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格朗日點」是個引力陷阱,潛藏著地球殺手?

2021-02-15 宇宙解碼

    它們是被引力遺忘的角落。在那裡,來自其他天體的引力會互相「抵消」,因此可以俘獲住任何掉入其中的物體。這些引力陷阱也位於地球的軌道之上,一個在地球的前方,另一個則在地球的後方。天文學家將它們稱為「拉格朗日點」,簡寫成L4和L5。你可以把它們想像成粘鼠板。

    在太陽系形成以來的45億年裡,從塵埃雲到小行星以及隱藏的行星都有可能在那裡聚集。一些人甚至懷疑,外星人的飛船正從拉格朗日點監視我們,來尋找文明的跡象。

    暫時先把外星人放到一邊,即使那裡只存在著太陽系古老的小天體的話,也足以使絕大多數人為之高興了。「我相信在L4和L5能找到不少東西,」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理察·戈特(Richard Gott)說。

    在近一個世紀的沉思之後,我們終於來到了能一探L4和L5究竟的邊緣。今年底,兩個用於研究太陽的探測器將開始穿越L4和L5的漫漫之旅。

    科學家們計劃使用美國宇航局(NASA)日地關係觀測臺(STEREO)兩個探測器上的儀器來搜尋「身陷」拉格朗日點的小天體。無論它們發現了什麼都 會大大增進我們對太陽系形成的認識,告訴我們更多形成月亮的那次巨大撞擊的有關信息,並且警告我們是否還有存在另一次劇烈碰撞的可能。

    1772年數學家約瑟夫-路易·拉格朗日第一個發現了拉格朗日點。他計算發現地球的引力在五個地方會「中和」太陽的引力,使得位於那裡的天體可以真正地體驗到失重的感覺。

    在五個拉格朗日點中L4和L5是最吸引人的,因為只有它們是「穩定」的。如果你在L1或者L2上放置一顆衛星的話,除非你可以不斷地調整它的位置,否則幾個月之後它就會跑開。而位於L4和L5的小天體則會在複雜的力平衡下保持穩定。在地球軌道上距離地球1.5億千米的地方,L4位於地球前方60°的地方,而L5則位於地球後方60°的地方。

[圖片說明]:版權:New Scientist。


    天文觀測發現其他行星的周圍也存在類似的拉格朗日點。1906年馬克斯·沃爾夫(Max Wolf)發現了一顆位於火星和木星間主帶以外的小行星,並且證認出它就位於木星的L4上。沃爾夫將其命名為「阿基裡斯」,並由此開啟了用特洛伊戰爭中的人物來命名這些小行星的傳統。

    「阿基裡斯」在木星和太陽引力的共同作用下被束縛在了L4周圍跟著木星一起繞太陽轉動,且不得越雷池半步。這也使得地面上的望遠鏡開始搜索更多這樣的天體。現在已知在木星的L4和L5周圍各有超過1000顆的小行星。

    然而也並不是每顆行星都具有特洛伊型小行星。土星似乎就沒有,而海王星則在最近十年中剛剛發現了它的特洛伊型小行星。很自然地,天文學家們就會想在地球的L4和L5上是不是會有小行星呢?

飛越L4和L5

    問題是很難從地面上觀測地球的L4和L5點。由於它們太靠近太陽了,因此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尾隨的L5區域正好位於低空並且很快也要下落。而另一方面,當前導的L4點剛剛升起來的時候,不久黎明的曙光就會接踵而至。

    但是這並不能阻擋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保爾·韋格特(Paul Weigert)及其同事在上個世紀90年代使用夏威夷莫納克亞山上的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對這兩個區域進行的搜尋工作。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L4和L5周圍的區域在天空中比滿月還要大,因此要想徹底搜索它們的話就需要大量的觀測。然而由於韋格特及其同事的搜尋不夠徹底,最終他們不得不空手而歸。

    最近,諸如林肯近地小行星搜尋計劃這樣的程控小行星搜尋項目已經開始把搜索的天區逐漸向地球的拉格朗日點靠近,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小行星。「這個領域已幾近枯萎,因此大家都等著有人能發現點什麼,」韋格特說。

    即便當初並不是設計來發現小行星的,但是NASA的STEREO還是會改變這一切。發射於2006年,STEREO的兩個探測器一個位於地球之前,一個 位於地球之後。跟著地球一起,STEREO A漸漸地跑到了地球的前面,而STEREO  B則掉隊得越來越遠。這由於它們的特殊位置,這兩個探測器可以直接監測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區域,以此來研究會對人造衛星電子設備和地球造成危害的太陽風暴。

[圖片說明]:兩顆STEREO衛星。版權: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NASA。

    而L4和L5正是為地球預警來襲太陽風暴的理想位置。「我們曾經打算把STEREO的兩個探測器就放置在兩個拉格朗日點上,這樣一來就它們就可以提供提前兩、三天的太陽風暴警報,」美國戈達德航天中心的STEREO項目科學家麥可·凱澤(Michael Kaiser)說。

    但STEREO的科學家發現,如果要讓STEREO恰好在L4和L5處停下來的話會消耗大量的燃料。因此他們決定讓STEREO自由穿過這一區域。「這是一片很大的區域,」凱澤說,「這將花上STEREO幾個月的時間來穿越它。」

    這一下讓STEREO團隊的成員、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的理察·哈裡森(Richard  Harrison)想到了一個主意,也許STEREO探測器上的照相機還能用來做些其他的事情。他開始研究把STEREO上的日球層成像儀用於小行星搜尋 的可能性和辦法。「它們都不是用來幹這個的,」做為成像儀首席科學家的哈裡森說,「這是一個附加的用途。」

    即便如此,小行星搜索也是一項艱苦的任務,因為位於拉格朗日點的小行星相對於背景中數千顆恆星而言只不過是一個移動的小亮點。而STEREO也會發動志願者通過網際網路來搜尋STEREO照片中的近地小行星。

    除此之外,哈裡森也希望能有專門的人來研究對L4和L5的穿越。「近距離地研究L4和L5將會是全新的經歷,我們應該推動它的前進,」他說。但是在目前的經濟背景下,這恐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如果科學家確實能發現小行星的話,那麼他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看著它慢慢地進入我們的視場一定是非常壯觀的,」哈裡森說。

    除了能看到小行星以外,還能根據它反射陽光的變化來推測出它的自轉。「我們還可以測量出拉格朗日點周圍的小行星和塵埃分布情況,」哈裡森說。

    有了這些信息,也許就能回答太陽系中最令人困惑的問題之一——為什麼月亮的個頭這麼大?

    絕大多數天文學家相信,月亮形成於40億年前地球和火星大小的天體相撞之後產生的碎片。但問題是這個火星大小的天體又是來自何方的呢?

    計算機模型顯示,如果這個天體來自太陽系的其他地方,那麼它就會攜帶過多的能量。因此它不但不會造就出月亮,還會把地球整個撞碎。所以這個天體必定來自一個比較近的地方,它在和地球相撞前還沒來得及被過多地加速。

行星的殘留物

    另一條線索是,月球含有和地球相同豐度的氧同位素,這預示著不管是什麼撞擊了地球一定也和地球具有相同的氧同位素豐度。當天文學家們放眼太陽系,發現氧同位素的含量都和地球不同,火星也不例外。這也暗示著撞擊天體就形成於地球附近。但是在哪兒呢?

    令人疑惑的是一個天體是如何在距離地球這麼近的地方形成並且在和地球碰撞前生長到火星大小的?地球和它之間的引力很快就會把它拉向地球。戈特說,除非它是在拉格朗日點形成的。「穩定拉格朗日點可能正是生它、養它的地方,」他說。

    一旦它長得足夠大,和其他天體(例如金星)的引力相互作用就有可能把它推出拉格朗日點,並且讓它撞向地球。

    「由於形成於太陽系的同一地區,因此它具有和地球相同的氧同位素,」戈特說。而且由於位於相同的軌道,因此它和地球相撞的時候兩者的速度差異不會很大。

    戈特認為,如果還有東西存在於L4和L5的話,可能是那個撞擊天體殘留下來的。「如果我們在那裡發現了大量的天體。那麼它們會是未來採樣返回計劃的重要目標,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它們是否具有和地球一樣的氧同位素含量,」戈特說。戈特相信,如果確實如此的話,這會增強撞擊地球的小天體形成於拉格朗日點的說法。

    為了準備探測器造訪L4和L5,哈裡森正在和他的同事們商討如何來操控這兩個探測器以此來取得最佳的視 角。聽起來似乎很奇怪,因為這兩個探測器不會觀測它們將要去的地方。相反,它們是面朝著地球向前飛,目的是為了監視指向地球的太陽風暴。為了取得觀測拉格 朗日點的最佳視角,探測器不得不翻個身,於是日球層成像儀就會朝向前方,而其他儀器則保持不變。

    穿越L4和L5之旅是伴有潛在危險的。拉格朗日點處可能存在著被俘獲的塵埃雲,如果STEREO運氣不佳的話,就會發生致命的碰撞。「如果有東西撞上我們的照相機的話,那我們就完了,」日球層成像儀小組成員、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的克裡斯·戴維斯(Chris Davis)說。


    當探測器穿越最危險地帶的時候,將照相機背過來轉向地球也許可以降低風險。不過STEREO小組的其他成員則很有信心。因為從發射至今,探測器已經和 地球軌道上的塵埃發生過碰撞了。戈達德航天中心專門研究這些塵埃撞擊事件的克裡斯·聖西爾(Chris St  Cyr)說:「從每天幾次到幾千次,塵埃撞擊的起伏很大。」

    沒有人知道,STEREO能發現多少顆小行星。韋格特及其同事通過一系列的計算機數值模擬來演示在1百萬年的時間裡金星的引力是如何從地球的拉格朗日 點中拽出小行星的。然而結果卻發現這一過程是雙向的,金星的引力在把小行星從拉格朗日點拽出來的同時也會把小行星推入拉格朗日點。這一結果再加上時至今日 尚未被望遠鏡發現的拉格朗日點小行星使得韋格特開始仔細地思考他預計的STEREO所能發現的小行星的數量和大小。他說:「我認為那裡會有一些小行星,但 是不會超過幾百個。而且我認為它們的直徑都不會超過1千米。而在主帶中,小行星的一般直徑為100千米。」

    哈裡森倒並沒有為此而擔心。「有人認為我們會發現些什麼,有人則認為我們不會,」他說,「但是如果我們讓機會白白溜走的話,那才是最大的遺憾。」

正有另一顆行星在威脅地球嗎?



    絕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月亮是形成於地球早期和火星大小行星之間的碰撞。一些科學家提出這顆行星就形成於太陽和地球引力「相消」的拉格朗日點。那麼現在的拉格朗日點中是否還潛藏著其他的行星殺手嗎?

    「絕對不會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保爾·韋格特(Paul Weigert)說。因為太陽系中已經沒有足量的塵埃物質了。

    但是45億年前的情況就不同了,當時太陽系正從星雲中誕生。塵埃和氣體的混合孕育了行星,而在它們的L4和L5則會集聚起其他較大的天體。「那時有足夠的物質可以來形成火星大小的天體,」韋格特說。

    好了,行星大小的天體可以被排除了。但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理察·戈特(Richard  Gott)估計那裡還是會存在可以威脅地球的小行星。戈特說:「如果我們在那裡發現了個頭較大的小天體,那麼它無疑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因為來自其他天體 (尤其是金星)的引力擾動會把它拽出拉格朗日點。一旦它脫離了束縛,就有可能會撞上地球。

    「如果確實在那裡發現了小行星,也許我們有必要先發制人,」戈特說,「把它炸碎。」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再飛150萬公裡去拉格朗日點,它怎麼能繞著個無形的點兜圈圈?
    嫦娥五號軌道器領到的新任務是,飛到距離地球150萬公裡之遙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繞著這個無形的點兜圈圈,開展一系列科學驗證和測試任務。 為了讓蘋果不掉向任何一邊,你需要在太陽與地球之間找一個引力平衡點。愛因斯坦說:你在太陽坑和地球坑之間的邊邊上找個地方,把蘋果小心擱在那兒,它就不會掉到任何一邊了。
  • 三體問題的神秘特解:拉格朗日點
    簡述為一個小物體在兩個大物體的引力作用下在空間中的一點,在該點處,小物體相對於兩大物體基本保持靜止。先看一下方程式和拉格朗日點的分布示意圖,如下:那麼L1、L2、L3、L4、L5即為拉格朗日點。如果這時候在這五點上放置一個質量相對於M1和M2來說可以忽略不計的物體的話,那麼這個小質量物體會相對於兩個大質量物體保持相對靜止,這些天體在空間的位置都是作用力平衡的結果。而且在這5個拉格朗日點,只有L4和L5是穩定的,即使受外界引力的攝擾,仍然有保持在原來位置處的傾向。L4和L5兩大物體所在的點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 嫦娥五號再赴拉格朗日點,它怎麼能夠繞著一個無形的點兜圈?
    嫦娥五號軌道器接到的新任務是,飛到距離地球150萬公裡之遙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繞著這個無形的點兜圈圈,開展一系列科學驗證和測試任務。什麼是拉格朗日點?牛頓老爺爺告訴我們,宇宙中一切有質量的物體都有引力,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強,距離越遠它的引力就越弱;愛因斯坦說,引力其實是物體在空間裡「壓」出的一個「坑」,你越接近它陷得越深,越遠離它坡度越平緩。
  • 太陽對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大2.5倍,為什麼月球還圍繞著地球轉?
    這是一個迷惑性非常強的話題,中間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太陽對月球的引力真的是地球對月球引力的2.5倍嗎?其二則是為什麼扳手腕地球輸了月球卻仍然沒有被太陽拉走?一、太陽對月球的引力確實比地球對月球的引力大嗎?
  • 起源號將把太陽物質帶回地球
    [國家航天局網訊]  根據美國宇航局發布的新聞公報,起源號探測器已於4月1日順利完成採集太陽風粒子的任務,正按計劃返回地球。它俘獲的珍稀「戰利品」已被封存在返回艙內,預計將在5個月後到達科學家們手中。由於這是人類首次從比月球更遠的地方搜集樣品標本並將其帶回地面進行研究,故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 引力與自轉有關係嗎?如果地球沒了月亮的引力,你我還會存在嗎?
    重力從引力而來,但並不完全等於引力,是引力形成的向心力和天體自轉形成的離心力的一個分力,因此重力在一個星球上並不完全一致的,一般隨著緯度升高而加大,在兩極達到最大,在赤道最小。比如地球重力在兩極約9.832N,在赤道約9.78N。一個天體自轉越快,這種差距就會越明顯,月球自轉比地球慢多了,27.32個地球日才轉一圈,這種差距就會小很多。
  • 《流浪地球》中地球擺脫太陽引力哪些是不可能實現的?
    最近大火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擺脫太陽引力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小說中有一個設定就是當地球推力到達一個值時就可以擺脫太陽引力,推力達到這個值在現實中可行嗎
  • 小行星掠過地球距離多遠就會被引力拉下造成災難?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科學家們得到了在地球上的三個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叫環繞速度,為7.9km/s,就是達到這個速度,人造天體或小天體就能夠與地球引力抗衡,既不被地球引力拉拽下來,也無法脫離引力而飛向深空,只能繞著地球轉;第二宇宙速度叫脫離速度,為11.2km/s,達到這個速度就可以脫離地球引力飛向別的行星;第三宇宙速度為逃逸速度,實際上是在地球這個位置逃出太陽引力的速度,為16.7km/s。
  • 地球引力消失五秒鐘會怎樣?造成災難性後果
    但說實話,讓我們真正「腳踏實地」的並不是謙遜的品質,而是引力。哪怕地球失去引力僅僅五秒鐘,我們所知的一切生命都將就此終結。引力可以將不同的物體拉向彼此。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強;距離越短,引力也越強。地球顯然質量很大,離我們也非常近。正是由於引力,我們才能在地面上行走,羽毛和書本等物體才能落到地面上。而太陽比地球大得多,可以裝得下100萬個地球。
  • 太陽引力那麼大,地球會不會有一天一頭撞向太陽?
    在10月26日凌晨,從距地球最近點620萬公裡的地方呼嘯而過!因其體積大,高速,距離地球近,一度引起科學家們高注意。還好,只是一場驚噓,算得上是有驚無險。那麼,為什麼太空中會有這麼多的流浪星球,我們的地球會不會也有一天,會變成一顆流流星球,而一撞向我們的母星太陽呢?
  • 地球的小跟班,藏在太陽身後,悄悄跟隨地球繞日旋轉45億年!
    人們都知道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這地球處在一個正好的位置上,離太陽遠不近,而那些距離太陽過近過遠的星球就沒有這麼好運了,這些星球上至今沒有生命存在,因此很多人都說地球的存在是一個奇蹟。就在近日,天文學家利用紅外線廣角天文望遠鏡,發現了一個令人驚奇的秘密,就在背對著太陽的地球軌道鄰近,有一顆小行星,這個小行星以前科學家從未發現,他不斷的圍繞拉格朗日點運轉,就像是在無垠宇宙中一個孤獨的舞者,它的運動軌跡像詭異的蝌蚪狀,這位舞者不僅自己舞蹈,他還悄悄的跟著地球繞日公轉。
  • 引力之解 *
    正事說完,下面講點廢話。引力,自然界四大基本力之一。強力 弱力 電磁力,量子力學已經解釋的很好了,可是搞不定引力。廣義相對論,可以說是目前在解釋引力問題上最好的理論,但科學界在引力的本質這個問題上,不是很買小愛的帳。毫無疑問引力問題仍是目前一致公認的未解之謎。下面是我在引力問題上的一些想法。
  • 中子星:和黑洞不分上下的天體,引力是地球的2000億倍
    它的重量將達到一億公噸,他會立刻從你手裡掉下來,因為中子星的密度太大會產生強烈的引力場,我們很難去誇大一顆中子星的戲劇性和危險性,因為它本身的實力就強大到能使周圍的光線的彎曲,你會看到所有這些奇怪的閃光效果耀眼但致命,沒有太空人能夠接近中子星,如果你想知道靠近中子星會發生什麼,讓我們有假人來做一個銀河系碰撞實驗,當家人接近中子星的時候,中子星的引力控制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情,引力把假人拉得很緊
  • 飛得好好的,卻被地球引力帶偏了!小行星2020QG創距地球最近記錄
    準確的時間是美國東部時間8月16日上午12點08分(太平洋標準時間8月15日9時08分),它經過了印度洋南部上空,軌道高度1830英裡(約2950公裡)。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2020QG,它是一顆標準的近地小行星,從距地球2950公裡的距離掠過,距離真的足夠近,想起來還是挺嚇人的。
  • 地球的引力範圍有多大
    這個高度正位於太空的邊緣之處,在這個高度下看地球,已經可以看到地球的弧形面貌了。在這個高度下,鮑姆·加特納縱身一躍,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他被迅速地拉向地球表面,最終他順利降落在地球表面,完成了人類的一大壯舉。 鮑姆·加特納之所以能夠落到地面,是因為地球的引力作用在他身上。
  • 地球存在引力,火焰為什麼是上升的,而不是往下沉?
    不同環境中的火焰狀態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火焰,都是類似的形狀,形狀像水滴,而且尖端更黃更亮;無論是燃燒時使用氧氣,還是使用氯氣時使用氧化劑時使用氧化劑,火焰都是類似的形狀。左邊是地球,右邊是太空太空中火焰的形狀卻很不一樣,會形成一個圓球狀的覆蓋在燃燒界面上,不會像地球上的火焰一樣飄忽不定,而且火焰的顏色會更藍。
  • 天體運動新發現10個數學原理,將揭開引力的本質和宇宙起源?
    2、天體的公轉軌道面,必定落在公轉天體的質心點和共核系的天球質心點的連線上。3、天體的自轉軸和公轉軌道面的交點就是該天體的質心點。4、天體和天球的質心點改變,都將引起自轉軸和公轉軌道面的變化,這是歲差和進動、章動現象的本質。這是4個猜想,懇求全球學者觀察和驗證。
  • 萬有引力的本質就是質量對周圍時空扭曲導致的漩渦和陷阱
    這種時空曲率從宏觀上表現出來的現象是引力,看起來是兩個物體相互吸引。但引力是這個世界已知存在的四種基本力裡面最弱的一種力,因此小質量物體的引力很小,甚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比如兩個人,或兩輛汽車,甚至兩座大山,你能感受到他們的引力嗎?因此一般來說,只有在天體的運動中,引力才能夠成為考量的對象。
  • 木星將小行星拋向地球,NASA:引力惹的禍
    儘管木星享有「保護星」的美譽,但它可能對地球上的生命構成威脅。計算機模擬已經發現,在我們太陽系的引力中,最大的行星將致命的小行星拋向我們,而不是像之前認為的那樣將它們拒之於地球之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一篇論文表明,有證據表明木星並不是一個保護行星,它利用自身的引力把小行星從地球碰撞中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