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是一部走心的電影,而且走得很沉重,這種沉重跟《唐山大地震》那樣的淚彈不一樣,它始終不給你宣洩情感的機會,沉重得令人絕望。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失去,失去尊嚴,失去工作,失去親人,失去偶像……地震廢墟上破敗廟宇中觀音像的再塑金身,隱喻著一個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喪子之痛齧噬的心與三個年輕人殘酷青春的走近,流淌著世俗的溫暖和包容,但所有的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誘惑。
這如同現實版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人生淪落於寒冷的冬夜,靠火柴取暖是一件很令人絕望的事情,因為你所經歷的不過是周而復始的希望破滅而已。
影片最後,常月琴說:「孤獨是暫時的,在一起是永恆的。」而這是永恆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實現的。江南、丁波、肥皂三人滿臉迷惘地仰躺在火車上,火車穿過隧道,陽光下的景象因曝光過度而顯得失真,隨即火車又進入下一個隧道,黑暗中,身後的光明逐漸遠去縮小為一個飄忽的圓點,而在火車即將走出黑暗擁抱光明之際,影片戛然而止。
這個無路可逃的結局,往小了說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縮影,往大了說是一個喪失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悲劇宿命。在火柴與天堂之間,所能期待的,只能是浴火重生的鳳凰涅槃。影片這種對現實的關照方式讓我震驚,也感佩於創作者的勇氣。
《觀音山》是導演李玉與範冰冰的第二次合作,第一部是因涉嫌色情而遭禁映的《蘋果》,而《觀音山》暗含的反社會的陰暗基調比《蘋果》更甚。範冰冰其實一直是個很努力的演員,她的努力緣於不甘心做花瓶的企圖,所以她頂著偶像明星的光環卻幾次出現在文藝片製作中。
其實在《觀音山》中範冰冰的角色雖然戲份重,但人物刻畫並不出色,基本都是外在屬性的展現,而且她搭救肥皂和勸誡酗酒的父親兩個展現個性的重場戲都是採用自殘的方式,在敘事上顯得很重複。
相比之下張艾嘉的角色則有著更加完整的性格命運展現,張艾嘉在表演上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控制力,儘量在外形和心理上去接近這個與自己生活很有距離的內地落魄戲曲演員的角色。但即使是一個執著的母親,已經歷經一年的傷痛對其身心的殺傷力到底能否達到影片所預期和展現的摧毀程度,這是讓我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的,如果確實有,則劇力還顯不足。
於是影片最終走進了我的心裡,但人物並沒有真正打動我。而且讓我遺憾的一點是,在這部電影中我依舊看不到正常狀態下生存的中國人。現在內地現代題材中的電影人物,不是主旋律電影中的偉光正,就是都市時尚劇中如打了雞血般的紅男綠女,而文藝片中則充斥著被社會邊緣化的扭曲人格,而如《三峽好人》中那樣走下銀幕就能消失在人群中,不矯飾不偽善不裝逼的人物,我好久沒有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