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盼著團聚的同時,有些人已經在為一件特別有儀式感的事做準備了:
發! 紅! 包!
我們找來幾個家庭,原本想聊聊關於給老人們的紅包錢都是什麼打算。
結果,關於紅包的故事,還真不是給不給、給多少這麼簡單——在紅包背後,是經濟狀況、夫妻感情、父女親情乃至兩個家族的強弱博弈。
全職在家手心向上的女人、戶口在嶽父家無奈難堪的男人……家庭關係裡永遠繞不開一個「錢」字,這可能,就是真實的生活吧。
(以下人物均為化名)
男方年收入:20W
女方年收入:10W,曾經有段時間為0
給錢就是最無聲的感恩
給公婆和爸爸的壓歲紅包,大箏夫妻倆都是從婚後的「共同帳戶」裡拿出來的。裝進紅包封、寫上祝福、遞給老人,這件事,他們每年都帶著「儀式感」在做。
錢是心意,也是最無聲、最有用的感激,大箏說。
大箏還說到自己除了紅包,每個月還會分別給婆婆、爸爸的帳戶上打錢:爸爸是自己工資的10%,婆婆2000-3000不等。
給爸爸的錢很堅定——大箏是爸爸撫養大的,成人後更是理解父親的不易。所以早在婚前她就和丈夫「約法三章」:只要自己在賺錢,爸爸的「月工資」就一直會給。她也有底線,就是錢不會讓老公出。
所以在生下孩子後、做了全職主婦的第6個月,大箏估計了下「共同帳戶」裡為數不多屬於她的錢,下了決心跟爸爸開口:月工資要暫停一段時間了。
心疼孩子的父親,則是早就提過幾次要孩子別打錢了。
好在這段時間很快過去了,現在她又回歸了職場。
至於給婆婆的這筆錢,大箏也從來沒有含糊過:平時婆婆在幫忙帶孩子,又要擔負家裡的買菜、水電煤等日常支出。這些錢不能省。
一筆「月工資」加一筆過年紅包,大箏說她還是那句話:錢是心意,也是自己最真誠的感激。
我包了,父母卻死活不收
狗年的壓歲紅包,夢琪早就打算好了:公婆、爸媽每個人分別給5000。
夢琪和老公的工作很忙,孩子基本是奶奶、外婆二人輪流來城裡帶。於是爺爺和外公就常常需要在老家「留守」。一年下來,兩對老兩口子聚在一起的時間都不多。
夢琪覺得,父母們真的挺不容易的,好不容易拉扯自己長大了,又要來拉扯他們的孩子長大。所以每一年,他們都會儘自己的能力,保持紅包的「環比增長率」。
但讓夢琪「頭疼」的是,父母們雖然當下收了這筆紅包錢,但一轉頭,他們就會包一個更大的紅包給孩子當「壓歲錢」。
一來一去間,父母們變成了「又出錢又出力」。所以今年過年,除了紅包外夢琪還做了另一個打算,帶著一大家子人出國玩一趟,費用全部由他倆負擔。
今年,我不想再給老丈人紅包了
每到年關,都是小宇給雙方父母準備紅包錢,婚後三年雷打不動。但今年給嶽父母的那筆,小宇說他不打算出了。
事情要從妻家的房子說起——
上半年,老婆娘家收到拆遷通知。房子地段好,再加上人多(小宇和孩子的戶口也都在嶽父母家),一家子能分到的補償款還是可觀的。
但妻子此時卻對小宇提出了一個要求:所有的補償金都要給她爸媽。
本來是老婆娘家的房子拆遷,和自己也沒多大關係,雖然心裡有點不是滋味,小宇倒也能想得開。但確定拆遷後,一家三口面臨要搬出去「過渡」的問題。
妻子指定:過渡公寓的檔次,必須是月租金不低於8000的那種,而且這筆錢還是小宇出。
其實小宇在這個城市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讀大學時父母給他買的。但婚後妻子嫌房子老一直不願去住,就算娘家要拆遷了還是如此。
再想到平時給孩子買奶粉、給妻子買衣服和化妝品,還有日常住在嶽父母家,總要七七八八貼補不少生活費……這些日常瑣事以前沒覺得怎麼樣,但這次新的舊的捋一捋,小宇就覺得很不是滋味,有種他的錢不是錢、也不是他說了算的感覺。
「我感激老人幫忙帶孩子,所以一到過年會用給紅包的方式表達感謝,但現在我覺得這個家讓我很沒有歸屬感。」小宇這樣說。
他決定今年用不給紅包的方式,表達一下對這種生活的抗議。
問到會不會因此影響家庭關係,他苦笑:現在的這種日子,有意思嗎?
AA制的過年紅包
關於過年給紅包這件事,應應說自打結婚以來,她和老公就是AA的,她只給自己爸媽那份。
老公則是把自己的年終獎全部給了他父母作紅包,並給出一個讓應應不能接受的理由:還債——
幾年前他倆還不認識的時候,老公爸媽就舉全家之力送二兒子出國留學,鬧得應應的大伯和小姑子當時很不痛快。男人於是和父母約定:留學的費用等自己賺錢後一點點還。這每年的年終獎,就固定下來以紅包的由頭在還債。
但這件事老公在婚前並沒有說起過,讓應應至今都有受騙的感覺。
而即便已經「AA給紅包」三年,應應的內心還是對這種方式很不認可:父母很傳統,幾次和她私下吐槽女婿的「情商」不高——不是真的在意給多少錢,但作為一個吃穿用度都在女方家(應應老公是入贅的)的人,他們還是希望小輩、尤其是女婿在逢年過節有所表示。
應應覺得再這樣下去家庭矛盾會越來越大。今年過年前,她會試著和老公討論另一個方案:自己給公婆紅包,老公的年終獎抽出一部分給她父母包,但想法能不能落地,還要和老公談了再說。
「今年賺得多,打算多給點」、「新買了房子,手頭緊,紅包可能不打算給,就買點年貨」、「我每年都是每個長輩2000,暫時還是這麼打算」……
採訪了一圈後,有一點感受很明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家庭狀況、收入情況、每戶人家的家庭關係也是不一樣,小小一隻紅包,怎麼給、給多少,都是濃縮的人情味。
在你們家,今年關於紅包的事又是怎麼打算的呢?歡迎你在評論區和我們談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