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劇《月照楓林渡》:一部戲挽救一個劇種

2021-01-18 澎湃新聞
花燈劇《月照楓林渡》劇照

貴州花燈戲有六百多年歷史,在和本土山歌、民歌結合的過程中漸漸成熟,成為貴州當地街知巷聞的民間藝術。

作為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藝術節「貴州文化周」的重頭戲,花燈劇《月照楓林渡》將於金秋登陸上海。這部作品曾為陷入低谷的花燈劇注入強心劑,也讓花燈劇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重新闖入人們的視野。

借著「多彩貴州文化節」舉辦的契機,澎湃新聞記者走訪了貴州省花燈劇院,提前領略了花燈劇《月照楓林渡》的魅力。

《月照楓林渡》大量使用了貴州方言,然而所到之處從沒觀眾喊聽不懂,導演潘偉行相信,這部劇在上海也會受到歡迎,「花燈戲保持了草根性,但有必要走出黔山貴水,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作曲家楊小幸則感慨,「花燈戲還停留在農村的話到不了今天。地方戲不應該屬於地方,應該屬於全世界,我們要去大平臺上展示地方戲。」

花燈劇《月照楓林渡》劇照

以酒串戲

二十世紀初葉,黔北楓林渡口,林、劉兩個釀酒世家聯姻了。正值妙齡的劉府小姐劉荷荷,懷著幸福憧憬進了林家大門,迎接她的新郎林玉儒卻冷若冰霜,冷漠的背後藏著新婚丈夫與丫鬟梅香的一段私情和一個私生女……

《月照楓林渡》以傳統筆法,講述了一個充滿愛恨情仇的故事。該劇問世於2003年,十年磨一劍寫了八個人物,卻沒有一個壞人。

「傳統戲如果沒有壞人,就沒有矛盾衝突,但這部戲沒壞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沒有轟轟烈烈,沒有雷霆萬鈞,輕輕柔柔的,很溫馨。」導演潘偉行希望通過人物的善良和寬容化解一切矛盾,女主角劉荷荷正是寬容、善良、大度的化身。

「她用自己的善良、寬容和愛,撫平喧囂和爭鬥,換來了楓林渡口的寧靜、祥和。這樣的胸懷,正是現在為了丁點小事就能劍拔弩張的浮躁當下所缺少的。」潘偉行說,兩三百場演下來,劉荷荷總能博得觀眾同情,讓人感懷落淚。

貴州省花燈劇院院長邵誌慶是這部戲首演時的女主角,然而當初導演欽點她演劉荷荷時,邵誌慶的第一反應是拒絕。

「我最開始演彩旦和花旦比較多,潑辣的角色非常容易上手,大家都覺得我定性了。接這個角色,我有點不自信,壓力很大。」在導演的鼓勵下,邵誌慶接下了演出重任,並在與人物相處的過程中摸出了門道。

「劉荷荷出自名門閨秀,很有教養,演這個人物要有生活閱歷。」排戲那天起,邵誌慶受劇情感染,哭了不下一千次,排一次哭一次,再嘈雜的環境都能迅速走進人物。同時,她還結合人物,大大拓寬了大嗓的唱法,加強了戲劇張力,「傳統戲用小嗓問題不大,但當代戲不能只用小嗓。」

為了表現人物的心理矛盾,作曲家楊小幸為主要演員設計了兩個大的核心唱段,一段6分鐘、一段8分鐘,極為考驗演員的唱功。帕子、扇子作為花燈戲裡最吸睛的道具,也在劇中頻繁亮相,演員們一根手指就可以秒轉幾十圈,觀眾根本看不出來是怎麼轉的。

貴州以出酒聞名,《月照楓林渡》巧妙使用了酒這個線索,利用兩個酒坊之間的競爭和興衰,串聯人物的命運。為讓觀眾感受貴州風情,演出前,劇組會在劇場裡噴灑茅臺酒,濃濃酒香將帶領觀眾提前入戲。

花燈劇《月照楓林渡》劇照

艱難重生

2003年首演至今,《月照楓林渡》拿下了包括文華獎、梅花獎在內的所有大獎。貴州花燈劇也隨著這部作品走南闖北,成了貴州文化的一張名片。

然而在此之前,貴州省花燈劇院卻面臨著7年無戲可排的窘境。

受流行歌舞的衝擊,1990年代初,貴州省花燈劇院開始出演電聲音樂,花燈團變成了文工團,花燈戲的排演近乎停頓,觀眾群大量流失。2000年,劇院重振氣勢排了一部《月亮彎彎》,演了十場不到。

更為困窘的是,貴州省的民營花燈劇團陸續關門,最後只留下貴州省花燈劇院獨撐大旗。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花燈劇面臨著嚴峻考驗。

「如果不是《月照楓林渡》的成功,我們也不知道還能撐多久。」邵誌慶感慨。  

經過7年的耽擱,貴州省花燈劇院的燈光音響都已老化,為了排演此劇,劇院前後借了40萬,最後東拼西湊了80萬才撐下來,「我們當時一窮二白,連導演的酬勞都沒給,也沒有工作餐,3塊錢一餐都要演員自己出。大家也不知道累,從早排到晚,26天就把戲立起來了。」

花燈劇《月照楓林渡》劇照

如此環境下排出的《月照楓林渡》,讓7年沒戲看的觀眾群徹底爆發了。《月照楓林渡》為貴州省花燈劇院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也讓貴州花燈劇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

作為花燈劇的非遺傳承人,邵誌慶如今也面臨著培養接班人的問題。

她收了一男一女兩個徒弟。《月照楓林渡》排演至今有了第三代演員,也要靠她手把手來教,別人上一堂課45分鐘,她一上就是五六個小時。

邵誌慶說,花燈戲要從小開始學,長大了人的身板就硬了。2013年,貴州省花燈劇院跨省聯合雲南藝術學院辦了中專班,如今第一屆學生已經畢業,人才斷層已然接上。明年,貴州省花燈劇院還將和北京戲校合辦六年制的中專班,從小學畢業生開始培養接班人。

除了《月照楓林渡》,貴州非遺歌舞《神韻貴州》也將在今年十月登臺上海國際藝術節,該作將通過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特色非遺項目,全景展示貴州民族文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原創] 馮瀟 :心靈的楓林渡
    但這一個落雪的午後,還是跟我們冠山遊的五人組一起,巴巴地當了一回追星族。其實半個多月前開心就在群裡發了著名作家曹文軒要來臨沂的消息,並且在他們的學校開講座,問我想不想去聽。要去要去!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軒的書看過幾本,很喜歡他的文風和文字中營造的似曾相識的場景和美感。在群裡轉載了消息,青姐她們都特別踴躍,並且還打聽到不止是一場,而是三場!
  • 菜場和公廁旁的民間劇團 保留非遺劇種最後的經典
    其中一個,是在雲南昆明篆新農貿市場十年之久的滇劇花燈團,一個則是在廣西柳州廣雅綜合市場公廁旁的文苑桂彩劇團。澎湃新聞記者 潘妤 圖  曾經唱遍大街小巷的劇種,如今只有三個劇團還在演出  滇劇和花燈戲,是雲南省最重要的兩大地方劇種。而高芹英這個民間的滇劇花燈團,可能是目前整個雲南省唯一能同時演兩個劇種的劇團。  「八百年的花燈三百年的戲」,這「三百年的戲」,指的就是號稱「滇粹」的滇劇。
  • 四大影后「飆戲」《花燈滿城》
    今日互動話題
  • 花燈劇《山茶花紅》首演 向「七·一」獻禮
    由玉溪花燈劇院重點打造、雲南省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資金資助項目、大型革命歷史題材花燈劇《山茶花紅》首場公演27號晚在玉溪市花燈劇院舉行,以此向建黨96周年獻禮。花燈劇《山茶花紅》根據真實人物原型創作,講述了雲南省第一名女共產黨員吳澄,在和自己的革命引路人——雲南省第一位共產黨員李國柱相遇、相識、相知,結為革命伴侶的故事。
  • 記憶貴州|劉勝楊和他的花燈戲
    從10月24日起,貴州廣播電視臺科教健康頻道《記憶貴州》欄目將用三個月(10月、11月、12月)的時間,集中播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採集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優秀項目綜述片14集。11月28日周六20點10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紀錄片展播季第六集《花燈戲(思南花燈戲)國家級傳承人——劉勝楊》將在貴州廣播電視臺科教健康頻道(貴州6頻道)《記憶貴州》欄目播出,敬請屆時收看。
  • 陸良滇劇小戲《守望》在「雲南省花燈滇劇藝術周」劇(節)目小戲...
    掌上曲靖訊 11月22日,陸良縣滇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展演中心創作的滇劇小戲《守望》在「雲南省花燈滇劇藝術周」劇(節)目·小戲展演,榮獲小戲三等獎。11月16—22日,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雲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雲南廣播電視臺主辦的「雲南省花燈滇劇藝術周」在楚雄州元謀縣舉行。 陸良縣滇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展演中心作為曲靖市代表二隊之一參賽,其選送的滇劇小戲《守望》是以陸良縣「八老」三十年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守山護林為題材,以滇劇中的絲弦唱腔為主要唱段。
  • 戲曲·秀山花燈|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
    秀山花燈主要分布在秀山的蘭橋、溶溪、峨溶一帶,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稱跳花燈、耍花燈、花燈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廣泛流傳於四川、湖南、貴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區。它起源於唐宋,延續於元明,興盛於清代,清末民初正式命名為『秀山花燈』。
  • 【觀劇】武漢二套跨年大戲《花燈滿城》25日震撼開播
    《大紅燈籠高高掛》經典重現,這次不是點一盞燈,而是「花燈滿城」!12月25日,由香港導演唐季禮執導,田海蓉、劉曉慶、胡可和鮑起靜四大影后聯袂主演的年代大劇《花燈滿城》,將作為跨年大戲亮相武漢二套19:30「鑽石劇場」。聖誕夜華燈初上,螢屏內花燈滿屏,眾星雲集的《花燈滿城》將給江城劇迷們帶去獨一無二的聖誕禮物!
  • 戲曲||淺談當代瀕危劇種文化生態的保護與傳承 ——以閩南打城戲為例
    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在閩南這片戲曲熱土上,誕生了一個全新的劇種——打城戲。這個曾被閩南百姓俗稱為「和尚戲」、「師公戲」的劇種,以其獨特的宗教出身和特殊的藝術形態,成為戲曲舞臺上的一支奇葩。[1]20世紀20至30年代,打城戲步入鼎盛期,先後出現了「小興源」、「小開元」、「小榮華」等著名班社。改革開放後仍留存有民營性質的「福建省泉州市天乙打城戲劇團」。
  •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卷)六劇種完稿接受評審
    (記者 李向紅)12月17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陝西卷)弦板腔、同州梆子、漢調二黃、線戲、商洛花鼓、關中秧歌六劇種撰寫完成審稿會在西安召開。來自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中國藝術研究院、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等部門領導專家,以及參與編撰的相關人員參加了審稿會。
  • ...表演藝術展演 曲靖市滇劇花燈劇非遺展演中心推出花燈小戲專場
    雲南網訊(記者 侯婷婷)7月19日,第十一屆雲南戲劇「山茶花」表演藝術展演活動繼續進行,曲靖市滇劇花燈劇非遺展演中心花燈小戲專場在雲南省大劇院上演。曲靖市滇劇花燈劇非遺展演中心推出花燈小戲專場。侯婷婷 攝曲靖市滇劇花燈劇非遺展演中心推出花燈小戲專場。侯婷婷 攝  當天的花燈小戲專場上演了《愛的誤會》《劈棺》《情滿桃園》3個劇目,由曲靖市滇劇花燈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花燈團團長、國家二級演員方晴領銜,在舞臺上展示從古到今3個不同主題的動人故事。
  • 百戲盛典:​觀九州大戲 護劇種生態
    「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的戲好,組織得也好,各種各樣的戲都看了,很開心。每看完一場,都要在腦子裡回味很久。在一個地方就可看完九州大戲,無憾矣。」蔡志雄激動地說。自2018年起,百戲盛典已連續舉辦3年,實現了全國348個劇種以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的「大團圓」。
  •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蒙古劇》審稿論證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行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蒙古劇》審稿論證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行12月12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蒙古劇》審稿論證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行。會議由內蒙古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自治區藝術研究院、鄂爾多斯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鄂爾多斯市文化藝術創作研究所協辦。
  • 京劇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劇種
    朱自清先生在四十年代裡曾經說過:「真正『雅俗共賞'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詞,元朝的散曲和雜劇,還有平話和章回小說以及皮簧戲等。」朱先生所說的皮簧戲,就是京劇。京劇之所以能夠為雅俗所共賞,有它的先天原因。《打漁殺家》,本源於梆子戲的《慶頂珠》,經譚的加工整理,成為一出以老生為主的生旦「對兒戲」。此劇在戲劇的結構、人物的描繪與語言的運用上,均堪稱為上品。「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臥」一段唱,通俗淺近,純屬白描,然經過娓婉動聽的唱腔表達出來,則可令人回味無窮。這個戲寫的雖然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鬥爭,然而全劇卻充滿著詩情畫意,宛若是一幅描繪漁家生活的水墨畫。這顯然已不是梆子戲原來的韻味了。
  • 平講戲、北路戲、亂彈戲...瀕危劇種亮相福建戲劇水仙花獎舞臺
    不僅有閩劇、越劇等,還有眾多形式優美但卻被人們忽略的瀕危劇種也來到水仙花獎的舞臺。平講戲、北路戲,這些我們平時較少接觸到的曲中如今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讓人不禁感嘆戲劇藝術的美妙多彩。北路是我們福建省的一個地方小劇種,在壽寧才有,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以前叫福建亂彈,今天來參加比賽眼的是一個傳統的劇目名叫《雙貴圖》其中的一個折,叫《探監》,我演的是老生行當。
  • 年俗文化推介:賓陽師公戲 廣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
    師公戲是廣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源於儺祭古俗,民間俗稱唱師、跳師,亦稱儺戲、道公戲等,是一種融匯本土民歌、舞蹈在內的舞臺表演形式,一般用蜂鼓、鑼、鑔等打擊樂器伴奏,劇目內容以反映民俗民生、祈福祝願為主。因流行地區不同,分為壯族師公戲和平話師公戲。師公戲由師公(巫師)跳神發展而來,大多時候配合祭祀酬神活動進行,如今也為慶生、祝賀、婚宴等儀式需要而演出。
  • 戲曲·平弦戲|本土文化的象徵 青海傳統戲曲劇種
    平弦戲主要流行於西寧以及青海省東部農業區各城鎮,同時,還流行於湟中、大通、湟源等青海東部的湟水流域地區。大約一百年前,它是在由京津伎女傳入青海的民歌俗曲演變而成的坐唱曲藝平弦基礎之上發展而來,是青海省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 如果沒有她,你可能都不知道,中國還有黃梅戲這樣一個劇種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嚴鳳英,全國大部分人應該都不知道還有黃梅戲這樣的地方戲,它也不會成為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要知道,黃梅戲之所以叫黃梅戲,是因為它起源於湖北省的黃梅縣,但絕大部分國人第一次聽說它,都是因為它被安徽的戲曲演員唱響,其中功勞最大的就是安徽的嚴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