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個辦公室的大姐,近期頻繁地跟我安利王一博。
她說,你看了嗎?他是真的很優秀,而且在舞臺上特別帥!
她的安利很成功,讓我們辦公室各個年齡層都記住了王一博這個名字。包括我。
昨天,我在優酷上還專門看了王一博和其他藝人參加的一檔綜藝:《一起火鍋吧》。
就是幾個人邊吃火鍋邊閒聊。
然後有一期,王一博同學吃嗨了,就開始自曝童年往事。
他說,小時候,在醫院打吊針,偶然看到電視上的街舞比賽,於是萌生了要學跳舞的念頭。
那是十多年前。
街舞在那時候還是新鮮事物,所以王一博媽媽一開始沒答應。
但是終究還是給孩子報名了。
街舞可不只是王一博小時候上過的唯一興趣班。
後來,他還學了吉他、素描、國畫、蠟筆畫、滑板……等等。
最關鍵的是,他特誠實地說,他的這些興趣愛好,基本都是學幾個星期就「再見」了,「學一段時間就再見,學一段時間就再見」。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三分鐘熱度」嗎?
然而,一個曾經那麼輕易就放棄興趣班、讓人不省心的娃,後來卻成為了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當前,97年出生的王一博身上的標籤有:職業舞者/歌手/演員/主持/職業賽車手/高級滑板玩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斜槓青年。
那就回到我的老本行了。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學東西「三分鐘熱度」是件壞事。可是,從王一博同學的這個經歷,我倒是想專門聊一聊,允許孩子三分鐘熱度、給孩子體驗很多個興趣班的自由,究竟有什麼好處?
從心理學角度說,孩子學東西「三分鐘熱度」是有原因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霍特通過觀察研究發現,大多數孩子的學習其實都出於突然的熱情和熱心。
他們很少會按照學校給他們制定的那種緩慢、穩定的學習計劃去學習。
他們更可能會對某個特別的興趣保持一段時間,那個時間裡,他們甚至可能如痴如醉,保持渴求的好奇心,去閱讀,去畫,去寫,去討論,去向你提問有關的問題,一天幾個小時,接連好多天。
然後,他們可能突然失去興趣。或者至少有那麼一段時間,看起來完全沒有興趣了,轉向完全不同的事情。
這個時候,不少家長很可能會給孩子來一個評判,說,「你看你,做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
我們其實不需要如此武斷地下結論。
一旦這樣去給孩子下結論,很容易催眠孩子,打擊孩子內在的對學習的直覺以及自信心。
事實上,在沒有打擾的前提下(即不是大人不當幹預導致孩子興趣驟降),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三分鐘熱度」表現,只是因為他們對那個主題,已經獲得了他們能夠吸收的信息量,他們「吃飽了」,所以需要換其他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世界了。
僅此而已。所以,真的不必要對孩子更換興趣愛好這件事去上綱上線。
記得我兒子3到5歲的時候,愛極了畫畫,幾乎隨時隨地都在畫。而且畫得還挺不錯。為此我給他屯了大批的畫材、畫冊在家裡。
可到了6歲,他卻忽然很少再去拿起畫筆了。
他幹什麼去了呢?他開始對科普書,對歷史書,對人物傳記感興趣。他開始大量閱讀,聽故事。
我當時也覺得他把畫畫扔掉了可惜,但我忍住沒去幹預。只是在家裡持續備著豐富的畫畫材料。
就這樣又過了一陣子,我突然有一天發現,小夥子又開始拿起來畫筆了——去畫他心中的歷史版圖,去畫他喜歡的歷史人物,去設計他心中的三國鼎立的局勢。
看著他筆下那些生動的歷史人物,那些像模像樣的不同朝代的歷史版圖,還配有他設計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心中真的是非常驚喜啊。
所以,當我們認為孩子三分鐘熱度的時候,事實真的如此嗎?
也許真相是,孩子只不過換了一個面向去了解這個世界,或者可能只是把已經學到的知識,已經掌握的技能,去鞏固得更加牢靠,去提升到另一個層次罷了。
也可以這麼說,孩子們其實一直未曾放棄過學習。
只要我們在能力範圍內,提供足夠豐富的探索素材,足夠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並且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那麼孩子們一定會給我們驚喜。
有時候我想,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們的「三分鐘熱度」懷抱如此多的成見甚至敵意,或許是出於潛意識裡的嫉妒。
須知,沒人能一開始就找到此生最熱愛的那件事。
甚至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找到過,何況人生的畫卷剛剛鋪展開來的小小孩?
我們都是在不斷的尋覓跟摸索中,才可能發現自己最喜歡什麼,最擅長做什麼,最理想的職業是什麼。
唯一的不同是,過去的人們多半沒什麼選擇的機會,一輩子都過得小心翼翼、唯唯諾諾,該放棄的不敢放棄,不想堅持的卻不情不願地虛耗了一生。
現在的孩子們幸福多了。
就像王一博。
小時候,他們學某門樂器,不想學了,那就換圍棋,換輪滑,換美術……
長大了,他們參加工作,覺得幹得不如意了,那就跳槽,跳一次,跳兩次,跳N次……
很多人就會批評現在的孩子沒定性,難管,讓人頭疼——可是,我卻覺得這是時代在進步!
過去的歲月裡,有多少聽話的乖孩子,一路走來,始終不知道、也不敢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他們小時候把學習當受罪,長大了把工作變成忍辱負重,一輩子為別人而活,這樣的人生難道不可悲嗎?
我認識一位前輩。因為小時候一句「我長大了要做醫生」的童言童語,於是被父母要求去學護理。
其實她稍微長大一點就清楚,自己根本不喜歡學護理。她愛跳舞,甚至會偷偷跟著隔壁小孩一起練。可是考慮到自家的家境、未來的前途問題,她屈從了父母的意志,學了護理,並且在這一行一幹就是幾十年。
直到不惑之年,她好似突然醒悟過來,果斷地辭掉工作,跑到一家舞蹈培訓機構,從頭學起了舞蹈。
雖然終於圓了夢,她的心裡還是遺憾的:要是早點學就好了。她黯然說。
或許有的人會反對。他們覺得,吃苦和忍辱負重是有必要的,「三分鐘熱度」是沒法成事的,所以必須要幹預。
我承認,有那麼一些時候,孩子學了某樣興趣班,中途可能會因為遇到一些困難、挫敗而想放棄。這時,父母的確需要做點什麼。
比如,你要去跟孩子,以及跟老師溝通確認,孩子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然後,幫孩子做調整、克服困難,從而把興趣愛好堅持下去。
可事實上,更多時候,孩子們說放棄就是真心地想放棄。這個時候,為什麼不允許呢?
看看比爾·蓋茨吧。
他小時候也是上過N多興趣班的孩子。可是,他的父母並沒有要求他必須跟某樣興趣死磕。他不需要憋屈地去整天幹自己不喜歡幹的事。
恰恰相反。他喜歡發呆和獨處,家人便給他空間獨處;他喜歡編程,家裡便幫他安排,甚至允許他在一個大學裡徹夜編程。
他享受到了當時一般孩子絕對沒有的探索和學習條件,這才是他成功的最大秘訣。
最後,結合這麼多年的早期教育從業經驗,我想說,那些我們按著頭,帶孩子制定的學習計劃,那些我們強迫孩子必須堅持的某項興趣愛好,多數情況下是沒什麼意義的。
與其勞心費力,整得雞飛狗跳,不如給孩子自由。
孩子不需要被強迫學習。
他們不需要別人告訴他們去學什麼。或者告訴他們如何去學。
如果我們給他們足夠多的機會去接觸這個世界,包括展示給孩子看我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那麼,孩子會清楚地看到什麼東西對自己是真正重要的,然後他們就能自己選擇一條進入這個世界的道路。
他們選擇的道路,一定會比我們給他選擇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