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長文:他們逃離美國,在中國找到了最基本的自由

2021-01-12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環球網 ,作者環球時報

環球網

世界很精彩!

美國《紐約時報》1月5日文章,原題:在一個混亂的疫情大流行世界裡,中國提供了自己版本的自由

《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去年10月下旬,鄧肯·克拉克所乘坐的航班在巴黎機場跑道上開始滑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該國開始實施第二次全國封鎖。當日法國新增近5萬新冠感染病例。美國則有近10萬例。

克拉克如釋重負地嘆了口氣。他的目的地是中國。那一天,中國報告了25例新感染病例,除了1例本土病例,其餘皆為境外輸入。

克拉克是商人兼作家,他在美國和法國待了9個月後回到中國,這是他自1994年搬到北京以來離開中國最久的一段時間。過去幾年,他在中國之外生活的時間越來越多。但當他在去年10月回去的時候,他感覺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安全、活力和自由。「能過上正常的生活真是太棒了」,他說。

當許多國家仍飽受疫情之苦之際,最早遭受疫情的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新感染病例數都超過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

中國就像疫情前世界的「常態」一樣。餐館、酒店人滿為患,奢侈品牌店外排著長龍。人們不用開網絡會議,而是面對面商談業務,或者慶祝新年。

這場疫情顛覆了許多人的認知,包括自由的概念。西方一些人抨擊中國人沒有自由,但他們可以自由走動,過上正常的日常生活。在一個發生疫情的年份,世界上許多人都會羨慕這種最基本的自由形式。

2020年12月31日跨年慶祝活動前夕,時代廣場附近的街道。

這場全球危機可能會讓人們對其他形式的自由產生懷疑。近一半美國人把票投給了一位無視科學、未能採取基本預防措施保護國家的總統。一些美國人聲稱,無視衛生專家佩戴口罩的建議是他們的個人權利,但這讓他們自己和其他人都面臨越來越大的感染風險。

在疫情暴發之初,中國政府採取了嚴格的防疫管控,包括隔離措施——這是西方國家政府力所不及的辦法。

「事實上,中國政府對待病毒的方式跟對待其他問題有很多相似之處,」加利福尼亞州退休律師霍華德·趙說,他對太平洋兩岸的初創企業都有投資。「那就是一刀切的辦法:只要能把問題徹底解決就行。就防疫而言,也許不是太壞的事。但就某些其他問題而言,可能就不是那麼好的事了。」

然而,這一認識並沒有阻止霍華德·趙享受他在中國的時光。自去年10月中旬從舊金山飛抵上海以來,他舉辦過20人參與的商務晚宴,去過爵士酒吧,看了電影,去了海鮮市場,還飛到深圳考察了一家做自動駕駛汽車的初創企業。

「這是我今天在上海吃午飯的地方,」去年11月6日,他在臉書上寫道,並配了一張人們用餐的照片。「開始想起正常生活是什麼樣子了。」趙說,他在中國遇到的人都對美國每日新增感染者數字之高感到「困惑」和「難以置信」。

「中國共產黨這次提供了一個社會公共品,就是穩定。」去年8月從香港移居北京的投資者董海濤(音)表示。對董來說,在中國的成功讓他有機會實現財務自由。他正在建立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和一家經營普洱茶的初創企業,他看好中國經濟。他認為,疫情過後,中國將擁有更加強大的供應鏈和充滿活力的消費經濟,其驅動力來自年輕一代。與成長在全球化時代的他那一代人相比,年輕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更感興趣,比如茶。

董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從紐約搬到香港的,他決定離開香港,是因為疫情期間那裡缺乏生機,而許多內地城市似乎都煥發著活力和希望。「我不認為在香港能找到我想要的自由」,他說。

西方可能會發現,在中國讓自己的模式變得如此吸引人之後,它必須更加努力地推銷自己的「自由」願景。

商人兼作家克拉克1994年在北京創立了一家科技諮詢公司。自去年11月中旬結束(入境中國後的)隔離以來,他已造訪過4個中國城市,參加了許多場活動和會議,其中一個活動有900人參加。克拉克是懷著複雜的心情承認這一點的:「你希望它不是真的,但它確實有點像真的。」他說,北京和上海越來越國際化,那裡的消費者也越來越成熟。

克拉克說,中國「感覺有點像迪士尼樂園裡的『未來世界』,就好像西方世界的縮影還在這裡,但西方世界現在已經關閉了。」對他來說,再次置身人群需要一些時間適應。

原標題:《《紐約時報》長文:他們逃離美國,在中國找到了最基本的自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外媒熱議「雙節」合一|美國《紐約時報》:「十一」黃金周提振中國...
    外媒熱議「雙節」合一|美國《紐約時報》:「十一」黃金周提振中國旅遊業參考消息網  作者:  2020-10-03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 《紐約時報》等要求中國「放手」,外交部:這封信該發給美國政府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可能不太懂這個道理。近日,隨著中方反制駐華美媒措施期限臨近,這三家美媒試圖通過發表致中國政府的公開信的方式來挽回,結果遭到了外交部的「硬核」回懟。在公開信裡,三家媒體依然沒能放下傲慢姿態。他們先是渲染了一番自家疫情報導的「重要性」以及種種「優異成績」,之後又稱自己承受了中美外交爭端的「附帶損害」。
  • 紐約時報: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車諾比 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0月14日刊載題為《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車諾比,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的文章,作者系該報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文章稱,美國今天患上的病,用新冠肺炎疫苗是治不好的。人們已經失去對彼此、制度以及最基本的是非觀的信任——這些都是應對一場衛生危機所必需的。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100多年下來,《紐約時報》被公認為美國最有權威性的報紙,它擁有無比倫比的新聞權威,並且是決策者、精英人士和越來越多普通人的信息來源。三、《紐約時報》擁抱數位化簡史《紐約時報》擁抱數位化是比較早的,根據這本書介紹。
  • 當紐約時報遇見斯洛維尼亞傳奇自由潛水員|Alenka Artnik
    上個月Alenka創造的女子恆重單蹼世界紀錄就引來了包括華盛頓郵報、BBC、紐約時報等國際主流媒體的報導。 我們徵得了Alenka同意將紐約時報對於她本人的專題報導搬運至此,大家來看看世界紀錄保持者走過的路!
  • 為逃離封鎖,美國人湧向墨西哥
    卡拉·阿拉內塔對《紐約時報》說。他是美國紐約人,在墨西哥城斷斷續續住了兩年後,2020年6月乾脆把家搬到了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對美國遊客敞開大門美國人激增,正值墨西哥城疫情進入新階段:醫院早已滿員,許多重症病人不得不待在家中,他們的親戚滿世界奔波,為他們尋找能救命的氧氣罐。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已明確建議美國人避免去墨西哥旅遊。
  • 《紐約時報》:疫情強化中國製造業地位,美國一些政客願望落空
    《紐約時報》14日稱,中國11月對美國出口按美元計價達519.8億美元,同比上漲46.1%,創下歷史紀錄。這令那些指望借疫情「減少貿易逆差、促進位造業回流」的美國兩黨政客們,願望落空了。《紐約時報》:美國人被困家中,與中國的貿易回升今年1月底,中國率先向全世界通報新冠病毒的發現、以舉國之力抗擊疫情時,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竟拋出「疫情有助於加速製造業回流美國」等言論。
  • 動搖國本:《紐約時報》,美國版的赫魯雪夫?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近日《紐約時報》卻搞了個「九評總統山」的文章,在文中以激進的口吻怒斥總統山上的四個人(包括雕刻師)都是典型的種族歧視分子,十惡不赦。哈,萬萬沒想到濃眉大眼的《紐約時報》,打算當美國的赫魯雪夫了?在咱們國家的歷史當中,對於這老哥沒啥特別好的評價,畢竟中蘇關係惡化就是他在任時期發生的事情,回家問問老一輩的親戚,估計都會罵上幾句娘。
  • 《紐約時報》,居心何在?
    駐港公署發言人敦促《紐約時報》停止為反中禍港分子撐腰打氣針對《紐約時報》近期就香港局勢接連發表一系列失實報導和荒謬言論
  • 《紐約時報》評出最優秀的25部電影,你看過幾部?
    丹尼爾·戴-劉易斯用惡魔般濃墨重彩的演技刻畫出了這個礦工的形象,他追逐著野蠻、空虛的夢想,他是美國精神最好的化身,最終卻成為美國最惡劣的一面。- 2 -千與千尋Spirited Away (2001)▌《紐約時報》評論《頭腦特工隊》是21世紀截至目前最具創意、最動人,最引人入勝的一部關於發展心理學的動畫了,它既富有哲思,又妙趣橫生。
  • 以整版名單紀念美國新冠死者 《紐約時報》刊出「最令人痛心的頭版」
    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5月24日用整個頭版列出了1000名新冠肺炎死者的姓名、年齡和身份,並在導語中寫道:「這裡列出的1000人僅佔死者總數的1%。他們不僅是一個個名字。他們曾經是我們當中的一份子。」用這種方式向該國近10萬名新冠肺炎死者致哀。多家外媒對此事予以關注。
  • 同是封城,踩完中國轉頭就吹義大利?圍觀《紐約時報》「雙標」現場
    3月8日,《紐約時報》在其官方推特上先後發布了兩條推文。為了抗擊冠狀病毒,中國隔離了6000萬人,並對數億人實施嚴格的檢疫和旅行限制。這場戰『疫』極大損害了人們的生活與個人自由。他們冒著犧牲自己經濟的風險來遏制這場歐洲最嚴重疫情的蔓延。
  • 臺灣時事評論員:《紐約時報》為何痛批大紀元
    陳鳳馨女士則認為,《紐約時報》嚴厲指責《大紀元時報》,說它用虛假造謠,造成美國更嚴重的黨派對立。中國反邪教網將該節目的主要觀點提煉如下:▲臺灣飛碟電臺節目主持人唐湘龍和陳鳳馨《紐約時報》深入調查研究《大紀元時報》陳鳳馨開篇即提出,《紐約時報》花了很大的篇幅,特別去檢討《大紀元時報》。
  • 【紐約時報批美政府疫情應對是越戰後最大失敗】美國《紐約時報...
    2020-10-25 04:05:59來源:FX168 【紐約時報批美政府疫情應對是越戰後最大失敗】美國《紐約時報》22日發表評論文章,引述多方觀點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仍不斷奪去美國人的生命、財產,破壞美國人的生活,這標誌著美國政府的疫情應對是美國在越戰後的最大失敗。
  • 「我為什麼離開美國?」90後中國留學生髮長文流露心聲
    2017年拿到美國工作籤證,原計劃在明後年完成綠卡申請。欒奕從紐約大學畢業讀書時做過很多兼職,工作後做過公立學校教師,自媒體博主,紐約知名餐飲品牌PR經理。就職期間幫公司三登《紐約時報》並獲得過近百篇主流媒體報導,個人也上過一些華人報紙。
  • 《紐約時報》又想抹黑中國,世衛專家用眼見為實反駁
    當地時間4日,《紐約時報》刊登了記者與世衛組織訪華專家組組長布魯斯·艾爾沃德的訪談內容。長安街知事注意到,在採訪中該報記者幾次試圖就新冠疫情向中國潑髒水,但是艾爾沃德用親身見聞一一反駁。無獨有偶,曾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辱華文章且拒不道歉的米德,日前在一場活動中也試圖再拿新冠疫情做文章,美國前高官直接對他發出靈魂拷問:中國嚴格防疫措施爭取的時間,美國好好利用了嗎?《紐約時報》記者在採訪中上來就不懷好意地提問:中國的病例是否真的在減少?
  • 紐約時報:就憑這,美國還想贏中國?
    點擊上方藍字日月影視看天下關注本號當地時間2月13日,《紐約時報的文章,指出美國社會當前面臨的嚴峻問題:許多美國民眾正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但美國政客們大都對此充耳不聞。文章指出,失業、貧困等問題在美國引起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犯罪記錄層出不窮。他以中國做對比,美國整天把中國視作對手,卻忘記了改善自己的社會問題:「美國有犯罪記錄的人和有大學文憑的人一樣多」。
  • 美國小哥怒懟《紐約時報》「無腦黑」式涉港報導
    視頻充斥著顛倒黑白的內容,甚至還指責中國媒體「編造新聞」,這讓在中國生活的美國人內森·裡奇(@NathanRich火鍋大王)看不下去了。為此他製作了一期視頻,逐句揭穿《紐約時報》的謊言↓↓↓《紐約時報》視頻的第一句「無腦黑」介紹就足以讓內森·裡奇抓狂:Foreign influence, terrorism, possible intervention.
  • 國慶日《紐約時報》發專欄:管你喜歡與否,香港屬於中國
    國慶日《紐約時報》發專欄:管你喜歡與否,香港屬於中國 2020-10-02 16: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紐約時報重磅:川普偷漏稅發家致富!川普:他們報導我97%都是壞話!天佑美國!
    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被歡呼為美國企業和工人的勝利。衰敗的紐約時報做出了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也沒有幹過的事。把這個也算上,這意味著紐約時報關於我的報導中的97%都是壞的。他們還沒有從錯誤預測2016年大選結果的噩夢中恢復過來!Hit piece:虛假或具偏見性信息的文章或者帖子,偽裝成客觀和真實報導,實際上是為了誤導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