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P S : I LOVE YOU》中的哀傷輔導分析
趙方 向嶺 劉春雨
(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重慶 400715)
中圖分類號:I10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7894 (2011) 07- 170- 02
摘要 哀傷是一個人在面對喪失時的心身反應,對喪失的理解是理解創傷中的人的基礎或前提。本文結合電影對主人公失去親人後的哀傷,詮釋了哀傷的概念,分析了哀傷的階段特徵,以及哀傷後的心理輔導要點,探討了心理諮詢和治療的相關臨床問題。
關鍵詞 哀傷 哀傷輔導 心理治療
Analyzing Grief Counseling in the Film of "PS:I LOVEYOU"//
Zhao Fang,Xiang Ling,Liu Chunyu
Abstract :Grief is psychosomatic reactions when a man in the face of the loss,the understanding of loss is the basis or presupposition of understanding the person who in the trauma.Based on the movie,the artic interpret the conception of grief analyzes the grief of stage characteristic after the grief,probe into the relevant clinical problems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treatment.
Key words:grief,grief counseling;psychological treatment Author's
address: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400715,Chongqing ,China
電影((PS:I LOVE YOU》講述了一個人失去至愛後,如何從痛苦和哀傷中恢復,重新面對新生活的感人故事。由希拉蕊·斯萬克飾演的霍利與傑拉德·巴特勒飾演的蓋裡深愛彼此,雖然有時候他們會有爭吵,可是這些都是他們生活中的情趣。霍莉感覺自己已經找到了最愛,蓋裡卻在他們婚後罹患腦癌並逝世了。自此,霍利便生活在失去摯愛的痛苦中。但她感覺丈夫並沒有就此離開,她還能在家中感受到蓋裡的氣息。她把自己困在家中,兩位好友丹尼絲(莉莎·庫卓飾)、莎拉及霍莉的母親,還有母親酒吧裡的酒保丹尼爾都十分擔心她。從她三十歲生日的那天開始,她便不斷收到由蓋裡給她寄來的信,每封信的最後都加上一句「我愛你」的附註。蓋裡的信為霍利的生活注入了力量,她一步步地向前走,但事實上蓋裡已經死去了,她終究要自己獨自生活。這部電影中所描述的正是一段失去至親後的哀傷以及走出哀傷的過程。
哀傷是一個人在面對喪失時的心身反應,對喪失的理解是理解創傷中的人的基礎或前提。人所經歷的各種喪失概括起來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主要是指源於生命規律和人在生活中作出的選擇取捨。比如從無憂無慮的童年必然成長到學會承擔的成年,從輕鬆愉快的象牙塔必然要踏入拼搏奮鬥的社會。這些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就伴隨著一系列必然要喪失的東西。
主要指源於生命中一些不可預測性和突發性的事件。這裡的突發性事件又主要包括四類:(1)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颱風;(2)由疾病帶來的創傷傳染病流行,如SARS、禽流感等;(3)重大意外傷害事件,如空難、車禍、火災、性侵害等;(4)重大失落事件,如失去親人、失戀、父母失業、離婚或家庭暴力等。
源於人的預期,並沒有真正發生,也不一定真正出現。不同類型的喪失通常意味著,失去親近的人,可能是死亡或者離開,身體的損害、財產的損失、社會聯結的破壞,失去未來的各種可能性等。
親近的人死亡,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喪失。心理學家將體驗喪親後的哀傷分為三個階段。電影中當霍利面對蓋裡的逝去時,情緒和認知上大概都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反應是否認、不信、思維變得遲緩、麻木、抽離、夢幻般的狀態。霍利並不能接受蓋裡真的已經離去的現實,撥打他的語音電話,想像他還在身邊,她無法再繼續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她幻想蓋裡還無處不在,與自己交談、對話。她穿上蓋裡的衣服,模仿蓋裡的搞笑演唱,這是典型的「認同」反應。通過這樣的行為方式,假設死者還未離去。這一階段大概會持續數小時到數月不等,視其死訊來得有多突然,以及生者對逝者的關懷有多親密而定。
第二階段的主要反應是憤怒、討價還價、退縮、無限的憂傷與思念。霍利在意識到蓋裡終於不在的事實後,隔絕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繫,只想躲起來獨自療傷。她不止一次地問自己、問周圍人,為什麼是蓋裡,為什麼要讓這樣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這一階段生者會將逝去者理想化,會產生內疚,埋怨自己平日裡對逝者不好。所以當有女客戶對自己丈夫蠻不講理時,激起了霍利心中對蓋裡的愧疚感。這一時期的時間也因人而異,可能持續數月到兩年。
這一階段生者會逐漸恢復正常,專注力由內在傷痛漸漸轉移到外在世界,學會接納生活裡許多不可逆轉的改變。霍利漸漸學會習慣感覺不到蓋裡的存在,坦然和他說再見,但又不再刻意地去忘記往事,並從美好的回憶中去面對新生活的力量。她開始投入新的工作,挖掘自身的才能,建立新的關係。有的生者還會延續逝者的興趣或未完成的夢想,有的人一生之中都會沉浸在哀傷中無法恢復,其間可能會倒退到前面任何一個階段。霍利在蓋裡以及良好支持系統下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走完了這三個階段。
雖然這三個階段模式主要是針對生者在喪親後哀傷表現的描寫,但略加修改亦可適用於了解人生中任何重要損失後的反應。在這個歷程中間歇而短暫的倒退幾乎是必然現象,只要不是一直停滯不前,都可以理解為自然和正常。人生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喪失,親人的離去、失戀的打擊、成長的掙扎等。這都是不斷連續的喪失過程,痛苦和憂傷給予我們力量結束過去,而愛的陪伴讓我們更能看到生活繼續的希望。成長總是伴隨著必要的放棄,一個孩子能夠對嬰兒期說再見,才能進入學齡階段;一個畢業生能夠對學校說再見,才能真正進入社會。成長是一連串的死亡與新生,痛苦是一種具有治療性的感覺,它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那些未能真正經歷成長之殤的人,總會在成人世界裡出現各種各樣的適應問題。
儘管階段性的反應是必然持續的一個過程,但並不代表我們就無事可做,讓哀傷者靜待時間流逝,無力的等待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天。了解經歷損失後的反應,可以幫助我們去調動一些外在的力量來進行調解,讓悲傷者能有可供努力的空間。
這項工作包括在認知和情感層面上承認死者已矣的事實,並放下可與逝者重聚的幻想。焦慮的核心是因為心裡還有幻想存在,對於已經逝去的東西還抱有希望。當面對任何損失時,第一步是要學會接受既定事實,承認不可挽回的現實存在。蓋裡在給霍利的來信中,鼓勵她走出去,扔掉所有和他有關的衣服物件,只保留必要的,讓霍利學會接受新的身份。當然這一時期,親人朋友的陪伴十分重要,良好的支持系統可以幫助哀傷者更好地適應這一時期的過渡。
在不得不承認損失不可逆轉後,很多哀傷者會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表面看上去,他們似乎已能很理性地理解和面對遭遇的不幸,表現平靜,開始正常生活,但他們會拒絕談論有關喪失。在周圍人看來,也會認為不提舊事是對恢復有益的,「不要想太多」是周圍人對哀傷者最多的勸導。然而,悲傷的痛苦如果沒有得到宣洩,一直被壓抑,反而會讓哀傷者的情緒長期得不到處理。因而第二項任務是要讓生者充分體會失落與分離帶來的痛苦。蓋裡讓霍利去曾經留下他們歡樂的酒吧,給她安排了重遊故地的旅行,讓霍利重溫了當年兩人在一起的點滴,通過這些追憶,讓霍利充分完成哀悼的過程。當霍利終於可以放聲大哭,長久壓抑的悲傷在一次又一次的回顧歷程中得到了釋放。只有當體會哀痛的任務完成後,霍利才有能力去進行下一個哀傷後的任務。
概括起來,這一任務即「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和「將情緒的活力重新投注到其他關係上」。適應一個新世界並不意味著就要忘卻舊的,對於很多經歷喪失者而言,往往會把開始新生活看做是對死者的背棄,而無法將個人的內在資源投注到新的對象或關係中去。蓋裡在給霍利的最後一封信中,讓霍利答應自己不要拒絕新的開始,並學會用自信的心態來重新看待自己。而霍利也在蓋裡的鼓勵和陪伴下,重拾生活的信心,迎接新的開始。當霍利說:「我已經越來越少感覺你的存在了。」這並不意味著關係就此終結,對於生者而言,更重要的是給逝去者在心裡找到一個可供安放的位置。
每個人在人生歷程中都會經歷過一些不同類型的喪失,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整理自己的心情,從沉重的哀痛中走出來。如果我們能對哀傷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當我們在處理自己的傷痛時,就會更加清楚和明白。積極心理學倡導一個觀念,好的未來可以取代甚至結束不好的過去。就像蓋裡對霍利做的一樣,最關鍵的還是要讓她重拾生活的信心,尋找到自我的價值,不再囚禁於過去的陰影中,將生活的重心從內部轉向外部,重拾生活的信心。
[1]陳維樑,鍾芳藥.哀傷心理諮詢理淪與實務【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2]朱迪思·維奧斯特.必要的喪失【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3]任俊,葉浩生。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7).
[4]任俊,葉浩生.當代積極心理學運動存在的幾個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5): 787- 794
編輯胡俊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