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二月河小說的《雍正王朝》,以較客觀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代帝王雍正的成長,並譽其為勵精圖治的王朝。
雖在二月河和唐國強(雍正扮演者)均認為劇中的雍正並不符合歷史的情況下,這部作品仍是不可多得的經典。
而作為剛登基的雍正,為什麼當晚就要除去此人呢?而他又是怎麼的計謀,將雍正玩於股掌之上,操盤自己的命運?是他究竟該死,還是雍正容不得此人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分析。
劇情簡介:
康熙駕崩後,雍正於暢春園繼承大統。
老十三從宗人府放出後調兵護駕,雍正卻匆匆返回潛邸與鄔先生見面。
(鄔先生也就是鄔思道,雍正之所以能順利即位,離不開這位頂級軍師的幫助。
可以說郭思道在劇中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別看他身患殘疾,但是深通上意,能準確把握康熙帝的心思。在老四胤鎮的晉級之路上,多次出險棋,但大都化險為夷,並成功抵達皇位。這麼一個聰明近妖的謀士,坐牢多年,進京後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甚至連康熙帝的面都沒有見過(書中見過一次),卻總是能準確把握康熙帝心思)
昨日還是主客,今時已為君臣。一個欲殺之滅口,一個要保全性命。
這一段對話,玄機暗藏,句句驚心。
雍正從宮中回到府邸,問:「鄔先生呢?」
下人答:「在自己屋子裡。」
這裡簡單的分析,鄔先生此舉原因有二:
其一,我們可以看到前來跪迎的都是雍正的家人,包括家奴。
這就是向雍正表明,此刻在這個院子裡,鄔先生依然把他當作四爺。
也就是說,鄔先生不跪迎,這就是家人在等四爺回來。
也就是說,鄔先生仍是「客」而不是「臣」。既不是臣,也就不存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下場。
其二,如果雍正要見鄔先生,應該是「召見",而一旦「召見」便不會被滅口,因為皇帝行正道。如果雍正前來找鄔先生,那更不會被殺,因為豈有皇帝「探望」時草營人命之理。
果然,雍正主動找到鄔先生,這已經中了套路第一招。
這明顯是一個藉口,而且並不高明。
因為十三爺調了五路人馬前來護駕,那麼潛邸和官中哪個更安全?而且整個行動都是鄔先生策劃的,他再明白不過,這是滅口來了。
怎麼才能保住這條命呢?
做門客,捧高主子,自己才香!
雍正說:「你的名分,容朕再想想。」
鄔先生則反手就是「三不可」委婉(直接)推辭。
一,自己是殘疾之人,有傷聖聽。
二,自己是犯罪之人,有損聖意。
三,自己是陰謀之人,有貶聖德。
這三條有理有據,尤其是最後的「陰謀論"。
鄔先生既把之前種種不堪之事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又把雍正推到正大光明的帝王高度。
既說明以前爭皇位時幹的握捉事和雍正沒關係,又表明現已為皇帝更不可行滅口之事。
以退為進,明哲保身。此乃鄔先生的第二步!
鄔先生跟了雍正十幾年,除了看透他的殺伐決斷,更是拿準了他的真性情。
感情牌,在最後時刻總是感化一切!
鄔先生顫顫巍巍地說「一超別離,皇上一定會想念臣,臣也一定會想念皇上。」
但自己畢竟知道皇上太多事(很多不光彩還是自己策劃的),對雍正來說留著也是禍害。
往下,鄔先生則聲淚俱下地說:「給臣一個既能吃飯又能讓皇上找到的地方。」
意思徹底清晰了,我已助你登上帝位,留我一條命,我必安安靜靜絕不生事。
「全了我們君臣這段恩遇!」
鄔先生最後這句,表明我已是你的臣子,臣聽君命,殺還是留,你說了算。(我已經給了你這麼多不殺和不能殺我的理由,你也不是傻子,自己揣度吧!)
此後,鄔思道幫助李衛當上了巡撫,幫助年羹堯平息了西北的叛亂,幫助田文鏡治理河南,在做完這些事情後,鄔思道從田文鏡處離開了,正式的全隱了起來,那麼鄔思道在全隱後到底去了哪裡?
鄔思道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能提出半隱的計劃,為何在半隱後還繼續為雍正效力呢?
1、因為鄔思道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自己雖然半隱了,但是還得繼續為雍正做事情,因為只有繼續為雍正效力,雍正才會覺得自己有利用的價值,就不好殺自己。而雍正已經當上了皇帝,有著皇帝的尊嚴,以雍正的性格,肯定不會放下臉面去懇求鄔思道給自己辦事。所以鄔思道必須自己主動私自在下面幫助雍正。
2、鄔思道之所以幫助李衛和年羹堯,也是為了擴大自己勢力,因為李衛和年羹堯是雍正的近臣,同鄔思道的關係又特別密切,只有李衛和年羹堯的官越做越大,在雍正面前說話的分量也越做,到時候如果雍正真的想殺自己,這兩個肯定也會死保。甚至還會私自抗旨放了自己。
謀臣為主出謀劃策,最不可缺的便是揣度領會心意,助他得到一切。所以,謀臣謀劃自己的主子,豈不就是玩弄於鼓掌之間。(有時需要忍辱負重的,我還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