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營銷,商業邊緣還是主流

2020-12-2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因為有社交而有社群,還是建了社群再有社交,決定了社群的價值屬性。社群是網際網路時代商業的戰場,還是主流商業的武器,決定了社群商業是邊緣還是進入主流。社群用於打通三度空間,才能從小戰場走向大商業,只有做到關係讓渡,社群才能連通世界。

一、社群是社交關係的放大

社群的商業價值,取決於我們怎么正確認識和理解社群。社群是正常人的社交標配,是網際網路社會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並非商業所必需。

個人的社會關係,反映在線上就是社群關係。不過,相比線下社交關係,社群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 社群不改變社交地位

在線下有社交地位的人,在社群同樣有社交地位。有人因社群運營脫穎而出,絕非社群之功。只要有能力,藉助任何社交工具都會有突出表現。

2. 社群適度放大了社交關係

傳統線下社交場景,同時佔用時間和空間,所以社交頻率不高。社群交往,可以讓更多的人在相同時間、不同空間交互,社交頻率可以很高。

同時,社群除了熟悉的朋友外,還有朋友的朋友,多重關係的朋友。所以,社群適度放大了社交關係。有的商業化社群,社交關係複雜和繁忙到靠機器人聊天,這樣的社交關係已經沒有價值。

3. 社群天然是分布式的

決定社群價值的是關係強度,而非關係數量,所有試圖建立中心化社群的都難成功。

因為基於強關係的群友有限,所以純粹基於社群的商業(如微商),必須建立多層級社群,或者先打造IP,再圍繞IP打造多層級社群。

4. 社群增加交互頻次,但改變關係強度很難

線上聊3月,不如線下喝頓酒。越是社群時代,線下交流越珍貴。越是高端交流,越重視線下場景。社群的頻繁交互,產生了一群「陌生的熟人」。社群交流頻繁,線下關係仍然很陌生。

5. 有強關係的社交,才讓社群更有價值

強關係,是關係的價值。社群只是關係的放大器,關係不強,放大也不強。

6. 利用社群的能力與自建、運營社群是兩種不同的能力

有了利用社群的能力,其他社群也能為我所用,這是開放式社群運營能力;只有自建社群才能利用,這是封閉式社群運營能力。

二、有生活味,才有商業味

社群,因為社交而有社群。所以,社群一定要有生活味。沒有生活味的社群,是異化的社群。只要有社群,就能夠衍生出媒體屬性。媒體屬性,即傳播功能。傳播功能,已經有了商業屬性。

生活迴避不了商業話題,強關係為商業背書,一直是中國特色。關係強度可以影響商業認知和交易。所以,社群隱藏著商業屬性,交易是顯性商業,不是隱性商業。

以社群為普遍交易媒介,是異化的社群。

社群的價值屬性:社交屬性>傳播屬性>交易屬性正常的社群是有生活味的,因為工作和生活關係,所以有社群。人要與各色人高效交往,所以每個人都有各類社群,否則網際網路時代的生活和工作交流就有障礙。

沒有社群的時代,也有異化的社交。比如傳銷培訓,因為是異化的社交,所以要持續強化,以維持群體存在。有生活味,更容易聯立強關係;越有強關係,越容易商業轉化。

現在也有不少異化的社群,因為沒有生活味,純粹是為了商業而拉群,所以需要持續的社群活躍,如各類紅包、分享等。雖然活躍手段不斷翻新,但很快又會遇到障礙,社群進化最快的就是這類社群。

拉新→轉化→留存→再拉新,這是因為生意而存在的社群。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形成強關係。需要持續活躍社群以維持存在的社群,一定會在適當的時候解散。

因此,在社群商業化過程有兩個邏輯:一是為了商業化而建立社群;二是把有生活味的社群適度商業利用,儘可能減少商業味。

三、社群商業化模式

中國商業的特色,就是將社會關係作為背書重度參與商業。農業社會是生活小圈層,關係、認知、交易本來就是三位一體。工業社會進入功能性社會,大眾媒體成為商業認知主陣地(如廣告)。

網際網路社會,由於人們可以在智慧型手機的各類App、小程序上自由切換,商業再次進入認知、交易和關係三位一體。

目前,圍繞社群大致形成三類商業模式,如圖所示。

1. 基於社群自然商業模式

有什麼商業活動或信息,隨手發個朋友圈、曬照,這是自然狀態的商業表現。雖然有時候也有作用,但聊勝於無,多數企業對客戶群的商業利用就處於這種狀態。

在社群交互中,即便沒有商業意圖的人,也可能形成商業價值。比如人們看到有趣有共鳴的內容就轉發,這個過程可能無意中形成了商業價值。

因為人們不約而同地轉發,形成了共情、共鳴、共振,並最終形成商業浪潮。很多IP的打造就是如此。我之所以稱之為社群自然商業模式,就是在群友的無意之中,商業化已經完成。

2. 異化狀態的商業模式

典型的就是直銷的翻版,現在稱為微商、社交電商,進化速度很快,總有新概念、新邏輯,確實有部分人「割韭菜」成功。

當然,只要符合法律,我不反對。對這種邊緣化的商業活動,持久性成疑。雖然屢屢引發社會熱議,但市場份額始終不高。

3. 有組織的社群商業模式,典型的是社區團購

現在看,成建制的商業組織系統,以中國品牌商的渠道系統最完整。歐美的渠道已經第三方化,品牌商的關係觸角不如中國有滲透性。

規模化組織社群很難,因為社群的特徵就是分布式,中心化的社群是不成立的。社群因社交而生,不是因商業而生。

中國傳統線下商業組織,包括企業、渠道,是有高度組織性的。高度組織性商業與社群結合,就是組織化社群商業模式。

四、與主流結合,就是主流

主流商業在哪裡?在傳統渠道。線下渠道佔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約3/4,當然是主流。2020年疫情期間,我就探索「深度渠道+社群+直播」的營銷模式,卓有成效。

但是,真正捅破窗戶紙,引起社會關注的是董明珠2020年「6·18渠道直播」,成交102億元,以及吳曉波第二次與TATA木門業合作的「渠道直播」,3小時成交3.92億元。

社群與渠道結合不僅激活了渠道社群,還激活了傳統渠道。B端和C端同時受益。

我對「渠道+社群」這麼重視,有下列幾個原因:

渠道是品牌商最完整的商業組織體系,關係穩定。中國的渠道是人鏈,客情關係很重要。長期穩定的交易,持續性拜訪,都對強化渠道關係有用。渠道成員,社群是標配。渠道成員的交往頻次高,社群是主要聯絡方式之一。品牌商需要做的,是渠道成員願意把強關係讓渡給品牌商。藉助於雲店(小程序),品牌商可以給終端賦能,而雲店(小程序)的推送路徑一定是社群。傳統渠道的極限,就是深度分銷「終端即終點」。網絡平臺的厲害,就在於超越B端抵達C端。社群與主流結合,即與傳統渠道結合。傳統渠道藉助KOC社群,照樣可以抵達C端。網絡與C端的關係是中心化的弱關係,因為傳統渠道是強關係,KOC社群也是強關係。傳統渠道+社群,構建了BC一體化的新體系。B端強關係和KOC強關係之間,只要利用得好,關係可以讓渡。因此,社群與主流商業結合,就是主流商業的放大。

社群與傳統渠道結合,核心就是利用店主群。店主群,在終端小店眼裡是私域流量,即店主可以影響的流量。但是,在品牌和經銷商的眼裡,店主群是公域流量,是可以主分流的公域流量。

五、關係讓渡是關鍵

利用店主群,核心是店主群的關係讓渡。即店主與用戶的關係,能夠為品牌商和經銷商所用。

關係讓渡,即他人的社群關係為我所用。沒有關係讓渡,就只有完全依賴自建社群。自建社群擴大規模,不僅技術上受限(不超過3級),管理上也因管理層級增加關係強度衰減。關係讓渡,不在於自己有多少群,而在於多少群能夠「為我所用」。關係讓渡,不是商業交易,只是讓渡關係。比如朋友介紹朋友,就是關係讓渡。但是朋友的朋友能否成為朋友,則是另一回事兒。社群關係讓渡,關鍵是自願、免費或接近免費。吳聲在《超級IP》稱為「負成本連接」,否則無法大面積推廣。自願、免費的關係讓渡,有三個前提。

內容共情:這是內容傳播的關係讓渡。只要共情,就會自動轉發。眾多人集中轉發,就會引起共鳴、共振。內容共情,對關係強度的要求不高;有強認知:強認知,就是真心認同,願意背書。我們近年來一直提倡場景體驗,就是體驗是最強的認知;從終端延伸到KOC:深度分銷已經與終端建立強關係,但是很難與C端建立普遍關係。

主流商業與社群的結合節點就是KOC。KOC與社群成員有強關係,只要KOC有強認知,關係讓渡即成為可能。

主流商業與社群的結合,原來的渠道關係仍有價值,組織體系仍然有用,只需要在深度分銷的基礎上做好場景體驗、內容分發,以及順著渠道找到KOC即可。

六、社群密度即流量

社群的商業價值表現在兩方面:

1. 社群放大流量

比如前面講的線下渠道,本來就有流量,但通過社群的增強連接,流量被放大了。

拼多多的拼團,首先是因為有人發起拼團,發起拼團是因為有基礎流量,才能在拼團過程中放大流量。拼團的過程,其實就是關係讓渡的過程。

2. 社群創造流量

流量一定是認知的結果。社群創造流量,一定是因為社群成為商業話題討論的載體,即社交貨幣。社群是分布式的。分布式的自媒體,人人都有聲音,但這些聲音都可能被淹沒。

所以,自媒體聲音的價值取決於聲音的密度。社群創造流量,就是社群及商業化過程中的密度決定的。密度即認知,密度即品牌,密度即IP,密度即流量。布式商業,沒有密度就沒有一切。

密度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商業價值?因為密度產生交叉覆蓋。

比如一個縣城,1萬人同時發朋友圈,信息傳播就有密度了,因為一個人會從多個朋友圈同時獲知信息,也會增強對信息的關注。但是,1萬人同時在全國發朋友圈,密度就很低,也就缺乏商業價值。

七、社群連接B端C端

社群商業化的密度,大致表現為三種形式:

1. 社交電商的密度

雖然我們一直在討論,社交電商缺乏強關係。不可否認,社交電商的社交往往在某類特定人群是高密度的。但是,社交電商之所以一直處於邊緣,就是因為社交電商的社群密度,只是小範圍的密度。

2. 內容通過傳播鏈形成的密度

IP打造過程中,人們見識過「內容瘋傳」現象。一段共情、共鳴的內容,因為共情,被社群瘋狂轉發,最後形成共振。

共振,是高密度傳播的結果。IP、網紅的形成,一夜爆紅,就是內容瘋傳。

3. 依賴其他商業組織的密度,形成社群密度

傳統商業組織,終端的密度最大。一個50萬人口的縣城,終端小店可以達到數千家。據某數據平臺的統計,全國各類終端店超過千萬家。

傳統商業組織的密度+社群密度,共同構建了用戶覆蓋密度。高密度的傳播,短期內可以形成高強度的認知。一個縣級城市雖然有數千家終端,但社群密度可能只需要500~1000個即可形成高密度,因為普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數量是100~500人。

「認知即流量」:上述三個商業密度,傳播鏈形成的密度不可控,社交電商和傳統渠道形成的密度是可控的。目前,純粹的社交電商缺乏全國性、高滲透性的社群組織,而且社群組織本身缺乏穩定性。所以,社交電商始終是邊緣化的。

傳統渠道與社群結合,B端密度與C端密度可以相互強化,大致有兩種方式:

1)傳統渠道有優勢的企業,利用B端優勢,帶動C端優勢

近幾年在農資界被稱為傳奇的綠業元集團公司,就是利用傳統渠道(B端)的控制力,通過B端社群影響農戶(C端)。綠業元的員工,平均每年召開200場「農民會」——這種方式稱為BC一體化。

綠業元「農民會」的高效動員力從何而來?就是利用B端社群將其高覆蓋,實現快速、高密度動員。

2)傳統渠道缺乏優勢的企業,利用C端社群倒逼B端

比如白酒新品進入菸酒店很難。但是,如果通過KOC的社群密度完成C端動員,那麼就可以倒逼B端(菸酒店),這種方式稱為CB一體化。

上述兩種方式,BC一體化,就是通過B端優勢鞏固C端優勢;CB一體化,就是通過C端短期優勢,構建B端系統,如圖所示。

B端和C端一體化的組織,是高穩定性商業組織。

八、社區電商邊緣,社區團購主流

社區電商和社區團購是一組很好的邊緣與主流的參與物,兩者同為利用社群的商業體系,都是以社群聚集人氣,以小程序推送。

社區電商雖然在2020年疫情期間火爆一時,但很快就沉寂了,即便是頭部品牌的社交電商也是如此,有的甚至在發動之時就已經失敗了。

社區電商與社區團購的區別,在於是否有組織地利用了社區社群。所謂有組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利用原有的傳統渠道組織;二是建立獨立的地推團隊。

社區電商是在疫情期間通過網絡招募的,基本是純粹的線上招募,與線下渠道的關聯度不高,更沒有利用經銷商組織。

因此,社區電商基本沒有門店交付,只有總倉交付或前置倉交付。社區電商的區域密度更小,除極少數仍在運營外,多數品牌已經放棄。

社區團購目前勢頭不錯。社區團購的拓展,基本上以區域強勢經銷商為平臺代理商。經銷商有團隊,有終端客戶群。因為社區團購與主流渠道融合,能夠在一個地方快速發展。

我們看到,經銷商當平臺代理,基本以原零售小店為「團長」,因為雙方原來就有合作關係。地推團隊發展「團長」時,寶媽就比較多。雖然多數寶媽有微商經歷,但論組織體系,還是終端小店更有組織性。

#特邀作者#

現任鄭州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EMBA課程主講導師,《銷售與市場》雜誌社副總編,清華大學MBA、中國人民大學MBA特聘客座教授。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社群營銷對品牌發展周期的價值
    成功的網絡社群營銷,不僅僅是在賣貨,更應該將品牌帶入客戶的思維與生活當中。僅僅依靠增長已無法滿足激烈的市場競爭需求,企業則將目光聚焦於增長後端的變現能力與品牌價值提升,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便是——社群。成熟的社群營銷生態環境——微信生態體系微信生態體系是國內成熟的網際網路營銷生態環境之一,其優勢特點為,用戶類型廣泛、基數大,產品定位基於有效社交溝通,自有體系化的營銷平臺支撐、兼具信息與服務屬性,以及營銷接口豐富、客戶端功能複合思維慣性等。
  • 13年社群營銷老司機揭秘:社交電商的本質與方法論
    ,都是在商業遇到瓶頸後取得的突破和發展,社交電商也不例外。 我們還是要重新回顧零售1.0到4.0時代的演進過程: 零售1.0時代就是單純賣貨 零售2.0就是傳統門店搶佔終端和地理位置 零售3.0就是純電商時代 零售4.0就是線上線下打通的新零售時代
  • 自媒體、社群營銷和粉絲經濟
    網紅也好、直播也好,這些都是自媒體時代的產物,其本質是社群營銷和粉絲經濟;在社群營銷時代,成功的營銷打造了一個高黏度的社群,品牌主需要親近粉絲
  • 老壹老師聯合王九山全網霸屏團隊舉辦《第三屆中國社群營銷大會》
    老壹老師聯合王九山全網霸屏團隊舉辦《第三屆中國社群營銷大會》據悉,由精壹門創始人老壹老師聯合王九山全網霸屏團隊打造的第三屆中國社群營銷大會將於2020年12月26日在杭州召開。本次大會將以「社群·聯盟·直播·視頻號」為主題,大會將聚焦中國新消費窗口紅利期帶來的數字創新、渠道變革、消費升級,探討社群+直播經濟的破與立,研究直播+不同行業的新玩法,洞察未來直播電商的發展趨勢,尋求直播風口下的新機遇。
  • 一個社群商業的實戰演練(看懂的朋友聯繫我)
    這幾年,有強大影響力、吸引力的社群有哪些?黑馬會、鳳皇社、二貨公社、霸道總裁餐飲俱樂部……社群為什麼這麼火?商業的本質是什麼?扎堆!結論:商業的進化,就是扎堆的升級。空間、時間、購物、休閒。網際網路改變了什麼?PC網際網路:空間被瓦解。電商:雙十一、感恩節,空間被瓦解,是基於時間的極致扎堆!空間真的被瓦解了嗎?阿里巴巴、京東……瓦解了線下物理空間,構建了強大的虛擬空間,空間!還是空間!什麼都沒改變!傳統商業三座大山:租金、廣告、人。我們為什麼要旺鋪?
  • 書店怎麼才能做好社群營銷?
    在營銷渠道日益多元的當下,社群營銷已成為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一場好的社群營銷,既可以最大程度地拉高「變現值」,又可以更深層次挖掘社群潛力。對於書業來說,同樣如此。新華文軒成都中心店社群主管嶽海霞強調:「社群能在短時間內將活動信息傳達到讀者,便於讀者安排時間參加書店活動。線下優質、有頻率的閱讀活動也讓讀者對下一次活動充滿期待。
  • 14款微信社群營銷增長工具,助你輕鬆日漲10000+粉絲
    微信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也出現一些行業亂象,因此使用微信營銷管理的工具就成為一種主流。我們都知道現在大部分客戶都是通過微信洽談業務,企業營銷人員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也都統一使用微信進行客戶的開發,維繫等,特別是近兩年私域流量的火熱。那麼,有哪些微信營銷管理的工具呢?1.
  • 迎賓帝凰宴創始人社群營銷心得分享!
    帝凰宴目前走的是社群營銷模式,但是我們身邊有很多朋友對這個認識還不是很清晰!運營一個社群品牌不只是發幾條朋友圈、也不只是一個微商,更不是請客喝喝酒、吃吃飯而已,咱們走社群模式做酒,真不是求別人幫忙買酒!更不是所謂的賺熟人朋友的錢!而是把一個長遠的、賺錢的機會分享給身邊的人,分享給你的朋友!!!那麼社群營銷的重點是什麼?重點是分享!分享!分享!
  • 社群營銷經典案例拆解:原來他們都用了「組合拳」
    現在各行各業、線上線下都在強調社群。我相信大多數商家也非常想通過社群來變現,實現收益的增長。憑我這些年做社群的經驗,商家如果想取得更好的轉換效果,就必須知道如何進行社群營銷。但是,相信大家也知道,無論做什麼,只學習方法論是不夠的,有必要看成功的人是怎麼做到的,並從中獲得經驗教訓。
  • 《電影文學》(2021年第1期)從製片營銷策略看中國主流商業電影「走出去」
    2011年以來國內電影市場發展迅猛,票房已破百億,但我國電影在海外的票房收入不升反降、頻頻遇冷,表明現階段中國對外推廣的各類影片仍有阻滯,因此詳細剖析其跨文化傳播所運用的製片和營銷策略,以期為中國主流商業電影未來國際傳播的宣傳發行方式給予些許觀照,使我國電影更好地走出國門,提升文化影響力。
  • 弄懂社群運營之——企業微信社群運營
    看到這裡相信我們已經有了答案,每一種模式都是依託於社群+內容的,優質的社群營銷都不是一個單一存在。社群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社群模式玩好了。恰到好處的社群營銷模式,往往是去結合優質的內容營銷體系、爆款的吸粉福利產品,病毒式傳播力和龐大的私域流量池這四個要素,一起在距離人最近的(微信)上,設計出了一套環環相扣的拉新+裂變+促活+轉化成交的可持續自運轉的社群運營全員營銷活動。4)社群的優勢是什麼?為什麼這些模式都是基於社群去做?
  • 被流量思維誤解的社群運營工作
    商業的轉化又有多少?你能動員的用戶又有多少?這些問題不曉得能被回答多少,流量思維下的微信群運營,大概是耍流氓吧。02 真正的社群工作?1.運營工作的三個核心關於「運營」這崗位,我認為是由三個本質組成:「人性」、「營銷」和「商業」。做得好運營,能協助我們建立對世界的正確認知。
  • 新媒體營銷——企業新媒體營銷定位與策略
    培訓對象:企業市場營銷部門、品牌宣傳部門、新媒體部門以及對新媒體感興趣的人員培訓目標:取勢:了解新媒體、新商業營銷業態,擁抱新媒體營銷思維明道:把握新媒體營銷的整體規劃路徑和架構設計得法:掌握新媒體營銷各種類別的營銷模型和策略優術:熟練運用新媒體營銷各種類別的落地實施工具培訓形式:結合新媒體、新商業營銷業態的規律與邏輯,通過理論講授和案例解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 「直播+社群」啥樣子?行業大咖帶你玩
    「直播+社群」會是什麼樣子?社群在未來直播領域裡會產生怎樣的價值、形態以及運營模式?昨日,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上遊新聞、重報都市傳媒集團聯合承辦的「+直播見未來」2020年度社群生態大會在重慶新聞傳媒中心舉行。行業大咖集聚一堂分享他們的經驗。
  • 社群是如何即刻引爆傳播的呢
    近年,迅速崛起的社群經濟成了人人追捧的熱點,社群營銷大家都聽說過,也明白是實體經濟轉型的大趨勢,但落到實處具體怎麼操作,讓不少想通過社群開拓局面的創業者和商家犯了愁,玩概念誰不會,怎麼變現可操作才最關鍵。
  • 熊峰:「新主流商業電影」是未來趨勢,天雄影業「三足鼎立」
    在談到為何選擇投資《戰天嬌2》這部作品時,熊峰表示,「天雄影業致力於製作『新主流商業電影』,軍事熱血題材《戰天嬌2》的主題和類型符合天雄影業的項目規劃方向,也符合主流和大眾的喜好。熊峰對於「主旋律電影」有著自己的理解,「現在的『新主流商業電影』就是之前的『主旋律電影』,在工業化製作流程和符合市場運作規律的宣發模式,兩者的加持下,此類影片能最大限度的達到與觀眾共情,從而創收高票票。『新主流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國家意識上的主流』向『市場的主流』這一轉變。」
  • 2020年度社群生態大會召開,行業大咖帶你玩轉社群
    中國很多線下商業門店正困於傳統會員模式,他認為要走出這一困境,其中之一就是要經營用戶、與用戶進行有效互動。 思想食堂負責人、原吳曉波頻道主編雪虎講述《我理解的社群,以思想食堂為例》,在他看來,舊商業與新商業的區別在於有沒有直接面對客戶、經營客戶以及根據用戶的需求來提供產品和服務。
  • 天鴿互動:社群經濟的裂變啟示錄 族群商業系列
    截至目前,經營8個「多對多」社交視頻社區及1個「一對多」社區,其中最著名的是9158和新浪SHOW。社交視頻業務佔據了天鴿互動超過96%的營收佔比,並讓其保持了超過87%的高毛利率,如此數據在中國網際網路界幾乎是一騎絕塵。我更願意稱天鴿互動是一個社群經濟而非粉絲經濟的最佳案例(儘管這兩個詞很多時候是一個意思),為何如此說?
  • 一個典型的社群營銷案例——電影《我不是藥神》的啟發
    當然,這種「利他」的方式最終落腳點還是「利己」的,只是先「利他」,再「利己」。你先讓別人看到利益,看到他能得到的東西,那麼被拒絕的概率就會小很多。藥還是一樣的藥,價錢還是一樣的價錢,可是大家願意買了!幾乎是零成本,程勇、呂受益就通過QQ群拉攏了一大批精準的用戶群體,足見QQ社群在其中起到的重大的作用。既然大家成了一個利益相關的群體,那麼就需要建立一套大家奉行的規則。程勇說:「以後咱們就這麼賣,原則就是低調,出了岔子,誰都沒藥吃」。
  • 社群營銷實戰Round2:這樣運營,你的社群也可以被當做優質案例!
    網際網路改變的是用戶的閱讀習慣和行為,移動網際網路興起的碎片化閱讀讓用戶的專注力下降,但用戶對內容的根本需求還是沒有發生改變。優質社群,一定少不了與群成員需求密切相關的社群內容。結合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用戶的閱讀習慣,用戶想要的內容,幾乎都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內容清晰,引人注目。簡單直接講述用戶能夠理解並且容易產生共鳴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