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天,來自四川成都年逾八旬的蔡志雄購買了2019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演出的門票,帶著老伴打「飛的」到江蘇崑山追戲。38天時間,夫妻倆看完了所有56場演出。
今年初冬,蔡志雄夫婦又來了。這一次,夫妻倆得到2020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組委會贈送的觀演套票,在42天的時間裡,看全了來自全國25個省區市及港澳臺地區116個劇種演繹的40餘臺演出。「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的戲好,組織得也好,各種各樣的戲都看了,很開心。每看完一場,都要在腦子裡回味很久。在一個地方就可看完九州大戲,無憾矣。」蔡志雄激動地說。
自2018年起,百戲盛典已連續舉辦3年,實現了全國348個劇種以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的「大團圓」。
3年來,百戲盛典不負眾望地交出了成績單:408個劇目在崑山開展201場演出,共1.2萬名演職人員參加演出,現場觀眾達11萬人次,網絡直播觀看量超1.5億人次,新浪微博累計閱讀量超7.2億次,抖音播放量超4.2億次;舉辦80場特色戲曲文旅延伸活動,接收到各參演單位捐贈的代表性藏品4411件(套);百餘位戲曲專家分12批觀摩百戲盛典,發表相關文章100餘篇約20萬字。
「百戲盛典在3年內對348個劇種和木偶劇、皮影戲的代表性經典作品進行巡禮展示,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的重要舉措。圍繞『劇種』這一核心要義,組織開展了劇目展演、專家研討等系列活動,成功鍛造了百戲盛典這一具有深厚內涵的文化名片,百戲盛典已經成為加強劇種建設、推動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平臺,由此引發的『劇種熱』將引領全國戲曲劇種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司長明文軍說。
保護一個地方劇種就是保護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就是連接歷史與今天的時空隧道,讓人們記得住鄉音、留得住鄉情、解得了鄉愁。
「毫不誇張地說,百戲盛典的意義和價值遠遠超越了戲曲界。」戲劇評論家毛時安認為,現代化、全球化、城市化極大地衝擊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物種」急劇而大規模地消亡,是許多有識之士所擔憂的。百戲盛典為搶救、保留傳統文化樣式,維繫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樣本。
據中國文聯辦公廳副主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汪澤介紹,2017年12月文化部發布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的通報中提到,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國348個劇種中有107個劇種無國辦團體,僅有民營團體或民間班社,其中70個劇種僅有民間班社。「348個劇種聽起來感覺很多,但真正能夠常年在舞臺上進行正常演出的劇種不超過70個。在百戲盛典舉辦之前,有很多稀有和瀕危劇種只剩下幾位傳承人,連民間班社都面臨關閉。要組織這些瀕危劇種參加展演,簡直比登天還難。百戲盛典的舉辦,促使地方對戲曲重視起來,加大對戲曲的投入力度,重新組織院團進行劇目編排,使一些戲曲『活化石』恢復了生機和活力。」汪澤說。
由百戲盛典組委會辦公室提供的《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回訪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和2019年進行的回訪中,院團滿意度為100%。多數院團表示,通過參加百戲盛典,不僅宣傳和推介了自己的劇種,更開闊了眼界,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其中,江蘇省丹陽市丹劇團反饋,參加百戲盛典讓基層弱勢劇種的藝術工作者看到了希望、明確了方向、增添了力量。河北省威縣馮莊亂彈藝術團有限公司反饋,通過參加百戲盛典,演員的工作態度更加端正,大家積極主動地練功,排練更加刻苦,特別是年輕演員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陝西富平縣阿宮劇團通過在百戲盛典中與其他劇種演職員的交流,創造性地將阿宮劇與漢調劇種結合,讓細膩委婉的阿宮劇多了一分激越。
百戲盛典展演進一步推動各地將瀕危劇種的保護落到實處。它使戲曲整體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尤其是戲曲劇種不斷消失的趨勢,從此被逆轉。但盛典結束,面對嚴峻的現實、殘酷的市場,瀕危劇種該如何發展?
已連續3年駐紮崑山看戲的原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陳鵬認為,在文化高度自覺、經濟繁榮發展的今天,保護好348個戲劇文化生態樣貌迫在眉睫,但不能指望每一個劇種都發展成「大樹」。「希望瀕危劇種的『小花』不要因為飢餓而死亡,不要因為貧困而香消玉殞。」陳鵬說。
「3年的百戲盛典展演深化了我們對戲曲劇種的認識,尤其為各劇種的分類指導提供了依據。雖然按統計戲曲有348個劇種,但是通過展演可以看到,各劇種並不平衡,差異很大。」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傅謹表示,348個劇種中大約有120個劇種擁有較完整的劇目系統,其中,又有20多個是傳播範圍較廣且有較高藝術質量、在繼承傳統和新劇目創作兩方面都大有可為的劇種,它們代表了當代戲曲藝術的水平。剩下的大多是瀕危劇種,只能以繼承傳統為主。「百戲盛典讓我們更直觀地看到劇種之間的分別,對不同劇種分別實施不同的政策措施,分類指導才能推進戲曲的全面繼承和健康發展。」傅謹說。
「如今更要關注的是『團圓』之後怎麼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鄭雷認為,接下來要結合展演弄清楚現存劇種實際狀況,理清劇種體系,包括對少數民族劇種體系進行精準再認定,為劇種研究奠定基礎。再結合劇種具體情況,針對部分小劇種,尤其是瀕危稀有劇種,以傳承保護為主;針對成熟的小劇種和大劇種,多方嘗試,在集成傳統表演經驗的基礎上探索發展之路。
山西省戲劇研究所研究員王越在觀摩了山西、安徽、雲南、山東4省戲曲演出之後談到:「窺一斑而知全貌,戲曲的發展現狀並不樂觀。4省各大劇種陣容強、行當全,大氣規範,舞臺呈現有朝氣,令人憂慮的是那些小劇種,人才稀缺、前景堪憂。」他認為,小劇種應該放下門戶之見,多相互交流演出,創新性發展,相關部門還要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鼓勵非遺傳承人「家族式傳承」,強化劇種個性化發展,避免小劇種與大劇種的趨同化。
作者: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