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萬開公司到年營收9000億 卻一直以「摳」聞名商界,大陸捐款超50億,郭臺銘告訴創業者最重要的精神,不是錢。
人最重要的是:學會在逆境中行走!
一手打造全球最大最強的科技製造企業2萬元開公司,從年年虧本到年營收9000億,,現在年營收將近9000億人民幣。但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依然充滿著危機感,同時也有著更大的雄心。
在艱難時刻,他毅然決然帶領鴻海進行品牌模式轉型:收購諾基亞,與馬雲、孫正義一起進軍人工智慧、工業物聯網等前沿科技。還花38億美元投資夏普,並且要在全球建工廠,銷售夏普的家電。
貧農出身,成為華人最大科技集團的創始人,郭臺銘一直在逆境中勇敢前行。
一、2萬元開公司,創業失敗他仍不放棄,發誓要把輸掉的都贏回來!
年營收將近9000億人民幣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是典型的草根創業家。到他成人,都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而家裡最好的家具只是把藤椅。由於家境貧寒,念書的時候就需要不停的出去打工賺錢。
靠半工半讀,郭臺銘終於讀完了專科,進入航運公司工作。那時,臺灣的航運貿易越來越好,不少同學都進入航運公司上班,但郭臺銘思考的卻是:沒有工廠哪來的貿易呢?開工廠才能發展出更好的事業。
郭臺銘走上創業路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一個朋友找他幫忙,替一家外商找個塑料零件加工廠。必然是,半工半讀也才讀到船務專科的郭臺銘,在航運公司實習時,就已經有了開工廠的想法。當時,臺灣的航運貿易越來越好,很多同學都學什麼幹什麼進入航運公司上班,但郭臺銘逆向思考:沒有工廠哪來的貿易呢?開工廠才能發展出更好的事業。
生意送上門了,此時不做更待何時?郭臺銘把母親做標會籌的10萬臺幣拿過來,再找幾個哥們合資,在臺北註冊了資本為30萬臺幣的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之所以叫塑料企業,純粹是為了從名字上夠格接那張單子。
他當時真是不夠格開廠的,窮到模具都買不起。為完成定單,郭臺銘四處找模具廠幫忙。但千辛萬苦生產搞起來,不到1年光景,生意卻不能持續了。石油危機越來越嚴峻,加工貿易一片蕭條,外商的單子很快就下面沒有了。
做牛做馬一年多,結果是:東拉西扯欠一屁股債,兄弟們全都退股說拜拜。
第一次創業就這麼失敗了,但是郭臺銘不服氣,發誓要把輸掉的都贏回來!
借了15萬,再次踏上創業路,郭臺銘有了些經驗。開始按著市場發展轉型,因為當時的電視機生意火爆,他就開始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按鈕。終於,公司慢慢步入正軌,開始走向盈利。
剛開始做生意的兩年,公司時好時壞,郭臺銘的心一刻未放鬆過,破產的危機感時時刻刻敲打著他。郭臺銘後來給自己打過比喻:當時的自己就是「寒冬中的孤雁」,咬緊牙憋著勁,非得飛出一個春天來。
二、不投機搞實業,擔著坐牢風險,他也義無反顧。
80年代初,臺灣的經濟飛速發展,不少開廠的人看到了房價猛漲,都做起了炒房炒地的買賣。
當時的郭臺銘拿著手裡的幾百萬資金也猶豫了起來,畢竟炒房抄地省心省力、來錢又快,對比苦兮兮的開廠子真是容易太多。
但糾結兩個星期後,郭臺銘決定還是把工廠辦好。他堅信:做長遠的生意,才能贏到最後。談長遠,興辦工業一定要比投機炒作好!
公司想做大,光靠賒和借肯定做不長。當初到處求模具廠的經歷使得郭臺銘重視起技術更新、設備引進、與人才培養。
趁著資產充沛,郭臺銘立即日本購買設備,開始建立自己的模具廠。卻沒想到困難重重!
技術更新遭到抗議:引入新設備、招來新員工,郭臺銘和合伙人就想引入新技術,將模具的開發公式化。但卻遭到老模具師傅的集體抗議。
引入的設備昂貴,使得資金周轉不靈:購買模具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工廠的產量也小,使得已經盈利的公司,再度資金周轉不靈。
人才難求:當時的時代,優秀人才擠破頭想進國企、央企,郭臺銘的鴻海想招到頂級人才實在太難。
但錢已投下,模具廠也建立,沒有退路的郭臺銘只能咬牙向前。沒錢就去借,沒人就親自去談,沒訂單一個個出去求。
甚至,他還把自己的公司從鬧市臺北搬到了偏遠的屠城,只是因為那裡的監獄是臺灣專門關押經濟犯的地方。萬一哪天他出事被關了,員工還可以天天就近匯報公司的情況,客戶可以到「隔壁」跟他談生意,確保公司繼續運營。(聽著讓人心酸)
處處都是困難,甚至家庭生活也受到牽連。當時,郭臺銘的兒子剛出生不久,他每天一、兩點才睡,五、六點就要出門。「為了睡好,只好跟太太分房睡。兒子整整哭一個月,最後我忍不住問太太:為什麼兒子一直哭?太太才跟我說∶『你已經三個月沒有拿錢回家了!』」
為了節省錢,那時的郭臺銘,連長途電話都要到父母家去打。有次過年,給員工發完年終獎後,他口袋裡只剩下2000塊錢:初一給父母1000;初二給太太娘家1000;初三就身無分文,一頭扎進工廠中。「有時真不知這個決定是不是太傻,但每到過年我都告訴自己堅持下去,一天不累積技術,便一天要受制於人!」
抱著「必死決心」,郭臺銘在創業的路上越走越順,並且靠著「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並逐漸將業務轉型到電腦連接器上。
三、為拿到海外客戶,他住12美元的汽車旅館,幾天跑遍32個洲。
1985年,郭臺銘開始開拓國外市場,並在美國成立分公司,創立「FOXCONN」品牌(對,就是富士康)。但把品牌打出去可不是容易事兒。
在郭臺銘心中客戶 一直是第一位:「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一直是鴻海的準則。
為了尋求與世界大廠商合作的機會,他白天在外邊跑,晚上住12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幾天時間,跑遍了美國的32個洲。
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甚至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只要康柏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順利把鴻海推進了臺灣製造業1000大,也把富士康的品牌打了出去。
在大陸捐款超過50億
他說要把錢投在為大眾謀利的領域
從最初創立公司的2萬,到現在的年營收9000億,但郭臺銘艱苦創業的本色始終不變,一直以"摳"聞名商界。
他說:我不會把錢花在個人享受的領域,錢是要投在為大眾謀利的領域。
幾年來,郭臺銘為老家山西蓋橋鋪路、幫助失學兒童,在四川雅安地震時就向政府捐助了5000萬元。早在去年,他在大陸的捐獻總額就已超過5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