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293天
01
上個星期,《奇葩說》第六季收官,神仙辯手詹青雲獲得了本季的BBKing。
對於這項榮譽,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實至名歸。
因為聽她辯論,簡直就是在享受一場知識盛宴。
她引經據典,對人文歷史旁徵博引,直擊人心又醍醐灌頂;她語速不快,卻鏗鏘有力,句句發人深省。
用傅首爾的話說,聽她辯論,就像被風親吻過。
就連央視也這樣評價詹青云:「說話慢條斯理,擲地有聲,具備超強心理素質,是一位溫柔的辯手。」
詹青雲的身上有很多標籤:哈佛女博士,學霸,職業律師,華語辯論賽最佳辯手……
每一個標籤都令人尖叫,但最讓我佩服的,是她在眾人皆醉的時代,永遠保留一份清醒: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勇於嘗試,然後努力爭取。而不是人云亦云,活在標準答案內。
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詹青雲的成績完全能上北大、清華的熱門專業,但她卻說:「我想讀北大考古系。」
因為她喜歡傳統文化,想做考古學家。
但後來由於北大考古系沒在她的家鄉招生,所以還是沒去成。
唉聲嘆氣的她,最後去了香港中文大學讀經濟學。
經濟學本科畢業後,準備碩博連讀的她,又選擇了政治學專業。
因為在一次社會實踐中,她發現了一些問題,便決心為政治建設做一點貢獻,不料老師卻告訴她:「我們學政治學,是做學術,而不是解決問題和觀察現象。」
一句話,澆滅了她對政治學的熱情。
於是,「任性」的她在博士期間肄業了,轉而選擇了貸款百萬前往哈佛攻讀法學博士。
面對很多人的不解,詹青雲解釋道:
我覺得選擇這個事情就是,如果你選了一個東西,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喜歡並不適合,就沒有必要用堅定這種美德來綁架自己,然後非得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我覺得這個時候,堅定不是一個美德。年輕人不是替你一個人在謀幸福,不是一個人看開了就可以,他需要為這個世界拓寬邊界,是讓所有的人都有機會把道路越走越寬。是趁著年輕,我偏要勉強。
02
你會發現,對詹青雲來說,她每個選擇的出發點,都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感興趣。
因為在她看來,只有把熱愛融入生活,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奇葩說》第五季有一個辯題是「高薪不喜歡」和「低薪很喜歡」的工作,你選哪個?
詹青雲選的是「低薪很喜歡」的工作,論點是:工作是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工作可愛了,生活才會可愛。
她舉了一個例子:
如果我們去應聘,面試官問你為什麼想做這份工作?然後你說我對你們公司也沒什麼興趣,但是聽說你們給錢還不錯,看在錢的面子上,勉為其難做一下,你找得到工作嗎?
找不到,因為我們去找工作的時候,都是竭盡所能地去表現我們對這份工作的熱愛。
「高薪可以把我綁定在座位上,但它不能把我綁定在創造上。只有喜歡,才能帶來創造,創造,最終才能累積成財富。
公司用高薪,不只是想買你的時間,它想買你的效率,買你的注意力,買你的創造力,這些東西都是用錢逼不出來的,它唯有喜歡可以帶來。」
這個道理,說出來每個人都懂。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
因為大多數人連自己究竟對什麼感興趣,都不知道,甚至覺得自己根本就不對任何事感興趣。
我在作家霧滿攔江的公眾號上看到一個案例:
有個剛畢業的年輕人說,現在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不知道要學什麼,也沒什麼感興趣的,感覺很迷茫。
這時候,導師就會給他一個建議:多去嘗試,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攻克下去。
於是這個孩子就聽信了這個建議,多去嘗試,逮著什麼學什麼。
金融、經濟、哲學、心理、管理、法律、畫畫、吉他、書法、編程……他都學。
而且每次學,都記了厚厚的一本筆記。
沒想到堅持幾個月,年輕人就放棄了,又陷入了渾渾噩噩、迷茫混日子的生活。
他這幾個月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原來,他什麼也沒做,就是按照老師說的,嘗試了一下,看看是不是自己喜歡的,不是,就扔了,學下一個。
學了一通下來,發現沒有自己喜歡的。
他的問題在於什麼?
霧滿攔江說,他的問題就在於因為分不清「情緒」,而困於情緒的牢籠裡。
他以為他是出於「本性」、「自我」、「興趣」、「性格」,到來來只不過是陷於一個又一個情緒之中。
分辨「興趣」和「情緒」,是擺脫迷茫的首要條件。
03
許多人總認為,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只要在成千上萬的活動中,找到「最感興趣」的一種,然後去做就可以了。
而如果接觸到一件事,發現不喜歡,那就是不感興趣。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這種思維,就像「這個世界存在著一個完美的伴侶,我要去找到他」一樣。
《現在,變現你的優勢》一書的作者本田健,在訪問過許多把感興趣的事當工作的人後,發現小時候就找到終生事業的人只有極少數。他說:
大部分人都是在步入社會後,於不經意間與畢生摯愛相遇的。畢生的事業並不是一場越早找到就越好的遊戲。也有人兜兜轉轉許多回,才在最後收穫了成功。
比如,肯德基創始人山德士上校,就是在年近70的時候才推出他最愛的炸雞配方,從而大獲好評。
詹青雲,也是在多次換專業之後,才找到了自己最感興趣的職業——律師。
許多人對某件事物的興趣,並不是生來就有,而是在接觸和深入的過程中,慢慢習得和生成的。
就像自媒體人Lachel說的,我們並不是因為喜歡一件事物,然後才擅長它。而是因為恰好擅長一件事物,得到內在和外在的肯定,才會喜歡上它。
只不過因為這個過程往往不知不覺、潛移默化,我們很難覺察到罷了。
所以說,要找到感興趣的工作,淺嘗輒止遠遠不夠,你必須切實付出過努力,直到你擅長它。
你可能會說,我又不像學霸詹青雲,隨便學個什麼專業,都能學出名堂來。
但事實上,任何一種把業餘變成專業的活動,都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
剛到哈佛時,有同學就告訴詹青云:上屆學長姐們都說,一整年幾乎沒有跨過查爾斯河(波士頓市中心和劍橋中間的那條河)。
她不以為意,覺得自己跟他們不一樣,生活裡不會只有學習。
但在接下來的那個學期,她竟然真的沒有跨過查爾斯河,因為每一天都在學習。
進入法學院第一年,由於學習壓力巨大,她連吃飯的時間都捨不得多花,每天商量去哪裡打包,考慮的就是快、就近、附近有空桌子,可以儘快學習。
她有一個好朋友,經常發信息問她在不在學校,不是約喝咖啡,而是直接說:「我在圖書館幫你佔好了位置。」
她曾這樣形容學習的苦:「那種苦並不是哈佛凌晨五點的圖書館的辛苦,而是生活彷佛只剩下了學習這一件事。那種絕望也不是比你聰明、有背景、家底好的人還比你勤奮的絕望,是不管怎樣,也不過是這樣活著的絕望。」
她用自身的經歷,向我們詮釋了:你只有熬過那樣的日子,才有資格活在標準答案之外,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04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讓你把各行各業都深入研究一番,再從中找興趣。
這不現實,也沒那麼多時間和精力。
而是希望你別再把「不感興趣」四個字,當作迷茫的藉口。
一旦選定一個方向,就踏踏實實地去努力和實踐。
實踐得久了,你就會發現各個專業之間的聯繫,當你精通某個領域後,再涉足另一個領域時,也會變得很容易。
因為凡是經歷,皆為饋贈。
賈伯斯當年就是因為參加了一個英語文字設計的講座,對電腦字體的美觀有一番研究後,才產生了「輸出美觀字體」的想法,這也成為了蘋果電腦擁有狂熱粉絲的契機。
繞的路越遠,找到畢生事業的可能性越高。
抱著這樣的心態,潛心經營,努力把當下的工作發展成興趣,也不是不可以。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65:興趣》中提到:興趣要能做到擅長,難度很大。而只有擅長,才能創造必要的價值,過上有品質的生活。
希望新的一年裡,每個人都能做我所愛,並愛我所做,過上有品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