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是兒童書、主導《哈利波特》電影的監製暨導演克裡斯哥倫布被認為是好萊塢最擅長拍兒童電影的其中一位導演,所以,系列電影《哈利波特》是拍給孩子們看的作品,這有什麼不對嗎?沒什麼不對,只是許多成人觀眾在陪孩子看《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時,難免眼神死亡……哥倫布確實打造了一個華麗絕美的奇幻世界,但是,霍格華茲世界難道不能再成熟一點嗎?那麼,這個系列的第三集《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給了一個最好的答案。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
誰說童書改編電影只有光明:阿方索·卡隆鏡頭下的迷惘與成長如果你常常搞不懂華納影業在想什麼,那麼《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代表華納高層的思考邏輯,提升到了天機難測的偉大高度。克裡斯哥倫布是鼎鼎大名的《小鬼當家》導演,而這部電影不但是兒童電影,更是全美連續3個月票房冠軍與全球狂賣4億美金票房的轟動巨片。所以,找哥倫布導演來改編全球暢銷奇幻小說《哈利波特》,是合情合理的選擇。但是,華納影業選擇了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執導系列第三集《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而卡隆在踏入霍格華茲前的上一部電影,是《你媽媽也一樣》。
《你媽媽也一樣》。
《你媽媽也一樣》描述兩名青少年與一名年長女性,踏上成長與性覺醒的旅程。不過這個描述實在太輕描淡寫,更切題的描述應該是,兩個精蟲衝腦的青春期少年,想要誘騙一位已婚的美豔女子(其實她是其中一個主角的表嫂,還是剛結婚的表嫂),前往一個不存在的美麗海灘渡假。表嫂拒絕了他們的提議,卻很快發現自己的新婚丈夫出軌,一氣之下,她決定與年輕男孩踏上一場性冒險。男孩們享受著與熟女的性愛,甚至包括了3P 以及探索彼此的身體,但是冒險雖然開心刺激,溫存過後,卻得面對海灘春光承受不起的人生沉重。
《你媽媽也一樣》。
《你媽媽也一樣》獲得了高度評價,還獲得了威尼斯影展最佳劇本。但是青少年與成年人毫無遮掩的做愛鏡頭,幾乎註定《你媽媽也一樣》在許多國家成為超限制級電影。在美國它也超越了R 級,成為了罕見的NC-17 電影(17 歲以下觀眾禁止入場)──儘管這是一部主題與17 歲觀眾息息相關的電影。連在卡隆的祖國墨西哥,這部電影也被評為18 歲以上觀眾才能進場。這讓卡隆怒火攻心,抗議墨國的電影分級遭到政府把持。
《你媽媽也一樣》。
如果你見獵心喜,希望在《你媽媽也一樣》裡看到什麼奇觀式的性愛特技,那麼應該會失望。這部電影裡的性愛橋段其實衝擊不大,它的衝擊是情緒上的、是無法用語言訴說的。但是無論如何,回到《哈利波特》,你會赫然發現,在克裡斯哥倫布執導了首兩集《哈利波特》電影後,華納影業竟然願意將這部全球孩子引頸期待的奇幻電影,交到一個拍了限制級電影的導演手上。可是,華納的決策是正確的。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導演阿方索·卡隆(右)。
因為卡隆並不是想當然耳熱愛獵奇的嗜血類型電影導演,他將這份新工作,做了最完美的平衡。就如同《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開場,哈利在棉被裡練習發光咒「路摸思」,萬丈光芒瞬間照亮了窗戶外深夜黝黑的社區。光明與黑暗,在《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巧妙地並存,而且不是互相排斥對抗,而是互生共存。就像許多爸媽不想讓孩子觀賞的《你媽媽也一樣》,在淫靡之中其實藏著最脆弱的純真,在大人的成熟溫柔之中,其實還有許多被隱藏的迷惘與苦惱。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
卡隆並沒有急著推翻前朝功業,把哥倫布華麗的多彩世界徹底換掉──霍格華茲學校食堂天花板的一萬根蠟燭還是健在。相反地,他只是加進了更多的黑色──包括大量使用的圈出轉場(Iris out),如黑影一般的圈圈逐漸縮小,慢慢掩蓋畫面上的可視範圍。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集劇情裡出現的終極黑牢「阿茲卡班監獄」、終極黑獄卒「催狂魔」、還有終極黑狗狗「天狼星」,卡隆為它們登場的片段都賦予了不同的黑:會吸走人類所有快樂想法的催狂魔,像是漂浮空中的黝黑水母,它撕裂的披風下擺緩慢地飄動,宛如無數尖長的黑爪;天狼星布萊克是汙穢的黑,他臉上的汙垢似乎深入了每條皺紋,令人一見就認定他有道德瑕疵;取材自真實美國「惡魔島」(或你喜歡叫它the Rock)阿卡翠斯監獄(Alcatraz) 的阿茲卡班監獄,有著銳利的三角外型,以及被海浪拍打不知多少年後染黑的外牆。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催狂魔
除卻這些美術設定上的不同,我們還能在劇情裡發現更多《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與前兩集不同之處,在這部電影裡可以明確感受到哈利、榮恩、妙麗三人組,已經不再是有著童音腔調的孩童。這種差異不只是因為戲外演員年紀自然增長帶來的外型改變而已,而是在劇本裡,增加了更多專屬於青春期的衝動與憤怒、好奇與挫敗。我們甚至可以說,《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有類似於《你媽媽也一樣》裡的逾矩冒險:哈利與同學在房間裡試吃不同奇妙效果的糖果,其實與蓋爾賈西亞貝納和狄亞哥盧納嘗試毒品的情節沒有太多差異。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
劇情過程中,哈利嘗試了不少明知危險但充滿誘惑的事物,像是在門禁時間裡偷溜出來探險、馴服會咬人的鷹馬、以及公然反抗馬份與石內卜等,你可以在他臉上看到一種特殊的愉悅──那是犯規的快感。而那是青春的特權,是一種混合傷口血腥味與顛覆大人規範的快感。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有人嗨了。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的讚譽有佳絕非偶然這種安排突顯了《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如同《你媽媽也一樣》成為一部成長電影的意圖,這部電影由過去與英國視覺大導亞倫派克合作多次的麥克薛辛(Michael Seresin)擔任攝影師,派克的電影裡有許多時候沒有任何臺詞,單單以鏡頭「說故事」。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導演卡隆(右)與麥克薛辛(左)。
這當然多虧了薛辛掌鏡的功力輔助。在《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裡,薛辛的無言鏡頭構圖也形塑了哈利波特的成長:一幕衛斯裡爸爸拖著哈利到旅店角落,告訴他不要去找天狼星的片段裡,你能看到畫面上明顯的明暗差別──明亮的光線打在抱著貓的妙麗與其他人們身上,而哈利身處在較暗的柱子後方,對面高大的衛斯裡爸爸仿佛也帶給他一絲壓迫陰影,而他倆之間是正在尖叫的天狼星。
可以看到左右的明暗差別,暗示著不同角色的心境。
哈利波特長大了,所以他應該要認識神奇美好巫師世界的黑暗那一面──因為他的人生與其他同學不同,他自黑暗而生、背負著黑暗的傷痕還有宿命,他總有一天要認知其他人不願或不會知道的真相。這種命運註定了他的孤獨定位,而《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有許多哈利獨自一人的鏡頭、或是像上述這樣透過光影來孤立哈利、或將哈利放在圈外轉場的正中心,讓黑暗慢慢地吞噬他。這些鏡頭與構圖技巧,都會在觀眾不知不覺中,於他們的潛意識裡塑造哈利的新定位。
在暴雨中看到狗形雨雲的哈利,在畫面角落顯得特別小。
我們其實也可以不要管這些成長命題、或是對哈利未來的無言隱喻,關掉字幕與聲音,那麼《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仍然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電影使用了大量的「鏡射」鏡頭,不管是電影一開始,鏡頭從屋外穿越玻璃進入哈利房內;或是課堂上,鏡頭朝向幻形怪(boggart) 的鏡面衣櫃前進,穿越鏡子後,卻以鏡面反射的180 度角度朝著面對衣櫃的學生前進。像這樣玩弄觀眾對鏡像概念的鏡頭使用,當然帶給觀眾視覺上的奇觀享受。
幻形怪片段,注意影片開始後的鏡頭行進方向:在哈利可以合法喝奶油啤酒的《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裡,華納影業選擇了一位拍出成功成長電影、而非只是執導剝削情色電影的導演,來執導這部哈利踏入青春期的電影,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選擇。《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會被許多人讚譽為系列作裡最棒的一部電影,不是偶然,它在劇情上(它甚至還有一個戲劇化的逆轉結尾)、鏡頭運用上、美術設計上,都努力地「意有所指」,包容前集電影風格,同時說得更多,帶給觀眾更豐富的想像,而不只是小說的電影版而已。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
我們在前一篇介紹裡提到,許多電影第三集難以超越前作,但是《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囚徒》不但是部優秀的電影,而且是部延續前作再做出創新的哈利波特電影,它是所有第三集電影之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