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精讀】新加坡的言論自由:一張笑臉引發的指控

2020-12-23 騰訊網

原文譯文

*註:本文摘自11月23日《紐約時報》

It Was Just Him and His Smiley Face. He’s Charged With Illegal Assembly.

只有他和他的笑臉;他被指控非法集會。

1. Jolovan Wham, a civil rights activist in Singapore, was charged with violating the Public Order Act for holding up acardboardsign with a smiley face on it near a police station in March. The offense involved one man, one piece of cardboard and one smiley face.

新加坡民權活動人士Jolovan Wham被控違反了《公共秩序法》,因為今年3月,他在一家警察局附近舉起了一張畫有笑臉的紙板。此次案件涉事的是一個男人,一張紙板和一個笑臉。

2. On Monday, Jolovan Wham, a civil rights activist, was charged at a court in Singapore with illegal public assembly for holding up a cardboard sign with a smiley face on it near a police station in March. It was a protest of one person. He had, he admitted, drawn the smiley face himself.

周一, Jolovan Wham受新加坡一家法院受到指控,罪名是今年3月在一家警察局附近非法集會,舉著一張畫有笑臉的紙板。這是一次個人抗議。他承認,他畫了這張笑臉。

3.Averseto potential threats to its stable, orderly state, Singapore is bound by strict rules on civil liberties, such as freedom of speech and assembly. Public protest without a permit is allowed in just one spot in the city-state, and only after completing a registration process. The 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ManipulationAct, which was enacted last year, polices activity online.

為保證其穩定和秩序,新加坡對其公民言論和集會等有嚴格的規定。在新加坡,公眾抗議只能在一個地點進行,而且必須完成登記程序。去年頒布的《防止網絡欺詐和操縱法》對網絡活動進行監管。

4. Mr. Wham said he had held up the smiley face sign in support of two young activists who had been investigated for holding up signs calling for Singapore to fight climate change by reducing the city-state’s dependence on oil.

Wham說,他舉這個笑臉紙牌是在對兩個年輕活動人士表示支持。他們曾因為舉牌呼籲新加坡減少石油依賴以應對氣候變化而受到調查。

5. 「You would think that the Singaporean authorities would be smart enough to not take on such aridiculouscase that will make them alaughingstockaround the world, but they are blinded by their command and controlmind-setthat prefersmaximumresponse to the slightest provocation,」 said Phil Robertson, deputy Asia director for Human Rights Watch.

人權監察組織亞洲負責人菲爾·羅伯遜說, 「你可能會覺得新加坡當局肯定不會接管這樣荒謬的案子,畢竟這會讓他們成為全世界的笑柄,但是他們被自己的控制欲蒙蔽了心智,總是對一些小小的抗議反應過激。」

6. Mr. Wham, who wore a smiley face shirt and face mask as he traveled to his court hearing on Monday, was also charged withcontraveningthe Public Order Act for anincidentin 2018 when he held up a typed message on a piece of paper outside the former State Courts building. The message called fordefamationcharges to be dropped against an online media editor and writer who had accused high-rank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of corruption.

Wham穿著一件帶有笑臉的襯衫,戴著口罩出現在法庭的聽證會上,他還因為2018年在前州法院大樓前舉著一張印有字樣的牌子而被控違反公共秩序法案。他當時呼籲撤銷對一名指控政府高官腐敗的網絡媒體編輯和作家的誹謗指控。

7. In both cases, Mr. Wham said he lingered for barely 「more than several seconds,」 just enough time for photographs to be taken and posted on social media. If found guilty, he could be fined up to $3,725 for eachinfraction.

Wham說,在這兩個案件中,他舉牌停留的時間都只有幾秒鐘,僅僅只夠拍照上傳到社交媒體上。如果被判有罪,他將被處以最高3725美元的罰款。

8. 「The Public Order Act was purportedly enacted to preserve public order and the safety of individuals, both of which were not compromised when I took the photos and uploaded them on social media,」 Mr. Wham said. 「The charges demonstrate that our laws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applied in ridiculous andoverbearingways.」

Wham 說,「《公共秩序法》據說是為了維護公共秩序和個人安全,但是我拍照並分享到社交媒體這一動作對公共秩序和個人安全都沒有造成任何影響。這些指控表明,我們的法律被荒謬地濫用了。」

9. Public protest without a permit in Singapore is confined to one location, a spot in a park called the Speakers』 Corner. In a statement released on Friday, the police said 「the Speakers』 Corner is the proper avenue for Singaporea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on issues that concern them, and to allow Singaporeans to conduct assemblies without the need for a permit, subject to certain conditions being met.」

在新加坡,未經許可的公眾抗議活動只能在一個地方進行,那就是公園裡一個叫做「演講角」的地方。警方周五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演講角是新加坡人就自己關注的問題發表意見的地方,讓新加坡人在滿足某些條件的情況下能夠自由舉行集會。」

精讀解析

篇章結構

P1—P2:Jolovan Wham因為舉著一張畫有笑臉的紙板而受到指控。

P3—P5:為了維護穩定和秩序,新加坡對言論自由和集會有嚴格規定。

P6—P8:Wham的行為並未違法新加坡《公共秩序法》。

P9:新加坡的言論自由。

重點單詞

cardboard/'kɑ db d/ n. 硬紙板

【例句】

She brought the shopping home in a cardboard box.

她將買的東西放在紙箱裡帶回家。

averse/ 'v s/ adj. 不願意的;反對的

【例句】

We are averse to such noisy surroundings.

我們不喜歡這麼吵鬧的環境。

Manipulation /m ,n pj 'le ( )n/ n. (熟練的)操作;操縱;控制;(對帳目等的)偽造,篡改

【例句】

Primitive man quickly learned how to manipulate tools.

原始人很快就學會了使用工具。

mind-set/'maindset/ n. 思想的形式

【例句】

These eyes have only one mind set upon us two

眼眸和真心全為你我設定。

ridiculous/r 'd kj l s/ adj. 可笑的, 荒謬的

【例句】

What you are doing borders on the ridiculous.

你所做的事近乎可笑。

laughingstock/'lɑ f st k/ n. 笑柄,受人嘲笑者

【例句】

People might even call her a laughingstock.

人們甚至也許會說她是一個笑話。

maximum/'m ks m m/ adj. 最大值的, 最大量的n. 最大的量、體積、強度等

【例句】

The maximum score on this test is 100.

這份考試的滿分為100分。

contravene/ k ntr 'vi n/ vt. 取消,違反

【例句】

The moves contravene the peace plan agreed by both sides.

這些舉措違反了雙方同意的和平方案。

incident/' ns d( )nt/ n. 事件,事變;插曲adj. 易發生的,伴隨而來的;附帶的;入射的

【例句】

The whole incident was recorded on film.

整個事件都記錄在膠片上了。

defamation/ def 'me ( )n/ n. 誹謗, 中傷

【例句】

She sued the magazine for defamation of her character.

她控告該雜誌誹謗她的人格。

infraction/ n'fr k ( )n/ n. (對規則、法律等的)違背,違犯;犯規,違法

【例句】

By comparison, Google's infraction seems minor.

相比之下,谷歌的違規行為似乎微不足道。

overbear/ v 'be / vt. 壓服;克服;結實過多

【例句】

Promoted too quickly, the conceited young man became overbearing.

提拔得太快, 那個自負的年輕人變得盛氣凌人。

- THE END -

堅持就會有收穫!

相關焦點

  • 新加坡範國瀚非法集會案:一張笑臉紙牌引起的刑事訴訟
    對於常人來說,這大概只是一張笑臉圖,世界上數以億計的人每天在網絡世界使用這個表情符號,以表達自己心情愉快。在新加坡,它的意義遠非這麼簡單。有人因為這幅圖而被告上法庭,面臨數以萬元計的罰款。也有人冒著風險,用這樣的笑臉一浪接一浪地聲援這位同胞。在新加坡這個世上數一數二的富有、先進國家裡,這張笑臉為何會讓當局勃然大怒?一張笑臉如何得罪人?
  • 言論自由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就像我們會在《批評官員的尺度》這本書裡讀到,例如《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當很多州形成一種帶有偏見的地域文化,或者對於個人的權利沒有做到充分保護的時候,正是因為有聯邦憲法的保護,才能讓很多案子得以到達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也才得以形成能夠施行於整個美國的判例,成為這個國家法律的一部分。
  • 說好的「言論自由」呢……
    一個在節目中替美國總統說話的美國知名主持人,為何在標榜「言論自由」美國因為自己的言論而丟了飯碗? 美國有「新聞自由」?據網絡檢索,2017年12月14日,二十一世紀福克斯(FOX)被迪士尼公司以524億美元的股票收購,於2019年3月20日完成併購。
  • 《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對當今中國仍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全文)
    對公共事務的辯論應當不受抑制、充滿活力並廣泛公開1964年1月6日,「《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正式開庭。審判席上,首席大法官坐在中間,其他大法官以資歷排列在兩側,而出庭律師則站在審判席下的辯論臺,面向法官發言。「第39號案件,上訴人,《紐約時報》公司;被上訴人,L.B.沙利文。」
  • 曾與劉欣隔空辯論,說好的「言論自由」呢……
    一個在節目中替美國總統說話的美國知名主持人,為何在標榜「言論自由」美國因為自己的言論而丟了飯碗?美國有「新聞自由」?據網絡檢索,2017年12月14日,二十一世紀福克斯(FOX)被迪士尼公司以524億美元的股票收購,於2019年3月20日完成併購。
  • 《紐約時報》,居心何在?
    駐港公署發言人敦促《紐約時報》停止為反中禍港分子撐腰打氣針對《紐約時報》近期就香港局勢接連發表一系列失實報導和荒謬言論
  • 《紐約時報》長文:他們逃離美國,在中國找到了最基本的自由
    美國《紐約時報》1月5日文章,原題:在一個混亂的疫情大流行世界裡,中國提供了自己版本的自由 《紐約時報》報導截圖去年10月下旬,鄧肯·克拉克所乘坐的航班在巴黎機場跑道上開始滑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該國開始實施第二次全國封鎖。當日法國新增近5萬新冠感染病例。美國則有近10萬例。
  • 楊晗軼:華爾街日報掏出言論自由,為啥還是挨了板子?
    在美國國內,言論自由得服從於國家信息安全,你的媒體要服管;但在國際上就不一樣了,我的媒體你不能動,否則就是不尊重言論自由。 什麼是言論自由呢?NBA高管覺得他慫恿亂港分子是言論自由,丹麥首相覺得漫畫家把冠狀病毒畫在五星紅旗上是言論自由,《華爾街日報》覺得說中國人是亞洲病夫是言論自由。
  • 後川普時代,《紐約時報》編輯部如何定位?
    引爆爭論的焦點,是評論部的煽動者巴裡 · 維斯直接斷言說,這是「紐約時報編輯部年輕人與四十歲以上自由派之間的內戰」,這究竟是否還原了爭論性質,還是錯誤的定性?或許說出部分真相,但肯定不受歡迎。抵制川普運動,改變了編輯部這場爭鬥暴露了時報越來越棘手的一個分歧: 大部分的紐約時報讀者,一些員工,以及川普總統本人都認為這與 # 抵制運動(川普上任後,自由派發起的反對川普運動)是一致的。這種站隊讓編輯部保守派感到震驚,但似乎對紐約時報的生意有好處。
  • 蔡英文丑聞登上《紐約時報》
    蔡英文鬧國際醜聞登上《紐約時報》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的博士論文屢遭質疑,距離2020選舉投票還剩不到三天,追查蔡英文論文不遺餘力的資深媒體人彭文正再出招,昨天接受《紐約時報》訪問,說明蔡英文的論文爭議,以及回應若被臺當局指控是假新聞的因應方式。
  • YouTube是如何打臉「言論自由」的?從這位美國小哥的遭遇說起……
    如今的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力不容任何人小覷,但有些傲慢的西方媒體和公司為了詆毀、歪曲中國,甚至不惜自毀「言論自由」的招牌,屏蔽支持中國的信息,力推反華內容。揭開內幕,從一位名為「火鍋大王」的美國小哥說起……對於很多中國網民而言,「火鍋大王」內森·裡奇並不陌生。
  • 當紐約時報遇見斯洛維尼亞傳奇自由潛水員|Alenka Artnik
    這是潛水遊世界第8012次分享 出處\SUPERHOME自由潛水 編者按:隨著自由潛水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開始關注這項本來小眾的運動。
  • 《紐約時報》分析26萬字「總統疫情語錄」,結果太鬼畜
    《紐約時報》4月26日分析了總統川普在記者會等場合關於疫情發表的言論,結果表明:果然「沒有人比川普更懂得表揚自己」。《紐約時報》還就此做了一張圖,放在該網站首頁的醒目位置,效果十分鬼畜:經過分析之後,《紐約時報》用辛辣的言辭概括了「特」言「特」語的特點: 「自我陶醉、好大喜功,肆意篡改事實,將自己打造成『抗疫』英雄,實際『抗疫』上卻異常低效:這就是疫情暴發以後,在記者會小臺子上站著的,我們盛氣凌人的總統。他的陳詞濫調中充斥著各種套路,本人卻不厭其煩地重複著,反映出他自恃總統的狂妄與自憐自哀。歷史人物中還沒有找到像他這樣的人。」
  • 川普「社會性死亡」,引發全球對言論自由的討論!
    不管是在網絡上、媒體上還是在影視作品裡頭,公知們時刻不忘宣傳這個關於「言論自由」的經典段子。然而,最近川普的推特被封殺,需要這幫孝子賢孫去美國捍衛大統領的言論自由時,他們卻不但不誓死捍衛,反而換了一種腔調:美國憲法第一修案規定美國政府或國會不得制訂法律來剝奪人民的言論自由,這被廣泛認為是美國維護言論自由的象徵。
  • 紐約時報,我堅決捍衛你「打屁」的權力,但更鄙視你卑劣的心態
    許罡紐約時報:「為了抗擊冠狀病毒,中國將近6000萬人置於封鎖之下,並對數億人實施了嚴格的檢疫和旅行限制。它的運動給人民的生活和個人自由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紐約時報:「最近消息,義大利正在封鎖米蘭,威尼斯及其北部大部分地區,為遏制歐洲最嚴重的冠狀病毒爆發而冒著經濟風險。」只要是個中國人,讀著上面兩段文字,就會難抑心中的憤怒。上面兩段文字,來自於美國《紐約時報》發布的推文。兩段文字針對兩個國家——中國和義大利;針對同一件事——新冠肺炎病毒;採取同樣的做法——對所在國疫情嚴重的區域進行封鎖與隔離。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與當時流行的「故事模式+黃色新聞潮+簡訊息模式」不同,《紐約時報》獨闢蹊徑,尤其喜歡看在長篇大論和報告,這些讓《紐約時報》更是顯眼,「它讓美國人形成了一個堅定的信念:每逢大事,欲求信息之全,非買《紐約時報》不可」。
  • 紀錄片《紐約災星》主角繼續否認謀殺指控
    我見人就推薦的HBO系列紀錄片《紐約災星》,The Jinx: The Life and Deaths of Robert Durst ,其主角羅伯特·杜斯特繼續否認2000年洛杉磯謀殺案指控。全文如下:洛杉磯 - 羅伯特·杜斯特(Robert A. Durst)是一位百萬富翁,2015年,有一部以講述他被豁免於故意傷害罪的奇異人生為主題的紀錄片。星期一,他因被指控16年前謀殺前度女性密友而被提審。杜斯特先生被指控槍擊他的朋友蘇珊貝爾曼,以阻止她揭露任何有關他的第一任妻子在1982年失蹤的秘密。
  • 喬丹發聲:我們受夠了 | 慄之《紐約時報》精讀 23
    誰能想到,最初的起因只是一張「疑似假鈔」的 20 美元紙幣呢?我們看下《NY 時報》的一則報導。「一張 20 美元的假幣」,我們還可以這麼說:a fake $20 dollar bill。注意這裡的形容詞和數詞排序問題,counterfeit 和 fake 放在了數字 20 的前面,跟我們漢語的語序相反。
  • 《紐約時報》員工想「自我審查」:專人評判敏感內容
    (觀察者網訊)由於在反種族歧視抗議中發表參議員科頓呼籲「派兵」的文章,美國著名報紙《紐約時報》一度遭到各界「圍攻」,刊登此文的行為也引起該報員工的不滿。 當地時間7月31日,代表《紐約時報》1200多名員工的工會發推稱,他們在7月已同公司管理層進行會面,提出了包括「自我審查」在內的一系列「保證多樣化和公平」的意見。
  • 諷Big tech限制言論自由
    新晉全球首富馬斯克也參與討論,他發文諷刺道,現在美國西海岸的科技巨頭們成了「言論自由實際仲裁者」,已經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此外,不少國家政要也抒發己見,稱言論自由什麼時候由社交媒體的管理部門來決定了?由於1月6日的國會暴動,推特、臉書等超過15家社交媒體對川普本人及其關聯帳號採取了「封號或其他限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