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被過度解讀了!為什麼很多動漫都會被過度解讀?

2021-02-16 阿正說動漫

文章的開始,先問各位一個問題:

「你們覺得《EVA》是否被過度解讀了呢?」

觀點應該會分為兩派。

一部分人認為,《EVA》絕逼是被過度解讀了。

好端端的一部動漫,粉絲非得去拿什麼宗教學啊,聖經啊,哲學啊,佛洛依德心理學等等各種高大上的理論來牽強附會。

雖然《EVA》很好看,但是那種所謂的深度,不過是粉絲們吹出來的罷了。

還有一部分人,則是堅定的擁護黨。

他們認為,《EVA》沒有被過度解讀,我們對這部動漫所做的所有解讀和分析,都絕對符合《EVA》這部作品原本就要表達的意思。

簡單來說,《EVA》,神作,配得上!

這兩派觀點,其實自《EVA》誕生以來就一直爭論不休。

而且,我們還發現,除了《EVA》這部被廣泛認同的名作外,類似於「一部作品是否被過度解讀」的爭論其實很常見,隨便百度一下,都能發現不少關於這樣的內容——

甚至有時候,「過度解讀」會被嘲笑。

比如說,前著名民謠歌手宋冬野,曾在某著名問答網站上回答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董小姐》裡「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共鳴?」

他的回答很簡練,得到了近五萬的贊同——

「我就隨便這麼一比喻。」

宋冬野的回答,好像就是對「過度解讀」這種行為的一種諷刺

也許「過度解讀」,純粹就是讀者在瞎猜,其實作者也許根本就沒有這麼想,說不定庵野秀明拍《EVA》的時候,也沒有想那麼多,結果拍出來了就被大家各種過度解讀,才成為了一部「神作」?

就像那道著名的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

」魚的眼睛裡閃過一絲詭異的光,請問這束光表達了什麼?」

考生們紛紛表示:「你告訴我這特麼到底表達了什麼!」

連作者本人都出來解釋——

「我特麼也不知道啊!」

還有一個更好玩的段子——

寫文章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連在《月刊少女野崎君》的漫畫裡,都似乎對這種「過度解讀」進行過嘲諷——

包括我們從小到大的語文課,老師不停的讓我們去解讀魯迅的文章,比如

「後院裡有兩顆樹,一顆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

這都什麼啊,你問魯迅本人為什麼這麼寫,說不定它也不知道呢——

那麼,這個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所謂的「過度解讀」,我們對《EVA》的解讀,對魯迅的解讀,甚至對宋冬野的一匹野馬的解讀,到底是作者真實的表達意圖,還僅僅只是我們的「過度解讀」呢?

我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過度解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    對作者本人說「不」!

首先,我要拋出來一個看起來有點顛覆常識的觀點。

「過度解讀」,其實,只是一個偽概念——

因為,這個世界上,只存在「可接受」的解讀,以及「不可接受」的解讀,而沒有「過度」或者「不過度」的解讀。

那麼,也許讀者會有疑問,如果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過度解讀」的話,那不就說明了,我們無論怎麼解讀,都不會過度的,即使和作者本人的想法都不一樣?

如果是這樣,你該怎麼解釋宋冬野關於一匹野馬的說法?

畢竟,連他本人都說了,自己就是隨便的比喻了一下。

包括,我們很多人也會在下意識裡認為,作品是作者寫出來的,所以解釋權應該屬於作者。

因此當我們看到那些語文閱讀理解題目,當作者本人都做不出來的時候,會覺得非常的搞笑。

真的是這樣嗎?

並不是。

因為這種想法的背後,其實假設了一個邏輯:作品的意義=作者本人的意圖。

在這個邏輯下面,無論我們怎麼去解釋,不管過度還是不過度,只要不符合作者本人的意圖都是錯誤的——

那麼,矛盾就出來了。

如果作者本人是一個詩人,他寫了一首關於月光的詩,因為他正在摳腳的時候,覺得自己的腳丫子像個月亮,就「隨便的比喻了一下。」

我們難道就要忽略這首詩本身有多麼美,而在解讀的時候,只能說這首詩的思想感情是說,作者本人擁有一雙舉世無雙的腳丫子?——

而且,有很多古代的作品,比如《荷馬史詩》,我們根本無法考證荷馬到底存在不存在,或者考證荷馬具體的歷史年代。

如果荷馬不存在,年代無法考證,是不是我們就不能對作者的意圖做出解釋,也就不能去解釋作品了?

如果作品的意義等於且只能等於作者本人的意圖。

那麼又會出現一個矛盾,就是作品不能被翻譯。

因為只要是翻譯,就會造成原來語言意義的損失,所以不管是文學,影視,動漫只要被翻譯了,就會造成作者本意的曲解。

這樣一來,我們中國觀眾永遠不能去解讀《EVA》,因為我們不會日語。

你,服氣嗎?——

因此,作品的意義=作者本人的意圖的說法,並不是絕對的完美,對於這種說法,我們有一個專業的名詞形容它,叫「意圖謬誤」。

也可以稱為「作者中心論」。

然而。

大清都亡了一百年了!

「作者中心論」這種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流行的理論,我們還抱著不撒手幹嘛?

所以「我就隨便比喻一下,是你們在過度解讀。」的這種說法,早就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裡了。

二.    一個作品,才是一個世界

好了,當我們幹掉「作者中心論」之後,我們會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如果我們對作品進行解讀,不是去解讀作者的原意,那我們到底在解讀什麼呢?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把視角從作者轉移到作品。

「作品中心論」

從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在「作者中心論」時代,我們是在《EVA》中,去發現庵野秀明到底想表達什麼。

而在「作品中心論」時代,我們拋開了庵野秀明,只關心「《EVA》到底想表達了什麼。」——

可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直接拋開作者,而只關注作品呢?

畢竟,作品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作者一筆一划,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完成的,他自己的思想和個人經歷,必然會影響到作品。

舉個例子,《哆啦A夢》裡,大雄和哆啦A夢的故事來自於哪裡?

根據作者藤子不二雄的敘述,大雄的原型,就是藤子不二雄本人,而哆啦A夢之所以誕生,和他小時候常常一個人天馬行空的幻想也分不開關係。

這裡,又該怎麼解釋呢?

實際上,在「作品中心論」的視角下,作品,雖然來自於作者的創作,但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

因此,即使大雄就是藤子而不雄根據自己小時候的性格來創作的,但是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去看《哆啦A夢》的時候。

我們根本不需要了解藤子不二雄先生年幼時的性格特點,而只需要要通過《哆啦A夢》裡面的故事情節,人物關係,就能很明顯的看出來大雄懦弱內向的性格,和在學習上的馬馬虎虎——

在一個作品,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的情況下,我們就不需要考慮。

當我們在欣賞一首詩歌的時候,詩歌裡提到了「月亮」,而這個月亮,偏偏是詩人在摳腳時看到腳丫子有感而發。

我們只需要知道,月亮,可以代表思念,可以代表故鄉,也可以代表美人,然後從這首詩所創造的鄉愁的世界裡,去解讀它,就足夠了。

作者不需要說話,月亮,就可以自己說話——

同理,我們在看《EVA》的時候,關注的也是《EVA》這個作品本身的世界,以及它的故事,鏡頭,以及充滿想像力的宗教隱喻。

可是,這下好像又出現了一個矛盾,如果以「作品」為中心去進行解讀,那麼就一定會產生「過度解讀」的現象。

因為這樣,就會導致一部作品,一定會存在一個「唯一」的意義,只要是我們的解讀和這部作品的「唯一」意義不一樣,我們就是在過度解讀。

以《EVA》為例子來說,如果我們只關注《eva》這個故事生成的世界,那麼當我去聯繫到日本九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去解釋《eva》的「意義」的時候,豈不是也在過度解讀嗎?

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三.    一個讀者,才是一個世界?

很好辦。

因為,我們似乎一直都忽略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人。

那就是我們自己。

不管是解讀作品,還是解讀作者的願意,都必須通過讀者,觀眾來完成。

一部動漫,一部電影,如果沒有人看,那麼它即使拍得再好,

也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把一部已經拍好,但還沒有觀眾去看過的作品,可以稱為「文本」。

「文本」是不會被改變的,因為一本書,不管放在圖書館裡多久,它的文字、內容永遠都不會改變,它是一個客觀的東西。

但是什麼樣的情況,「文本」會發生改變呢?

只有當被我們閱讀和觀看的時候。

什麼意思?

假設我翻開一本金庸的武俠小說,我看到了裡面的俠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我覺得這是一本好書,青少年都應該看看。

而張三這個人,和我翻開了同樣的一本武俠小說,可是他偏偏看到了暴力和叛逆,所以他覺得這本書一定要封殺掉,防止毒害青少年的思想——

看吧,內容,沒有絲毫變化,郭靖還是郭靖,黃蓉還是黃蓉,但是我和張三從書中看到的東西,卻是天壤之別。

當讀者參與了這個「文本」的閱讀之後,它才會成為一部「作品」。

所以你看,讀者,好像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和時代的變化,我們個人對於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

小時候,我們看《西遊記》的時候,覺得那孫悟空戰天鬥地,好厲害啊,可是當我們長大了,卻發現這隻猴子,好像又是一個無奈反抗的悲情英雄——

所以,一部作品,你不看它,它就不會產生「意義」,自然也就沒有進行解讀的必要了。

《EVA》到底表達了什麼,重要嗎?

重要的,是你自己。

在《eva》中看到的那個「世界」,這就是《eva》想要表達的那個世界。

一千個人一千個哈姆雷特,見仁見智,最終,見到的還是自己的「心」——

這,也就是「作者中心論」的究極進化化體——讀者中心論

我們把這種學問,叫做「接受美學」,在文學批評領域,也稱為「讀者反應批評」。

這麼來看,「作者」作為一部作品的創造者,好像失去了所有的權利。

並不是,作者作為「作品」的創作者,也是它的「第一位讀者」。

他有解讀自己的作品的權利,但是作品的最終意義,並不屬於他本人,而是在每一位讀者,觀眾自己的心裡。

可是,在這種「讀者中心論」下,又會出現一個非常扯淡的現象。

那就是天大地大,都不如老子最大。

我覺得《eva》是故弄玄虛,根本不是什麼神作,它就是垃圾。

我覺得《紅樓夢》,不就是和郭敬明的《小時代》一樣嘛,都是寫上流社會的奢侈生活,憑什麼《紅樓夢》是四大名著,我家的《小時代》就要被你們罵是拜金主義。

這種現象,就是把一部作品給他的感受,當做了作品的全部意義,從而拒絕了其他的解釋。

我們稱它為「感受謬誤」——

「讀者中心論」並不是著意味讀者的權力是無限的,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反正怎麼樣都不會過度解讀。

而是,我捍衛了你說話的權力,但,你也要說服我。

你甚至可以說,《紅樓夢》是一部科幻小說,太虛幻境其實一個外星人的飛船。

關鍵是,你得說服我,你還得說服紅學界去接受你的解讀——

這就是我在前面所說的,不存在「過度的解讀」,只存在「可接受」的解讀,以及「不可接受」的解讀。

解讀的意義,屬於你自己。

而一種解讀,是否稱得上是一份好的解讀,在於你所具備的知識和見解——

總結:

「過度解讀」看起來很簡單,實際卻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它在歷史上經歷了三次轉向,也涉及到「接受美學」的問題。

如果,我們想讓自己對一部作品的理解,被專業領域認同,或是成為一篇好的文章,去感動和影響更多的人,那就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己。

可是,看一部動漫,或者讀一本書,終究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寶貴經驗。

保留這份感動,如果它能讓你成長,讓你能學到一些東西,或看到更大的世界,這不就很好嗎?

就像《小魔女學園》裡的那句臺詞——

「相信的心,就是你的魔法。」

PS:今天也公布一下之前周六活動的獲獎名單哦。

根據之前規則,是按留言點讚排序的第一樓最後一樓獲獎。

首先,第一樓是——

數孩子的星星

然後,最後一樓是——

土土人

恭喜二位童鞋獲得阿政送出的神秘小禮物一份,請務必在兩天內加入微信群並主動@阿政領獎哦。

不知道微信群在哪?

你可以先微信添加機器阿政(阿政最近整的機器人)——

加為好友後回復「進群」就可以啦——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相關焦點

  • 【辯論】《EVA》是不是被過度解讀了?
    如果要選出日本動漫史上第一神作,恐怕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的投《新世紀福音戰士》一票,畢竟它身為一部1995年的動畫片,卻在20年後的現在依然能引發現象級的狂熱,這足以說明它的人氣和內涵。我們真的有必要像研究《紅樓夢》一樣去過度解讀這部動畫嗎?於是我們今天就來辯論一番,用事實論據來討論一下:「《EVA》是不是被過度解讀了?」
  • 《新世紀福音戰士》這部動漫是否過度解讀了?
    #日本動漫加上和家裡人想法不同,每次和家裡人聯繫都會吵架,整個人壓力很大,疲憊不堪,不敢面對現實,借動畫和沙雕朋友們逃避現狀,一提到自己的處境就會爆炸,暴躁得要命。在這種狀態下我看了第三遍EVA,感觸非常深。我憐愛真嗣這個敏感脆弱的少年,看著他一路走過來,從懦弱到勇敢到崩潰,最後在迷茫中決定活下來尋找答案。
  • 《隱秘的角落》,關於電影的過度解讀
    這都能解讀?這不只是在簡單表現朱朝陽本來是個「道德上絕對正確」的假正經嗎?這樣看來朱朝陽豈不是不能用鉛筆畫幾何圖,因為可能會產生橡皮屑屑,有橡皮屑屑就會有用手撫清桌面的習慣,得,這又預兆要殺多一打人。過度解讀在這個階段成為了一種「看片正確」,在影評中如水葫蘆般瘋狂生長,泛濫到讓人不適。
  • 大話西遊被過度神化了,其實只是被過度解讀了
    對於《大話西遊》的爆火,是周星馳未曾想到的,因為當時很多觀眾看不懂這個片子,覺得他是文化垃圾,爛片。之後周星馳被捧為了星爺,對他的作品自然帶著友善的角度來觀看,導致大話西遊被過度的神化了,這部影片被過度解讀成了後現代解析作品,連周星馳本人也並不認可,只是娛樂片罷了。
  • 《湮滅》Annihilation·個人的「過度解讀」
    可是如果說離開的是女主本體 那為什麼留在燈塔內的複製體選擇順勢點燃了周圍的一切 並且在自身燃燒後第一個接觸的是已逝男主的遺體?最後一個場景男女主擁抱 在已知活下來的男主是複製體的前提下 男主眼睛的變化更像是再次「感染」女主 因為在X區域內本體女主已經被外部入侵感染改變了細胞結構 如果活下來的是本體那麼看到的是女主接觸複製體男主後眼睛發生類似「激活」的變化也就合理了 而如果最後是複製體女主 她的眼睛變化應該會體現為複製體間的直接「同步」(但也可能是我過度解讀了總的來說這部電影有超出預期的精彩部分
  • 別再過度解讀朱朝陽了
    從各大網絡討論區的熱帖來看,這樣的解讀成為主流。還有不少人篤定黑暗才是真實,最後加上一句「你也可以相信童話」,但卻隱隱包含著嘲諷:如果不往黑暗裡解讀,不過是相信童話的「傻白甜」。1.過度解讀?劇組在湛江找了一個特別大的廢品收購站,每天早上,道具組都會去廢紙堆裡挑選,因為到晚上就沒貨了。劇組確實用心設計了很多細節,再加上劇情的留白,也怪不得大家都化身列文虎克,仔細剖析著每一個細節。
  • 喜歡周星馳就好,請不要過度解讀,尤其是《功夫》
    周星馳致敬李小龍周星馳是李小龍的鐵粉這事,想必很多觀眾都知道,因為周星馳本人對此非常驕傲,在他的很多電影裡,不過我們很徹底的反對一種「過度解讀」,這種說法出自豆瓣排名第一的影評,它以一種「腦洞大開」的方式,解讀了《功夫》。此種解讀的大意是說:「整個功夫,只是那個救小女孩的小男孩的一個夢幻或者說,一個想像而已!」因為《功夫》片尾的鏡頭裡,出現了包租公、包租婆、電車四眼上班族、醬爆等等人物。(本文由「犀利影評」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 「過度解讀」《少年派》:奇幻細節超級百科
    第1頁:背景資料:你能想到關於「派」的一切 第2頁:媒體爭議:關於《少年派》的三種主流解讀  (策劃/黃杰 文/Donnern) 因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賀歲檔第一階段的大眾聚焦點,從三部大片對擂的話題,轉移到對這部作品的解讀上——上一次出現這樣的電影解讀熱潮,還得追溯到2010年的《盜夢空間》與
  • 《隱秘的角落》之後,影視作品的過度解讀還要狂歡多久?
    拋開高收視率好口碑不談,自播出以來網上解讀該劇的文章與視頻也是數不勝數,很多網友看了之後不禁自我調侃「看了個寂寞」然而當我看完這部劇之後,真的覺得可笑又荒繆,又是一部被過度解讀的影視作品。為什麼說「又」呢?
  • 張若昀發文表白產後的唐藝昕惹爭議,網友是不是過度解讀?
    張若昀在社交軟體上發文,出發點是為了支持妻子產後復出工作,這可以看出張若昀對妻子的愛,為什麼網友們會得出不愛唐藝昕的結論呢? 從張若昀和唐藝昕的日常互動可以看出,張若昀非常寵愛唐藝昕,也非常尊重唐藝昕,並沒有像部分網友說的那樣,而且,他們兩個人一起經歷了那麼多,之間的感情也非常好,所以,吃瓜網友們也不要過度解讀這件事
  • 黃渤和舒淇的《一齣好戲》,細思極恐的內容,是過度解讀嗎?
    01故事背景《一齣好戲》,是由黃渤自導自演的一部喜劇,但是這部劇一播出之後,就有了影視界的各種解讀。有人說是喜劇,有人說是恐怖片,荒野求生片,人性思考片,甚至有人說是歷史片,等等。為什麼一部電影可以有這麼多種解讀?說明了它是成功的,引導人去深思,可以讓人開懷大笑,笑完之後還可以回味無窮!
  • 真心為你——EVA解讀上(劇情篇)
    首先,應該把新劇場版當做獨立於舊TV版的作品來看待,這篇repo是有了點晚了,但是我好歹補了舊TV版後半部分、真心為你、新劇場版破和Q,也看了些解讀,終於是對脫韁一般的劇情理出了一點頭緒~Ⅰ關於第三次、四次衝擊的一點解讀ⅰ循環的世界
  • BLACKPINK金智妮褲子英文:迂迴回應/過度解讀
    BLACKPINKJennie褲子上的英文:迂迴回應/過度解讀 對此,也有部分網友表示,希望大家不要過度解讀
  • 復聯4另類搞笑向解讀奇異博士的暗示手語 鋼鐵俠:過度解讀真要命
    本來復聯4相關的文章不想再寫了,不過今天和朋友聊起來的時候,他一句話把我逗樂了,說奇伊博士給鋼鐵俠的暗示手語,他一直以為是讓託尼扣下一顆寶石的意思,後來問了問純粹看特效的雲觀眾還真的不少無解了奇異博士的暗示手語,本次就來寫一下另類搞笑向解讀奇伊博士的暗示手語吧,對於鋼鐵俠來說,過度解讀真要命。
  • 阿水幕刃事件升級,都波及到了小虎,一句話被粉絲瘋狂過度解讀
    最近阿水的幕刃事件應該都知道了,僅僅是因為在直播間中和Karsa開了一句玩笑「你又不是母的,大男人怕什麼露肉」,結果卻被各種過分解讀,現在鬧得整個LOL圈子都掀起了一場非常不友好的風氣。過度理解雖然阿水在第一時間就道歉了,但是很多粉絲卻拿這件事開啟了過度理解模式。
  • 張馨予評論區翻車,網友或過度解讀
    不但臉圓了幾圈,穿著寬鬆衣服的她明顯比之前胖了很多。更何況,現在很多演員毫無演技可言,如果只想坐享其成未免也太輕鬆。還有網友拿鞏俐舉例,前陣子鞏俐和老公被拍上熱搜,圖中的鞏俐也是肉眼可見的長胖了,但很多評論都覺得開心幸福就好。
  • BLACKPINK Jennie褲子上的英文:迂迴回應/過度解讀
    BLACKPINKJennie褲子上的英文:迂迴回應/過度解讀愛豆們的生活,太容易被複雜化,穿衣打扮、吃喝玩樂、一言一行都是備受關注。最近BLACKPINK成員Jennie接連因為爭議登上韓國熱搜。對此,也有部分網友表示,希望大家不要過度解讀,只是一條褲子而已。素材源自網絡!時間太急,匆匆一撇,已經到了說再見的時候,走之前別忘了給本小娛點個讚或者留個言,更更好加個關注,哈哈哈……轉載請告知,請著名!可合作!
  • 解讀《EVA》:登上動漫神壇的它,到底想反映什麼?
    《EVA》首次出場《EVA》首次亮相於1995年,翻譯過來就是《新世紀福音戰士》,關於名字的由來: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EVA就是Evangelion的縮寫,這其實是一種代指關係;eva的意思就是巨大型機器人,把這種機器人比作是福音戰士,那麼福音戰士就應該是和eva處於一個等價關係。
  • 《海邊的生與死》一些隨意的過度解讀(完全劇透)
    看了電影,想寫點自己關於這部電影的人物,以及究竟是什麼地方體現了「生與死」等方面做一點自己的(過度)解讀和感受。撿我認為重要的先寫,沒有順序,沒有邏輯。1.生與死電影裡出現過三次呼喚,第一次是戶枝收到信去海邊見中尉的晚上,林子中有人對貓頭鷹說,「快回去,快回去! 」他說,生靈正在趕往墓地,我想讓它們回到原來的地方。第二次是戶枝穿上喪服決心赴死的時候。
  • 被丈夫過度解讀,揭開恩愛遮羞布,玲花的婚姻一片狼藉
    更有網友扒出,玲花被丈夫「過度解讀」的事實,在此前玲花發表了與五月天組合唱歌的一些負面評價,受到五月天粉絲的抵制結語:面對網友扒出玲花被丈夫「過度解讀」,恩愛的「遮羞布」下,其實婚姻一片狼藉,這些說辭,玲花和丈夫並沒再次站出來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