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邪不壓正》,衝奧最大的優勢在它的二戰題材。
文/ETS
編輯/龐宏波
今日,奧斯卡官網公布最新名單,中國內地確認選送姜文執導的《邪不壓正》參與明年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角逐。此前呼聲頗高的《我不是藥神》落選,張藝謀《影》因上映時間不符合報名資格也落選。
至此,第91屆奧斯卡各國家和地區選送競爭最佳外語片的片單全部公布,共87部影片參與角逐。除了中國內地的《邪不壓正》,中國香港選送《紅海行動》,臺灣選送《大佛普拉斯》,《羅馬》《小偷家族》《燃燒》等大熱影片皆在列,外語片競爭可謂異常激烈。
在普通觀眾來看,《邪不壓正》是個挺「邪」的片兒,裡面是姜文的恣意忘情,跟奧獎向來溫情的喜好有挺大出入。但《邪不壓正》能力壓「藥神」代表內地參賽,背後其實有一套中國式的選片邏輯在。
民國背景新鮮,外國人見的少
回顧最近20年內地選送的「申奧片」風格,期間有著微妙的變化。
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不但開啟了內地影壇的大片時代,也使「申奧片」在很長時間內都唯大片是好,之後的《十面埋伏》(2004)、《無極》(2005)、《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無不如此。
這些影片瞄準好萊塢商業大片,演員、場景、製作都強調「大」「恢弘」,樂於製造視覺奇觀。此外,古裝、宮廷權謀、武俠江湖帶來的「中國味」也成為選送外語片的殺手鐧。
這背後的思路也不難理解。就鄰國日本來看,在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奧斯卡評委就更為偏愛時代片,黑澤明《羅生門》、稻垣浩《宮本武藏》都是典型作品。民族特色對外國人來說非常有吸引力,2000年李安的《臥虎藏龍》殺入北美地區票房榜高位,次年奧斯卡十項提名斬獲四項,一時風光無限。這一系列成功也給內地電影人提供了個更容易參考的取悅西方評委的模板。
《邪不壓正》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的民國北平,彼時清、中、美、日多方勢力暗中爭鬥,軍閥特務渾水摸魚,最容易出奇人奇事。對奧獎評委來說,以這一時期為背景的影片的確不多,尤其在內地的選送片歷史上,除了《城南舊事》再無其他。
所以就新鮮勁兒來說,比起上面那些古裝片,十幾年後的《邪不壓正》的確夠「邪」的。看膩了古裝江湖,換個口味或許有奇效。
片中胡同、鴿子、人力車、屋頂瓦片、舊時城樓,這些姜文努力還原的北平意象,別說外國人,中國觀眾也並不多見。而且,這老北京的底子上還有諸多「中不中洋不洋」的玩意,這些舊時民國風情是文化符號,國內觀眾對這個有情節在。外國人能理解幾成不好說,倒是片中國人物跟美國明裡暗裡的關聯,或許可以激起評委的一絲好奇。
偏愛歷史題材?奧獎只認二戰
奧斯卡偏愛歷史和人物題材也是公開的秘密。大片之路行不通之後,內地《一九四二》(2013)、《金陵十三釵》(2011)、《唐山大地震》(2010)、《梅蘭芳》(2009)等等歷史題材影片也開始成一股熱潮。這些影片雖然也往往還是大投資、大製作,但其中的家國悲憫似乎更有普適性。
其實不光中國人喜歡往外推家國歷史題材,隔壁韓國也是。此前韓國選送《太極旗飄揚》《高地戰》《海霧》《密探》等歷史片衝擊奧斯卡,但結果也是紛紛鎩羽而歸。
內地用歷史題材「衝奧」,從1995年葉大鷹的《紅櫻桃》就有了。以個體人物視角來描述重大歷史事件的手法,是現在很多史詩大片的慣用方法。《邪不壓正》也深得此意,彭于晏和周韻鐘樓談情說愛之際,遠處盧溝橋已經響起了抗日戰爭的第一槍。更不消說,其中還貫穿著梁啓超的腎、「老西兒」閻錫山、「小諸葛」白崇禧等等民國歷史梗。不過這些還是「懂的人自然懂」的東西,老外多半無法get。美國人偏愛的歷史,或者說奧獎評委偏愛的,來來去去也就圍繞著「二戰」。
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是一部瞄準奧斯卡的作品,背景在二戰,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有好萊塢當紅影星貝爾出演,又輔以大段的英文對白。然而還是衝奧失敗,連提名都沒沾邊兒。《唐山大地震》申奧資格揭曉後,馮小剛直言根本不可能獲獎,連僥倖都不存在,並表示這完全「不是奧斯卡那個範兒的電影」。
「奧斯卡範兒」是個無形的東西,好像摸到些門路,但又總在微妙地變化著。
姜文的好人緣兒,也是重要原因
此前普遍認為《我不是藥神》會代表內地角逐奧斯卡,就是源於上面這種無形的「經驗」。
2014年題材類似的《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獲6項大獎提名並最終斬獲男主男配,次年內地就選送了《滾蛋吧!腫瘤君》(2015),在這之前2012年選送的《搜索》也是瞄準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題材。這類題材容易拍得「小而美」,比起烏煙瘴氣的搞奇觀更動人。伊朗這幾年憑藉《一次離別》《推銷員》斬獲最佳外語片,也是出於類似緣由。
選送「藥神」競爭奧斯卡看上去是個比較安全的選項,但無奈前幾屆已經有「達拉斯」珠玉在前,結局多半涼涼。至於呼聲同樣很高的《影》,走的還是新世紀初期的選送大片路子,沒什麼新意。
《邪不壓正》能入圍,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姜文的國際影響力。回顧新千年後內地申奧片,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幾位佔了一半。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導,在角逐奧獎方面堪比一個來自三大電影節的獎項,還是會讓評委多看一眼。奧斯卡也向來樂於看人選片,黑澤明、伯格曼、阿莫多瓦都是有片兒就入圍。儘管姜文的地位無法與大師比肩,但作為從九十年代就被「三大」關愛的導演來說,姜文的名號還是比較響亮的,何況他還有在好萊塢的好人緣兒。
華語電影自《臥虎藏龍》以來再難在奧斯卡上有所斬獲,張藝謀等片子從入圍奧斯卡到入圍金球再到悄無聲息,也側面反映了華語電影在國際獎項上的某種偏執和迷失。雖然《邪不壓正》和此前眾多影片一樣入圍提名的前景並不明朗,但也礙不著每年選片觀眾討論得興致勃勃。作為常年的吃瓜群眾,這次不行又如何呢?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新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百度百家
企鵝媒體|UC平臺|搜狐新聞|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