    無論它們發現了什麼都 會大大增進我們對太陽系形成的認識,告訴我們更多形成月亮的那次巨大撞擊的有關信息,並且警告我們是否還有存在另一次劇烈碰撞的可能。    1772年數學家約瑟夫-路易·拉格朗日第一個發現了拉格朗日點。他計算發現地球的引力在五個地方會「中和」太陽的引力,使得位於那裡的天體可以真正地體驗到失重的感覺。
  • 為什麼引力速度必須等於光速?
    因此我們現在知道了,我們看到的太陽是8分20秒前的太陽,我們感受到的太陽引力也是8分鐘前太陽所處位置的引力。當太陽消失以後,我們不會立刻失去光明,地球也不會立刻不受控制的從自己運行軌道的切線方向飛出去,而是會持續的感受到8分鐘的太陽引力。因為現在地球感受到的引力是8分鐘前的,此時此刻太陽的引力8分鐘後才能達到地球。這就是我們現在所掌握的知識。
  • 地球的引力範圍有多大
    我們都聽過牛頓被蘋果砸了一下然後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現在我們知道,當物體的速度超過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後,就能夠脫離地球,繞著地球轉圈圈,永不落地。但是當這顆蘋果是從地球外面的太空裡掉出來的時候,這顆蘋果肯定不會掉到地面,這又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會存在引力?(這篇文章有點料)
    引力,一個非常熟悉的話題,引力是自然界四大基本力之一,人類之所以可以現在地表上,引力可算是功不可沒。但為什麼會存在引力,這卻是一個迷題。人類第一次對引力的認知開始於牛頓時期的萬有引力定律,從那時起,人類就知道了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大,雖然當時牛頓知道萬有引力定律,但他卻不知道萬有引力是如何產生的。直到1915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誕生,他將引力描述為質量扭曲時空的幾何現象。即物體會使時空周圍發生彎曲。
  • 太陽引力那麼大,地球會不會有一天一頭撞向太陽?
    在10月26日凌晨,從距地球最近點620萬公裡的地方呼嘯而過!因其體積大,高速,距離地球近,一度引起科學家們高注意。還好,只是一場驚噓,算得上是有驚無險。那麼,為什麼太空中會有這麼多的流浪星球,我們的地球會不會也有一天,會變成一顆流流星球,而一撞向我們的母星太陽呢?
  • 如果永動機不存在的話,為什麼地球能自轉這麼久?
    因為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永動機的存在是不被允許的,在一個孤立的系統中,其系統總能量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而要想讓一個物體實現永遠的運動,那就需要一個能讓它運動起來的初始能量,此外還需要一種永久的能量來維持這種「永動」狀態。永動機意味著在物體的運動過程中不會出現能量的損耗,但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 地球為什麼懸浮在宇宙當中,是因為太陽嗎?
    古代的時候,很少知道地球是圓的,當時人們的人們對於科技還沒有什麼概念。現在21世紀之後,科技的加速發展,也讓人們感覺十年一個變化,甚至人們走出了自己的地球,這在以往是不可思議的,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切變為可能。
  • 憑什麼引力越大時間越慢
    今天我們來聊一下,關於廣義相對論的一個結論,就是「引力越大時間越慢」,科幻作品裡經常出現,比如《星際穿越》裡的「穿越」,靠的就是這個,那麼這個結論對於普通人該怎麼理解呢,為什麼引力越大時間就會越慢,當然真正在廣義相對論單期。
  • 地球質量這麼大,為何還能漂在宇宙中不往下掉?
    1798年,67歲的卡文迪許通過測定萬有引力常數,計算出了地球質量是5.965*10的24次方千克,也就是差不多60萬億億噸。按照日常生活經驗,質量這麼大的地球一定在被什麼東西「託著」,否則肯定會往下掉,但多年來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都顯示,地球「好像」是懸浮在太空中的。
  • 地球為什麼繞著太陽轉?它又為什麼自己旋轉?
    「什麼導致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一問題曾困擾人類許久。因為向心力和缺少摩擦以至於不能阻止地球旋轉?還是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描述?如果是這樣,那麼向心力又從何而來?它是巖石被拋到宇宙並被太陽捕獲的產物嗎?對於自轉我毫無頭緒。會不會存在不自轉的行星,還是說旋轉是行星的必要條件?物理學家:我將這歸為兩個問題:「自轉最初是怎麼產生的?」和「是什麼讓行星停留在運行軌道上?」。
  • 地球引力消失五秒鐘會怎樣?造成災難性後果
    但說實話,讓我們真正「腳踏實地」的並不是謙遜的品質,而是引力。哪怕地球失去引力僅僅五秒鐘,我們所知的一切生命都將就此終結。引力可以將不同的物體拉向彼此。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強;距離越短,引力也越強。地球顯然質量很大,離我們也非常近。正是由於引力,我們才能在地面上行走,羽毛和書本等物體才能落到地面上。而太陽比地球大得多,可以裝得下100萬個地球。
  • 一直說潮汐力在減緩地球自轉,為什麼現在地球自轉卻加速了?
    在宇宙中天體的運動是非常具有規律性的,就拿地球來說,它每天都會沿著自轉軸轉一圈,周期大約是24小時,每一個回歸年,也就是今年的春分點到下一年的春分點,周期大約是365天。如此往復周而復始,在我們的有生之年,這樣的規律是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的。但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不是一個不變的常數,這也是為什麼我要用「大約」的原因。
  • 木星將小行星拋向地球,NASA:引力惹的禍
    儘管木星享有「保護星」的美譽,但它可能對地球上的生命構成威脅。計算機模擬已經發現,在我們太陽系的引力中,最大的行星將致命的小行星拋向我們,而不是像之前認為的那樣將它們拒之於地球之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一篇論文表明,有證據表明木星並不是一個保護行星,它利用自身的引力把小行星從地球碰撞中吸走。
  • 引力是力,為什麼可以產生波?我們對外用力是在釋放「衝擊波」?
    如果把引力認為是牛頓說的力,就很難理解波了。只要能先忘掉引力是一種力,寧可想成「衝擊波」都行,讓我重新給你灌輸一遍為什麼東西會落地。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論中提出的更精確的引力描述,引力波的概念就是從他那來的,但他說的還是會很抽象,所以多上點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