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產家庭孩子的興趣班鄙視鏈:鋼琴墊底,榜首全是「冷門」

2020-12-24 小魚奶爸日記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應該是目前為止的「最毒雞湯」了。

曾有學者和專家指出,這根本就是一個騙局!但那又怎樣,家長們仍為之瘋狂,目的只有一個——不讓孩子被他人落下。

而這一點,在當代中產家庭的育兒觀念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既有野心,又有支撐得起野心的經濟實力,願意為了孩子的未來大把投資。

所謂中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年收入10~50萬元,有車、房的家庭就可以躋身中產;但這個數字有些勉強,在一線城市,中產的收入門檻起碼要50萬以上,不然會壓力山大。

簡單來描述中產家庭的「野心」,就是不滿足於別人有的我們要有,而是我們要有別人沒有的!

久而久之,在教育過程中,原本只是提升孩子素質教育的興趣培養,卻成為家長們的攀比場。你知道嗎?興趣班也存在鄙視鏈,選擇太「低端」的,甚至會被人看不起。

01當代中產家庭孩子的興趣班鄙視鏈:

1.樂器類鄙視鏈: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鋼琴

若干年前能學上鋼琴,那算是人中龍鳳了,而如今在中產爸媽眼裡:鋼琴算什麼,太基礎,成了標配墊底,大家一致認為在冷門項目上砸錢才高端。

古箏、吉他、尤克裡裡這些曾經「身份的象徵」,全都遭遇了滑鐵盧。

管風琴作為榜首,冷門到鮮有人知,可謂是「聞者寥寥」,彈不彈不說,光看就自帶聖光,聽起來就有些高大上的意味。

豎琴最大的優點就是貴和稀缺;大提琴也自帶稀缺性質;小提琴琴貴難學…總結起來,都是實力的象徵。

可實際上,音樂哪分什麼高低呢?只要好聽有內涵就行,孩子感興趣最重要。

2.運動類鄙視鏈:馬術>高爾夫>冰球>花滑>其他

提到「馬術」這個詞,大家應該都想到了前段時間熱門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裡的情節吧。

深諳貴婦圈之道,收入完全算得上中高產家庭的「顧佳」,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融進上海太太圈,賣掉了自己的奢侈品,送孩子學馬術。

這波操作確實用心良苦,希望孩子的教育能向更高階層看齊,可許子言卻明確表示不喜歡。

那麼問題來了,馬術出圈兒,這樣一個冷門砸錢的興趣班,從受眾層面看的確秒殺了傳統,但它真那麼好嗎?

雖說馬術在很多中產爸媽眼中,是運動類興趣班裡面的首選!但一節課500~1000塊錢的費用著實不低,後續學習費用還要成倍增長。

對部分家長來說,他們看中的就是獨一無二的優越感,其次是在這個有限的圈層裡建立起更多的人際關係。

3.智力類鄙視鏈:圍棋>西洋棋>中國象棋

從這個排列順序,不難看出各種棋類在家長們眼中的地位。

雖然學棋沒那麼燒錢,似乎和運動類樂器類相比也沒那麼有競爭力,但家長們還是把這當做是一種格局,拼的就是「冷門」二字。

02鄙視鏈背後的當代中產,其實是表面光鮮+十分焦慮

有人曾對這屆中產做了統計,八成家庭的課外教育投入超1萬,五成家庭超過2萬;甚至不少人表示,一線城市月入八萬,卻撐不起孩子的暑假!

昂貴的興趣班費用,高價學區的投入,加上其他生活開銷,中產家庭的錢包也面臨著比臉還乾淨的風險。

除了金錢投入之外,中產家長們的焦慮也是一日勝一日!

調查顯示,當代中國家長的焦慮指數為67點,中產家長則是焦慮中的焦慮,可想而知是種什麼狀態。

他們想要把孩子託舉得更高,為了更有競爭力,逼自己、逼孩子,在焦慮中前行,只為在嚴苛的選拔中孩子能成為勝出者。

然而,在一味衝刺、喪失自由選擇的路上,孩子或許成了父母焦慮下的犧牲品,他們果真喜歡父母為自己選擇的興趣班嗎?

答案有待商榷,畢竟興趣班嘛,還是要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才行,我想大部分孩子都不在乎「鄙視鏈」這種東西。

03給孩子選興趣班,你真正應該考慮的:

1) 興趣才是根本

這應該是最簡單易懂又容易被忽略的道理了,孩子喜歡才會想學,才有動力鑽研,才能激發潛力,否則一切都白費。

2)有收有放

別讓興趣班佔用孩子所有的休息時間,本身在學校課業已經很繁重,其餘時間還要上各種興趣班,反而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合理安排,給孩子適當的休息時間,在輕鬆狀態下,才能收穫理想的學習效果。

3)量力而為

報興趣班所需要的時間、金錢、人員成本,一定要量力而為,根據家庭經濟狀況選擇合適的,別讓自己和孩子都太累,這樣未必划算。

相關焦點

  • 中產家庭孩子興趣班鄙視鏈:鋼琴排倒數第一?別讓教育「變了味」
    01中產家庭孩子興趣班鄙視鏈,悄然興起:鋼琴只能排倒數第一?每年到了暑假,興趣班都是家長們繞不開的話題,這樣的現象在中產階級的家庭中更為常見。今非昔比,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條中產家庭孩子興趣班的鄙視鏈,正在悄悄然興起,從前能彈一首鋼琴曲,在我們眼裡都是「小公主」級別的存在了,如今,在這條鄙視鏈上,鋼琴只是排倒數第一,是個墊底的!
  • 學鋼琴被鄙視,中產階級該如何走出興趣班怪圈?
    二、為何會有興趣班鄙視鏈回到最初的話題,興趣班鄙視鏈為何會存在呢?而鋼琴興趣班又為何會成為墊底的存在呢?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有些家長沒有主見,盲目跟風。其二是有些家長對某些興趣本本身就存在偏見。
  • 家長心中的興趣班「鄙視鏈」,鋼琴成「入門級」,頂端最「高貴」
    甚至,在興趣班中還形成了一個「興趣班鄙視鏈」,在「鄙視鏈」中,越是普通的興趣愛好越「低級」,越冷門、越貴的就越「高貴」。家長心中的興趣班「鄙視鏈」,鋼琴成「入門級」,頂端最「高貴」比如在「樂器類」的興趣班中,就有一條這樣的鄙視鏈:鋼琴﹤架子鼓﹤薩克斯﹤長笛﹤小提琴﹤大提琴。
  • 全國興趣班「鄙視鏈」排行榜:鋼琴因俗氣排倒數,第1名卻很冷門
    在80、90年代,能上興趣班的小孩基本上家庭條件屬於殷實水平,而這部分在社會中還只是少數一部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如今家家戶戶都有經濟實力讓孩子上興趣班,可殊不知興趣班竟分了「等級制度」,著實讓人丈二和尚摸不清頭腦!
  • 給孩子報鋼琴班卻被「鄙視」?興趣班鄙視鏈,凸顯家長的攀比之風
    「文/暮沐媽咪育兒日記,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對於父母而言,最關注的就是孩子的前途,於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便成了所有父母的教育理念,爭先恐後地給孩子報興趣班。為了讓孩子更出類拔萃,什麼冷門報什麼,什麼貴報什麼,不管孩子的興趣不說,甚至還存在「興趣班鄙視鏈」,而曾經一度熱門的鋼琴居然成了這條鄙視鏈的最底層。
  • 鋼琴落入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末端?別讓世俗比較丟了學琴初心
    最近,一篇名為《鋼琴只能排在最後?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的文章引發了熱議。文章列舉了各類課外興趣班中存在的鄙視鏈,其中樂器類為「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鋼琴處於鄙視鏈的末端。
  • 興趣班「鄙視鏈」:豎琴、馬術、高爾夫……越冷門越燒錢越「高貴」?
    ◆ 興趣班裡的「鄙視鏈」:越「冷門」越「燒錢」越「高貴」◆ 「鄙視鏈」背後更多是家長的「升學小心思」以及攀比、虛榮、焦慮等心態驅動下的非理性消費◆ 挑選「高大上」的興趣班的另一個原因,是看中其背後聚焦了財富、資源的「社交圈」
  • 學鋼琴很俗氣?「興趣班鄙視鏈」正在蔓延,只因家長攀比心理作祟
    閨蜜這才給金女士好好解釋了一番,閨蜜說,現在在家長圈流行一種「興趣班鄙視鏈」,在這個鄙視鏈之中,鋼琴是排在倒數第一位的,很少有家長會讓孩子學鋼琴。之所以這樣,不過就是因為以前有太多人追捧鋼琴這種興趣愛好了,所以說,在現在的家長看來,鋼琴已經是「爛大街」的興趣愛好了。
  • 中產家庭報興趣班也有鄙視鏈?鋼琴已「落伍」,冷門特長才高端
    01中產家庭報名興趣班也有鄙視鏈?這種現象在現在真的很普遍,仿佛鋼琴已經成為了家常便飯,好像現在的小朋友不會彈鋼琴就跟落伍了一樣。更誇張的是,不少媽媽想讓孩子和國際接軌,所以專門挑選冷門的興趣愛好,例如馬術,溜冰,西洋棋等等,立志讓孩子"超凡脫俗",實在是讓人敬佩!
  • 從興趣班鄙視鏈所想到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個笑話
    普通的基礎課一般是500元一節課起,好的學校一節課收費1000元,如果僅僅是上課這點費用相信不少人咬咬牙還是能夠承受,但這僅僅是學點皮毛,一旦想要登堂入室學點名堂出來,就涉及租馬、買裝備、買馬、寄養等等費用,即使是對一般的中產家庭來說,也可能是無法承受之重。難怪顧佳不得不賣掉自己的奢侈品來供兒子上馬術課。
  • 越「冷門」越「燒錢」越「高貴」 部分變異的興趣班學習透視
    記者在吉林、湖南等地採訪發現,現如今部分家長為孩子挑選興趣班時,不以孩子的意願優先,而是專挑冷門、昂貴的課程。這樣「攀比型」興趣培養,亟待回歸理性。興趣班裡的「鄙視鏈」:越「冷門」越「燒錢」越「高貴」兒童興趣班,原本是孩子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興趣的課外培訓。
  • 孩子興趣班的「等級制度」,舞蹈因泛濫排倒二,鋼琴因俗氣墊底
    興趣本無三六九等,它本是能夠促使一個人認識周圍的事物,擁有探索未知事物的一項重要動機。但放眼當前,各式各樣興趣班層出不窮,學習、聲樂、器樂、舞蹈……等等班級種類不斷湧現,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不少孩子光是興趣班就報了四五個,就連周末的時間都要被佔據。
  • 微議室: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義
    &nbsp&nbsp&nbsp&nbsp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義 &nbsp&nbsp&nbsp&nbsp周一圍棋課,周三少兒編程課,周五拳擊課,周六馬術課,周日思維培訓課……這是吉林長春一個7歲孩子的興趣班課程表
  • 孩子學鋼琴被鄙視?教育焦慮、大把花錢,一張課程表看孩子有多苦
    中產父母臉上永遠寫著三個字「不能輸」——這句話出自今天的熱點文章《鋼琴只能排最後?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文中提到,中產階級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走路線上,不惜花重金打造與眾不同的教育,於是什麼貴,什麼稀缺,中產階級的孩子就學什麼,這成了標榜身價,申請名校的資本。
  • 中產家庭興趣班鄙視鏈,學鋼琴最沒面子,排第一的你肯定想不到!
    最近一則熱搜吸引到了很多人的關注,熱搜中闡述了中產階級的家庭給孩子上興趣班竟然有一條家長們都「心知肚明」的鄙視鏈,這條鄙視鏈將孩子學習什麼樣的樂器直接和家庭情況對等起來。最讓人看不起的就是學鋼琴的家庭,最能體現家庭經濟實力的竟然是學管風琴的家庭。
  • 國產玩具別成「中產鄙視鏈」的犧牲品
    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產群體,這也意味著,高質量生活和教育的需求正成為剛需。對子女的優育,當然包括「選擇什麼樣的玩具」,顯然這裡的玩具不僅是作為消磨時間的陪伴,更多是「教育理念的具體而微」。   「中華第一刊」《半月談》,最近一份調查發現,在中國洋玩具廣受青睞,中國貴為製造大國,國產品牌玩具卻少得可憐,「中國娃娃」居然擠不進孩子們的朋友圈。
  • 外賣員坐商場彈鋼琴,媽媽崩潰大哭:我們給孩子報的興趣班,全是冤枉錢
    從這個角度來說,興趣班毫無疑問是沒必要的。因為任何興趣愛好,能成為專業表演者的人,都是萬中無一的。中國有3000萬孩子學鋼琴,其中能成為郎朗、李雲迪的屈指可數,能以鋼琴為生的人也少得可憐。站在「有用」的角度來看,這個結果無可辯駁。但是,這個角度最大的問題就是:興趣班本來就不是功利的,功利性的那叫職業技能培訓班。
  • 兒子學了八年的鋼琴成了鄙視鏈最末端?那是你不知道它的美好!
    最近全網都在轉一篇很火的文章《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馬術第一,鋼琴只能排最後?》,我讀完跟丁爸說:「我們風雨兼程學鋼琴八年,最終還成了鄙視鏈的最末端」,丁爸說:「你不覺得把這麼多興趣愛好放在一起做比較很荒誕嗎?其實,只要孩子和家長能夠從興趣的培養學習中收穫美好和成長就夠了,哪有鄙視一說。」。
  • 「動畫片鄙視鏈」呼籲國產當自強
    雖然「動畫片鄙視鏈」只是網上流傳的一種排序,但也暴露出國產動畫在國人心中的位置。這種結果不僅是對國產動畫的警示,也是一種呼籲,呼籲國產動畫自強。  可是在現實中,總有一些動畫片缺乏這樣的靈魂,一味地注重故事性,卻忽略了教育性;一些動畫片譁眾取寵,徒有其表,或者設置一些雷人情節,甚至宣揚暴力和享樂主義,給兒童造成不良影響。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作品,也是遭遇市場拋棄的主要原因。這就需要為國產動畫注入內涵,提升國產動畫的教育價值和社會意義,讓兒童在寓教於樂中得到啟發,增長見識,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