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財經主持人馬紅漫博士,莫要望「名」生義,非美女真爺們兒,一個高大魁梧的專家型媒體大佬。
馬博士在中國房地產品牌測評年會上說:開發商很辛苦,要背誦新的成語,如「房住不炒」、「房短不刺」。
成語,特有的中國文化現象,以四字形式為主,來源多為一個故事或典故。
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為成語。
換言之,成語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能夠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籍,並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房住不炒,出處是兩年多前的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強調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房短不刺,出處為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要求: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相比之下,房住不炒,有成為中國新成語的潛質。
總書記上述原話,起初壓縮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進一步再濃縮為:房住不炒。
濃縮的,都是精華啊。不但符合成語主流的四字結構,且「眾人皆說」,言簡意賅,一擊即中。
房短不刺,四字牽強,容易產生歧義。難道是,房子裡有什麼東東很短所以刺不到?
成語生命力,更在於長期性。多少成語,「不忘初心」地考證,真是已然上下五千年,至今活躍在我們的唇齒之間,鮮活靈動。
房住不炒,兩年多光景,會不會資歷不夠,尚無經受歷史長河之考驗?然而,對於中國的開發商來說,兩年如同千年,度日如年,糾結久矣。所以不管你認不認「房住不炒」是一個新成語,反正我跟著馬博士認了。
炒房,用炒字,體現中國人的吃文化。
比起,蒸、煮、炸、煎、烹、熬等技法,小炒、熱炒、快炒,大炒,體現效率高,時間短,收益大。
中國熟悉炒房這兩個字,應該最早來自當下須止暴制亂最前線的香港同胞,接著在海南小試牛刀,然後由溫州同胞發揚光大,深入人心,走向全國。
海南1988年建省,當年房價1350元一平,1992年5000年一平,三年爆漲3.7倍。海口地價從1991年10萬一畝,飆升到1992年的600萬一畝,春夏秋冬四季流轉,竟漲了60倍!
馮侖、潘石屹、易小迪、王功權、劉軍、王啟富等「萬通六君子」,東拼西湊3萬元註冊的公司,兩年後獲利3000萬。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中國房地產第一次泡沫在海南破滅,六君子帶著炒來的人生第一桶金,各自開闢出屬於他們的新紀元。
溫州炒房團,是中國點式個人炒房到團隊集體炒房的「飛躍」,是打上時代烙印的著名溫州品牌之一。他們從炒溫州房產開始,炒浙江尤其杭州的房產,然後進入上海,再殺向北京,所向披靡,摧枯拉朽,百戰百勝。
某種意義上,溫州炒房團先知先覺,在別人還沒看明白,沒清楚其套路時,先下手為強。
他們一是看大勢,中國取消福利分房,經濟建設日新月異,房地產市場的崛起不可避免,必將推動資產價值的提升,且供應一時不足。二是利用政策紅利,沒有限購,想買幾套、就買幾套,想在哪個城市買,就在哪個城市買,四海之內可皆有房也。三是槓桿用到極致,以小博大,貸款太容易,甚至零首付都賣過房。
銀行的錢,不用白不用,用了真不白用。
開發商當時也沒太開竅。客戶押上五萬、十萬的,就把幾百萬的房子認購了。後面隨便加價賣給新客戶,轉手就賺個幾十萬的,這叫炒樓花。這類改變籤約客戶更名的操作,而今在哪一家房企都是大忌。若開放,銷售員會一門心思折騰炒房加價變現,與客戶裡應外合都是常規動作了。
買房的財富效應是驚人的。最初一批溫州炒房客,炒出一兩個億資產的,據說都不是「一小撮」。房價,少則兩三年,最多三五年,直接翻個筋頭。
一年不買房,一年又白忙。
今年買了房,全家喜洋洋。
中國人終於從見面時問候「您吃了嗎」,變成寒暄後直奔主題:「您買房了嗎?」
各種題材,都是「炒」的要素與推手。
城市有新區規劃了,有新的名牌中小學落地了,有地鐵要通向那裡了……當然,地價漲幅更是動能強大,麵粉不斷貴過麵包,新地王誕生之日起,周邊房子坐地起價,屢創新高。
有的開發商大佬說,賣得好的,不如賣得慢的,賣得慢的,不如還沒賣的。真理也。
中國房地產的黃金時代,什麼人做開發商都賺錢,什麼人買房都賺錢,不管買什麼房也賺錢。
要說開發商這一時期盆滿缽滿,但購房者加上炒房客所擁有的市場後期溢價,總量無疑更多更龐大。房子帶來的富貴,看得見,也摸得著。
國人把炒房視作「神聖」,到了膜拜的地步,不但抵禦通貨膨脹,更能賺大錢、賺快錢、賺安全的錢。加之投資渠道的缺乏,簡直別無選擇,愛炒房沒商量。
社會上的段子為證,千萬別相信三件事:
房價要跌
股票要漲
他(她)還愛你
當然,還可以增加一件事——中國男足會贏!
炒房日盛,中國經濟有脫實向虛的傾向。許多製造業進軍房地產,一些上市公司,經營無力財務下滑,報表變得很難看。還好,旗下曾購進房子多間,賣幾套收入指標就粉飾得可愛如初了。管用!實用!耐用!好用!
政府的政策,開始年年不斷進行房地產調控,限購、限貸、限售、限價等大招兒接連不斷。但若干年中,多有反覆拉鋸,經濟形勢不好時,就放放水去庫存,給政策松一鬆綁。這也應了著名的「夜壺理論」,需要時用一用,緩過來之後,就踢到床下去。
調控變化,造成房地產的周期性。炒房客低進高出,還是能賺到錢。有的更是研究鑽政策的空子,如一個家庭限制買一套房,兩口子就離個婚。離婚被老婆趕出來了,難道還不讓買房了,總不能睡大街上吧。
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離婚率都50%上下,不知道炒房客們貢獻了多少?
一個北京的朋友稱,他至少離婚結婚十來次,炒房十來套。離婚,把房產過戶給「前妻」,自己就重啟了購房資格,買了房再與「前妻」復婚,然後等下一次再買房時,就再淨身出戶,把房產轉移到「前妻」名下。
如此循環往復,不換姿勢,再來幾次,高潮迭起。
也真有借假離婚,買房後拒復婚,拉上新歡跑路的。但畢竟是少數,兩口子一起炒房發大財,感情越來越好才對。
那朋友說,離婚時,兩人非法同居在一起,新鮮,刺激。
實在看不下去,有地方出臺「限離購房令」,大意是「單身」後在一年或兩年內不能買房,不享受第一套住房貸款政策等,嚴重者要列入失信名單管理。離婚炒房,這朵中國式奇葩,漸漸枯萎。
為了遏制炒房,政策的猛藥不是一兩劑藥方。
像北京,限了住宅,發現商業項目改成了住宅,俗稱「商改住」,繞過了限購限貸緊箍咒。
於是,商辦性質物業不允許再向個人銷售,只能面向機構單位,也不提供一分錢的貸款,全額全款一次付清,還要佔去北京購房資格指標。
北京商辦物業,驟然間集中「入冬」。
北京為防止「後患」,還規定新的商辦類物業,規劃最小的分割單元,套內都得500平方米以上。
矯枉過正,誤傷難免。試想,這住宅小區樓下的配套商業也非500平米一間不可,若引入個慶豐包子進駐,一下會成為宇宙級旗艦店了麼?
真開張,我也不太敢進門,點一頭蒜加二兩豬肉大蔥包了。
炒房的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了。
不宜投資,拒絕投機。
鼓勵自住,推動改善。
炒房客,肯定今後無法絕跡,但剩者絕難為王,數量也會只減不增。
炒房,在「房住不炒」的精神指導下,有政策不能炒,有風險不敢炒,難變現不想炒。再炒下去,不是炒焦了炒爛了炒糊了,就把自己炒「老」了,一直炒也出不了鍋,難以找到接盤俠,白白浪費了資金成本與你的時間。
我思前想後,當前唯一的炒房「後門」,可能還存於城市限價限得比較猛的項目。如一線城市某項目限價在10萬一平,周邊二手房都掛牌十三四萬了,閉眼買進來一套100平方的房子,直接賺上三四百萬以上。不管是搖號,還是憑藉內部關係,能拿到房子算是最後的炒房狂歡了。
開發商面對「房住不炒」,無疑要有新思維、新方向。
炒字當頭,房炒不住,融資與搶地都會激進,總覺得錢即便貴了、地價高了,忍一陣「解放軍」就來了,沒什麼大不了。
房住不炒,投資與融資就會審慎,就會精打細算,就會現金流為王,就會拋棄幻想,腳踏實地。
房子是用來住的,那凡是用來修飾住的形容詞,都值得努力,讓開發建設回歸居住的本質。如住得更健康,住得更舒適,住得更方便,住得更美好。
「房住不炒」,符合您的成語標準了麼?
【關注百家號樂居財經,洞悉房產市場風雲變化。】
文章來源:房市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