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報興趣班,好像已經成了風氣,誰家不報個興趣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二十年前的風氣是誰報班誰傻瓜,現在是誰不報班誰傻瓜。
這不,當報班這事達到了極致時,終於有爸爸走了極端。
微博有網友上傳了一段視頻,某爸爸站在大街上哭訴,說老婆給一年級的孩子報了十幾個興趣班,一家人連在一起吃個飯的時間都沒有。自己晚上想看個電視,老婆不允許,讓他出去看。於是他一怒之下,就真的抱著電視機跑到了馬路上。
果然壓垮成年人的最後一根草,永遠是關於孩子嗎?
表面上看,這個爹似乎沒起到什么正面作用,老婆雞娃雞到飛起,他不但不做後勤,還要看電視。
當媽的都知道,電視實乃「娃之大敵」,沒有一個雞血媽能容忍孩子在家的時候有人看電視,區別只是有的人能勸得動,有的人不好勸罷了。
比如我閨蜜曾經就一直抱怨,婆婆帶娃,要麼看電視,要麼看手機,完全是雞娃路上的絆腳石,奈何還離不開婆婆,只能天天在老公耳邊吹枕邊風。讓老公出頭去跟他媽對線。
然而至今也沒成功。老太太只憑2句話,就能笑傲江湖。
其一:我一天給你們帶孩子這麼辛苦,就這點娛樂,還想給我剝奪了?
其二:我兒子從小就這麼帶大的,不也考上大學,掙了錢嘛?
閨蜜攜其老公完敗。
但這也就是婆婆,真要是老公在家拖後腿看電視,早就給鎮壓了。
家裡有一個雞血派老婆,天天奔波於各大補習班,這麼天天耳濡目染,老公還不知道幫老婆一把,接送一下孩子,輔導一下功課什麼的,竟然還一心惦記看電視,拖孩子後腿,分孩子的心,老婆能不火大嗎?
這不就等於養了兩個娃?二寶在學習,大寶吵著要看電視,看,終於把媽給惹惱了吧!
這個家庭的問題大概就出在這上面。
爸爸不像爸爸,既沒有話語權,情緒也不穩定,連跟老婆大大方方吵一架都不敢。
這事如果發生在一個小孩身上。大寶見媽媽全副精力都撲在二寶身上,自己申請看手機,媽媽不允許,說:要看出去看。於是娃抱著手機衝出門外,一邊看手機一邊哭。
這個畫面就合理了。
結果現在主人公換成了爸爸,難怪會被傳為笑談。爸爸和媽媽,本來應該互相平等,互相扶持,在教育上達成共識,共同撐起一個家的。結果現在這個爹先拉胯了。當媽的怎麼能不焦慮?
大海航行靠舵手,這個媽就是這個家的總舵手。老公沒有任何建設性意見,只會跟個小孩一樣鬧脾氣,她能不著急上火?
給一年級的小孩報十幾個興趣班這種行為,肯定不正常的,這背後是由焦慮所驅動的,但你細品,這像不像大號練廢了,痛定思痛,全力以赴all in 練小號的行為?爸爸不給力,所以媽媽只好用力過猛。
無論爸爸最終的訴求是什麼,跑大街上哭都是不對的。有問題解決問題,嫌孩子班報得多就跟老婆開誠布公地溝通,交流。跑去大街上哭,實非大丈夫所為也。
話又說回來,這個爸爸之所以這麼窩囊,極有可能從小就有一個強勢的媽,結婚後又遇到一個強勢的老婆,這才被逼成這樣的。
所以大家不要把孩子養成乖寶寶,乖的意思就是沒有主見,讓別人給自己做主。這樣的孩子,小時候聽爸媽的話,貌似是省心了,將來找了工作聽老闆的,不敢提加薪。結了婚聽另一半的,被管得死死的,吵架只能抱著電視去大街上哭,鬧心不?
說完了家庭錯位,咱們再聊聊爸爸的無奈。
一個一年級的小孩,要上十幾個興趣班,算下來每天都逃不脫要去上課。真的是把孩子壓榨到一點自由時間都沒有了。日子肯定天天像打仗一樣,比陀螺還陀螺。
這種做法,完全是把孩子有限的童年奉獻給了無限的興趣班。這還有什麼興趣可言?
在真人秀節目《告訴世界我可以》裡面大班小妞甜心的媽就是這種做法,她給女兒報了10個班,猶嫌不足。總覺得10個班一點都不多,還想著再插幾個興趣班。媽媽認為這樣才是對女兒的未來負責,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真的如此嗎?
孩子畢竟不是機器人,就算是機器人也得充電呢!節目組拍出小甜心晚上上英語課的樣子。從她的表情和眼神裡,你都能看到這個小姑娘的疲憊。
讓人嚴重懷疑她上課的時候,是不是放空大腦,什麼也學不進去的狀態。
用不到幾年後,現在就已經能看出惡果了。小甜心對媽媽報的興趣班一個都不感興趣,同時親子關係也並不融洽。
當孩子微笑著說出:「媽媽是個假媽媽的時候,真媽媽丟了」的時候,我想沒有一個母親會不覺得心碎。
十幾個興趣班,加課後作業,加學校裡布置的作業,如果孩子不走神,那麼大腦一定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再加上媽媽施加的壓力,孩子怎麼可能不厭學呢?
成年人要是天天996,一天不休息都會崩潰的。何況是一個才一年級的小孩子呢?
而如果孩子習慣了上課就走神,那完蛋了,妥妥地學渣養成路線。這可以說是「父母逼出來的」學渣,怪不得孩子。
無論是厭學還是習慣性走神,都跟培養優秀孩子的目標背道而馳。
其次,對一個小孩來說,上補習班遠遠比不上一家人坐在一塊兒吃飯來得重要。
如果一個孩子多年後回憶童年,只有從一個補習班到另一個補習班的記憶,那他就和生活在荒漠裡沒什麼兩樣。孩子需要親情,需要愛才能成長。補習班的老師再和藹可親,也代替不了親媽親爸。
從這一點上看,爸爸要求減少興趣班的做法沒有錯。
最後,咱們再來聊聊媽媽的焦慮。當今社會,保持佛系是很難的一件事。任何時候,只要打開朋友圈和寶媽群,我都能看到家長在炫耀孩子或者抱怨孩子。
這種氛圍很容易讓人焦慮。比較是沒有止境的,總是通過別人的孩子來定位自己的孩子,那和刻舟求劍有什麼區別。
另一方面,興趣機構的營銷人員是天底下最會製造焦慮的那群人。他們靠的就是販賣焦慮,割父母韭菜來恰飯。經常接觸這些人,你就等於掉進了焦慮的天羅地網裡,給他們機會聯手給自己洗腦。
這個社會競爭是很激烈沒錯,可也不至於不上興趣班孩子就沒出路了。
父母一焦慮就給孩子報班,等於把孩子當成了抵禦焦慮的工具人。孩子怎麼能不逆反呢?
為人父母要學會自己拿主意,決定到底哪些興趣孩子是真的擅長,哪些興趣可以堅持下去,不能一味看別人報了什麼班就跟著報什麼班,被機構牽著鼻子走。
非要讓五音不全的孩子跟一聽音樂渾身都來勁的孩子在一塊彈鋼琴,完了還抱怨自己怎麼生不出牛娃,不是給自己添堵嗎?
報那麼多班,別說孩子受不了,就是荷包也受不了啊!十幾個班就算一個班一年1萬,一年十幾萬就這麼沒了。經濟上的壓力反過來又會給父母造成心理壓力,進而增添新的焦慮。
如果可能,真想給所有報了十個班還不覺得滿足的父母,潑一頭冷水。你們是不是忘了除了送孩子去各種班之外,怎麼和孩子相處了?
把老公逼到大街上哭其實還算好,再過幾年,就輪到把孩子逼到大街上哭了,哭完了你還找不著他,切莫等到那時才來追悔莫及吧!
亦君說:在這個全民焦慮的年代,我們要學會跟焦慮共處,用傷害最少的方式來安放自己的焦慮。
歡迎大家來粉絲群裡吐吐槽,你安慰安慰我的焦慮,我安慰安慰你的焦慮。進群暗號:亦君我來啦!
噹噹碼最後兩天,領完算數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