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十三 | 編輯:Dora
來源:格十三 ID:GSSW13
鄧超拍了一部電影叫《銀河補習班》。還沒上映,就引發了很大的關注和熱議。
電影我還沒看,所以也不在此做任何評價。
單從上映前身邊人的關注度,不難看出:補習班是現在非常大的一個社會問題。
因此,很多家庭都要面臨一個很實際的問題:要不要給孩子報補習班?
因為上帝造男造女和家庭分工的不同,所以男人和女人在很多事情上的關注點和看法有很大的不同。
在「報班」的這個問題上,也同樣如此。
0 1
報班問老公,一問全劇終?
關於補習班,孫儷有一次在公開場合說道:爸爸一般都是拖後腿的,給孩子報班最後大多數都劇終在了爸爸那裡。
應了那句話:報班問老公,一問全劇終。
我想不僅是孫儷,很多媽媽都深有體會。
比較常見的情景是:媽媽和孩子已經都商量好報哪些班了,試聽課都偷偷上過了,母子倆都達成共識了,眼看就要刷卡了,一時腦熱猶豫了一下,覺得應該禮節性地徵詢一下爸爸的意見(畢竟往返接送什麼的也需要爸爸支援)。
回家一問爸爸,他大體上會和鄧超說得差不多:你們累不累,累不累啊,累就別報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很多時候,夫妻在孩子報班的問題上容易產生分歧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對教育個性的理解和彼此的執著。
剛有兒子的那年我曾想:我的孩子獨一無二,為什麼要成為誰誰誰,憑我對兒子的愛和自信,他想幹什麼我都支持,他想怎樣長大我都同意。
但他不到兩歲時我就沒收了他的小汽車,打開了識字卡片的盒子,並且自信地告訴他:你不讀書識字,以後就沒法實現汽車自由。
他五歲的時候我開始糾結到底要不要讓他學拼音,畢竟同班的小朋友都已經會用英語過家家了。
他九歲的時候我又開始彷徨到底要不要讓他學奧數,畢竟同班的很多同學已經開始比獎狀證書的厚度了,而據說那是某一類學校的敲門磚。
他十歲了,我開始發愁整個暑假的荒廢是不是太過分,畢竟同齡的孩子在這個節骨眼上都已經把初中第一年的課本啃完了。
於是每一次對「個性教育」的堅持最終都還是輸給了大自然。
爸爸呢,在每一次堅持「做自己」的戰役中節節敗退,最後只能選擇給媽媽打下手。
「輸在起跑線上」的恐懼如同一把血淋淋的屠刀架在每個爹媽脖子上,你可以不理它,它卻不會不理你。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給了我們智慧和勇氣。
0 2
生活中大多數爸爸覺得給孩子報班就是一個「花錢吃苦頭」的事,所以會本能的排斥。
而且說得很有道理,他們常說的有「上那個課有什麼用,都是浪費時間」或者「你看誰誰誰什麼班都沒上,不也很好嘛」。
這個世上不是只有雞血媽,更多的是模稜兩可的老母。她們正在左右搖擺,一手摸著自己的錢包,一手盤算著各種利弊,期待有一個人馬上站出來幫她拍板:
當爸爸說:「報報報!」,媽媽就有了立即行動的動力;
當爸爸說:「不報!」,媽媽也就縮了,畢竟誰也不想整天往返補習班,浪費自己的時間,消耗自己的荷包。
每一個成功的雞血媽,其實背後都有一個屹立不倒的支持她的爸爸。
如果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每一場補習都能成為兩口子和諧相處的絆腳石。
群裡聽說了一個小故事,一對夫妻吵架,吵得爸爸離家出走,理由是爸爸帶一家人出門吃了頓1000多塊錢的飯,剛到家孩子媽說要給孩子報個考前串講輔導課300一節,被爸爸嚴厲斥責,說浪費錢,於是夫妻倆吵了起來。
妻子說丈夫只知道自己吃喝玩樂,不捨得給孩子教育花錢;
丈夫說妻子只會給那些騙錢的機構送冤枉錢,孩子成績一點沒長進。
最後,妻子一怒之下把老公轟出了家門。
這件事告訴我們:安全起見,什麼錢都可以省,給孩子報班這方面還是得聽媽媽的,畢竟她們現在就這麼點嗜好。
男人對補習班的口頭禪是「沒有用,騙錢的」,而對媽媽來說,報班就像買面膜,買回來也不見得用,用了也不見得皮膚就能變好,但不買是肯定不肯認命的。
當爸爸們認清了這個現實問題之後,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你習慣於每次吃大餐的時候,看到的牛排不是牛排,而是兩節奧數精品課;看到的龍蝦不是龍蝦,而是兩堂英語提高班,那你們全家的格局就調到一個頻道了,生活也就和諧了。
用意念提升孩子成績
以減壓為名帶娃吃喝玩樂
大多數的爸爸,對課外補習是嗤之以鼻的。
前幾天朋友說想給孩子找一個補習語文的機構,可孩子爸爸瞧不上任何機構的語文教學,說看過那些上視頻課的老師,一個個看起來都像在講評彈。
孩子媽火氣上來了,跟爸爸立字為據——
久經考驗的鐵打的戰友兄弟情,刀山火海中沒有倒下,荊棘密布中沒有分散,最後他們的命運竟然交給了孩子的語文……
孩子也壓力大,萬一語文沒學好,要爸爸還是要媽媽,選哪一個?
在有了孩子後,爸爸和媽媽背道而馳的消費觀日趨凸顯。
媽媽在教育孩子這方面是永遠的薅羊毛愛好者,一看到團課兩眼放光,要是有免費試聽,說什麼也要去。
但爸爸認為「你又上當了」。
朋友形容她老公對消費的認知是這樣的:
自我感覺良好的老父親認為啥班不報孩子就能考上985,211,然而他每周一趟山寨古玩街必不可少,今天帶回來一對核桃,明天拿回一個葫蘆,出差必遛當地茶城,什麼季節喝什麼茶,什麼茶用什麼壺養茶寵,比養兒還認真。娃失手打了一把壺,他不衝上去看看娃手破沒破,而且拍著大腿喊:我的壺!
對老母來說:一把壺=一個暑假的補習大課。
老母和雲配偶分別支撐起的中國的不同產業,媽媽們拯救了教育三產,爸爸們搞活了邊緣經濟。
這廂老母最新版《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還沒到貨,那頭老爸莫名其妙換倆一萬多的汽車大燈,還摳不下來。
經過我多方調研,發現大多數媽媽都有同一個反饋:
雲配偶們普遍對吃喝玩樂很捨得花錢,但報培訓班他就很質疑,因為他自己從來沒上過,他就覺得這個培訓班就跟傳銷一樣屬於願者上鉤,他覺得為教育花錢屬於務虛。
他們一般用意念提升孩子成績,然後以減壓為名帶著娃吃喝玩樂。
過去說「培養一個飛行員所需的黃金等於他的體重」,現在培養一個孩子所需的黃金約等於老母的體重,而且老母在逐年變肥。
想到這兒,回頭看看兒子,這小子在燈光下黃燦燦的,金光閃閃,閃爍著財富的光芒……
0 4
報班問老公
那不是劇終只是開始
不得不說現在的父母對補習班的期待確實與之前不同了,補習成了很多家庭「不得已而為之」的必選項。
家裡有女兒的,把女兒培養成國色天香,家裡有兒子的,把兒子培養成國家精英,這難道不是當年過家家時候的樸素願望?
至於家裡有二胎嗷嗷待哺,哦不,嗷嗷待補的,都是有礦;三胎的,可能是有皇位要繼承。
我有個男同事,有倆娃,有一次聚會他低聲對我說:姐,你勸勸我老婆,她迷信補習班,已經走火入魔了,讓她理智一點。
我想了半天,想出一個對策,我對他老婆說:你如果少給娃報幾個補習班,你們一家人還能朝朝暮暮,你要是報得太多,你老公就得去單位常駐的非洲維修點,一邊修理農機一邊挖鑽,否則養不起一家子。
我以為他老婆能幡然醒悟,誰知她張口就問:去非洲工資比現在高嗎?那讓他快去啊!
你看,在報班和雲配偶之間,中年老母選A。
於是,在報班和去非洲之間,中年男人也選A。
所以最後的結果很明朗了,以後的大趨勢就是選A,報班問老公,那不是劇終,那才只是故事的開始。
0 5
我想父母之所以在孩子報班的事情上有這麼強烈的意見分歧,主要源於2個因素:
1、男性和女性在思維和觀點上有本質上的區別
2、男女在家庭中的分工不同、經歷不同、體會也不同
所以,不僅僅是在孩子報班的問題上,在其他很多領域也同樣會出現分歧。
之前聽過一句話:
你眼中的問題,其實是別人眼中的解決方案;
你挪走了他的問題,也就奪去了他的解決方案。
所以,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如果你不願主動幫助對方解決她的問題,那就不要在對方選擇的解決方案上指指點點。不認同對方的選擇、也不願意去了解、更不願意行動幫助對方解決,卻要求對方聽自己的。
這是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的最根本原因。
上帝造男造女的不同,目的不是讓我們彼此相爭,而是要相互補足,彼此相愛。「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耶和華 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 」所以,夫妻本為一體,如果雙方願意在彼此的關係上多盡一份力,那麼相互之間的矛盾和分歧也就不會那麼多了。
作為顧問,很多時候之所以會出現「報班問老公,一問全劇終」的情況,可能並非是爸爸或媽媽的問題,而是你並沒有把價值傳達到位。所以就會導致媽媽回家和爸爸商量的談話大都是這樣的:
媽媽:我想給孩子報個班
爸爸:什麼班?
媽媽:就是培養孩子興趣的.
爸爸:多少錢?
媽媽:2萬8
爸爸:那麼貴,一看你就是被洗腦了,不報。
- END -
源自聖經的智慧
《僕人式銷售領導力》
2019年9月開課25個名額
錯過要等很久
請長按掃描下方二維碼
了解大綱和價格
轉發分享 • 是最高禮儀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