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樂君 原創首發:親子學樂(kidsfund)
最近,學樂編輯部的幾位寶爸寶媽討論是不是要給孩子報興趣班、該報什麼樣的興趣班,有人在群裡甩了這樣一條微博:
微博裡的故事非常簡單,一個媽媽看到外賣員在工作間隙坐在商場裡彈鋼琴的場景,忽然間仿佛看到了孩子興趣班的結局。
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將來只能成為一個會彈琴的打工人、會下棋的銷售員,怎麼看都覺得浪費了時間與金錢。
字裡行間,展現了一個媽媽辛酸無奈的心路歷程:
對興趣班近乎狂熱的追逐→→→偶然在現實中遭遇致命頓悟→→→指責興趣班的造夢宣傳進而放棄。
這條轉發破萬、點讚近10萬的微博下面的留言裡,也有很多人表示同意這位媽媽的看法:
興趣班這件事,具體到每個人的選擇都不用爭議,自己選擇就可以了。但學樂君發現,在該不該選興趣班這件事上,現實中卻有很多不同的意見。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興趣班沒用?
如同博文中的這位媽媽,和留言表示贊同其看法的網友,其實都是在把興趣班看做功利性投資。
他們認為,如果將來學無所成,那麼這筆投資就是完全的浪費。如果小有所成,將來也只是用來年會表演。
從這個角度來說,興趣班毫無疑問是沒必要的。因為任何興趣愛好,能成為專業表演者的人,都是萬中無一的。
中國有3000萬孩子學鋼琴,其中能成為郎朗、李雲迪的屈指可數,能以鋼琴為生的人也少得可憐。
站在「有用」的角度來看,這個結果無可辯駁。
但是,這個角度最大的問題就是:興趣班本來就不是功利的,功利性的那叫職業技能培訓班。
很多人知道興趣班名為興趣班,卻忽略了其中的興趣二字。
在這條微博下面的留言裡,有很多人就指出了這一點:
孩子小時候,儘可能地去發現興趣所在,本身就是一個嘗試和試錯的過程。學樂君以為,我們不應該在這個階段就用技能培訓的方式,去要求、判斷孩子的愛好。
而且,除了大概率不能掙錢之外,興趣班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可以讓孩子的心靈有個棲息之地,在將來漫長而困難的成年生涯裡,有一個角落供ta靜心做自己。
興趣班都是冤枉錢?
教育是最廉價的投資,每一種興趣都是未來人生的一次機會。興趣是有可能成為職業的,而且很多人的職業,往往不是專業技能,而是興趣愛好。
高曉松在清華學的是雷達專業,但謀生靠的是音樂。
馬未都的本職是出版社編輯,但為人熟知的是收藏。
現在看似不經意的一個舉動,很可能改變人生的全局。
就像蔡康永先生所說:
「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上興趣班?是斷定孩子會成為歌唱家?畫家?舞蹈家?藝術家等等名人嗎?是一定要讓孩子通過藝術生的身份進入名校嗎?不是的,他們是想靠自己的能力讓孩子在將來有更多的選擇,有更多的底氣。
1976年,祖母讓7歲的劉若英學鋼琴,她問為什麼要學,祖母回答:
「女孩子有一技之長是好的,學了鋼琴,長大了可以相夫教子。如果有一天你老公不要你了,你還可以教鋼琴養活自己,養活自己的孩子。」
劉若英和祖母
是的,多學一樣本事,就少說一句求人的話!自己就是太陽,又何懼別人帶走光明?
而且,哪怕,將來的將來,現在所學的一技之長終究沒有用武之地,又何妨?
畢竟我們給孩子報興趣班的初衷有兩個:a.成為藝術家,用來謀生;b.成為有藝術感的人,用來生活。
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而一個愛好卻是一個寄託,不至於崩潰得太徹底,不至於頹喪得太極端,它可以是一個普通人的臨時避難所,也可以是一個情感的宣洩口,自我修復,自我拯救,在片刻放鬆後滿血復活。
從事藝術教育研究長達38年的上海市兒童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合就曾對兒子說:媽媽可能以後會遠離你而去,但是音樂卻可以陪伴你一生。
後來,她兒子在國外的一段經歷恰恰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觀點:
小的時候,被媽媽逼著練琴,到了反抗期,想把家裡鋼琴砸掉的他在去英國讀書之後,卻要求媽媽給他買一架鋼琴,因為剛到一個地方,人生地不熟……每天晚上,他就打開視頻給媽媽談一段蕭邦,而後來,那架鋼琴,整整在英國伴隨了他六年。
回到文章開頭的外賣小哥身上,能在百忙之中彈著他喜歡的曲子,能在繁雜的世界裡尋找到自己那一片綠洲,彈起琴的那一瞬間忘記煩惱,給自己片刻的寧靜,這個難道不是誰也給不了的,難道不是最珍貴的嗎?
為孩子,是想靠自己的綿薄之力給他更好的託舉,更多的底氣,擁有更自由更豐富的人生。
有興趣,是好事
生活在都市裡的中產家庭,所獲得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好處是孩子有機會接觸更多。
一個生活在小山村裡的孩子,即便具有超強的音樂天賦,但可能至死都沒摸過鋼琴。
一個心中色彩斑斕的非洲孩子,也可能至始至終未能描繪自己眼中的世界。
當代社會,我們會批評它給父母的焦慮太多,給孩子的壓力過大,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和孩子都更深度地見識和融入了這個世界。
當然,我們也不可能見識全部的世界,在興趣班的選擇上,也有原則要遵循。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委員羅靜在《拜託了媽媽》上就提到這樣4個原則:
✦不要同一時期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
從孩子身體角度來說,扛不住那麼多事;從孩子的大腦發育來說,他也不可能同一時間做很多事情。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說我們成功把孩子變成了抽動症患者,就是不停地眨眼睛、歪嘴……因為孩子壓力一旦太大,就會有兩種方式宣洩,要麼不動,要麼使勁動。
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去發現,而不是把身為父母的未完成的心願加諸在孩子身上,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屬於任何人,也不需要為任何人的昨天買單。
當你發現孩子真的不適合這一特長,甚至專業老師也對此給予指出的時候,及時止損,不要耽誤孩子的童年,也不要浪費家庭的金錢。
教育的本質是打開更多的可能性,而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在各種各樣不同的體驗之後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個。精力有限,別把最珍貴的東西浪費在不喜歡的事物上。
✦不要傾家蕩產為孩子去報各種興趣班,減少心力耗竭。
切忌攀比!切忌盲從!切忌打腫臉充胖子!即便一個興趣班不給孩子報,用心、用愛、有智慧的陪伴孩子,和孩子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讓孩子認識世界、感知美好也是美妙無比的一件事。
針對第四條,學樂君想補充一條:那就是,該堅持的時候還是要堅持。
任何一件事,想要有所收穫,都需要一定時間的堅持。孩子本身的熱情,是經常會很快消散的。
有些東西,撐過最難的那一點,後面就是一馬平川。
中國有句古話: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張岱《陶庵夢憶》)
有一個興趣並擅長,能以此謀生最好,只是成為心靈的寄託也無妨。這樣的話就算生活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或是瓢潑大雨,心裡卻也能始終住著一個太陽。
參考資料:
《康永,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簡訊》
南方人物周刊:《劉若英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 明星》
學霸是怎樣煉成的:《孩子到底該不該報興趣班》
拜託了媽媽:《別讓興趣班奪走孩子的童年》
天使之劍:《中國幾千萬人在學鋼琴,到底為了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