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熱搜吸引到了很多人的關注,熱搜中闡述了中產階級的家庭給孩子上興趣班竟然有一條家長們都「心知肚明」的鄙視鏈,這條鄙視鏈將孩子學習什麼樣的樂器直接和家庭情況對等起來。最讓人看不起的就是學鋼琴的家庭,最能體現家庭經濟實力的竟然是學管風琴的家庭。而中間分別是: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的排列狀況。
想一想我們小時候,誰能學習畫畫、口風琴就已經是非常讓人羨慕的了,而如今這樣的興趣班,到底是為了孩子自己能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是滿足家長自己的虛榮心呢?記得之前有一次街頭採訪,當記者採訪起路邊帶孩子上興趣班的家長為什麼要給孩子報興趣班的原因時,更多的家長回答是別人孩子學,那我家孩子也要學。
這句話無不透露著家長對於孩子上興趣班這件事情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更有家長可能會讓孩子學習了什麼樣的興趣班成為自己日常的談資。這件事情真是讓人感到可憐和心疼。
可憐家長們為了讓孩子不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竭盡全力的給孩子花費高昂的費用去學習興趣班,但是否搞清楚了方向,是否了解了孩子真正的意願呢?心疼的是孩子的童年也許就活在了家長的設定之下,也許所謂的讓孩子增長興趣的興趣班,卻成為孩子的煩惱和負擔。
我認為興趣班的存在不應該是攀比的,哪怕孩子就喜歡捏泥人,作為家長都不應該自以為是,認為這不是高雅藝術,從而抹殺了一個可能成為雕塑大師的成長之路。家長更不應該拿興趣班作為自己家庭情況攀比的外在條件,這樣很容易給孩子做了一個壞榜樣,潛移默化下孩子很可能也會如此勢利和狹隘。
興趣班不應該和利益掛鈎,也不應該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只有真正喜愛、熱愛、願意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才有可能讓孩子終身受益。所以在選擇興趣班的時候,最好還是讓孩子自己選擇,不要讓自己的控制欲迷惑了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