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已於9月27日在蘭州落下帷幕,與往年一樣,為期5天的電影節照例充滿爭議與質疑。電影節雖已閉幕,話題卻漸次展開。本報記者曾多次參與金雞獎和百花獎的採訪報導,為何金雞和百花的評選屢被吐槽?兩獎的評選到底癥結何在?中國式評獎為何總被詬病缺少公信力?根據歷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的歸納分析,結合本屆電影節實際,本文試圖稍作梳理。
1
眼花繚亂的金雞百花
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很難辨析金雞獎與百花獎的關係。實際上,這是兩個電影獎項的評比,金雞獎是專家評定,百花獎是大眾評定,即所謂專家獎和觀眾獎。2004年開始,兩個獎項被合併為金雞百花電影節,每年舉辦一屆,各自隔年進行評獎,即奇數年頒發金雞獎、偶數年頒發百花獎。這就意味著,每年的金雞百花電影節的內涵不同——奇數年頒發的是專家獎(金雞獎),偶數年頒的是百花獎(觀眾獎)。
在沒有合併成金雞百花電影節前,金雞獎和百花獎都是每年一屆,所選的作品均是當年影片,差異只是專家與觀眾的選擇有所不同。而合併成金雞百花電影節後,候選範圍從一年變成了兩年,而當年的評獎結果則完全不同——分別為:奇數年是專家獎(金雞獎),偶數年是百花獎(觀眾獎)。剛剛閉幕的是第23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是偶數(2014)年的獎項,即揭曉的是第3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觀眾獎)。
從上面的說明中不難看出,如此不同的獎項設置,拉鏈式的交替進行,即使是專業的電影記者也常常難以明辨,兩獎的不同成色和質地常會混淆。一般觀眾和讀者,更是完全會被繞暈。
縱觀世界上所有成熟的電影評獎,比如公認最具公信力的奧斯卡,華語地區的香港金像獎和臺灣金馬獎,以及各個國家的電影評獎,幾乎都是以一年的出品電影為評獎範圍。唯有中國的金雞獎和百花獎被人為割裂成兩年,且是以專家獎與觀眾獎的不同劃分,成為一年專家一年觀眾的「輪流執政」式。
這樣就必然出現,每年的獎項質地不同,新(當年)老(往年)不同作品同臺較量的態勢。且不說當年的作品和往年的作品考量已發生改變,最讓觀眾感覺奇怪的是,決出獎項的作品:有些已經「老掉牙」,有些則根本還沒見,甚至沒有聽說過。
2
時空相錯的獎項混戰
金雞獎與百花獎是兩個不同評獎體系,在相隔兩年的角逐裡,因其作品公映首尾不同,前後差不多有近四年時差。因此,觀察其獲獎作品,幾乎很難看出當年中國電影的整體風貌。
進入專家或觀眾法眼的作品,可能會因時差等原因,有的被過渡青睞,有的則徹底被低估。同時,百花獎獲獎作品之陳舊,金雞獎某些作品之陌生,都讓人極為驚嘆。比如,2007年12月公映的《集結號》,在第二年的第29屆百花獎上成為最大贏家,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而到了第三年(2009年)的第27屆金雞獎評獎中,已是兩年前舊作的《集結號》又與比其晚一年公映的《梅蘭芳》同臺較量,兩部電影獲得了金雞獎的最佳故事片獎雙黃蛋。最佳導演由獲得百花獎最佳導演的馮小剛再次奪得,最佳男主角則從百花影帝張涵予易主為《鐵人》主演吳剛,最佳男配角則由《梅蘭芳》的老戲骨王學圻取代了《集結號》的偶像派鄧超。
被金雞獎青睞的馮小剛,並不總會被金雞寵幸。在2011年的第28屆金雞獲獎名單中,他執導的災難巨製《唐山大地震》只獲得了最佳音樂和最佳美術兩項小獎,而當年的金雞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獲得者,當時和現在都是觀眾聞所未聞——最佳故事片是《飛天》,最佳導演是《愛在廊橋》的陳力。但要說電影的群眾影響力,還是馮小剛無人難敵,在來年(2012)的第3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獎中,馮小剛一雪金雞前恥,已屬舊作的《唐山大地震》再成最大贏家,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新人的四項大獎。
我們再來比較最新的兩屆金雞百花獎。
在2013年的第29屆金雞獎評獎結果中,最佳故事片由2013年5月公映的《中國合伙人》和在2013年7月小範圍放映過的《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共同分享,最佳導演則由《中國合伙人》的陳可辛獨得。同屆金雞獎中,2012年11月公映的《一九四二》,雖被評論界稱為馮小剛最偉大的作品,卻不無平衡色彩地獲得了評委會特別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錄音,《一九四二》的主演張國立和《中國合伙人》的主演黃曉明並列最佳男主角。
在剛剛揭曉的第3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和《中國合伙人》再次並列,分享「優秀故事片」雙黃蛋,黃曉明再次因《中國合伙人》獲影帝,又搭上佟大為獲了最佳男配角獎。首執導筒的「小燕子」趙薇繼去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獲得金雞獎導演處女作獎後,此次在百花獎中再次升級,晉升為「最佳導演」。已是兩年前舊作的《一代宗師》,則在失去了最佳編劇、最佳導演等重要獎項後,最後鹹魚翻身,獲得了最高獎的「最佳影片」。最可憐的是嘔心瀝血十多年的歷史巨片《一九四二》,因時過境遷,被完全剔除出局。
3
公正與權威的訴求
通常,電影評獎有兩項最基本的功能,一是對已觀電影的評獎;二是對最新電影的推介。奧斯卡、香港金像獎、臺灣金馬獎等均屬前者。坎城、柏林、威尼斯,以及中國的上海等著名國際電影節則屬後者。
通常,電影獎都以公開放映的年度單元作品為限,國際電影節的參賽作品幾乎都是尚未公映的各國新片。前者通過表彰判別高下、嘉獎優秀,後者則經由競賽性評獎,彰顯主辦方的藝術品位,以相對獨立客觀的評價,肯定和推薦所選中的獲獎作品,客觀上為國際影壇推薦優秀新作。從這兩大功能看,這些世界通行的電影評獎體系,均具有新聞性、新鮮性的基本特質。觀眾會關注當年或剛剛結束一年的電影評價和評獎,比如奧斯卡、香港金像獎、臺灣金馬獎,通過這樣的年度總結式電影評獎,觀眾可得到對熟悉電影的全面檢閱。而對於國際電影節,觀眾則能通過對世界各地電影新作的評獎,獲得最新國際電影佳作的專業推薦。
由此來觀察我們的金雞獎與百花獎,就會發現兩樣目標幾乎都難以抵達。
當金雞獎與百花獎尚未分家時,人們能從中看出專家與觀眾評獎的分野。比如作為專家獎的金雞獎,雖然存有爭議,但確具有專家視野和標準。
合併後的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候選作品延展至兩年之久,兩年前的舊作與新鮮出爐的新片,或更舊或更新,或觀眾已耳熟能詳或只有小圈子所知的作品同臺角逐,其評判標準與影響評判的元素都會大相逕庭,最後的獲獎也必然是莫衷一是,飽受爭議。
各自為政的金雞獎與百花獎,其初衷也許是為避免重複頒獎的資源浪費,但被拉長的評獎戰線並不會改變重複獲獎,反而因拉長導致了更多「老掉牙」作品的重複獲獎,而因時空轉換,新老選手雜陳,更導致評判的失衡與標準混亂。
沒有對藝術標準的嚴格界定,反融合了太多隨心所欲的人為成分,疑其客觀公正性幾乎無從談起。比如改造後的百花獎,最終的結果卻要由101位大眾評委現場點擊決定,取代了曾經神聖而相對公正的成千上萬的觀眾投票,其評委構成雖有101位,卻因身份來路不清,集中看片討論不透明,且表決的整齊趨同,以及獲獎結果幾乎多未卜先知等等,反更讓人認定是暗箱操作,大有貓膩。更有甚者,百花獎因「四海為家」的特點,東道主的地域照顧,也每每讓獎項偏向,比如在江蘇江陰舉辦的電影節中,101位大眾評委就有25位來自江陰一地,具體獎項更不避諱地對本地作品或主創傾斜。
戰線過長,手法隨意,人為明顯,讓金雞與百花的評判變成了標準不清,了無新意的獎項。
任何的電影評獎,其最大權威均得力於體制制約下的公平公正。奧斯卡以及國際各大電影節的實踐與聲譽均仰賴於此。至於紅毯秀上明星的多寡,參展片的品質,主持人的個人魅力,活動設置與參與的熱鬧程度等等,都不是重點。如果沒有公開公正、清晰嚴明的提名和評獎規則,沒有與國際接軌的謹嚴監理,以及剔除各種或軟或硬的利益勢力幹擾,金雞與百花獎不可能會有令人服膺的真正權威,也永遠無法走出自己的誤區。深圳特區報記者 王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