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眾戰爭大片的圍堵中,話劇《上甘嶺》的舞臺表現火力全開。12月20日,該劇在上海結束了今年的演出。雖然受疫情影響,這部舞臺戰爭大片的首演沒能放在北京,但帶著話劇舞臺少有的「武戲武作」的氣質一路走來,兩場北京演出甚至被專家譽為「用商業爆款的平臺推廣了原創主流戲劇」。以「在場感」和對人性的敢於表達滿足了年輕觀眾的「英雄情結」,更以浪漫神曲《我的祖國》完成了從肉體到靈魂的升華。
沒有抗美援朝,就沒有新中國在和平環境中的強勢崛起,如何在舞臺上展現這場「立國之戰」中最慘烈的一役,《上甘嶺》這部得到了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的作品,用劇場內不時有觀眾自發站立行軍禮的最高禮遇印證了「主旋律並非院團的專利」。劇中展現的細節每一個都來自於真實的口述史,導演李任說,「上甘嶺的故事不需要編造,只需提煉就好」。在鏖戰中、在慘烈的環境中學習生存的技巧,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些比戰爭本身更有質感的故事,在劇中皆有展現。對於這樣的題材,要表達清晰、不讓觀眾反感,還要不犯忌,更不能肆無忌憚,藝術總監、主演黃宏說,「真實、紮實和樸實是我們的一把尺子,用它來丈量作品準沒錯。」
40年前,黃宏原本有機會參與話劇《鋼盔裡的蘭花》,但後來卻沒能如願,於是,20歲時的話劇夢,60歲才得以實現。去年,一部《德玲與慈禧》,讓他看到了「偉大的戲劇」,並為之震感,才和這個民營團隊有了這次合作。劇中,黃宏飾演炊事班長老馬,一個帶著江湖氣的可愛老兵。他自言,自己13歲當兵,在部隊45年,伴隨這支有著90年歷史的隊伍走過了一半的歷程。「這些年我們在很多場合都會提到上甘嶺,70年了,我們和上甘嶺的通道一直打通著。部隊文工團中的很多前輩都到過朝鮮戰場,而山東快書大師高元鈞先生在抗美援朝前線慰問的故事讓我一下就找到了支點。」於是,劇中老馬的高光時刻並非坑道中的戰士全部犧牲後,他為了協同作戰明確打擊位置而爬上高地去插旗的一刻,而是其在傾盆大雨中為死去的戰友說了一段山東快書。
「在場感」是《上甘嶺》給觀眾最直觀的印象,猝不及防的爆破,手榴彈冒出的火星,空彈殼彈出槍膛的緊迫感,都如身臨戰場。而這些僅僅是視覺上的滿足,「很好看、不常見」才是黃宏對好戲的定義。「多年演小品讓我自己的表演容易冒」,而《上甘嶺》對於我的藝術道路是一個提升。」用了三年的時間才邁入春晚門檻的黃宏難得保持著一份清醒,「這次做話劇,我們堅持不用『外插花』式的語言包袱,就是為了不把全劇的質感拉下來。」
劇中的老馬,在黃宏口中是一個「江山和江湖之間的人,從闖江湖到捍衛江山,他打破了以往作品中班長、排長、連長的固有形象,再加上一個女衛生員放到一群男兵中,就增加了陌生感,而誤入坑道的美國士兵又是人物關係的破局者,都說風險和風景一線之隔,這樣的人物關係有風險,但成了就會是風景。」導演李任說,「在一個密閉的環境中,戰士們要對話,但中國士兵是不會去討論戰爭對錯以及生死這樣的終極問題的,越重的東西表達越要輕,要反向拉,要有值錢的包袱,但不能以此為主。」
關於北京文化藝術基金
話劇《上甘嶺》也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資助項目。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自2016年設立以來,按照「扶持原創、助推精品,激發社會文化活力」的工作宗旨,積極調動各類資源,搭建共享平臺,鼓勵和引導國有、民營院團在主旋律文藝創作上深耕厚植,勇擔時代使命,勇攀文藝高峰。五年來,累計支持項目近600個,資助資金約5.7億元,其中近半數為社會文化機構,持續撬動社會力量參與首都文化建設,激發社會創作活力,聚力構築首都文藝精品創作高地。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