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0 年歷史的「香港唱片」關店,香港的唱片業愈發慘澹

2021-01-09 好奇心日報

因為實體唱片不景氣,有 30 年歷史的唱片店「香港唱片」從 6 月 27 日起將關閉位於香港金鐘太古廣場的門店。這家門店存有超過 20 萬張光碟。而「香港唱片」另一家在尖沙咀海港城的門店,也有關店計劃。《南華早報》將「香港唱片」的關店稱為「對香港實體唱片的最近一次打擊」。

圖片來自香港唱片 Facebook 主頁

香港唱片有限公司的創辦人蕭勁展曾是香港管弦樂團的小提琴手。 1985 年因為手臂受傷,他退出樂團,在金鐘廊一間不到 20 平米的鋪頭裡開了一家名為 「Doremi」 的唱片店。 1989 年,Doremi 搬至金鐘的太古廣場,在 1990 年代改名「香港唱片」。

這段時間也是香港唱片業的黃金時期。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香港會總裁馮添枝在此前接受《明報》採訪時說,1989 年香港唱片的本地銷售額在 25 億港元,其中 65%-70% 都是本土出品,出口銷售額在 10 億港元。卡拉 ok 的流行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唱片業的發展。

刊發在《明報》2006 年 6 月 25 日的一篇文章回憶了 80 年代遍布在香港的唱片店。包括四海衝印唱片店、亨利唱片公司、偉倫唱片公司。這些唱片店出售主流唱片,也出售進口碟和進口的原裝音樂影帶,同時開設租帶服務。門店大小不一,有大型唱片公司旗下的分店,也有幾平米只存放 100 張黑膠唱片的小鋪頭,音樂雜誌和樂隊周邊也一道銷售。

旺角信和唱片交易所,當時在地庫裡出售各種經典唱片的混音版本。信和唱片交易所至今仍然是唱片和二手唱片店最重要的聚集地。香港本土樂隊 My Little Airport 寫有一首《去信和賣碟》。

不過,從 1990 年中期開始,香港唱片業就急速衰落。根據《明報》統計的數據,香港唱片的本地銷售額在 1995 年下降至 16.8 億港元,1999 年至 9.8 億港元,到了 2013 年,算上唱片、卡拉 OK 和 itunes,不足 4 億港元。其中本土出品的只佔 50%,銷往海外的「不值一提」。香港流行音樂昔日的影響力也不再。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會總裁馮添枝將其歸咎於網際網路及版權法落後,和 1991 年出現的盜版 CD 工廠。

圖片來自明報專輯組出版的《明察天下》

2004 年 4 月,包括張學友在內的幾位香港歌手公開呼籲拒絕盜版和非法下載。張學友把當時發售的一張專輯包裝設計成一本 80 頁的書,希望吸引聽眾購買。2006 年 3 月,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分會下屬的 7 間唱片公司起訴一位網際網路用戶非法下載版權歌曲。

但這些努力效果甚微。由於唱片市場持續不景氣,國際唱片業協會在 2006 年調整了統計銷量的標準。在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本地金、白金和雙白金的銷量標準分別為 3 萬張,5 萬張和 10 萬張及以上,但新的標準為 1.5 萬張,3 萬張和 6 萬張及以上。唱片公司也出現問題。百代唱片停止在香港製作唱片,環球和華納唱片減薪裁員。

「香港唱片」店在 2000 年前後的運營情況還不錯,頂峰時期在全港開出了三家店,有大約 2000 平米。因貪汙案正於獄中服刑的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是個古典樂迷,於 2005 年到 2010 年在「香港唱片」消費了 200 萬港幣。除了銷售唱片,這裡也是一些歌手籤售新唱片的場地。

2016 年 6 月 28 日,「香港唱片」在太古廣場的門店擴張,搬到同一個商場的 220 號。新店面積更大,有大約 400 平米,出售的唱片裡 75% 為流行音樂,25% 為古典和爵士樂。創始人蕭勁展在當時接受 HI FI REVIEW 採訪時還躊躇滿志,他說:「我們是香港 30 年品牌。希望從外地來的朋友,在他們的香港印象裡,有『香港唱片』。」他同時提及了唱片店新增的 VR 遊戲,似乎這會是一項不錯的創收。

不過,在上周三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蕭勁展說,「香港唱片」在過去三四年裡一直在虧損。「過去 10 個月的運營環境尤其糟糕。這個行業是沒有未來的。」

在香港,最大的唱片店品牌是 HMV。HMV 於 1921年由英國作曲家埃爾加在倫敦牛津大街363號創辦,之後在全球開出了 275 家分店。在 2011 年 7 月 4 日,HMV 位於香港最大的分店,中環中建大廈門店因租金過高而關閉。在全球其他市場,這個老品牌也遭遇虧損。

私募基金 AID Partners 在 2013 年買下了 HMV 在香港和新加坡的業務,把它改造成了生活方式品牌。2015 年年底,HMV 在銅鑼灣開了一間三層樓、超過 3000 平米的旗艦店。門店很酷,最頂層有遊戲區、有餐廳和吧檯。其餘兩層出售音樂和娛樂產品,和誠品書店一樣,也出售各類生活方式物件。

在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這家私募基金的負責人說,人們不僅可以在這裡買到音樂,也可以在這裡社交。他強調說,HMV 維持現狀是無法活下去的,所以需要改變它。他還指出了實體唱片的新機會是更小眾、但更考究的黑膠唱片。在香港, HMV 是最大的黑膠銷售商。

「香港唱片」還是一家標準唱片店。在它即將關閉的太古城店,店面設計簡潔,看起來就像圖書館。創始人蕭勁展曾說,入駐太古廣場,是因為太古「想營造一個文化角落的形象」。玻璃門上的聲波形狀是朗讀「Hong Kong Records」時的聲波波形。

圖片來自 HI FI REVIEW

太古廣場店目前尚有 1 萬張 CD、DVD 及黑膠唱片。蕭勁展稱,他正在逐步處理這些存貨,會有 20 名員工,4000 名會員受影響。蕭勁展沒有提及「香港唱片」的網店。「香港唱片」開設有官方網站,支持線上購買。2012 年香港唱片還開通了微博,同時有官方的微信公眾號。但和微博一樣,2017 年 11 月後停止更新。

信和唱片交易所的一些門店因為租金過高而關閉後,會轉到網上銷售。

題圖來自 GIPHY

相關焦點

  • 有 30 年歷史的「香港唱片」關店,香港的唱片業愈發慘澹
    因為實體唱片不景氣,有 30 年歷史的唱片店「香港唱片」從 6 月 27 日起將關閉位於香港金鐘太古廣場的門店。這家門店存有超過 20 萬張光碟。而「香港唱片」另一家在尖沙咀海港城的門店,也有關店計劃。
  • 香港唱片金鐘店結業 時代巨輪下唱片業還有未來嗎?
    >有近30年歷史的香港唱片(Hong Kong Records),金鐘太古廣場分店因為經營困難,營業至6月27日結束。太古廣場分店由 1989年開業至今,可謂見證香港近 30年的歷史,亦一同走過香港的高高低低。但最終仍敵不過音樂數碼化以及網上音樂平臺的洪流。近年隨著數位音樂的流行,唱片行越來越少。曾經留意香港唱片的梁先生也坦言不覺得可惜,因為時代遲早都會變。對於現在數位音樂的盛行,梁先生指這是全世界的趨勢,他說: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載體。
  • 《處處吻》背後,香港唱片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到2005年的時候,香港地區唱片業的本地銷售額進一步下滑至7億港幣(包含了卡拉OK等),還不到80年代末期、唱片業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這年香港地區發行的實體唱片,總銷量大概只有200萬張,而當年很多歌手一張專輯單是在香港地區的唱片銷量就能突破20萬張。
  • 發燒碟打開市場 香港唱片業又見活力
    (資料圖片)  粵語金曲曾經是華語圈的流行標配,但隨著近些年來唱片業的衰落,香港唱片銷量大不如前。不過,隨著高價發燒碟在市場上掀起一股「暖流」,香港唱片業又恢復活力。  唱片不會變古董  歌曲數碼化的潮流,讓網上聽歌越來越方便,樂迷很少再掏腰包去買實體專輯。
  • 香港hmv全線結業,別了,唱片年代 !
    在此之前,屹立香港近30年的唱片店「香港唱片」也關閉了倒數第二家分店,並下線了官網,如今唯一一家位於尖沙咀海港城的分店恐怕也時日無多。一去不復返的鼎盛年代八十至九十年代的香港,是唱片市場的鼎盛時期,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的統計,香港唱片業在1989年便收穫了25億的收入,這比全球唱片市場進入頂峰時期早了近十年。
  • 紅頭「文」薦——揭秘唱片業興衰背後的秘密:專訪「唱片業的守門人」馮添枝
    香港無線電視劇《方世玉與乾隆皇》劇照1966年馮添枝入行,當時還是樂隊成員的他已經開始展現獨特的音樂才能,1970年被國際唱片公司寶麗多(也就是後來的寶麗金唱片公司)邀請加盟,開始從事唱片監製的工作,1997年他開始擔任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會)有限公司總裁,致力於唱片版權維護工作。
  • 他們經歷過唱片業的盛世與沉浮,20年後還守在小眾的唱片市場
    ,他們出過的唱片少的有幾百種,多的有上千種。像音響展這種延續了二三十年的傳統展會,是他們每年最忙碌的時候。如今,即使是大的唱片公司也很少再給藝人出實體唱片,唱片銷售收入在唱片公司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這些公司20年的主營業務還是錄製和發行實體唱片,他們緊緊地守著廣東及周邊有限的音樂發燒友群體,即使在唱片業最低谷的時候也沒放棄過。
  • 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最暢銷戲曲唱片大獎,TVB直播
    冉天豪•合唱作品選《春風吻上我的臉》榮獲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最暢銷、戲曲唱片大獎(2014年3月28日曾於TVB電視臺播出頒獎大會)2003年開始從事管弦樂團編曲,為長榮交響樂團、廣藝愛樂管弦樂團等特約編曲。近期作品包括《大稻埕進行曲》、交響詩《少年太魯閣》等。2001年開始投入中文音樂劇作曲,至今已完成十五部全本音樂劇,近期重要作品包括天作之合劇場《天堂邊緣》、音樂時代劇場《少年臺灣》、《渭水春風》、《隔壁親家》、《四月望雨》、臺北愛樂《雙城戀曲》等。戲劇配樂作品則有果陀劇場《公寓春光》、可以演戲劇團《我們》。
  • 3個香港70後的唱片店:守了40年,我快扛不住了
    2002年的時候,你要說唱片業這東西快不行了,音樂發燒友們會逮住你噴。我當時也會噴。那一年,《無間道》把香港電影拽出了泥潭,劉偉強順便還拉了香港唱片業一把。在電影中,劉偉強安排劉德華去買音響,梁朝偉賣音響,然後,兩人還坐在一起聽了一段蔡琴的《被遺忘的時光》。
  • 3個香港70後的唱片店:守了40年,我快扛不住了
    無間道》把香港電影拽出了泥潭,劉偉強順便還拉了香港唱片業一把。放當時,誰信唱片業要不行了呢?《被遺忘的時光》中,蔡琴深情地唱道:「是誰在敲打我窗?是誰在撩動琴弦?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漸漸地回升出我心坎。記憶中那歡樂的情景,慢慢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那緩緩飄落的小雨,不停地打在我窗,只有那沉默無語的我,不時地回想過去......」想不到,被遺忘的不僅有時光,還有我們的唱片業。
  • HMV關閉全港7家店鋪,香港老牌唱片店倒在數碼洪流中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龍珊】風光一時的著名唱片公司HMV本月18日宣布,由於債務累計4000萬港元,缺乏償債能力,不得已將旗下HMV零售業務自願清盤並關閉全港7家店鋪,結束在香港25年的業務。源自英國的HMV上世紀90年代進駐香港,門店曾傲立銅鑼灣尖沙咀。
  • 後會無期,香港唱片 -- 結業,是不合時宜抑或是還有其他原因?
    約莫在一周前,看到在香港超過30年的唱片老店[香港唱片] HONG KONG RECORDS
  • 香港唱片低迷歌手限制發碟 何韻詩也中招
    近年來唱片業的低迷,導致專輯銷售數字慘不忍睹,有消息稱已有唱片公司開始實施新政策,賣不過五千張的歌手,一律封殺不再出唱片,其中甚至包括許志安、何韻詩等老牌重量級歌手。剛剛奪得「十大金曲」獎的王菀之更是在微博「跪求」歌迷買碟,讓人唏噓不已。
  • FM950+香港環球唱片=更精彩的音樂生活
    這是廣西本地媒體首次與唱片業巨頭——環球唱片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環球唱片及其麾下的寶麗金、正東、上華、新藝寶等音樂品牌擁有譚詠麟、張學友、李克勤、陳奕迅、林憶蓮、陳慧嫻等眾多藝人,星光熠熠有沒有?!
  • 香港流行歌曲黑膠唱片 的價值與版本初探 (上)
    上世紀70年代,香港粵語流行歌曲開始興起,造就了大批歌手與詞曲作者之外,也推動了唱片業的發 展,除了CD之外,其中發行的大碟(黑膠唱片)的數量也頗為龐大
  • 香港流行音樂40年粵語百佳唱片(一)
    評選參考資料:  1、香港《蘋果》編輯部《我們的50經典唱片》評選  2、明報《香港四十年四十張經典唱片》評選  3、錦瑟論壇《中文百佳唱片》粵語唱片部分  4、《中文經典單曲一百首》  5、華語金曲獎30人30歌30碟評選  6、歷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十大勁歌金曲  幾點聲明:  1、所有入選的唱片以及具體排名都是由該唱片在各項評選最後綜合得分決定
  • 香港HMV唱片連鎖倒閉,林憶蓮的新專輯 -- 從這倆想到的一些
    去之前網上做了些功課,了解到這家店有好幾層,心想那肯定好貨不少。但沒料,也就只剩第2層是賣碟的了,而且品種也很少。抱著試試看的心裡問店員關於KOKIA的專輯,店員竟然說:「她還出碟的嗎?我以為她只是個網絡歌手」,畢竟KOKIA出道20年,在貼吧也有十幾萬的粉絲,已經不能說是小眾歌手了。但這話從香港知名唱片連鎖的店員嘴裡說出來,真把我震驚到了。
  • 香港音樂連鎖HMV清盤,曾見證實體唱片輝煌
    新京報訊 (記者 楊暢)據香港媒體報導,在香港25年的音樂實體店HMV數碼中國12月18日公布,旗下HMV零售因缺乏償債能力,決定自願清盤。 此次自願清盤受影響全職員工有70多人,即日遣散。香港媒體拍攝HMV實體店大門緊閉原名「His Master's Voice」的HMV原本是英國倫敦一家唱片零售老店,後來向全球擴展,並於1994年登陸香港,首站落戶銅鑼灣皇室堡。
  • 英國HMV易手日出唱片,創始店不保
    Putman告訴BBC:「『在線』是唱片業唯一的未來?此外,Doug Putman也公布了HMV目前的庫存情況:CD佔比為25%,膠木唱片佔比20%,DVD、藍光等佔比30%,剩餘的25%是唱機、T恤等周邊產品。 6年內二度破產,如今終於找到接盤俠,HMV的故事就此結束?影音中國認為——不,那一切才剛剛開始!
  • 香港流行歌曲黑膠唱片 的價值與版本初探 (中)
    [ 四是製作精良 ]   詞曲創作與歌手演唱均涉及人文素質因素,是黑膠唱片的軟體部分,而製作成品就涉及到物理與手藝因素,是黑膠唱片的硬體部分。常見署名錄音師、混音師、編曲有:陳劍和、楊僑興、馮添枝、歐丁玉、楊雲驃、葉廣權(寶麗金或Philips),陳傳謙、王紀華(EMI),黎小田、邱德材(華星)等;常見唱片監製人有:王福齡(EMI)、關維麟、區丁玉、黃啟光(寶麗金)、李添、梁兆強(CBS/SONY)等;常見署名作曲或編曲有:顧家輝、奧甘寶、鮑比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