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火爆卻依然瀕危 百戲盛典給這兩個劇種帶來一縷曙光

2020-11-18 網易新聞

  

  八岔戲《賣絨線》(拍攝者:毛宇龍)

  11月8日中午一點,江蘇省崑山市張浦鎮金華村近700平米的田園鄉村大講堂裡座無虛席,戲曲百戲盛典陝西折子戲專場演出正在這裡進行。當天,由安康市大河鎮仁海戲曲班社帶來的八岔戲《賣絨線》和大筒子《天仙配》壓軸出場,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細膩纏綿的音樂、柔和圓潤的唱腔贏得了滿堂喝彩。「演出太精彩了,這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戲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唱了十多年錫劇的金華村村民朱桂榮說。

  與舞臺上的光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兩個地方劇種的發展情況早已不容樂觀。「八岔戲、大筒子常常是同臺演出的,一個班社,要傳承兩個戲,壓力實在太大,如果再不扶持,八岔戲、大筒子就真的走不了多遠了。」今年56歲的大河鎮仁海戲曲班社團長陳仁海說。

  但這次來崑山進行百戲盛典展演,陳仁海又看到了一縷曙光。

  

  大筒子《天仙配》(拍攝者:毛宇龍)

  十幾個班社,每年近300場演出

  八岔戲、大筒子在民間依然大受歡迎

  皮膚黑黑的,頭髮有些蓬鬆,但眼睛卻炯炯有神,過去在煤礦上幹了整整十年的陳仁海怎麼看都像個普通人,可一旦畫上戲妝,穿上行頭,亮起嗓子,陳仁海立刻又像變了個人似的,唱腔清脆,動作利索,他怎麼看都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曲藝人,在陳仁海的腦子裡,裝著的是八岔戲、大筒子劇種共幾十萬字的70多個經典劇目。

  今年六月份,陳仁海接到了前來崑山進行百戲盛典展演的通知時,他高興得一宿未眠,唱了30多年戲,終於可以讓八岔戲和大筒子走向國家大舞臺,機會難得。

  但同時,陳仁海又有些犯愁,來崑山演兩個戲最少也得找十幾名演員才行,雖然安康市有十幾個八岔戲、大筒子班子,但他們戲約很多,唱一場戲,少則兩三千,多則七八千,來百戲盛典演出的話,要花很多時間排練,而且來回演出路上也要花費不少時間,這樣會耽擱他們演出掙錢。

  在安康,八岔戲、大筒子演員們之所以這麼忙,是因為幾十年來,這兩個同臺演出的劇種一直深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

  198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時的八岔戲、大筒子傳人李以森帶著班子到大河鎮蔣家灣村演出,那一年,才19歲陳仁海第一次看到了八岔戲和大筒子,當時就對這兩個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演出完畢後,陳仁海來到了後臺,並結識了李以森,三年後,陳仁海不僅成為了李以森的徒弟,也因戲結緣,成為了李家的女婿。

  從1986年開始,一直到1995年,這十年是八岔戲和大筒子最紅火的時候,那時候,陳仁海跟著嶽父的劇團,每天都在外面演出,安康的老百姓都喜歡看八岔戲和大筒子。

  尤其是有紅白喜事,或者老人家做壽的時候,一定要請班社去演出,在鄉間田坎上,搭幾根木頭就做成了簡易戲臺,方圓二十裡的人都會來看戲,演員們一個本子接一個本子的唱,常常一唱就是一個通宵,臺下上千人熱情地歡呼鼓掌,一直持續到天亮。

  但由於唱戲收入低,1995年,陳仁海帶著妻子外出務工,在煤礦上,一幹就是整整十年,從光鮮的舞臺上來到了黑漆漆的礦井裡,鬱郁不得志的陳仁海一度心情極為低落,但為了養家餬口,他只能暫時放棄唱戲。

  直到2005年,他87歲的老嶽父李以森病重,他回到了安康,幾個月後,李以森便過世了,在彌留之際,他交代陳仁海,希望能把八岔戲和大筒子發揚光大。

  嶽父過世後,陳仁海一下子覺得身上的擔子重了,他決定從嶽父手中的「接棒」,很快,陳仁海就重回舞臺,雖然已經十年不唱戲,但八岔戲、大筒子的劇目依然刻在他的腦海裡。

  離開戲臺十年後,陳仁海有些擔憂,因為那時網際網路已經興起,家家戶戶都已經有了電視機,陳仁海原以為八岔戲、大筒子的受歡迎程度一定會大不如前,但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

  雖然觀眾相對來說少一些了,但安康老百姓對這兩個戲依舊十分熱愛,陳仁海剛回歸戲臺時,整個安康才一個八岔戲、大筒子班社,但十幾年來,班社已經發展到了十幾個,一年下來,整個安康,要唱近300場八岔戲、大筒子。

  

  展演過後,陳仁海(左)與妻子在崑山南站留影(陳仁海供圖)

  年輕演員稀缺,劇目難以傳承

  這兩個地方戲能否借百戲盛典走出困境

  演出班社多,群眾基礎好,按理說,八岔戲、大筒子的發展應該算得上是順風順水,但陳仁海所說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再不加以拯救,這兩個劇種怕是活不了多久了。」這是為何?

  陳仁海告訴記者,安康雖然有十幾個唱八岔戲、大筒子的民間班社,戲約也多,但相對於其他行業,收入依然不高,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還能接受,但這樣的收入對年輕人幾乎沒有吸引力。

  精打細算過日子,這是仁海戲曲班社外出演出時常態。

  從2010年開始,每年元宵節,陳仁海都會帶著班社去安康市表演八岔戲、大筒子,甚至與當地請來的明星同臺演出,而且,每年,他們都會得獎,獎金是1000元。但連續去了六七年後,陳仁海就開始謝絕官方的邀請,不再參加這樣的活動了。「沒有路費報銷,也沒有演出補貼,只有那點獎金,每演出一次,都要虧1000多塊,實在負擔不起。」陳仁海說。

  一個小小班社,卻承擔著傳承兩個劇種的重任,作為八岔戲、大筒子兩個劇種傳承人,陳仁海有些力不從心。劇目要整理、年輕演員要培養……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等著陳仁海去做,但對他來說,每一件事情都難度太大。

  尤其是傳統劇目的傳承,更是難於登天。陳仁海告訴記者,八岔戲、大筒子雖然傳下來了70多個傳統劇目,有的大戲甚至能演出長達4個多小時,但劇本全部是通過口口相傳的,幾十萬字都印刻在陳仁海的腦海裡,但如今,要年輕人來背誦這幾十萬字顯然是不現實的,陳仁海也曾想過將劇本整理出來,形成書冊,但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如果沒有資金扶持的話,緊靠一己之力是沒法完成的。

  陳仁海擔心的是,如果哪一天,他們這一代人唱不動了,那麼那70多個八岔戲、大筒子劇本也就只能永遠地消失了。所以,近幾年來,雖然八岔戲、大筒子在民間的受歡迎程度並未消退,陳仁海的憂慮卻與日俱增。

  但這一次八岔戲、大筒子來戲曲百戲盛典展演,陳仁海又看到了一縷曙光。「過去,這兩個戲除了曾在西安亮相過一次外,基本上只在安康一帶演出,外界關注度太低了。」陳仁海說。

  但這次來崑山,八岔戲、大筒子第一次走出陝西,並在國家層面的大舞臺上進行演出,演員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經過這次演出,這兩個劇種的關注度高起來了,我們也終於看到了一絲希望。」陳仁海說。

  在回陝西的火車上,陳仁海又是一夜未眠,他在回味著百戲盛典上演出的盛況,也在思考著八岔戲、大筒子的未來。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江蘇頻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百戲盛典:​觀九州大戲 護劇種生態
    圍繞『劇種』這一核心要義,組織開展了劇目展演、專家研討等系列活動,成功鍛造了百戲盛典這一具有深厚內涵的文化名片,百戲盛典已經成為加強劇種建設、推動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平臺,由此引發的『劇種熱』將引領全國戲曲劇種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司長明文軍說。保護一個地方劇種就是保護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就是連接歷史與今天的時空隧道,讓人們記得住鄉音、留得住鄉情、解得了鄉愁。
  • 2020戲曲百戲盛典開幕,全國348個劇種「大團圓」(演出安排表)
    今年的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繼續秉持「戲曲的盛會、百姓的節日」辦會宗旨,匯中國百戲,展戲曲新顏。這是一次特殊的盛典,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文旅場所限流放寬至75%的背景下舉辦。這也是一場特殊的盛會,前兩年已有來自全國232個戲曲劇種、274個經典劇目在崑山進行集中展演,今年又有來自全國116個劇種、129個劇目在這裡交流展演。
  • 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這樣守正創新
    百戲盛典是中國戲曲文化史上史無前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活動。自2018年以來,用3年時間對新普查的全國348個劇種的代表性經典作品進行巡禮展示,取得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得到了專家和全國觀眾的一致好評。人們在觀看這一盛典、享受戲曲藝術之美的同時,不禁要問:崑山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大的人力和物力來搞百戲盛典?難道僅僅是為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嗎?
  • ​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圓滿收官!
    短評:崑曲故鄉扛起文化擔當11月23日晚,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閉幕,標誌著戲曲百戲(崑山)盛典三年展演活動圓滿收官,已成為一場全國戲迷的視聽盛宴、一項文化惠民的品牌活動、一張亮麗多彩的文化名片。
  • 陳鵬:百戲盛典後的一個建議、一個呼籲、一個設想
    「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是「頂層乘風揚帆、地方順勢而上」,共同創造戲曲空前盛世、盛典、盛況的典範。經過三年的百戲盛典活動,崑山在三個方面有了大的提升。一是組織工作由「緊張而有秩序」到「有條不紊」再到「遊刃有餘」,組織工作有了大幅度提升。二是軟實力帶動硬發展,以戲曲博物館為標誌的硬體建設正在全面推進。三是市民對戲曲和傳統文化的喜愛,由「似曾相識」到「津津有味」再到「戀戀不捨」。
  • 歌仔戲《僑批》亮相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開幕式
    >東南網10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見習記者 朱子微)11日晚,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在江蘇崑山開幕,來自全國25個省(區、市)的116個劇種126個劇目將在10月11日至11月下旬期間集中獻演。
  • 閩南歌仔大戲《陳三五娘》​亮相百戲盛典
    閩南歌仔大戲《陳三五娘》​亮相百戲盛典 2020-10-12 22:0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萊州藍關戲《四知太守》亮相全國百戲盛典!
    萊州藍關戲《四知太守》亮相全國百戲盛典!(公益海報)梨園情深,粉墨登場,唱響時代歡歌華夏情深,鑼鼓鏗鏘,奏響盛世華章10月29日——30日,2020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山東折子戲專場在崑山當代崑劇院梁辰魚劇場和高新區文體活動中心劇場連續舉辦
  • 12位「梅花獎」得主齊聚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
    自2018年開始,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創新舉辦,先後組織30個省(區、市)232個劇種、274個劇目、134場演出,共計8萬人次現場觀看演出,網絡觀看點擊量超過3800萬人次,新浪微博累計閱讀量超過3.2億,抖音播放量超過1.3億。
  • 「曲終戲未散」 劇種大團圓
    「百戲盛典將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的成果,由文獻數字轉化為舞臺呈現,這既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全國性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戲曲展演展示活動,更是我國戲曲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
  • 三年百戲盛典,崑山唱響中國聲音!
    崑山將以百戲盛典為契機,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發揮古鎮、網紅村多、交通便利等地緣優勢,探索多元化展演空間。充分利用鄉村古鎮公共空間,在古鎮、鄉村公共空間、古戲臺設置展演區,變區鎮巡演模式為景區固定點持續演出模式,吸引更多觀眾自主參與。以長三角一體化為契機,進一步優化「看百戲,遊江南」主題遊線。開展周邊城市百戲推廣,與蘇州、上海、無錫戲曲頻道、電臺合作,組織戲迷來崑山。
  • 全國戲迷情牽崑山百戲盛典
    2018年,百戲盛典在崑山開幕,令韓繼華激動不已,他第一時間購買了套票,「全國的大戲到家門口展演,這樣的好機會當然不能錯過。」。兩屆百戲盛典,他坐高鐵在南京與崑山之間跑了數十個來回,只為過一把戲癮。韓繼華認為,全國數百個劇種,唱念做打,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魅力,比如河南的豫劇《程嬰救孤》,他每次看都會流淚。    談及今年的百戲盛典,韓繼華充滿期待,「這次來的演員,有不少名家名角,對我們戲迷來說,是一種幸福。」 韓繼華認為,崑山市舉全市之力,為戲曲藝術傳承和創新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 百戲盛典 直播預告|廣西折子戲專場
    特點是根據啀 話定音,曲式結構以單段體為主,每個唱腔有四個樂句或兩個樂句。啀戲以講述客家人勞動、生活、愛情、家長裡短、悲歡離合等為題材,是陸川這 塊歷史悠久的客家土地中孕育出來的戲劇藝術,是陸川客家人生活形態及民族智慧的 體現。
  • 潮來了,一起「破圈」 ——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江西折子戲專場觀後
    由省文化和旅遊廳精心選送的7個江西劇種劇目,組成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江西折子戲專場,於11月17日、18日在崑山上演,贛風鄱韻驚豔亮相,充分展現了江西戲曲的獨特魅力,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至此,我省23個本土戲曲劇種全部在崑山進行了展演。
  • 百戲盛典 直播預告|柳子戲《張飛闖轅門》
    劇種簡介柳子戲柳子戲,又名弦子戲,亦稱北調子,是山東主要地方戲之一,是在元、明以來「弦索」系統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曲牌體劇種,距今已有近600年歷史。我國戲曲史上曾有「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四大古老劇種的記載,「東柳」既指山東柳子戲。
  • #看百戲、遊江蘇# | 探崑曲源頭巴城、遊江南水鄉錦溪、品時令鮮味大閘蟹、賞百戲之旅限時招募中……
    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於10月11日盛大開幕,全國348個劇種首次實現「大團圓」。
  • 戲曲||淺談當代瀕危劇種文化生態的保護與傳承 ——以閩南打城戲為例
    在戲曲劇種文化生態結構中,對劇種影響最為直接的文化要素,可稱為「核心要素」,它標示著劇種的差異。比如,儀式戲劇與一般劇種的文化生態結構在「核心要素」上就有明顯的不同。對於像打城戲這樣的儀式劇種,「核心要素」呈現為「藝術—信仰」的二元結構,一旦其中一元缺失,就會嚴重影響到劇種的生存;而像梨園戲這樣的劇種,「核心要素」顯然是「民間藝術」的一元結構,即便離開儀式場合,劇種依然可以走劇場化、藝術化的道路。
  • 在日照迎接新年第一縷曙光!
    在日照迎接新年第一縷曙光!更是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傳統一大早廣大市民網友便「相聚」網絡,通過觀看在線直播的方式,傾聽大海的聲音,感受遠古的民俗,共同迎接新年第一縷曙光。看著眼前金黃而柔和的陽光和美麗的港城日照融為一體仿佛這新年的第一縷陽光掃去了往年一切的陰霾昭示著全新美好生活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