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蠻夷」到霸主,一部紀錄片穿越楚國八百年

2021-02-21 博物館丨看展覽

一場疫情,讓我們在這幾個月時間裡,將目光聚焦湖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開始了全民關注湖北人文、歷史、地理、美食、風景之路。

有一部紀錄片,豆瓣評分8.5分,以800年歷史為故事藍本,帶我們穿越回硝煙瀰漫的三千多年前,看一眼彼時的荊楚大地。

 

楚人在八百年歷史中篳路藍縷、辛苦開發,成就了三千多年前的世界第一大國——楚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都出現在楚國大地。

對於楚國,這個創立於三千多年前的國家,滌蕩一番,我們的腦海中也許只翻出屈原、楚懷王、楚莊王等幾個歷史人物而已,大部分人對楚國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

這部紀錄片用波瀾壯闊的八百年歷史,向我們緩緩展開了楚國的全景圖,它是如何由一個方圓五十裡的蕞爾小國,一步步壯大到版圖第一,爾後衰亡的呢?

整部紀錄片以真人、動畫演繹,旁白敘述的方式,以《初生》、《覺醒》、《受挫》、《稱霸》、《歧途》、《劫難》、《變革》、《涅槃》八集內容,將八百年楚國分成了萌芽蟄伏期、圖強發展期、春秋爭霸期、中衰復興期、變法爭雄期、衰落滅亡期,以文學化的手法和史詩般的情懷,對楚國八百年盛衰榮枯和燦爛輝煌的文明進行了生動的解說。

本是炎黃子孫

火神祝融的後代

鳳是楚人的圖騰

傳說楚人乃火神祝融的後代,是來自中原的炎黃子孫。原本居住在中原的楚人,為何得名為楚?歷史上一直眾說紛紜。

紀錄片採用了「清華簡」中《楚居》篇所記載的內容。經專家解讀,《楚居》中詳細記載了楚國起源、楚王世系及歷代楚王定都的地點。

 

清華簡《楚居》,圖片來源見水印

 

傳說中,火神祝融的後裔傳下八姓,其中一支季連得姓為「羋」,傳到了鬻熊,娶了一位妻子名叫妣厲。《楚居》記載,妣厲生子時難產,經歷剖腹產後,妣厲死去,孩子活了下來。巫師用荊條將妣厲裂開的腹部包裹,之後將她安葬。為了紀念這位為生育後代而獻出生命的偉大母親,這部落自名為「楚」,也就是荊條的意思,因此常常「荊楚」連稱。

 

在歷史文獻《楚居》的提示下,楚人的遷徙路線也得以復原,在商朝軍隊的追擊下,楚人從河南新鄭出發,向豫西南和陝東南方向遷徙。先到達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之後在南下到荊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結合部。

 

歷經幾百年的遷徙,楚人仍然頑強傳遞著關於祖先的記憶。他們牢牢地記著,自己是火神祝融的後裔,祝融是炎黃集團的重要成員,是炎帝的火師,在上古時代掌握著火的秘密。

 

也是這個原因,屈原在《離騷》開篇就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高陽帝正是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的顓頊,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

 

楚是一個極度愛美的部族,他們有著浪漫而瑰麗的想像。與中原人崇拜龍不同,他們崇拜鳳凰。他們所創造的器物,想像奇特,張揚恣肆;圖案精美至極,恢詭譎怪。他們表現出一種驚人的浪漫,狂放,交織著高貴的氣度和噴薄的活力。

 

楚國人崇拜鳳凰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五十裡封地

是楚人艱苦創業的基石

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時,用楚昭王的話說,就是:「且楚之祖封於周,號為子男五十裡。」(原見於《史記 孔子世家》)

彼時的五十裡封地,放到現在來講,也就不到二十平方公裡,還沒有鄉鎮裡面一個村的面積大。這麼小的版圖,在沒有開發之前,是相當貧瘠的。

當周成王要舉行諸侯會盟,邀請各諸侯朝見天子之時,楚王熊繹卻拿不出像樣的東西來進貢,真是窮的叮噹響。最後也只能獻上用來驅鬼的桃木弓和用來敬神的茅草,僅此而已。

獻上貢品的熊繹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禮遇。祁陽之盟大會舉行的那天, 周成王拒絕了熊繹入殿的請求,命他作為火師與鮮卑之君一同在殿外看守火堆,負責三件事:貢包茅、設望表、祭燎守田。說白話,就是這位諸侯國君基本等同於一名會場服務人員。

 

包茅縮酒習俗

 

《詩經·小雅·採芑》中就有提及:「蠢爾蠻荊,大邦為仇」。被周朝視為愚蠢無知的蠻夷之地的楚國,經歷過多次不平等對待,也經歷過周天子有意無意的忽視,還經歷過被周昭王揮師南伐的戰爭之痛。也許正是這樣的經歷,讓楚人變得奮發圖強,在文治武功經濟國力多方面不斷發展。

 

《牆盤》銘文,關於周昭王伐楚的記載,

「宏魯卲(昭)王,廣批楚荊,隹狩南行」

撫有蠻夷,以屬華夏

採夷夏之長、開疆擴土

成就霸主

 

楚國重視農本民利,楚莊王時期,由蘇叔敖主持興建的期思陂,是我國最早見於記載的灌溉工程;楚國學習中原禮儀,推行中原之法,以茅門之法敬社稷,重諾講信、止戈為武;楚國大力發展鑄劍技術,唐代張柬之《出塞》詩言:「吳鉤明似月,楚劍利如霜」……至楚昭王、楚惠王採用休養生息的國策,以昭惠中興再現楚國物質文明的輝煌;楚宣王、楚威王與民休息,以靜制動,延續著楚國的強盛。

 

楚國人改良後的戰車

公元前323年,隨著亞歷山大病死,亞歷山大帝國的瓦解,楚國一度成為世界範圍內地域最廣、國力最盛的第一大國。

 

關於鼎盛期的楚國,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曾作過如此描述:「楚,天下之強國也……西有黔中、巫郡(今重慶巫山縣),東有夏州、海陽(今山東半島南部),南有洞庭、蒼梧(今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北有汾陘之塞郇陽(今陝西旬陽),地方五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戰國策·楚》)

 

鄂君啟節:懷王頒發給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啟於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證。銘文中嚴格規定了水陸運輸的範圍、船隻的數量、載運牛馬和有關折算辦法,以及禁止運送銅與皮革等物資的具體條文。

 

也就是說,至戰國中期,楚國疆域擴張最廣大時,東臨大海、西抵巴蜀、南達兩廣、北至陝南,擁有今川、鄂、湘、贛、皖、蘇、浙、豫、陝、魯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域,還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物資儲備做支撐。

歷史煙雲中

那些人和事變得鮮活清晰

從「子男五十裡」到第一霸主,八百餘年楚國歷史,漸漸地變成了史籍書卷中的一個地點、幾個人名、某個典故,抑或者是流傳在湖北的一句方言「不服周」而已。通過紀錄片,他們、它們……又都鮮活而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比如:楚莊王問鼎中原。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今河南嵩縣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邊,「觀兵於周疆」,在周都洛陽陳兵示威。周王派王孫滿去慰勞,莊王竟問「鼎之大小輕重」,意欲移鼎於楚。王孫滿說「九鼎過於巨大,加之年代久遠,重量無法估計」,楚莊王對這個回答顯然不滿意,答道「只要折下楚國士兵的勾,就足夠鑄造九鼎了」 。

王孫滿回答:「統治天下,在德不在鼎」。言外之意告訴莊王:周天子之所以做天子是因為他的德行而不是因為九鼎。楚莊王一時啞口無言,自知問鼎中原的機會未到,退出了周疆。

《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

穿透歷史,我們還看到楚國國君的反面教材:楚靈王。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楚靈王喜歡腰身纖細的人,楚國的士大夫們為了成為細腰之人,節食減肥,以至於餓得頭昏眼花,站都站不起來。

據說,坐在蓆子上的人要站起來,非要扶著牆壁不可,坐在馬車上的人要站起來,一定要借力於車軾。誰都想吃美好的食物,但他們都忍住不吃。為了腰身纖細,即使餓死了也心甘情願。

《戰國策》:「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要,楚士約食,馮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惡,然而不避」。

茫茫衰草沒章華,因笑靈王昔好奢。楚靈王以舉國之力,建造了赫赫有名的章華臺。當年的章華臺,數年乃成,奢華壯麗,被譽為「天下第一臺」

章華臺「臺高10丈,基廣15丈」,曲欄拾級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達頂點,所以又稱作「三休臺」。屈原在《九歌》中寫到:「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章華臺的紫貝殼路,彰顯著楚國的富庶和楚人的趣味,當年定是朦朧尊貴的。

 

湖北潛江章華臺遺址

 

撥開歷史煙雲,我們也再次重溫春秋戰國那段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歲月。

跟隨紀錄片,那些曾經在歷史書中頗為眼熟的人物都鮮活起來。輔佐楚悼王主持變法的吳起;為報血仇掀起春秋霸業戰火的伍子胥;崇尚道法自然,不應楚威王之聘的莊子;開創騷體文學,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奠基,卻終為無法實現政治抱負而投江的屈原……

 

伍子胥

春秋戰國時期那早已遠去的歲月,似乎也清晰起來。城濮之戰,退避三舍;弭兵會盟,平分霸權……紀錄片以真人演繹結合著專家介紹、動畫還原的方式,將楚國的歷史和人物一一呈現給大眾。

 

屈原

春秋戰國時代,最先進的「青銅冶鑄」出自楚國,最富有創造力的絲綢刺繡源於楚國,楚國的音樂、美術聞名於世,屈騷文學更是獨樹一幟。在吸收、融合以及創新之中形成的楚國文化,對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南和西南地區影響深遠。

 

楚國文化獨樹一幟,影響深遠

一個承載了八百年歷史的古國,在戰火中永遠沉埋在地下。當年的「天下第一臺」只遺基址,再也不用登臺而三休;當年的古戰場,如今應是芳草茵茵或良田不荒。

那些古老而輝煌的文化,也以異乎尋常的生命力,和各種各樣的方式,頑強的傳遞著……楚辭的浪漫優雅、青銅器的莊嚴厚重、漆器的神秘豔麗,這些極具標誌性的楚文化遺存早已溶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標誌。

 

楚地發現的精美文物

 

有網友說,這部紀錄片的英雄情結和史詩情懷比較讓人過癮,波瀾壯闊的春秋戰國讓人既感慨又敬仰;也有網友說,這部紀錄片太多煽情之處,過於文藝氣息。

不過,在這個特別的時期,我們不能去武大看櫻花,也不能去湖北省博看一眼越王勾踐劍,近距離感受三千多年前爐火純青的鑄劍技術。但是我們可以趁著宅在家裡,刷一刷這部紀錄片,了解下荊楚大地的曾經啊。

 

參考資料:

《左傳》、《戰國策》、《詩經》、《史記》

張宏傑:《楚國八百年》紀錄片解說詞及本紀錄片網絡相關採訪、介紹

紀錄片系列:

豆瓣9.2的高分紀錄片,3.5小時看盡莫高窟千年之美

30+部高分文博紀錄片,伴你度過「抗疫期」(內附觀看地址)

高分紀錄片 《大明宮》:見證大唐榮耀與衰落的222年

高分紀錄片:62歲,他開掛的人生剛剛開始……

這部紀錄片,堪稱央視最新考古懸疑大片

還記得令人笑破肚皮的紀錄片《奇趣美術館》嗎?第二季來了!

評分8.9,一年一集,故宮這部紀錄片終於更新了!

豆瓣9.4,這部紀錄片讓人笑破肚皮!

豆瓣高分9.5,這部歷時3年打造的國產紀錄片,吊打99%所謂的歷史劇

《我在故宮修文物》大火,而這部100集的故宮紀錄片,更不能被埋沒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相關焦點

  • 8集大型歷史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全集視頻分享
    圖註:紀錄片《楚國八百年》宣傳海報一、紀錄片《楚國八百年》介紹:
  • 楚國八百年
  • 《楚國八百年》
    然而,周昭王率軍南下攻楚國。楚人回歸中原的滿腔熱情,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澆滅。楚國國君熊渠以封子為王的驚人之舉,發出一個石破天驚的信號:楚國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第2集 覺醒公元前8世紀,周王室日漸衰微,天下動蕩不安。混亂的局勢讓楚武王熊通看到了楚國崛起的希望。控制擁有豐富銅礦資源的銅綠山,成為楚國的首要目標。
  • 3萬對20萬,吳國挑戰中原霸主楚國,仗打贏了卻被人攪局
    武王伐紂成功以後,想起了他爺爺季歷的兩個親哥哥,於是就派人到江蘇一帶尋訪。太伯和仲雍當然已經死了很多年了,武王找到了他們的兩個後人封為諸侯,一個是吳國,一個是虞國,這就是吳國的起源,吳國在春秋的前中期都沒有什麼作為。
  • 如何成長為中原霸主?看一看春秋列國的爭雄之路就明白了
    山戎又稱作北戎,是一支遊牧民族,到春秋時期,時常進犯中原,給各國帶來了很大困擾。從魯莊公三十年開始,先後侵犯燕國、邢國、衛國,面對北戎的步步緊逼,齊恆公高舉「一致對外」的大旗,率領齊國大軍,聯合宋、曹等國大敗北戎,擔負起了保衛華夏傳統文化的重任。
  • 古國探尋之唐晉:尊王攘夷,晉國霸主級的實力第一次顯現
    楚莊王,熊旅,則是一位「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齊國齊威王也有類似的故事)的主,楚國在他的帶領下正式騰飛,不僅收復了南方的眾越夷和雍國,甚至在前面楚王的榜樣下,將能滅的諸侯國一個不少的都滅了,甚至還留下了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佳話,就連一向說楚國「壞話」的孔子,也一改往日「視楚人為蠻夷」的面孔
  • 越國是春秋最後的霸主,為什麼沒成為戰國七雄?
    但不可否認,春秋末期最強大的諸侯國是越國,勾踐是那段時期的霸主。公元前473年,經過二十年的臥薪嘗膽,勾踐消滅吳國,北上渡過淮河,在徐州和齊國、晉國會盟。勢力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既然如此,越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 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晉國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楚國好戰,以攻伐華夏諸侯為榮,五年不出兵,就視為莫大恥辱,對不起祖先。由於楚人好戰,所以自周初以來,楚國只有侵略他國別族的份,從不懼怕被別國別族欺負。楚人的語言與華夏諸國相差甚遠,直到戰國時北方人還稱楚人是「南蠻饒舌之人」。楚國在中原諸國眼中只是南方蠻夷。但在與中原各國的爭戰與交流過程中,楚人逐漸意識到,武力固然重要,但還是需要向華夏諸國學習禮樂文化。
  • 寒假重磅推薦:我國的寶藏歷史紀錄片,孩子錯過,太可惜!!!
    《楚國八百年》共8集,每集50分鐘左右,片中涉及複雜專業的考古向內容很少,非常通俗易懂。楚建國300年,左傳一字未提,卻為何在公元前710年,令春秋諸國驚懼?楚國為何始終被視為蠻夷?作為春秋霸主的楚國本應前途一片光明,卻慢慢走向了歧途。
  • 中國歷史紀錄片前十名 中國好看紀錄片推薦2019(2)
    中國歷史紀錄片前十名1、《大國崛起》2、《西安事變》3、《敦煌》4、《河西走廊》5、《圓明園》6、《楚國八百年》7、《復活的軍團》8、《大明宮》9、《前清秘史4、《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紀錄片,一共有10集。
  • 楚國最後的尊嚴,保住了
    身處南蠻之地的楚國,突然對隔壁的隨國用兵,並一舉殲滅了隨軍主力。差一點就面臨滅國之災,隨國國君十分懼怕,卻認為楚國師出無名,遂派出使者前往楚國討要說法。隨國使者到了楚國後,楚君熊通立馬換了個笑臉,說自己蠻夷出身,現在中原諸侯都在各自徵伐,擴張勢力。我有一支不像樣的軍隊,敢為周天子平定諸侯紛爭,只是屆時需要周天子賜予我更高級的封號,以正楚國之名。
  • 大秦賦:羋啟十分鐘楚王體驗卡就被殺,背後卻是楚國800年歷史
    八百年時間基本上跟周朝差不多,這樣長的時間,戰國最後的大國中,也就燕國立國時間比他長了,而且楚國在所有的大國中,是個非常特殊的國家。既然是特殊,那就意味著他跟其他國家都不一樣,昭烈君今天就來說一說,楚國這一路走來又有那些跟其他國家不一樣的事情。
  • 深度分析齊國滅國方法,與楚國有何不同?經濟、軍事、外交三手段
    軍事滅國理論齊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滅國戰中,軍事手段是齊國最常用的手段,這也與齊國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有關,齊國周邊分布著許多蠻夷之地,地域狹小,齊國要發展必須開疆拓土,雖然在立國之初,姜太公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等措施,理順與當地蠻夷的關係,但齊國必須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
  • 解鎖超棒的人文歷史紀錄片
    漢朝人把他們的故事鐫刻在石頭上,作為地下墓室內壁的石材,歷經劫波,一直留存到今天,就像一部漢代的歷史紀錄片。漢畫是漢代的圖像史料,作為中國最重要的代表性文化遺產之一,它的價值和意義還未被世人充分認知,漢畫已成為中國形象塑造的未曾充分開發的重大資源。
  • 看完我想穿越到戰國!王勁松參演的紀錄片,一集講一個國家的興亡
    十幾年前,還有像《康熙王朝》 《漢武大帝》 《大明王朝1566》 《走向共-和》等神劇一般的存在。而近幾年呢?都是歷史戲說劇偏多。遠的不說,就拿2019年開播的熱播劇《大明風華》來說吧,披著歷史正劇的外衣,結果陷入「不尊重史實」的風口浪尖。
  • 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第十二集:春秋爭霸(含解說詞)
    這是周室東遷後,東周士大夫行役路過宗周故都,看到原來宏大的宗廟宮室變成一片農田,心中傷感,恍如隔世,此時的周王室已衰落到極點,統治範圍急劇縮小,周王室空留天下共主的虛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隨即而來。據《史記》記載,大體從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開始到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為止,歷時二百九十四年,史稱春秋。春秋初期形勢圖
  • 推薦第一彈:九部好看的紀錄片——歷史,中國
    千年時光走,山水仍悠悠《我在故宮修文物》《北京中軸線》《楚國八百年》《河西走廊》《歷史的拐點》《與全世界做生意》《留住手藝》《錦繡紀》《客從何處來》No.2:簡介一、《我在故宮修文物》--文物和「文物醫生」
  • 哪有什麼春秋五霸,看霸主的「行業標準」哪幾個不算
    第二,光自己強還不夠,必須得得到大傢伙兒的尊重和認可,當周天子被慢待甚至侮辱時,要能夠第一個挺身而出,維護周王室安全和尊嚴;當邊疆小國受到蠻夷入侵時,要能夠捨身出兵驅逐,確保天下大小諸侯國的安危。這就是所謂的「尊王攘夷」。這一政策在當時周禮被灌輸到每一個人血液中的時代,我們大可不必用「陰謀論」去揣測它,與後來的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是兩碼事。
  • 典故說春秋14:「楚武王僭號」,楚國雄起之路
    「楚武王僭號」的典故發生在公元前704年,這是楚國從蠻夷之邦走向強大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僭號」這一行為的最早起源。
  • 一部膠片紀錄片 帶讀者「穿越」時空
    一部膠片紀錄片,帶讀者「穿越」時空 20日上午下著大雨,讀者的觀影熱情絲毫不減。活動開始前,就有不少讀者早早來到洛八辦,先參觀了這裡的抗戰專題展覽。 在這部紀錄片中,不僅出現了大量由當時的國際友人拍攝的珍貴影像,還能聽到不少抗戰英雄的真人講述,更加真實地再現了那段歷史。 當天10時許,活動開始,放映室燈光熄滅,伴著電影機放映機「咔咔」的工作聲,大家一起「穿越」時空,抵達了革命聖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