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王一博和其他藝人參加的一檔綜藝:《一起火鍋吧》感觸頗深。
其中一期,王一博同學吃嗨了,就開始自曝童年往事。
他說,小時候,在醫院打吊針,偶然看到電視上的街舞比賽,於是萌生了要學跳舞的念頭。
那是十多年前。
街舞在那時候還是新鮮事物,所以王一博媽媽一開始沒答應。
圖片來源綜藝《一起火鍋吧》
但是終究還是給孩子報名了。
街舞可不只是王一博小時候上過的唯一興趣班。
後來,他還學了吉他、素描、國畫、蠟筆畫、滑板……等等。
最關鍵的是,他特誠實地說,他的這些興趣愛好,基本都是學幾個星期就「再見」了,「學一段時間就再見,學一段時間就再見」。
圖片來源綜藝《一起火鍋吧》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三分鐘熱度」嗎?
然而,一個曾經那麼輕易就放棄興趣班、讓人不省心的娃,後來卻成為了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現在,97年出生的王一博身上的標籤有:職業舞者/歌手/演員/主持/職業賽車手/高級滑板玩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斜槓青年。
那就回到優寶的老本行了。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學東西「三分鐘熱度」是件壞事。
可是,從王一博同學的這個經歷,我倒是想專門聊一聊,允許孩子三分鐘熱度、給孩子體驗很多個興趣班的自由,究竟有什麼好處?
02
為什麼孩子做事容易「三分鐘熱度」?
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跟年齡特點有關。
如果用成年人做事情的專註標準來衡量孩子,結果可能會讓你失望。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
2歲以下的孩子以無意識的注意為主;
2歲半的孩子可以專注在一件玩具上的時間大約為4分鐘;
3歲的孩子,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可以完全投入其中將近9分鐘;
5-6歲的孩子可延長到15分鐘;
6歲以後,孩子的注意時間逐步由15分鐘過渡到30分鐘或更長。
即使同一年齡段,不同孩子的專注力持續時間也不同。
圖片來源花瓣網
當了解了幼兒專注力發展的特點,你就會發現,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是多么正常的現象啊,如果按照成人做事的標準要求孩子,確實有點困難。
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
可能在尋找興趣。
你可能會疑惑:為啥孩子的興趣總在變?是不是專注力差?
事實上,年幼的孩子對新鮮的事物都充滿極大的熱情,這是他們的特性,父母千萬不要把孩子興趣的「多變」定性為「專注力不足」。
看到鄰居小夥伴彈鋼琴他也要彈,看到同班小朋友學繪畫他也要試試,總之似乎所有沒有做過的事情他都躍躍欲試。
因為,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點,他也在探索,作為父母,我們要善於鼓勵孩子,允許孩子愛好的「多變」,幫助孩子發現和挖掘興趣。
圖片來源花瓣網
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
或許是受挫能力弱。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最初的困難」期,稍有畏難情緒的孩子可能會選擇放棄,比如,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害怕練功帶來的疼痛,孩子說什麼都不願意堅持。
此時,家長往往非常焦慮:費用也交了,孩子啥也沒學,浪費錢財不說,關鍵在於孩子如果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和堅持心,總是有始無終,養成遇事就退縮的習慣該咋辦?
其實,在孩子初期遭遇挫折時,最需要家長的鼓勵和陪伴。當孩子的進步被讚揚,努力被認可,孩子才會產生堅持下去的動力。
當我們了解了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的原因,也許會輕鬆很多,這也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在不理解孩子成長規律的情況下給孩子隨意貼各種各樣的標籤,對其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有時候我想,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們的「三分鐘熱度」懷抱如此多的成見甚至敵意,或許是出於潛意識裡的嫉妒。
可誰又能一開始就找到此生最熱愛的那件事呢?
甚至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找到過,何況人生的畫卷剛剛鋪展開來的小寶寶們呢?
在生活中,我們都是在不斷的尋覓跟摸索中,才可能發現自己最喜歡什麼,最擅長做什麼,最理想的職業是什麼。
唯一的不同是,過去的人們多半沒什麼選擇的機會,一輩子為生存過得小心翼翼、唯唯諾諾,該放棄的不敢放棄,不想堅持的卻不情不願地虛耗了一生。
現在的孩子們幸福多了。
就像開頭提到的王一博。
小時候,他們學某門樂器,不想學了,那就換圍棋,換輪滑,換美術……
長大了,他們參加工作,覺得幹得不如意了,那就跳槽,跳一次,跳兩次,跳N次……
很多人就會批評現在的孩子沒定性,難管,讓人頭疼——可是,優寶卻覺得這是時代在進步!
過去的歲月裡,有多少聽話的乖孩子,一路走來,始終不知道、也不敢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他們小時候把學習當受罪,長大了把工作變成忍辱負重,一輩子為別人而活,這樣的人生就是父母所希望的「有意義」的人生嗎?
但這也並不代表我們以放縱孩子在任何事上都是」三分鐘熱度」。
幾年前因為棍棒教育飽受爭議的虎媽蔡美兒,現在兩個女兒均已長大並走向了自己的工作職位。
大女兒索菲亞給她的信中寫道:「小時候您嫌棄我們做的手工賀卡難看,把它丟掉,人們都說丟掉太刻薄。但實際上您是對的,那張卡片是我們只用了30秒胡亂完成的。我知道,如果我們確實用心去做,您無論如何也不會丟掉它。
就像之前一次參加鋼琴比賽,我非常緊張忐忑,你卻對我說,『你已經盡了全力,是輸是贏都沒有關係。』」
怎樣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我想,有意義的人生不是要獲得某項成就,而是知道我已經拼盡了全力,發揮了我的全部潛能。
當我認為絕對不可能做到某件事,但最終做成時,我感到了什麼叫有意義的人生。
那就是,就算我明天將要走到生命盡頭,我也已經把生命活出了百分之一百一的樣子。
告訴孩子,不喜歡了不要緊,誰都會變。要緊的是喜歡的時候一定要拿出自己百分百的熱情。
著名職業生涯規劃大師舒伯有一個著名的「彩虹理論」。
在該理論中,他把人的一生分為五個階段:成長期(0-14歲),探索期(15-24歲),建立期(25-44歲),維持期(45-65歲)以及衰退期(65歲以後)。
舒伯認為,25歲以前人生的任務就是「三分鐘熱度」,不斷去嘗試每一樣可以嘗試的事情,並從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很多人覺得孩子三分鐘熱度便會一事無成,可恰恰是對於事情三分鐘的熱度,才有了接觸無限新鮮事物的可能,才會使思維更加多元。
人都是在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比較中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循著孩子內心的想法,不要過早給孩子定型,才是每一位家長最該學習的課程。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在孩子三分鐘熱度的成長期,教會他們堅持,不去打亂他們的節奏,教他們拼盡全力。
怕什麼真理無窮 ,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END
今日互動留言
聊一聊您或您家娃上興趣班的趣事吧?歡迎您在底部留言,分享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