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要衡量書法的美,可以從作品的筆法、結構、墨法、章法去分析。如何去評判一件美的作品?如何對書法的美進行欣賞呢?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遺產之一,她跟象棋、舞蹈、音樂、繪畫稱為"棋琴書畫"。書法作為古代是以記錄文字為核心和載體。書法也是線條藝術,視覺藝術,她除了記載文字,也更多的體現線條之美,視覺之美。
書法之美,可以用很多形容詞。比如:英俊瀟灑、放縱飄逸、雄健豪強、嬌若遊龍、古樸典雅、俊秀雄媚、婉約自由、沉著含蓄。這些都可以體現在二王書法上。今天我們就用揭開書法史上第一高峰,晉朝書法來去欣賞書法之美。
我們今天就用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作品進行欣賞。
兩晉時期,社會動蕩,但文人卻追求平和與閒情。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二王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高峰。二王體系對後世書法發展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二王體系也奠定了後世書家以及現代書法愛好者追逐的崇尚目標和地位。
一:妍美俊秀,含蓄內斂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書法有妍美之態,筆勢飄落浮雲,矯若遊龍,風格俊逸優美,婉約自由。他的書法沉著、含蓄內斂、收放自如。這也歸結於它的內擫法,表現在筆法和結構上。
明代的何良俊《四友齋書論》中說:「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神彩斂煥,正奇混成也"。
近當代書法家沈尹默論道:「試觀大王之書,剛健中正,流美而靜,小王之書,剛用柔顯,華因實增。」
王羲之學張芝草書,從形式上突破了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勾連,但不作多字連綿,他用張草的使轉,發展為內向的收斂含蓄的今草。
王義之藝術的哲學思想,主要表現為中和,在多種對立因素之中調和統一。他的書法形質如肥瘦、方圓、長短、骨肉等,能過之無不及。在書法的神採上如奇正、錯落、氣度、韻趣等方面,無乖無戾。
王義之的《蘭亭序》被後人評為"天下第一行書」,他也被譽為「書聖」。他在書法史上的高峰無人可以超越,無可替代。
二:英俊瀟灑,放縱飄逸雄健奇險之美。
王獻之書法英俊瀟灑,放縱飄逸,雄健之美,主要表現在筆法和結構上以外拓特點。
羊欣論述:「獻之書以體勢似鳳舞鸞翔,以紆迴鉤連為流美,以縱馳放逸為快意,以墨彩飛動為神逸"。
張懷瓘《書議》評書中說:「其體勢若風行兩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王獻之學其父,也學張芝,突破了王義之連綿模式,成為更多的貫通,開創了"外拓法」。為"一筆書」由內向轉為外拓,由斂蓄轉為奔放飄逸。
王獻之的書法,他以父親王羲之的模式有著傳承與創新,將「中和"轉為"失衡」以奇、險取勝。項穆《書法雅言》中說:"逸少一出,揖讓禮樂,森嚴有法,神彩攸然,正奇混成也」。項穆還認為:"書至子敬尚奇之門開矣"。
王獻之傳承和創新,他的成就也非常之高,能和書聖並稱「二王」恐怕也沒人可以替代。追隨他的書風歷代皆多。宋代米芾就是王獻之忠實粉絲,他對獻之書法研究極為痴迷。
結束語:書法之美,它不僅體現在遒媚勁健的姿態,疏朗雅靜姿態,從容平和的氣息;也體現在放縱飄逸,雄健自由,英俊灑脫。
晉代的書法之美也奠定了當今的書法哲學審美觀念,"取法乎上」這"上"就是我們要追隨晉代書法精髓,"學書不入魏晉,終為俗格"。這就說晉魏書法史上的歷史地位無言而喻,她的重要無可替代。我們今天用這種美的概念去理解她,欣賞她,敬仰他,讚美她。
今天我們去欣賞一個人的美,欣賞品讀某事物的美時,這就與書法之美中包含的很多含義是相通的。
以上觀點為蘭亭書畫解讀,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留言,相互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