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岔戲《賣絨線》(拍攝者:毛宇龍)
11月8日中午一點,江蘇省崑山市張浦鎮金華村近700平米的田園鄉村大講堂裡座無虛席,戲曲百戲盛典陝西折子戲專場演出正在這裡進行。當天,由安康市大河鎮仁海戲曲班社帶來的八岔戲《賣絨線》和大筒子《天仙配》壓軸出場,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細膩纏綿的音樂、柔和圓潤的唱腔贏得了滿堂喝彩。「演出太精彩了,這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戲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唱了十多年錫劇的金華村村民朱桂榮說。
與舞臺上的光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兩個地方劇種的發展情況早已不容樂觀。「八岔戲、大筒子常常是同臺演出的,一個班社,要傳承兩個戲,壓力實在太大,如果再不扶持,八岔戲、大筒子就真的走不了多遠了。」今年56歲的大河鎮仁海戲曲班社團長陳仁海說。
但這次來崑山進行百戲盛典展演,陳仁海又看到了一縷曙光。
大筒子《天仙配》(拍攝者:毛宇龍)
十幾個班社,每年近300場演出
八岔戲、大筒子在民間依然大受歡迎
皮膚黑黑的,頭髮有些蓬鬆,但眼睛卻炯炯有神,過去在煤礦上幹了整整十年的陳仁海怎麼看都像個普通人,可一旦畫上戲妝,穿上行頭,亮起嗓子,陳仁海立刻又像變了個人似的,唱腔清脆,動作利索,他怎麼看都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曲藝人,在陳仁海的腦子裡,裝著的是八岔戲、大筒子劇種共幾十萬字的70多個經典劇目。
今年六月份,陳仁海接到了前來崑山進行百戲盛典展演的通知時,他高興得一宿未眠,唱了30多年戲,終於可以讓八岔戲和大筒子走向國家大舞臺,機會難得。
但同時,陳仁海又有些犯愁,來崑山演兩個戲最少也得找十幾名演員才行,雖然安康市有十幾個八岔戲、大筒子班子,但他們戲約很多,唱一場戲,少則兩三千,多則七八千,來百戲盛典演出的話,要花很多時間排練,而且來回演出路上也要花費不少時間,這樣會耽擱他們演出掙錢。
在安康,八岔戲、大筒子演員們之所以這麼忙,是因為幾十年來,這兩個同臺演出的劇種一直深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
198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時的八岔戲、大筒子傳人李以森帶著班子到大河鎮蔣家灣村演出,那一年,才19歲陳仁海第一次看到了八岔戲和大筒子,當時就對這兩個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演出完畢後,陳仁海來到了後臺,並結識了李以森,三年後,陳仁海不僅成為了李以森的徒弟,也因戲結緣,成為了李家的女婿。
從1986年開始,一直到1995年,這十年是八岔戲和大筒子最紅火的時候,那時候,陳仁海跟著嶽父的劇團,每天都在外面演出,安康的老百姓都喜歡看八岔戲和大筒子。
尤其是有紅白喜事,或者老人家做壽的時候,一定要請班社去演出,在鄉間田坎上,搭幾根木頭就做成了簡易戲臺,方圓二十裡的人都會來看戲,演員們一個本子接一個本子的唱,常常一唱就是一個通宵,臺下上千人熱情地歡呼鼓掌,一直持續到天亮。
但由於唱戲收入低,1995年,陳仁海帶著妻子外出務工,在煤礦上,一幹就是整整十年,從光鮮的舞臺上來到了黑漆漆的礦井裡,鬱郁不得志的陳仁海一度心情極為低落,但為了養家餬口,他只能暫時放棄唱戲。
直到2005年,他87歲的老嶽父李以森病重,他回到了安康,幾個月後,李以森便過世了,在彌留之際,他交代陳仁海,希望能把八岔戲和大筒子發揚光大。
嶽父過世後,陳仁海一下子覺得身上的擔子重了,他決定從嶽父手中的「接棒」,很快,陳仁海就重回舞臺,雖然已經十年不唱戲,但八岔戲、大筒子的劇目依然刻在他的腦海裡。
離開戲臺十年後,陳仁海有些擔憂,因為那時網際網路已經興起,家家戶戶都已經有了電視機,陳仁海原以為八岔戲、大筒子的受歡迎程度一定會大不如前,但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
雖然觀眾相對來說少一些了,但安康老百姓對這兩個戲依舊十分熱愛,陳仁海剛回歸戲臺時,整個安康才一個八岔戲、大筒子班社,但十幾年來,班社已經發展到了十幾個,一年下來,整個安康,要唱近300場八岔戲、大筒子。
展演過後,陳仁海(左)與妻子在崑山南站留影(陳仁海供圖)
年輕演員稀缺,劇目難以傳承
這兩個地方戲能否借百戲盛典走出困境
演出班社多,群眾基礎好,按理說,八岔戲、大筒子的發展應該算得上是順風順水,但陳仁海所說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再不加以拯救,這兩個劇種怕是活不了多久了。」這是為何?
陳仁海告訴記者,安康雖然有十幾個唱八岔戲、大筒子的民間班社,戲約也多,但相對於其他行業,收入依然不高,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還能接受,但這樣的收入對年輕人幾乎沒有吸引力。
精打細算過日子,這是仁海戲曲班社外出演出時常態。
從2010年開始,每年元宵節,陳仁海都會帶著班社去安康市表演八岔戲、大筒子,甚至與當地請來的明星同臺演出,而且,每年,他們都會得獎,獎金是1000元。但連續去了六七年後,陳仁海就開始謝絕官方的邀請,不再參加這樣的活動了。「沒有路費報銷,也沒有演出補貼,只有那點獎金,每演出一次,都要虧1000多塊,實在負擔不起。」陳仁海說。
一個小小班社,卻承擔著傳承兩個劇種的重任,作為八岔戲、大筒子兩個劇種傳承人,陳仁海有些力不從心。劇目要整理、年輕演員要培養……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等著陳仁海去做,但對他來說,每一件事情都難度太大。
尤其是傳統劇目的傳承,更是難於登天。陳仁海告訴記者,八岔戲、大筒子雖然傳下來了70多個傳統劇目,有的大戲甚至能演出長達4個多小時,但劇本全部是通過口口相傳的,幾十萬字都印刻在陳仁海的腦海裡,但如今,要年輕人來背誦這幾十萬字顯然是不現實的,陳仁海也曾想過將劇本整理出來,形成書冊,但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如果沒有資金扶持的話,緊靠一己之力是沒法完成的。
陳仁海擔心的是,如果哪一天,他們這一代人唱不動了,那麼那70多個八岔戲、大筒子劇本也就只能永遠地消失了。所以,近幾年來,雖然八岔戲、大筒子在民間的受歡迎程度並未消退,陳仁海的憂慮卻與日俱增。
但這一次八岔戲、大筒子來戲曲百戲盛典展演,陳仁海又看到了一縷曙光。「過去,這兩個戲除了曾在西安亮相過一次外,基本上只在安康一帶演出,外界關注度太低了。」陳仁海說。
但這次來崑山,八岔戲、大筒子第一次走出陝西,並在國家層面的大舞臺上進行演出,演員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經過這次演出,這兩個劇種的關注度高起來了,我們也終於看到了一絲希望。」陳仁海說。
在回陝西的火車上,陳仁海又是一夜未眠,他在回味著百戲盛典上演出的盛況,也在思考著八岔戲、大筒子的未來。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江蘇頻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