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應該是目前為止的「最毒雞湯」了。
曾有學者和專家指出,這根本就是一個騙局!但那又怎樣,家長們仍為之瘋狂,目的只有一個——不讓孩子被他人落下。
而這一點,在當代中產家庭的育兒觀念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既有野心,又有支撐得起野心的經濟實力,願意為了孩子的未來大把投資。
所謂中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年收入10~50萬元,有車、房的家庭就可以躋身中產;但這個數字有些勉強,在一線城市,中產的收入門檻起碼要50萬以上,不然會壓力山大。
簡單來描述中產家庭的「野心」,就是不滿足於別人有的我們要有,而是我們要有別人沒有的!
久而久之,在教育過程中,原本只是提升孩子素質教育的興趣培養,卻成為家長們的攀比場。你知道嗎?興趣班也存在鄙視鏈,選擇太「低端」的,甚至會被人看不起。
01當代中產家庭孩子的興趣班鄙視鏈:
1.樂器類鄙視鏈: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鋼琴
若干年前能學上鋼琴,那算是人中龍鳳了,而如今在中產爸媽眼裡:鋼琴算什麼,太基礎,成了標配墊底,大家一致認為在冷門項目上砸錢才高端。
古箏、吉他、尤克裡裡這些曾經「身份的象徵」,全都遭遇了滑鐵盧。
管風琴作為榜首,冷門到鮮有人知,可謂是「聞者寥寥」,彈不彈不說,光看就自帶聖光,聽起來就有些高大上的意味。
豎琴最大的優點就是貴和稀缺;大提琴也自帶稀缺性質;小提琴琴貴難學…總結起來,都是實力的象徵。
可實際上,音樂哪分什麼高低呢?只要好聽有內涵就行,孩子感興趣最重要。
2.運動類鄙視鏈:馬術>高爾夫>冰球>花滑>其他
提到「馬術」這個詞,大家應該都想到了前段時間熱門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裡的情節吧。
深諳貴婦圈之道,收入完全算得上中高產家庭的「顧佳」,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融進上海太太圈,賣掉了自己的奢侈品,送孩子學馬術。
這波操作確實用心良苦,希望孩子的教育能向更高階層看齊,可許子言卻明確表示不喜歡。
那麼問題來了,馬術出圈兒,這樣一個冷門砸錢的興趣班,從受眾層面看的確秒殺了傳統,但它真那麼好嗎?
雖說馬術在很多中產爸媽眼中,是運動類興趣班裡面的首選!但一節課500~1000塊錢的費用著實不低,後續學習費用還要成倍增長。
對部分家長來說,他們看中的就是獨一無二的優越感,其次是在這個有限的圈層裡建立起更多的人際關係。
3.智力類鄙視鏈:圍棋>西洋棋>中國象棋
從這個排列順序,不難看出各種棋類在家長們眼中的地位。
雖然學棋沒那麼燒錢,似乎和運動類樂器類相比也沒那麼有競爭力,但家長們還是把這當做是一種格局,拼的就是「冷門」二字。
02鄙視鏈背後的當代中產,其實是表面光鮮+十分焦慮
有人曾對這屆中產做了統計,八成家庭的課外教育投入超1萬,五成家庭超過2萬;甚至不少人表示,一線城市月入八萬,卻撐不起孩子的暑假!
昂貴的興趣班費用,高價學區的投入,加上其他生活開銷,中產家庭的錢包也面臨著比臉還乾淨的風險。
除了金錢投入之外,中產家長們的焦慮也是一日勝一日!
調查顯示,當代中國家長的焦慮指數為67點,中產家長則是焦慮中的焦慮,可想而知是種什麼狀態。
他們想要把孩子託舉得更高,為了更有競爭力,逼自己、逼孩子,在焦慮中前行,只為在嚴苛的選拔中孩子能成為勝出者。
然而,在一味衝刺、喪失自由選擇的路上,孩子或許成了父母焦慮下的犧牲品,他們果真喜歡父母為自己選擇的興趣班嗎?
答案有待商榷,畢竟興趣班嘛,還是要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才行,我想大部分孩子都不在乎「鄙視鏈」這種東西。
03給孩子選興趣班,你真正應該考慮的:
1) 興趣才是根本
這應該是最簡單易懂又容易被忽略的道理了,孩子喜歡才會想學,才有動力鑽研,才能激發潛力,否則一切都白費。
2)有收有放
別讓興趣班佔用孩子所有的休息時間,本身在學校課業已經很繁重,其餘時間還要上各種興趣班,反而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合理安排,給孩子適當的休息時間,在輕鬆狀態下,才能收穫理想的學習效果。
3)量力而為
報興趣班所需要的時間、金錢、人員成本,一定要量力而為,根據家庭經濟狀況選擇合適的,別讓自己和孩子都太累,這樣未必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