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電影好評、讚譽聲高。有些不同意見,也不想做個另類,遂家裡窩,找老片來賞心悅目。
對妮可·基德曼顏值、演技的好奇,找來她曾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時時刻刻》(HOURS)(上映於2002年)。據悉,該片改編自美國當代作家麥可?坎寧安寫於1998年的同名作品《時時刻刻》。
編劇很有趣:不同年代的三個女人在平行時空中發生的故事。
故事一:妮可·基德曼扮演英國意識流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1882年-1941年)。劇中的伍爾芙精神有些失常、分裂,正在創作《達洛維夫人》;為了更加貼近伍爾夫的五官特徵,妮可·基德曼戴上了假鼻子。裝扮、神態,幾乎看不出演員的影子。
故事二: 梅麗爾·斯特裡普(《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大boss)扮演克拉麗莎,被前男友理察一直稱呼為達洛維夫人。有一個女兒,和女友同居十年,照顧身患愛滋的理察十年。
故事三:朱麗安·摩爾扮演布朗太太,二戰後住在洛杉磯的家庭主婦,《達洛維夫人》的讀者,內心焦灼、煎熬著,是否要跟隨書中的描述走向生命終點,是否離開丈夫、兒子理察,肚子裡的第二個孩子。
這類失常、壓抑、晦澀、死亡、焦慮、痛苦等氛圍、情緒為主的電影,放在幾年前,十年前,我是斷然不可能看上5分鐘。但,此片我出奇平靜的看完了。
我看來,電影主題是女性意識的掙扎、克制與覺醒。全片通過三個女主角各自的故事,我看到了以下問題和觀點:生或死,異性戀或同性戀,遵照社會規則或追尋內心,如何選擇?
如何追求自己的感情歸宿,免受世俗的驚擾?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終生且不可逆的。每一個看上去美好的一天,可能潛伏著毀滅。每一張看上去溫和的臉,內心也許被焦慮、痛苦折磨著。
傾慕一個人,是有理由的,因為你的卓越的才情和獨特的氣質;守護一個人,可能沒有道理,即使你身患重疾,即使你躁鬱、失控。如果不能走進你的內心,那我陪你、守護你精神世界的安全、保全你肉身的健康。
(據說,伍爾芙的丈夫倫納德照顧著多次自殺、受躁鬱症折磨的伍爾芙29年)
也許天才作家、文壇奇才伍爾芙的精神崩潰、喜怒無常等,和幼年被同母異父的兩個哥哥性侵,及父母先後離世有很大的關聯。而這一切恐怕和男權制脫不開干係。關於她的遭遇、故事,脊背打著冷顫,一個接著一個。
事實上,1941年3月28日,伍爾芙來到烏斯河畔,在衣服口袋裡面放滿了石塊,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一大批藝術作品。
伍爾芙留下了兩封遺書,一封是給丈夫的,一封是給她姐姐的。她在遺書中說,預感又要發病,我的痛苦和焦慮讓我無力為此在奮鬥下去,不能再糟蹋你的生命,我選擇最適合我的做法。
身心敏感,不能自拔的陷在痛苦、焦慮深淵裡的成年人,是否住著一個曾經受過傷的小孩?如果有一天,兒童時期經受的孤獨、拒絕、冷漠、傷害,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
任你頭破血流也不能再堅強地應付世界的一切。
熬不過這喧鬧之後的孤獨和寂靜,那麼如劇中理察選擇縱聲一躍,又何不可?如伍爾夫走向河流的中央,有何不可?而那幼時的理察、伍爾夫,也曾如此可愛、細膩、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