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戲盛典:​觀九州大戲 護劇種生態

2021-02-23 文旅之聲

2019年夏天,來自四川成都年逾八旬的蔡志雄購買了2019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演出的門票,帶著老伴打「飛的」到江蘇崑山追戲。38天時間,夫妻倆看完了所有56場演出。

今年初冬,蔡志雄夫婦又來了。這一次,夫妻倆得到2020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組委會贈送的觀演套票,在42天的時間裡,看全了來自全國25個省區市及港澳臺地區116個劇種演繹的40餘臺演出。「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的戲好,組織得也好,各種各樣的戲都看了,很開心。每看完一場,都要在腦子裡回味很久。在一個地方就可看完九州大戲,無憾矣。」蔡志雄激動地說。

自2018年起,百戲盛典已連續舉辦3年,實現了全國348個劇種以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的「大團圓」。

3年來,百戲盛典不負眾望地交出了成績單:408個劇目在崑山開展201場演出,共1.2萬名演職人員參加演出,現場觀眾達11萬人次,網絡直播觀看量超1.5億人次,新浪微博累計閱讀量超7.2億次,抖音播放量超4.2億次;舉辦80場特色戲曲文旅延伸活動,接收到各參演單位捐贈的代表性藏品4411件(套);百餘位戲曲專家分12批觀摩百戲盛典,發表相關文章100餘篇約20萬字。

「百戲盛典在3年內對348個劇種和木偶劇、皮影戲的代表性經典作品進行巡禮展示,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的重要舉措。圍繞『劇種』這一核心要義,組織開展了劇目展演、專家研討等系列活動,成功鍛造了百戲盛典這一具有深厚內涵的文化名片,百戲盛典已經成為加強劇種建設、推動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平臺,由此引發的『劇種熱』將引領全國戲曲劇種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司長明文軍說。

保護一個地方劇種就是保護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就是連接歷史與今天的時空隧道,讓人們記得住鄉音、留得住鄉情、解得了鄉愁。

「毫不誇張地說,百戲盛典的意義和價值遠遠超越了戲曲界。」戲劇評論家毛時安認為,現代化、全球化、城市化極大地衝擊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物種」急劇而大規模地消亡,是許多有識之士所擔憂的。百戲盛典為搶救、保留傳統文化樣式,維繫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樣本。

據中國文聯辦公廳副主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汪澤介紹,2017年12月文化部發布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的通報中提到,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國348個劇種中有107個劇種無國辦團體,僅有民營團體或民間班社,其中70個劇種僅有民間班社。「348個劇種聽起來感覺很多,但真正能夠常年在舞臺上進行正常演出的劇種不超過70個。在百戲盛典舉辦之前,有很多稀有和瀕危劇種只剩下幾位傳承人,連民間班社都面臨關閉。要組織這些瀕危劇種參加展演,簡直比登天還難。百戲盛典的舉辦,促使地方對戲曲重視起來,加大對戲曲的投入力度,重新組織院團進行劇目編排,使一些戲曲『活化石』恢復了生機和活力。」汪澤說。

由百戲盛典組委會辦公室提供的《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回訪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和2019年進行的回訪中,院團滿意度為100%。多數院團表示,通過參加百戲盛典,不僅宣傳和推介了自己的劇種,更開闊了眼界,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其中,江蘇省丹陽市丹劇團反饋,參加百戲盛典讓基層弱勢劇種的藝術工作者看到了希望、明確了方向、增添了力量。河北省威縣馮莊亂彈藝術團有限公司反饋,通過參加百戲盛典,演員的工作態度更加端正,大家積極主動地練功,排練更加刻苦,特別是年輕演員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陝西富平縣阿宮劇團通過在百戲盛典中與其他劇種演職員的交流,創造性地將阿宮劇與漢調劇種結合,讓細膩委婉的阿宮劇多了一分激越。

百戲盛典展演進一步推動各地將瀕危劇種的保護落到實處。它使戲曲整體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尤其是戲曲劇種不斷消失的趨勢,從此被逆轉。但盛典結束,面對嚴峻的現實、殘酷的市場,瀕危劇種該如何發展?

已連續3年駐紮崑山看戲的原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陳鵬認為,在文化高度自覺、經濟繁榮發展的今天,保護好348個戲劇文化生態樣貌迫在眉睫,但不能指望每一個劇種都發展成「大樹」。「希望瀕危劇種的『小花』不要因為飢餓而死亡,不要因為貧困而香消玉殞。」陳鵬說。

「3年的百戲盛典展演深化了我們對戲曲劇種的認識,尤其為各劇種的分類指導提供了依據。雖然按統計戲曲有348個劇種,但是通過展演可以看到,各劇種並不平衡,差異很大。」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傅謹表示,348個劇種中大約有120個劇種擁有較完整的劇目系統,其中,又有20多個是傳播範圍較廣且有較高藝術質量、在繼承傳統和新劇目創作兩方面都大有可為的劇種,它們代表了當代戲曲藝術的水平。剩下的大多是瀕危劇種,只能以繼承傳統為主。「百戲盛典讓我們更直觀地看到劇種之間的分別,對不同劇種分別實施不同的政策措施,分類指導才能推進戲曲的全面繼承和健康發展。」傅謹說。

「如今更要關注的是『團圓』之後怎麼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鄭雷認為,接下來要結合展演弄清楚現存劇種實際狀況,理清劇種體系,包括對少數民族劇種體系進行精準再認定,為劇種研究奠定基礎。再結合劇種具體情況,針對部分小劇種,尤其是瀕危稀有劇種,以傳承保護為主;針對成熟的小劇種和大劇種,多方嘗試,在集成傳統表演經驗的基礎上探索發展之路。

山西省戲劇研究所研究員王越在觀摩了山西、安徽、雲南、山東4省戲曲演出之後談到:「窺一斑而知全貌,戲曲的發展現狀並不樂觀。4省各大劇種陣容強、行當全,大氣規範,舞臺呈現有朝氣,令人憂慮的是那些小劇種,人才稀缺、前景堪憂。」他認為,小劇種應該放下門戶之見,多相互交流演出,創新性發展,相關部門還要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鼓勵非遺傳承人「家族式傳承」,強化劇種個性化發展,避免小劇種與大劇種的趨同化。

作者:劉淼

相關焦點

  • 2020戲曲百戲盛典開幕,全國348個劇種「大團圓」(演出安排表)
    今年的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繼續秉持「戲曲的盛會、百姓的節日」辦會宗旨,匯中國百戲,展戲曲新顏。這是一次特殊的盛典,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文旅場所限流放寬至75%的背景下舉辦。這也是一場特殊的盛會,前兩年已有來自全國232個戲曲劇種、274個經典劇目在崑山進行集中展演,今年又有來自全國116個劇種、129個劇目在這裡交流展演。
  • 歌仔戲《僑批》亮相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開幕式
    >東南網10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見習記者 朱子微)11日晚,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在江蘇崑山開幕,來自全國25個省(區、市)的116個劇種126個劇目將在10月11日至11月下旬期間集中獻演。
  • 民間火爆卻依然瀕危 百戲盛典給這兩個劇種帶來一縷曙光
    與舞臺上的光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兩個地方劇種的發展情況早已不容樂觀。「八岔戲、大筒子常常是同臺演出的,一個班社,要傳承兩個戲,壓力實在太大,如果再不扶持,八岔戲、大筒子就真的走不了多遠了。」今年56歲的大河鎮仁海戲曲班社團長陳仁海說。  但這次來崑山進行百戲盛典展演,陳仁海又看到了一縷曙光。
  • 全國戲迷情牽崑山百戲盛典
    「進場囉,進場囉,大戲開演了……」人群中,響起蔡志雄老人渾厚的「川普」。催場鑼鼓一陣緊似一陣,他招呼身旁接受媒體採訪的老伴趕緊進場看戲。    在苦等了一年之後,10月11日晚,81歲的蔡志雄和77歲的周美君如約趕到崑山,與一座城再續百戲盛典之約——接下來的42天內,兩位老人將與各地戲迷一道聚守崑山,享受屬於他們的戲曲「狂歡節」。
  • 崑山,好一出驚豔「大戲」
    世紀「檢閱」 一城匯聚九州戲  2018年10月26日,首屆戲曲百戲盛典在崑山市拉開帷幕。盛典以「匯中國百戲,展戲曲新顏」為主題,可謂意義深刻。彼時,一份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資料令戲曲人難展「笑顏」。
  • 12位「梅花獎」得主齊聚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
    自2018年開始,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創新舉辦,先後組織30個省(區、市)232個劇種、274個劇目、134場演出,共計8萬人次現場觀看演出,網絡觀看點擊量超過3800萬人次,新浪微博累計閱讀量超過3.2億,抖音播放量超過1.3億。
  • ​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圓滿收官!
    短評:崑曲故鄉扛起文化擔當11月23日晚,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閉幕,標誌著戲曲百戲(崑山)盛典三年展演活動圓滿收官,已成為一場全國戲迷的視聽盛宴、一項文化惠民的品牌活動、一張亮麗多彩的文化名片。
  • 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這樣守正創新
    百戲盛典是中國戲曲文化史上史無前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活動。自2018年以來,用3年時間對新普查的全國348個劇種的代表性經典作品進行巡禮展示,取得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得到了專家和全國觀眾的一致好評。人們在觀看這一盛典、享受戲曲藝術之美的同時,不禁要問:崑山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大的人力和物力來搞百戲盛典?難道僅僅是為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嗎?
  • 「曲終戲未散」 劇種大團圓
    「百戲盛典將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的成果,由文獻數字轉化為舞臺呈現,這既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全國性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戲曲展演展示活動,更是我國戲曲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
  • 陳鵬:百戲盛典後的一個建議、一個呼籲、一個設想
    「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是「頂層乘風揚帆、地方順勢而上」,共同創造戲曲空前盛世、盛典、盛況的典範。經過三年的百戲盛典活動,崑山在三個方面有了大的提升。一是組織工作由「緊張而有秩序」到「有條不紊」再到「遊刃有餘」,組織工作有了大幅度提升。二是軟實力帶動硬發展,以戲曲博物館為標誌的硬體建設正在全面推進。三是市民對戲曲和傳統文化的喜愛,由「似曾相識」到「津津有味」再到「戀戀不捨」。
  • 三年百戲盛典,崑山唱響中國聲音!
    崑山將以百戲盛典為契機,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發揮古鎮、網紅村多、交通便利等地緣優勢,探索多元化展演空間。充分利用鄉村古鎮公共空間,在古鎮、鄉村公共空間、古戲臺設置展演區,變區鎮巡演模式為景區固定點持續演出模式,吸引更多觀眾自主參與。以長三角一體化為契機,進一步優化「看百戲,遊江南」主題遊線。開展周邊城市百戲推廣,與蘇州、上海、無錫戲曲頻道、電臺合作,組織戲迷來崑山。
  • 萊州藍關戲《四知太守》亮相全國百戲盛典!
    萊州藍關戲《四知太守》亮相全國百戲盛典!(公益海報)梨園情深,粉墨登場,唱響時代歡歌華夏情深,鑼鼓鏗鏘,奏響盛世華章10月29日——30日,2020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山東折子戲專場在崑山當代崑劇院梁辰魚劇場和高新區文體活動中心劇場連續舉辦
  • 閩南歌仔大戲《陳三五娘》​亮相百戲盛典
    閩南歌仔大戲《陳三五娘》​亮相百戲盛典 2020-10-12 22:0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百戲盛典 直播預告|柳子戲《張飛闖轅門》
    劇種簡介柳子戲柳子戲,又名弦子戲,亦稱北調子,是山東主要地方戲之一,是在元、明以來「弦索」系統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曲牌體劇種,距今已有近600年歷史。我國戲曲史上曾有「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四大古老劇種的記載,「東柳」既指山東柳子戲。
  • #看百戲、遊江蘇# | 探崑曲源頭巴城、遊江南水鄉錦溪、品時令鮮味大閘蟹、賞百戲之旅限時招募中……
    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於10月11日盛大開幕,全國348個劇種首次實現「大團圓」。
  • 崑曲 · 百戲之祖 百戲之師
    崑曲崑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發源於元末明初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臺形式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發源於江蘇太倉南碼頭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南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都受到過崑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崑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百戲盛典 直播預告|廣西折子戲專場
    毛南戲是以毛南族「肥套」還願儀式中的「儺歌、儺舞、儺樂、儺戲」等表演形式為 基礎,吸收毛南族民歌腔調,同時借鑑其他劇種的表演形式而形成的劇種。毛南戲唱腔音樂在毛南師公音樂的基礎上,吸收當地民歌發展而來,分四平腔、 花腔、罵腔、哀腔等,用毛南語或桂柳方言演唱。行當上大體上分為生(老生、小生)、 旦(老旦、小旦)、丑三種,各種行當有相對固定的表演程式。
  • 潮來了,一起「破圈」 ——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江西折子戲專場觀後
    由省文化和旅遊廳精心選送的7個江西劇種劇目,組成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江西折子戲專場,於11月17日、18日在崑山上演,贛風鄱韻驚豔亮相,充分展現了江西戲曲的獨特魅力,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至此,我省23個本土戲曲劇種全部在崑山進行了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