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人與人、神與神的戰爭
可能是地球暖化導致人類「末日危機」湧現,或真的因為數位化讓電影特效大躍進,好萊塢近年屢屢重拍《聖經》裡的神跡或災難故事。繼不久前的《挪亞方舟》之後,最近上映的《出埃及記:天地王者》(Exodus: Gods and Kings)也是其中之一。
出埃及記 Exodus 亦指大規模的出走
「出埃及記」是《聖經:舊約》裡的篇章,描述先知摩西帶領數十萬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故事。這個故事重拍多次,最有名版本是1956年由卻爾登希斯頓(Charlton Heston)主演的《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西方文化深受《聖經》影響,許多字彙都進入語言,例如英語的Exodus這個字,不單指「出埃及記」,更變成普通名詞,意指大規模的出走或退出。例如:There is a mass exodus from the city every Friday.(每逢周五,都有大批人出城去玩)。
猶太人為何在埃及?以色列為何稱為以色列?
許多不大了解猶太人歷史的人或許納悶:猶太人不是住在古稱迦南(Canaan)的巴勒斯坦地區嗎?怎麼又會出現在埃及呢?這是有原因的。
話說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Abraham)有一孫子雅各布(Jacob),他在異鄉發達後率妻兒返鄉,途中遇到一人要跟他摔跤。結果雅各布贏了。那人原來是神的使者,他對雅各布祝福道:「你的名字以後就叫以色列吧,因為你與天使角力獲勝了。」
以色列(Israel)一詞就是這樣來的,意指「與天使摔跤的人」。雅各布的後代子孫,就被稱為「以色列人」(Israelites)。
雅各布12兒子相遇他鄉約瑟的故事韋伯寫成著名歌劇
雅各布有12個兒子,小兒子約瑟(Joseph)特別受父親寵愛,招至11個兄長嫉妒,在他出外牧羊的一天,把他賣給前往埃及的商人(他的兄長對父親謊稱約瑟被野獸吃了),後來約瑟意外有機會為法老(Pharaoh,埃及的國王稱為法老)解夢,讓埃及度過長達七年的饑荒,因此獲得法老重用成為宰相。
多年後,約瑟遇到因家鄉饑荒前往埃及買糧的兄弟,約瑟不念舊惡,邀請兄弟和族人移民埃及。
以《歌劇魅影》享譽全球的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67年推出音樂劇處女作《約瑟的神奇彩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先知摩西 Moses 河中被抱起的嬰孩
與目前全球移民問題相同,以色列人後來愈來愈多,威脅埃及人的資源和空間。新的法老開始迫害他們,並命令新出生的以色列男嬰都要丟到河裡。有一利未(Levi,以色列12支派之一)婦人不忍心殺害嬰兒,她把嬰兒放在紙莎草做的箱子裡,擱在河邊的蘆葦叢,希望獲得好心人收養。果然,法老的一名女兒到河邊洗澡時發現了嬰兒,把他收養了,並取名摩西(Moses),意指「我把他從水裡抱起來」。這就是《出埃及記》的前傳。摩西長大後得知身世。後來,上帝吩咐摩西:「把我的子民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遂開啟波瀾壯闊的「出埃及記」經過。
《天地王者》這個中文副片名相當貼近原片名Gods and Kings的精神,而它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既指王與王(領袖)之間的鬥爭、亦指王與神之間的鬥爭、甚至神與神之間的鬥爭。猶太教與基督教都是一神教。但古埃及是多神教。英文用複數的Gods而非單數的God,即有意暗示這同時是一場神與神之間的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