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車站有一個地方叫墊腳石書店,開了好久好久,是我從N年前就愛去的書店,那附近有牛肉麵、咖啡店和越開越多的便宜小旅社,我每次回臺灣都會去書店二樓翻書,一走上樓梯,若照往例先映入眼帘的會是大大的暢銷書擺設區。
然而,這次卻是一張海報──某個大陸暢銷勵志作者的書,上頭寫著大大的「當當網銷售第一」。我當下真的噗哧地笑了出聲,我還曾經跟編輯不可一世地講,「也就是大陸社會才講這麼多成功學,在臺灣大家只可能是『你成功了,關我屁事』」,沒想到啊,成功學,任何社會都有人買單。
我發現在笑的,還有一個背大包包的女生,看著那本黃色封皮的書露出一種「原來這裡也看的到哇」、跟我一樣的笑容,然後我走過去,拿起一本臺灣作者的書給她看,「這本我覺得挺好的,來臺灣玩就買點不一樣的書吧。」
「你知道我是大陸的啊?」那個女生背著比自己個頭還要大很多的背包,有夠厲害。
「猜到的啦。」如果我是男生,一定是個超會把妹的浪子。
我請她去附近的怡客咖啡喝東西,那是家本土的連鎖平價咖啡館,從她的自我介紹中得知,她還是個大二的女孩子,帶著從沒離開過大陸的母親來臺灣背包旅行。「為什麼選臺灣啊?」她嘻嘻一笑,你們有很好的環境保護措施和意識,我是讀相關科系的,來拜訪一些老師,順便吃小吃啊。
問她,臺北有什麼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她說,廁所吧,廁所好乾淨啊,簡直是五星級,捷運的廁所堪比上海的大商場。
我笑笑,告訴她以前在學校時聽過的一段話。「曾聽過一個韓國留學生說,若哪天看到北京公交站的所有人都乖乖排隊,那韓國人就可以滾回國了。聽到這段話是2013年吧,我還在讀書,現在北京的公交站很多人都已經乖乖排隊了。就現在的我來看,北京『軟實力』的指標是廁所,哪天廁所全部乾淨整潔了,臺灣人就該滾回家了。」
「說不定那天很快就到來了,大陸變化得好快啊。我這代的臺灣人真是被迫學習,以前都聽說『廁所沒有門』,突然就要開始學會面對『紅色資本入侵』。」
「廁所真的沒有門啊!」我還沒悲傷春秋完,她就很高興地接話,「我小時候,廁所真的沒有門啊。一個坑一個坑,我們邊上廁所邊跟小夥伴說話。有一次我同學買了一盒軟糖,我們怕老師看見,就躲在廁所,你一口我一口地吃。結果老師進來上廁所,我們一緊張,就把糖果丟坑裡了。」
「然後,老師把我們臭罵一頓,罵我們的那幾句話我到現在都記得──才多大啊,就學會浪費了,玩資本主義啊?!」
「這就是發展歷程啊,在你們看來我們那時候很苦,但真心不覺得苦啊,我媽在我小時候就離婚了,努力給我最好的、獨自工作把我帶大,她就是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我在上海上學那會兒,她到上海,我們一起逛商場,去廁所時她就把門隨便一關,我在外面提醒她:媽,要關廁所門啦,人家會嚇到。」
「她就會念叨,唉喔都是女的哪有這麼多講究,我們以前不都是這樣……一邊念,一邊在我的叮嚀下鎖門了。這次來臺灣,她滿口說著這兒真好,都好乾淨。」小女生的笑容很溫暖乾淨……怎麼說呢,就是帶著一種「沒有比較誰優誰劣,就是講出自己的立場,也很認真稱讚你」的單純。
作為回報,我告訴她「臺灣的另一面」。對,小小的臺灣島,也有大陸人想像不到的差距啊。
那是我在大陸碰到的一個臺灣青年告訴我的故事。他是高雄人,比我小一些,從小因為父母忙於工作,是被阿嬤(姥姥)帶大的。阿嬤雖老,但渾身熱血,有事沒事就看新聞,一邊看一邊碎碎念。
「每次都是臺北怎樣怎樣,我一輩子沒搭過捷運捏!哪知道捷運長什麼樣子!」某次播報臺北捷運列車故障時,阿嬤再次激動地破口大罵。
那時,這位臺灣小青年突然覺得自己真是「井底之蛙」,他也沒看過捷運,活到16歲都沒有,他14歲就會騎機車了。但是,他沒看過同齡的臺北孩子常搭的「捷運」。後來,他到臺北念書,然後又去了北京,做酒店管理人員。
他說,阿嬤沒有反對過他去北京,只是問,「北京喔,那裡有沒有捷運?」後來他轉述給大陸同事,同事不以為然,你阿嬤把大陸想的太落後了吧?
高雄小青年很認真地告訴同事,不是啦,高雄到2008年才有地鐵,阿嬤一輩子都沒有搭過地鐵,是真的認為「地鐵=進步」,北京有地鐵?那北京很厲害!
「這位高雄青年的阿嬤,自此之後只要有鄰居問他『北京怎樣』,她就會跳出來搶先回答,北京現在可厲害了,捷運還可以通往機場,弄得我朋友又冏又好笑。」
小女生坐在我對面,眨著眼睛,很認真地聽完短短的故事。「原來臺灣也有這樣的發展歷程。」她很可愛,像是學生一樣,一臉「受教了」的表情。
談話告一段落,她跟我揮手再見,我看見她那個「勞動婦女」母親,很真實的笑容,一直跟我說「臺灣人真是好」。她跟我說,「謝謝你跟我聊天,我好像看到另一面的臺灣了,你講的東西都很好玩。」
唉,我還有好多話沒說呢。我還想跟她說,我在北京碰到的各種臺灣北漂的故事;還想跟她說,謝謝她,讓我又找到了當初在豆瓣,寫下第一篇文章時的感覺──不過是單純地想交流,想交換故事,想告訴讀者「了解了,就不吵了。」
兩岸關係,就是她跟我聊「廁所沒有門」,我告訴她「北京有沒有地鐵」。2013年時我這樣認為,2017年時《臺北女孩看大陸》出版一年,兩岸氛圍變了很多,我也越來越焦慮。
我不知道,我還能傳達給讀者什麼。
以前很多讀者跟我說,「因為你,我很喜歡臺灣」,那種喜悅感好像……離我越來越遠。
直到現在,我的目標才越來越明確,對啊,還有很多故事,我還沒有告訴你們呢。我身邊有很多跟我一樣的臺灣北漂,出生在1985年之後,在野心勃勃的年紀,碰到了最困頓無力的環境。然後,孤身一人,帶著懷疑、帶著不確定,在北京紮下一點點根。
被「對岸」改變,也有點傻氣地相信能改變「對岸」點什麼。
「我很高興,自己能夠『帶給北京什麼』。」
「我知道臺灣人在大陸本來就不該有優越感,但我還是怕,哪天對大陸人而言,臺灣,真的一點特別意義都沒有了。」
這些很老實的話,都是這些「倒黴」的臺灣北漂告訴我的。就寫寫他們吧,在這樣兩岸「富人連手賺錢,窮人相互敵視」的時代。
我不知道我寫下的故事能不能變成第二本書,但不管能不能出書,寫東西還是一種寄託,所以,就寫吧,好好地繼續寫。
就算是碰到困頓,調整腳步,不要調整初衷。
因為想好好寫一些故事,所以以後更新頻率可能會一周一次,但,如果突然想寫點什麼,當然會時不時冒出啦。謝謝你們看到現在。
歡迎打賞按贊轉發或(昧著良心)稱讚作者是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