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內疫情動態清零、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的同時,進口冷鏈食品特別是冷鏈海鮮因接連被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而遇冷,與此同時,《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則猶如一劑強心針,為中國海洋經濟蓬勃發展再次亮起快車道綠燈。
伴隨著共和國年輕的腳步,中國海鮮養殖產業從零開始,歷經了4次標誌性的養殖浪潮,逐步成為世界第一的漁業大國,實現了「養殖高於捕撈」、「海水超過淡水」的兩大歷史性產業突破,對優化13億人口的食品結構,改善國人生活質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四次浪潮分別為:海藻類養殖浪潮、海蝦類養殖浪潮、海貝類養殖浪潮、海魚類養殖浪潮。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實現了對天然海帶進行人工移植的科學突破,推動了海帶人工養殖的全面興起;此後,裙帶菜、紫菜、江蘺、羊棲菜等大型海洋藻類的育苗和養殖先後取得成功,引發第一次海藻類養殖浪潮。
而後,20世界80年代初,以農業部黃海水產研究所趙法箴院士為代表的科研人員突破了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推動了我國海蝦類養殖浪潮。
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張福綏院士系統研究解決了在中國海域養殖美國海灣扇貝的生物學與生態學問題,推動了我國北方海域海灣扇貝養殖產業崛起,標誌著我國海水養殖業第三次浪潮來臨。
農業部黃海水產所雷霽霖院士1992年首先從英國引進冷溫性魚類良種——大菱鮃,構建起「溫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廠化養殖模式,推動了大菱鮃工廠化養殖產業的蓬勃發展,掀起了海水養殖業新的浪潮。
這4次養殖浪潮豐富了海鮮產品品類,優化了產品結構,有力推動了產業規模的擴大,實現了大幅提升我國海水養殖產量的根本目的,對海水養殖業的發展可謂影響深遠。
但與此同時,片面追求高產量,也使得海水養殖業的開發變得毫無節制,養殖規模盲目擴大,養殖過程濫用抗生素等藥物,養殖廢水隨意排放,致使海水負擔過重,海洋生態失衡,這種「竭澤而漁」的粗放式經營嚴重製約了海水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發展,海產品市場消費升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人們對海鮮產品品類、產品的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養殖規模的大小不再是當前海鮮養殖產業發展重心,而環境保護、持續化發展,以及食品安全健康等問題才是當前亟待解決的核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工廠化、科技化、信息化為標誌、以高端海水魚養殖為代表的第五次漁業養殖浪潮應勢來襲。
海璟水產的養殖工廠內景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提升海鮮產品品質和檔次,不少企業開啟了陸地工廠養殖的探索,據了解,中國寧波陸地RAS三文魚項目、中國山東對蝦工廠化循環水(RAS)養殖項目均在緊鑼密鼓的前期準備中。
海璟水產的養殖工廠中,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全力支持全自動水循環系統
「可持續性水產養殖」理念倡導者——宿州海璟水產養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將安徽宿州作為在國內的第一個陸地海產品養殖基地,自2019年開始籌備,2020年項目一期建成投產,養殖東星斑、藍蝦等名貴海產品,依託國際領先的RAS「全自動循環水產養殖系統」,保證了高品質養殖用水的持續循環,維持穩定可控的最佳養殖生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產穩產」的高密度養殖方式,突破了海鮮養殖的地域局限。
同時,海璟水產整合有機生態農業、物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手段,進行數據監測、信息追蹤和品質監控,實現智能化、工廠化全流程養殖管理,實現水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零藥物,零激素,零添加劑,零汙染,以綠色環保、資源循環再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引領中國第五次養殖浪潮。
第五次漁業養殖浪潮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是海鮮養殖業正在經歷的磨難,但同時也是產業回歸理性,步入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契機,隨著海鮮養殖準入門檻的提高,養殖領域過剩的資源和資金,將湧入產業鏈其他環節,推動產業鏈配置的整合優化。以工業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為特色的新型養殖模式將逐步成為時代的主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