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大暑後,傍晚的風景很好。
太陽發揮著餘熱,裝點著天邊的雲霞。
而暮光穿透枝葉的縫隙,落在了綠葉上,晚來風動,暖黃的光斑影影綽綽的,如真似幻。
按天氣的變化看,大暑前後,意味著出梅入伏。
梅雨季結束了,但豔陽灼灼的三伏天,又接踵而至。
高溫酷熱的盛夏裡適合多喝茶,清心解暑,祛燥散熱。
偷得浮生半日閒,無事小神仙。
閒暇時慢慢泡一款好茶消磨時光,不少朋友會留意一個問題:一泡茶究竟能泡幾次?
最近看到了這樣的說法,六大茶類裡綠茶一般三泡左右,而紅茶能泡五次上下,老白茶泡七次左右。
那這樣的說法,究竟靠不靠譜呢?其實不太準確。
《2》
從嚴謹的角度看,六大茶類裡不同的茶能泡多少次,給不出具體的數字。
所謂的綠茶泡三次,紅茶泡五次,老白茶泡七次,這只是大概的數字。
真正從喝茶的參考角度看,意義不大。因為在探究茶葉耐泡程度的背後,和很多變量有關。
茶葉到底能泡幾次?第一點和品質有關。
簡單概括來看好茶耐泡,劣質茶不耐泡。
何為好茶?和茶葉的產區、工藝、儲存情況有關。
產區環境好,高山茶園出產的茶葉,先天的茶青鮮葉內積累的養分物質更豐富。
在購買茶葉時,要認準產區。買龍井認準獅峰山,喝巖茶認準三坑兩澗,喝白茶推薦太姥山,喝金駿眉要看桐木關……
六大茶類裡任何的名優好茶,都屬於資源有限品,產地範圍有限。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對很多植物樹木而言,脫離了既定的生長環境,實現不了獨特的風味屬性,茶自然也不例外。
很多的名優好茶,它們都受地理標誌的保護,像高檔紅茶裡的金駿眉,它就並非一種工藝。只有以桐木村為中心的武夷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內出產的原料,並按特定的加工方式才能冠名。
如果是在產區以外生產「金駿眉」,全都不是正品。
喝茶時,假如是買到了冒牌的金駿眉,不僅風味上有很大的差距,連耐泡度上也比不上正兒八經的正主。
此外,評價一款茶的耐衝泡次數,還得看制茶加工的技巧。
曾幾何時,茶圈內一度有不少人謠傳,說製作白茶只要曬一曬就行。
但實際上不是那麼一回事,隔行如隔山,如果只是隨意地將茶青攤在地上暴曬,那白茶內在的營養成分早就被曬毀了,到最後會變得一點也不耐泡。
六大茶類裡,不同的茶葉有著不同的加工方式。但原則看來,每一種不同的茶葉加工,都有它的技術難度所在。
有了好的原材料,還要遇上精湛的制茶工藝,才能做出一款風味佳、耐泡度高的好茶。
粗製濫造出來的劣質茶,因內含物質受損,泡茶時肯定泡不上幾回合,就會被泡淡了。
最後,任何的茶葉在加工完畢後,都需要妥當的包裝密封,避光乾燥儲存。
假如是存茶沒做好,讓好茶受了潮,內含物質受損,那最終這些存壞的茶葉,也會很不耐泡。
不同的茶葉究竟能泡幾次?說到頭來,還是和茶葉本身的品質實力關係最密切!
《3》
第二,泡茶方法也會影響到茶葉的衝泡次數。
六大茶類裡,衝泡不同的茶,泡茶方法和講究也有所不同。
像是綠茶、黃茶等,生活裡常見的是用玻璃杯泡,當然也可以嘗試用蓋碗衝泡,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風味層次。
而像烏龍茶、白茶、紅茶等,提倡用白瓷蓋碗衝泡,出湯快速又乾淨利落,能快速的瀝乾茶湯。如果是用壺一類的茶具,難免會影響到順利出湯。用壺泡茶容易因出湯慢、瀝不乾等原因,影響到好茶的風味和耐泡表現發揮。
最後,六大茶類裡,還有不少茶葉既可以衝泡,也適合煮茶。像老白茶、老黑茶等,煮出來又是不一樣的滋味。
回到一款茶究竟能泡幾次的正題,為了統一變量建議用白瓷蓋碗衝泡,最為公正客觀。
要不然,同樣的一款大紅袍,用蓋碗泡能泡到七次仍有餘香。但直接放在一個大茶壺裡泡茶,注水量多,投茶量少,茶味被稀釋得快,自然就顯得不耐泡了。
茶水比例的變化,也會影響一款茶的衝泡次數。
假如是同樣的一款紅茶用玻璃杯泡,投茶兩、三克,接了熱水後放在一旁泡著喝,那大概能泡三、4次。
並且因為玻璃杯無法實現茶水分離,如果茶湯顏色明顯泡出後沒有及時飲用,那麼泡出來的茶湯味道偏濃重。哪怕是內含物質再豐富的好茶,因茶味物質提前過量的被消耗,最後泡不了幾回,味道就落下去了。
但換成是喝功夫茶的做法,用蓋碗衝泡,搭配好恰當的茶水比例。(標準蓋碗內白茶放5克,巖茶8克,紅茶5克),注水後快速倒出茶湯,再用公道杯斟茶入杯慢慢飲用,這對很多好茶而言,隨意泡出上十衝,問題不大。
另外,茶葉的耐泡表現,還和泡茶水溫、泡茶時間有關聯。
溫水泡茶,因水溫不足對茶葉內含物質造成的壓力有限,茶味釋放偏慢。這樣「細水長流」的做法,會讓茶葉再多泡幾遍,但泡出來的茶湯,香氣和味道達不到最好喝的狀態。
沸水泡茶,更能激發好茶的完整茶香和滋味,茶湯的風採更能實現淋漓盡致的發揮。
最後,在泡茶時間上。相同品質的茶葉,用快出水的方式衝泡,將茶湯及時從蓋碗內倒出,總體的衝泡次數會更多。
但如果是悶泡的做法,悶一悶再出湯,悶上數分鐘後,泡出來的茶湯味道濃烈,好茶的滋味濃縮在了一塊,後面繼續泡茶時,就顯得沒那麼耐泡了。
《4》
第三,和其它因素有關。
喝茶,一泡茶究竟能泡幾次。既和客觀因素有關,也和主觀因素有關。
客觀上看,茶葉的品質,泡茶方法,還有茶葉的整碎程度等等,都會影響到一款茶的可衝泡次數。
像是芽葉外形相對完整的茶,泡茶時茶味的浸出速度更為均勻,會顯得更耐泡。
但換成是碎茶,因為葉片斷裂的緣故,像是一道缺了不少口子的堤壩,茶葉內含的滋味物會過快的析出。
像是喝袋泡裝的紅碎茶,經人為切碎後,茶味釋放會比一般茶葉要來得更快。
投茶,注水,稍等片刻,橙黃明亮的茶湯顏色就顯現出來了。
換成了葉片完整的茶,特別是葉片略微老一些的茶葉,那麼茶味的釋放會稍緩一些。
以白茶裡的秋壽眉為例,它的葉片略微舒展。當茶青鮮葉採摘時,會發現葉表看起來更光滑,有一層明顯的蠟質存在。
經過加工得出成品後,因為傳統的白茶加工,不揉捻,所以壽眉散茶的外形天然,保持了原有的形態,葉表的蠟質層得以保留。
衝泡白茶壽眉時,因為蠟質層明顯的緣故,茶葉內滋味物質不容易過量浸出,所以茶湯滋味不容易泡濃泡苦,這對剛開始學泡茶的新手而言,比較友好。但同時,還會讓茶葉的整體顯得更為耐泡。
在產區相同,工藝相近,品質相似的前提下,碎茶肯定不如葉片完整的茶耐泡。
不過在平時喝茶時,判斷一款茶的耐泡次數,很多時候還會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由此看,一泡茶究竟能泡幾次?這還和喝茶的習慣有關。如果只是喝略有滋味的湯水,那任何的茶,都能反覆泡上數次。
很多年前,到外面的一家設計公司談事情。
那個午後,對方負責招待的工作人員給我們泡茶。當時將一泡肉桂足足泡上了20多次,直等到最後泡出來的茶湯顏色,剩下微微帶點淺黃時還未換茶。
而喝到的茶湯滋味,其實早已經平淡如水了。
但也有人喝茶,做法比較奢侈,再好的茶只喝過前幾衝的精華後,就不再繼續衝泡了。
可見,眾口難調,一款茶究竟能泡幾次,這個問題還真沒有具體的答案!
《5》
大暑已至,頭伏還未過。
南方的七八月盛夏,天氣越來越熱,熱浪陣陣。
這樣的天氣下,為了避暑消夏,宜晝伏夜出。
白天閉門謝客,夜裡乘風納涼。
漫長的三伏天裡,最健康的消夏方式自然是多喝好茶,心靜自然涼。
一杯吻喉潤,二碗破孤寂,三碗搜枯腸,四碗發輕汗……
通過輕輕淺淺的茶味變化,一衝又一衝的喝好茶,最能領略好茶卓絕風採。
喝茶,喝好茶,泡好茶,自能盡情地感受耐泡的茶味變化!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