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問題的神秘特解:拉格朗日點

2021-02-08 冥王星修理車間


先點開音樂,這是俄羅斯後搖樂隊Mooncake在2008年發行的第一張專輯《Lagrange Points》(拉格朗日點)裡的曲子。專輯封圖是拉格朗日點的幾何圖。這張唱片有意思的是,封面對應了專輯的曲目,座標式的L1到 L5按照方位的不同,被穿插在專輯中。這張專輯裡蘊含的數學、科幻和強烈的向先哲致敬的意味都使得它超越了一般後搖音樂單薄空洞的主題性。本人最初是在豆瓣電臺上聽到這個樂隊的,2011年樂隊來北京演出的時候,我在北二環的犄角旮旯裡幫忙張貼下面這張樂隊演出的海報而被主辦方賞了一張門票不勝自喜。



拉格朗日點又稱平動點(Liberation Point),是以法國籍義大利裔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約瑟夫•拉格朗日命名的,在天體力學中是平面圓型限制性三體問題的五個特解。簡述為一個小物體在兩個大物體的引力作用下在空間中的一點,在該點處,小物體相對於兩大物體基本保持靜止。


先看一下方程式和拉格朗日點的分布示意圖,如下:

如圖所示M1和M2為兩個大質量物體的位置,M1質量比M2還要大。那麼L1、L2、L3、L4、L5即為拉格朗日點。如果這時候在這五點上放置一個質量相對於M1和M2來說可以忽略不計的物體的話,那麼這個小質量物體會相對於兩個大質量物體保持相對靜止,這些天體在空間的位置都是作用力平衡的結果。而且在這5個拉格朗日點,只有L4和L5是穩定的,即使受外界引力的攝擾,仍然有保持在原來位置處的傾向。L4和L5兩大物體所在的點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看過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的都知道,三體問題是指三個質量在相互之間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問題。1687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並提出萬有引力公式,兩個物體間的萬有引力相對簡單,一旦有第三個天體的加入,就會變得相當複雜,成為著名的三體問題。天文學家一直希望能夠找到三體問題的簡潔解,可是很遺憾,現在已經證明了三體問題的解是混沌的,也就是說任何微小的擾動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預料的後果,可以形象的比喻為巴西的一隻蝴蝶翅膀的扇動,有可能因此導致美國的一場龍捲風。


不過,在「不和諧」中尋找「和諧」,始終是科學家的目標,因而他們瞄準了某些特解。如果加上「其中一個質量過小而無法對剩餘兩個質量造成影響」這個限制後,限制性三體問題便有了特殊解。1767年瑞士數學家歐拉,也就是拉格朗日的導師,推算出旋轉的二體引力場有三個特殊點,如果放入第三個足夠小的天體可以使其與前兩個大質量天體保持相對靜止。這樣的三個天體能取得一個穩定狀態,不用擔心因為加入了新的天體,就把一個和諧的天體軌道攪成一鍋粥。歐拉發現的這三個位於兩個大天體軸線上的點,即是L1,L2和L3。


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於1772年在歐拉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導證明出不在兩個大質量物體軸線上的點,即L4、L5。而且證明L1,L2,L3均為單向不穩定平衡點,下圖中,如果有物體在上述三個平衡點,任何垂直於兩大天體軸線的移動都會被推回平衡點,對於橫向上的微小擾動,會使該物體會被大天體拉向一邊離開平衡點不再復位,無法保持自平衡。不過如果選取適當的初始擾動,使相應平動點附近的運動仍為周期運動或擬周期運動。即選取這樣的初始擾動使系統原來的解退化為周期解,相應的運動變為穩定的,此時這種穩定稱為條件穩定。


與之相反L4和L5是穩定平衡點,上圖是兩個大天體產生的萬有引力等勢線,其中L4和L5是封閉的,是兩個穩定的特解。處於這兩個平衡點的物體,任何方向的微小擾動都會被推回平衡點,進而能一直保持此物體和兩個大質量物體的相對位置。


繁瑣的解釋還不如通俗地來模擬一下,假想是在如上圖一個巨大的健身彈力球上再放置了一個球形大西瓜(上圖黃球)和葡萄(上圖藍色地球)來模擬太陽和地球的引力勢能示意圖(非真實比例),那麼在這兩個水果的重力壓迫下形成的彈力球表面,在L1-L5這些點上可以放置綠豆,能保持這個系統的平衡。不過L4和L5這兩個點更為穩定。


L1-L5點的太陽地球相對天體位置圖


根據拉格朗日的理論,L1,L2和L3三點因不穩定不會存在天然形成的天體,但L4和L5上則會存在。直到理論提出的100多年後,才被觀測證實。1906年首次發現運動於木星軌道上的小行星在木星和太陽的作用下處於拉格朗日點上。該小行星的軌道與木星相同,繞日運動周期也與木星相同。從太陽看去,它總是在木星之前60°運轉,不會與木星貼近。天文學家很快就在木星之後60°的位置上,也發現了小行星。



迄今為止,在木星前後這兩個拉格朗日點上,已找到700顆小行星。科學理論的預見何其美妙!太空觀測又發現土衛三和土星的L4點有土衛十三,L5點則有土衛十四。土衛四和土星的L4點有土衛十二,L5點則有土衛三十四。2010年天文學家在地日L4點上發現了小行星2010TK7,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和地球共用公轉軌道的小行星。



如圖2010TK7的軌道(綠線)。由於太陽系其他星體引力的影響2010TK7會環繞地日L4點做周期性運動,不過其圍繞太陽的公轉周期依然是不多不少正好1.00地球年。


拉格朗日點的天然能量穩定讓進入此點的太空飛行器可只需少量,甚至不需要燃料便可維持自身軌道。對於大型乃至巨型空間站來說,地日和地月拉格朗日點,尤其是L4,L5兩個穩定平衡點無疑是最佳選擇。


L4點受兩天體重力的合力指向系統的質心,合力大小正好提供該物體公轉所需之向心力,使其旋轉周期與質量較小天體相同並達成軌道平衡。


拉格朗日點其實在日本動漫,尤其是科幻的高達系列(一部著名的近未來科幻背景的系列動畫作品)中經常出現。在現在被稱為「始祖高達」的第一部高達《機動戰士高達0079》中,作為反派的吉翁公國的大本營,Side 3大型殖民空間站便是在環繞地月L2點的穩定軌道中。



在高達0079的宇宙紀元裡,所有的太空殖民空間站均位於地月L點宇域


而在《高達S.E.E.D》中的P.L.A.N.T.則更加宏偉,120座60千米長的大型殖民空間站群建在地月L5宇域。哪怕到更接近現實的《高達00》中,依然可以看到位於地月L4和L5的大型殖民空間站。高達0079中甚至還原了Side 3環繞L2點的穩定軌道,這是因為如前文所示L2為單向不穩定平衡點,因而人造衛星需要橫向環繞L2點以保持縱向平衡,此環繞軌道在天文學上被稱為利薩如軌道。


高達系列中屢屢將能容乃上萬乃至上百萬人口的空間站放置在拉格朗日點是有原因的,5個拉格朗日點的特性使其非常適合放置大型人造物體而不用擔心軌道調整和維持問題。



對於太空望遠鏡等無人探測器來說,拉格朗日點帶來的不僅是易於進行觀測的穩定軌道,不同拉格朗日點特殊的位置還為探測器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太空環境。日本的飛天號月球探測器利用地月L4和L5的天然平衡,僅消耗少量燃料便進入月球軌道。不過地月拉格朗日點遠沒有地日拉格朗日點位置特殊,所以現在沒有任何探測器在任何地月拉格朗日點工作。由於地日L1點介於地球和太陽之間,遠離地球可避免地球磁場對太陽風的幹擾,因而地日L1點非常適合研究太陽風並為地球提供太陽風預警,NASA負責採集太陽風粒子的起源號便曾部署在此。作為利用最充分的地日拉格朗日點,地日L1點現在有5個探測器,分別為WIND太陽風探測器,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SOHO),先進成分太陽風預警探測器(ACE),深空地球環境觀測器(DSCOVR)和雷射幹涉空間天線開路者號(LISA)。


地日L2點則正好和L1點相反。由於位於地球背對太陽一側且相對靜止,地球會一直阻擋地日L2點的陽光,這使得L2點成為許多需要躲避太陽光幹擾的探測器的去處,此處易於探測器的保護和校準。NASA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和ESA的赫歇爾空間望遠鏡(FIRST)都先後在地日L2點工作,中國的嫦娥二號探測器也曾短暫在地日L2點停留。現在僅有ESA的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在環繞L2點的利薩如軌道上工作,不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要被放置在該點的軌道上。


韋伯太空望遠鏡預計進入地日L2點的飛行軌道。


地日L3點是距離地球最遠的拉格朗日點,恰好位於地球公轉軌道另一端的L3點被太陽完全阻擋,因而無法觀測和通訊。外加上天然的不穩定平衡,地日L3點並無利用價值。一些科幻小說和漫畫經常會在L3點描述出一個「反地球」。


地日L4和L5點雖然是最好的天然穩定平衡點,但因距離地球較遠,以現階段科技難以有效利用。除去上面提及的2010TK7小行星及可能的其他小行星或星雲外,並無任何人造物體在L4和L5點。其中曾比較接近的為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接近L5),日地關係觀測器-A(STEREO-A,接近L4)和日地關係觀測器-B(STEREO-B,接近L5),這三位都是在自己的環太陽軌道上短暫掠過了L4或者L5。


在地球一前一後拍攝3D太陽照片的雙子探測器STEREO,注意圖中也標出了前文中提及的位於地日L1點的SOHO太陽探測器。


不久前,法國空間研究中心的天文學家提出一個新設想,使得拉格朗日點將來可能獲得新的用途:用作攔截危險小行星的布防點。法國科學家提出,捕獲一些中等體積的「天體」,把它們「部署」到「太陽—地球」體系的五個拉格朗日點中的一個。發現對地球有危險的小行星以後,人們可以調用這些「天體」去攔截危險小行星。


現在回頭來看這張專輯的封面圖,個人覺得是為了音樂藝術要求特意將L4這個點與兩個物體的軸線的60度變成了直角?不知這樣的改變用意如何。


聯想:如果直觀上將拉格朗日分布圖旋轉90度,得到反戰標誌。



註:此文大量參考網上資料整理編輯而成,如有侵權請告知。


🛰️Zen and the Art of Spaceship Maintenance!

本公眾號微信:pluotomuse




相關焦點

  • 三體問題簡述
    因此,我們稱三體問題是不可預測的。       下面我們可以通過數值模擬,具體看一看這樣的問題對於初始條件的靈敏程度。對於三顆質量完全一樣的星球,設置參數使其沿同一軌道做周期性圓周運動,這是三體問題的一個特解。
  • SVM系列第四講:拉格朗日對偶問題
    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致電15034081448聯繫我們。轉載請註明來源大綱:1.回顧2.不等式的拉格朗日乘數法3.拉格朗日對偶問題4.總結附錄:大自然的對偶現象本文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就在「4.總結」的那張圖中:
  • 「拉格朗日點」是個引力陷阱,潛藏著地球殺手?
    科學家們計劃使用美國宇航局(NASA)日地關係觀測臺(STEREO)兩個探測器上的儀器來搜尋「身陷」拉格朗日點的小天體。無論它們發現了什麼都 會大大增進我們對太陽系形成的認識,告訴我們更多形成月亮的那次巨大撞擊的有關信息,並且警告我們是否還有存在另一次劇烈碰撞的可能。    1772年數學家約瑟夫-路易·拉格朗日第一個發現了拉格朗日點。
  • 嫦娥五號再赴拉格朗日點,它怎麼能夠繞著一個無形的點兜圈?
    嫦娥五號軌道器接到的新任務是,飛到距離地球150萬公裡之遙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繞著這個無形的點兜圈圈,開展一系列科學驗證和測試任務。什麼是拉格朗日點?牛頓老爺爺告訴我們,宇宙中一切有質量的物體都有引力,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強,距離越遠它的引力就越弱;愛因斯坦說,引力其實是物體在空間裡「壓」出的一個「坑」,你越接近它陷得越深,越遠離它坡度越平緩。
  • 嫦娥五號再飛150萬公裡去拉格朗日點,它怎麼能繞著個無形的點兜圈圈?
    嫦娥五號軌道器領到的新任務是,飛到距離地球150萬公裡之遙的日地拉格朗日L1點,繞著這個無形的點兜圈圈,開展一系列科學驗證和測試任務。 嫦娥五號軌道器將奔赴日地拉格朗日L1點 什麼是拉格朗日點?
  • 如何搞定機器學習中的拉格朗日?看看這個乘子法與KKT條件大招
    一 前置知識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9/363864.htm  拉格朗日乘子法是一種尋找多元函數在一組約束下的極值方法,通過引入拉格朗日乘子,可將有m個變量和n個約束條件的最優化問題轉化為具有m+n個變量的無約束優化問題。
  • 劉慈欣上班偷偷寫三體,被國資委點名,表示:我好像佔了單位便宜
    並將《三體》作為案例,用於指導企業的發展。就這樣,小島秀夫給日文版《三體》寫了史上最為中二+華麗的腰封:「在普遍性、娛樂性、文學性這『三體』重力絕妙平衡的拉格朗日點上誕生的、奇蹟性的『超級不可能科幻小說』!」
  • 《蘿蔔魂》作品詳介第3彈 《輪迴的拉格朗日》
    參戰作品有《交響詩篇》《劇場版:交響詩篇彩虹滿載》《Code Geass 反叛的魯路修》《Code Geass 反叛的魯路修R2》《STAR DRIVER 閃亮的塔科特》《ZEGAPAIN》《HEROMAN》《蒼穹的法芙娜:Heaven And Earth》《超時空要塞F》《輪迴的拉格朗日》等等。除了尼爾瓦修等在遊戲中出鏡率較高的機體外,本作還提供了很多珍惜機體供玩家操控。
  • 難怪《三體》他不想拍
    對於這個問題,如果電影《流浪地球》是一次性買斷版權,估計劉慈欣只能拿到幾十萬;如果按照票房收入的話,他可能會拿到幾百萬。這樣看來,不管是哪種方法,相對於46億來說,都是少得可憐。所以網友們才會吐槽:電影賣了46.8億,劉慈欣只拿到了這麼一點錢,怪不得《三體》他不想拍。
  • 國內拍不出的《三體》,難道好萊塢也拍不出來?劉慈欣說出了真相
    早在2017年,我國便有影業公司放出消息要拍攝科幻小說《三體》的電影版,可是如今《流浪地球》都上映一年了,《三體》的電影版仍然看不到動靜。大家都知道,《三體》中的科幻故事情節非常超前,以我國現階段的電影技術水平,難以拍出書中的效果。或者是,根本不敢拍。
  • 既然國內拍不出《三體》,為什麼不給好萊塢拍?劉慈欣說了出真相
    早在2016年,國內就有影視公司放出消息要拍攝科幻小說《三體》的電影版,但是現在《流浪地球》都上映一年了,《三體》的電影版還是不見動靜。眾所周知,《三體》中的科幻情節十分超前,以國內目前的電影技術,很難拍出書中的效果。或者說,根本不敢拍。
  • 2012日本動畫【輪迴的拉格朗日】兩季/OVA 日語中字
    電視動畫《輪迴的拉格朗日》是由隸屬IG集團旗下的Production I.G公司提出腳本,由同樣隸屬IG集團的XEBEC動畫公司製作的原創動畫。
  • 15億光年處,向地球重複發送了6次神秘信號,劉慈欣:千萬別回應
    1977年8月16日,位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大耳朵電波望遠鏡,第一次接收到了一個宇宙中的神秘信號——歷史上非常有名的"WOW"信號。這也是劉慈欣說不要回應外星神秘信號的原因——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但是事實上真的會這樣,我們無從知曉,當我們找到了外星文明的痕跡時,應該保持更加審慎的態度,三思而後行。
  • 《三體》日文版發售當天,卻被韓語版封面搶了風頭……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7月4日,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日文版正式開售。早在試讀會中,包括小島秀夫、東浩紀、入江悠等日本名人都給出極高評價,大呼「好看到停不下來」,寫在小說腰封上的「彩虹屁」滔滔不絕。日文版是《三體》的第25種語言版本,回顧過往版本的封面,個個都別具特色。
  • 《三體》日文版發售當天,卻被韓語版封面搶了風頭…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三體》第一部經劉宇昆翻譯成英語後,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是中國也是亞洲科幻作品第一次問鼎這一「科幻界的諾貝爾獎」。今天正式發售的日文版,由日本著名翻譯家、書評家大森望翻譯。他在社交媒體中提到,早在2013年日本讀書界就有《三體》的民間譯本,甚至比英文版還早,由此可見該作的受關注程度。
  • 《三體》在日本火了!一周加印10次 名人爭相推薦
    「《千與千尋》的中文版比日文版晚了18年,《三體》的日文版比中文原版晚了11年。這樣跨越10年以上的『凍結』時間,今後會變短吧。」一位日本網友看完劉慈欣小說《三體》後評論說。  7月4日,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知名科幻小說《三體》日文版正式開售,還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引發了「《三體》熱」。
  • 《三體》日語版7天加印多次,在韓國只賣了400冊原因讓人哭笑不得
    這是我國作家劉慈欣2008年出版的《三體》在中國大熱,2014年被翻譯成英文版,2019年7月,出版日語版。這也是《三體》的第25種語言,還是這麼火熱,還是這麼受人歡迎。其實,早在2013年日本讀書界就有《三體》的民間譯本,甚至比英文版還早,由此可見該作的受關注程度。
  • 《三體》:地球二維化後的四個人類勢力
    三體人類 三體人類的代表人物則是雲天明,因為童年的不幸,所以雲天明最初對人類的感情是比較有敵意的。而三體人則不同,為了得到他的大腦,三體星人專門派出了一艘艦船去捕捉遠離軌道的雲天明大腦。
  • 《三體》在日本7天加印10次,韓國只賣了400本,網友:要我也不買
    劉慈欣的《三體》被公認為「中國第一科幻」,作者劉慈欣更創下過連續8年榮獲中國科幻最高榮譽「銀河獎」的紀錄。2015年《三體》系列第一部摘下被譽為「科幻界諾貝爾」的雨果獎,劉慈欣實現了亞洲人在這一獎項上的零突破。後又入圍雨果獎,被公認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