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香港娛樂圈:「天王」消亡史

2021-01-07 騰訊網

看過《破壞之王》的朋友應該都記得這個情節:

張學友演唱會門票即將開售,一群迷弟迷妹一邊排隊等著搶票,一邊為偶像瘋狂打Call:張學友、張學友我們愛你!

這時一個大叔突然殺出來,振臂高呼:我愛黎明!我愛黎明!

有多大勇氣就要承擔多大代價,砸場大叔被迷弟迷妹們圍住,叮咣一頓胖揍。

很好笑是不是?然而這個小片段的背後,卻是一段硝煙瀰漫的歷史:香港樂壇四大天王爭霸。

四大天王,一個影響了幾乎所有80後的文化現象,我們小時候身處其中,習以為常,沒有細琢磨背後的前因後果。

所以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香港樂壇是從何時有天王的?何時有爭霸的?為何四大天王之後再無天王?

現在,是時候來解決這些問題了。

和封建王朝皇帝一樣,香港歌壇天王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原始社會只有酋長不會有皇帝,如果香港歌壇不成氣候,即便有王也是山大王。

那麼香港歌壇的第一個天王是誰呢?

最沒有爭議的答案是:許冠傑 。

沒有爭議的原因是,他推動了香港流行音樂的歷史發展。相當於崔健之於中國搖滾,BobMarley之於雷鬼音樂。任何人談及香港流行樂發展歷史,都無法繞過他。

在1970年代以前,粵語歌曲在香港歌壇處於鄙視鏈的最底端:

粵劇粵曲最為高雅,國語歌曲也頗受推崇。年輕人以西方歌曲為時尚,把貓王、披頭四、滾石視為偶像。最不受待見的,就數香港地產的粵語歌曲了,它的標籤是「低俗」「不入流」,完全上不了臺面。

1964年,披頭四在香港演出的廣告

直到許冠傑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他在1972年演唱的《鐵塔凌雲》成為粵語流行歌曲的開山之作,摘掉了扣在粵語歌曲頭上「低等」的帽子。他的《鬼馬雙星》《半斤八兩》等專輯,拔高了粵語歌曲的地位,開創了香港文化向全世界輸出的新時代。

許冠傑在東南亞人氣爆棚

香港音樂市場在他的時代發展成熟,唱片公司和歌手可以賺到大錢。曾有家東南亞公司找上門,想買他幾句歌詞的版權做廣告,開價達到了每字一千元,比普通香港工人的一個月工資還高。

在許冠傑的影響下,在地位與財富的召喚下,原本只唱國語歌、英文歌的大批年輕歌手唱起了粵語流行歌,香港流行樂壇一步步邁向繁榮。

在香港樂壇的歷史進程中,許冠傑就像希臘神話裡開啟眾神時代的宙斯,是眾神之王,是天王中的天王,牢牢佔據著「香港流行音樂祖師」地位,被後輩們膜拜。

當時間來到80年代時,香港流行樂壇已是巨星如雲,真的可以說是一個眾神時代:羅文、林子祥、徐小鳳、梅豔芳、葉倩文、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

1980年代香港樂壇眾神

1983年,香港樂壇出了個大事件:TVB開始舉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評選年度十大金曲;1984年又增設金曲金獎與年度最受歡迎男女歌星獎。

香港最受關注的評選就此誕生。這也意味著,媒體有了為諸神之戰造勢的最大噱頭,歌迷有了為偶像Battle的最大戰場。

在1986年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令香港媒體苦苦等待的「神仙打架」終於上演:張國榮憑藉《有誰共鳴》拿到金曲金獎,打破了譚詠麟對這一獎項長達2年的壟斷。

於是,香港流行音樂歷史上的史詩對決——「譚張爭霸」,就此上演。

1980年代初期的譚詠麟與張國榮

其實在這場所謂的「譚張爭霸」中,譚詠麟與張國榮兩位主角只是正常競爭而已,並未有過任何口角衝突,照樣在一起談笑風生。

令這場爭霸呈現劍拔弩張,你死我活的緊張氣氛的,是總想博眼球的香港媒體,是藉機掙錢的唱片店,以及追星追到失去理性的歌迷。

媒體這裡是什麼都敢寫什麼都敢報,充斥『』據說『』『』傳聞『』這樣的字樣。他們製造的最大新聞就是譚詠麟「買獎事件」。這種報導當然是沒有實錘的,卻把譚詠麟推到了風口浪尖,成為榮迷的討伐對象。

《大眾電視》對譚詠麟「買獎事件」的報導,措辭為「有這樣的一個說法」

唱片店老闆們也使勁蹭「譚張爭霸」這個大熱點。在門口放個小黑板,實時更新兩人的專輯銷量。歌迷們為了幫助偶像壓倒對手,瘋狂掏錢購買唱片。

而令「譚張爭霸」唾沫橫飛甚至爆發流血事件的,正是這些狂熱的歌迷。他們為偶像打Call的方式,可比現在這些鍵盤粉絲要瘋狂多了,是敢走上街頭攻擊對方的實踐派。譚詠麟和張國榮的愛車都被對方粉絲刮花過,張國榮甚至收到過冥幣冥樓。

他們之間最激烈的「全武行」,爆發於1986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打破譚詠麟壟斷的張國榮上臺演唱《有誰共鳴》時,譚迷們難以抑制心中的不忿,發出巨大的噓聲,把張國榮的歌聲都要蓋住了。

張國榮發表感言時面色凝重,臺下已亂成一團

在頒獎典禮結束後,雙方歌迷爆發了大規模群毆,幾千個譚迷和榮迷在會場外打得頭破血流,場面完全失控,張國榮在停車場裡被困了整整留六個小時才脫身。

身處「爭霸」旋渦之中,兩位巨星都承擔著巨大的壓力,特別是所有的榮譽都拿到時,難免心生倦意。

在1987年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被「買獎事件」徹底搞煩了的譚詠麟,在譚迷的掌聲與榮迷的噓聲裡,宣布從此不再參加有任何音樂歌曲比賽的節目。

譚詠麟宣布退出歌壇

譚詠麟這一退,張國榮此後無論得獎與否,都會受到譚迷們更為猛烈的唾罵。

結果兩年之後,張國榮做出比譚詠麟更為決絕的選擇:於1989年年底宣布封麥,從此不再唱歌。

1989年底,張國榮封麥

兩位天王,一退一隱,橫跨香港80年代中後期的「譚張爭霸」就這樣宣告結束。

但是頒獎典禮還要繼續搞,媒體還要繼續炒,唱片還要繼續賣,歌迷們還要繼續追新偶像。

各方都在渴望新人出現,接力譚詠麟與張國榮,成為新的天王,上演新的爭霸。

1992年的香港樂壇格外地不平靜。

許冠傑宣布引退,梅豔芳告別舞臺,70年代的天王、80年代的天后紛紛交出權杖。

全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東方日報》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冊封了四位新王: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新時代的大幕就此拉開。

92年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高掛「四大天王」牌匾

不過對於四大天王的人選,從一開始就有爭議。

有的人質疑:他憑什麼當四大天王?這種質疑主要集中在黎明與郭富城身上。

四大天王剛出來時質疑郭富城的多:這公鴨嗓毛頭小子,憑什麼與劉德華張學友平起平坐?

2000年以後質疑黎明的多:劉德華是影帝,張學友是歌神,郭富城是舞王,黎明沒個拿手的,怎麼就天王了呢?

還有人替自己心目中的人選表示不服:為什麼他沒有成為四大天王?其中提名最多的,當數在80年代末就拿到很多重磅獎項的李克勤。

李克勤本是譚詠麟接班人

這些疑問雖然不一樣,但答案卻可以歸結為同一個詞:命。

本來,唱功出色的李克勤早早就被寶麗金視為譚詠麟二號接班人,僅次於張學友。然而因為出道後太順,過早被捧,李克勤就飄了,鬧出飆車導致車禍的負面新聞,最終被Pass出候選名單。

此時的黎明卻在一度受挫之後得到貴人的推薦,籤約寶麗金順利進入歌壇。雖然出過唱歌跑調這種糗事,但他顏值高啊,憑藉電視劇《今生無悔》成了女生心裡的頭號夢中情人,唱片照樣不愁賣。

大帥比黎明

那麼黎明遇到的貴人是誰呢?——香港樂壇的教父級人物戴思聰。連本來是電子表廠工人的張明敏,都被他點撥成走紅大陸的明星。捧紅又高又帥的黎明,對他來說挑戰性基本為0。

郭富城躋身「四大天王」的過程更為神奇。在1990年之前,他在香港只是各個電視劇裡的龍套角色,覺得難以出頭就跑到臺灣發展。結果憑藉一個帥氣拉風的電車廣告實現了「彎道超車」,迅速躥紅臺灣後發布了第一張專輯《對你愛不完》。走紅後成功殺回香港。

這個機車廣告讓郭富城「彎道超車」,一夜躥紅

而且郭富城特別擅長跳舞,與其他三位天王候選人有明顯的差異化,很多人雖然記不住他平淡無奇的歌聲,但卻對他的舞蹈動作過目不忘。

對於急需培養新生力量填補「譚張爭霸」空白的香港樂壇來說,多一個有潛力的新人,就多一份保險。加上李克勤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抓住機會的黎明、郭富城後來居上,與劉德華、張學友一起躋身「四大天王」。

人生啊,三分實力,七分命。

「登基」之後,香港流行音樂在「四大天王」的統治下邁向全盛期。

張學友的唱片在1993年的銷量超過300萬,成為世界十大暢銷歌星的唯一亞洲歌手;劉德華的白金唱片(銷量超過5萬)達到了60張;郭富城的舞技得到了日本、東南亞的承認,獲封「亞洲舞王」。

在四大天王時期,香港流行音樂面向大陸的文化輸出達到歷史巔峰,直接製造出了「第57個民族」:追星族。

不論是大城市還是小鄉鎮,商場裡貼著他們的代言海報,髮廊裡播著《忘情水》《吻別》《對你愛不完》,錄像廳裡放著《天若有情》《今生無悔》。

小青年們瘋狂地搶購他們的磁帶,房間裡帖滿偶像的海報,把他們的生日、血型、星座記得比九九乘法表還牢。就連六七歲的孩子也能熟練背誦這首打油詩:

床前劉德華

疑是張學友

舉頭望黎明

低頭郭富城

1993年春晚上人民藝術家趙麗蓉的小品《追星族》,就忠實記錄了當時小青年們的追星熱潮。

然而在「四大天王」的火熱之下,也埋下了香港樂壇由盛轉衰的諸多禍根。

如果從1990年算起,這四人對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最受歡迎男歌手這一獎項的壟斷長達11年,年度金曲也幾乎被張學友和黎明瓜分。

四大天王恐怖屠榜史

這意味著整個90年代,幾乎沒有任何新人能對「四大天王」的地位造成威脅,新人們的成長空間被極度壓縮。

就連有「第五天王」之稱的李克勤,也只能活在他們的陰影之下。直到2002年,當四大天王都已像譚詠麟那樣退出歌壇後,他才拿到最受歡迎男歌手獎,而這時昔日的「譚詠麟接班人」已經35歲了。

李克勤:我等到花兒都謝了

但在四大天王的全盛期,香港樂壇處處都是繁榮景象,唱片銷售額年年都能破紀錄,很少有人會心生危機感,聽不到任何喪鐘的聲音。在盛世幻象的麻醉之下,香港歌壇一點點失去求新求變的動力,當四大天王時代一過,未能及時解決的危機就會一下子爆發。

一方面,香港樂壇盲目自信,過分追求「獨立自主」。1995年,他們甚至自信到掀起了一場「原創歌曲運動」,抵制來自外國的改編歌曲,從而想為本地創作人開拓更大空間。可是,香港的創作人才本來就不多,面對的卻是全亞洲的市場,需求龐大,一旦供不應求又必須硬著頭皮出作品,水準就會降低。

這場運動被香港流行文化研究者視作一次拔苗助長的失敗試驗,是令香港樂壇由盛轉衰的事件之一。

水準的下降,導致香港流行音樂失去了大部分中年以上的聽眾。《明報》曾對此評論:「成熟的樂迷,寧願繼續沉迷老歌,也不願買欠質素的新歌。為遷就少年樂迷,音樂創作人走向單純化的路線,在音樂上及歌詞內容上,都難以令思想成熟的樂迷產生共鳴。」

90年代末香港著名苦情歌曲

到了90年代後期,香港的主流情歌愈發地千篇一律,十首有九首都是講分手、失戀的苦情歌曲。

譚詠麟在擔任1998年度兩個頒獎禮的評委後吐槽:「去年挑選出來的成績較佳的歌曲50首,其中三分之一『不堪入耳』,這個現象實在恐怖。」

另一方面,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與臺灣「白色恐怖」的終結,香港在文化自由上的絕對優勢,也從80年代末開始漸漸被趕超。

當大陸這邊開始製造毛寧、楊鈺瑩等初代市場化偶像歌手,通過《彎彎的月亮》實現反向輸出,出現諸多個性十足的搖滾歌手時,香港歌壇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差距在縮小,甚至比他們還要多元化的信號。

大陸初代偶像毛寧&楊鈺瑩,這個MV顯示的詞曲作者是一樁懸案

最終,曾被四大天王佔領的地盤在一輪又一輪的新陳代謝中,全線被大陸新勢力取代。城市商場裡貼的是大陸小鮮肉們的海報,鄉鎮的髮廊裡放的是鄭源六哲們的神曲。

臺灣這邊,就在香港的原創歌曲運動成為鬧劇之時,任賢齊卻憑藉《傷心太平洋》等源自日本的歌曲躥紅。帶有歐美元素的新鮮音樂,臺灣也從90年代末開始實現對香港的全面碾壓,出現了Hiphop風的周杰倫、張震嶽、哈狗幫,以搖滾樂隊形式出現的五月天、蘇打綠、信樂團。香港卻依然只能懷念黃家駒,很難再對臺灣實現文化輸出,當年盛況一去不返。

21世紀前10年,臺灣流行音樂強勢輸出

全球都有的盜版猖獗、唱片衰落的現象,在香港尤為嚴重。1997年之後,唱片銷售額開始走低,到了1998年,銷售額已經不足95年的一半。

數據來源:IFPI

張學友的《吻別》,劉德華的《忘情水》銷量超過百萬的盛景,只存在於回憶裡了。一般新人,剛出的專輯能賣出5000張就不錯了。很多剛剛入行的歌手,出完唱片就遭到解約,從此消失在行業裡。最為致命的是,因為賺不到錢,幾乎沒有什麼新的詞曲創作人能混出來。

1999年,隨著黎明宣布退出歌壇,四大天王的時代結束了。

此後,香港歌壇也試圖再造當年「天王爭霸」的盛景。其中之一就是進行「四小天王」的排位,流傳較廣的版本是謝霆鋒、陳冠希、陳奕迅、古天樂。

「四小天王」主流版本:謝霆鋒、陳冠希、陳奕迅、古天樂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歌壇在90年代埋下的諸多危機,在經濟呈現頹勢後瞬間爆發,陷入衰落的歷史進程已無可挽回,這不是幾個新人能解決的。

何況這些「小天王」別說創造一個新的爭霸大時代了,連屬於自己的小時代都沒能抓住:謝霆鋒在2002年開車時撞到了花壇上鬧出「頂包案」,陳冠希在2008年則沒看好自己的硬碟遭遇「豔照門」。古天樂則鐵了心要當實力派把自己搞黑專心演戲無心唱歌。

這些人真的就比前輩差嗎?未必。用玄學來解釋的話,就是香港樂壇的氣數已盡。

以目前的粵語歌壇天后謝安琪為例,儘管有實力,但在大陸的影響力已無法與梅豔芳、王菲乃至容祖兒這些曾經的天后相比。

於是,當「四大天王」的時代過去將近20年後,我們發現香港樂壇幾乎只有陳奕迅在苦苦支撐。

在香港樂壇全盛時期,大師黃霑寫下了經典的《滄海一聲笑》,現在看這首歌何嘗不是香港流行音樂歷史進程的縮影呢?

在「譚張爭霸」與「四大天王」的時代,它洶湧澎湃氣勢磅礴,曾「滔滔兩岸潮」。如今大浪東去一片平靜,已然是「豪情還剩一襟晚照」了。

若干年以後,恐怕豪情的餘溫也會徹底消散,當年往事都成塵煙。

獅子山下再無爭霸,香港樂壇再無天王。

相關焦點

  • 羅曼蒂克消亡史 一個女人的成長史
    《羅曼蒂克消亡史》講述了一段「上海灘黑幫傳奇」故事。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明星,阿嬌在《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的表演難度相當大,首先就是要過語言關。阿嬌必須用上海話進行表演,對於來自香港的阿嬌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阿嬌私底下自我調侃「上海話簡直是外星語言」,怎麼也學不會。
  • 香港樂壇天王消亡史:獅子山下再無爭霸,香港樂壇再無天王
    香港歌壇天王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那麼香港歌壇的第一個天王是誰呢?最沒有爭議的答案是:許冠傑 。沒有爭議的原因是,他推動了香港流行音樂的歷史發展。相當於崔健之於中國搖滾,BobMarley之於雷鬼音樂。任何人談及香港流行樂發展歷史,都無法繞過他。
  •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也正式進入宣傳倒計時長風破浪劍指12月23日賀歲檔        程耳編劇、導演,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杜淳、鍾欣潼、倪大紅、趙寶剛、袁泉、閆妮、韓庚、霍思燕、杜江、王傳君、呂行、鍾漢良、馬曉偉等主演的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繼曝光「槍火無眼,黑幫有道」陸先生小傳之後,片方於今日發布「浮世」版海報,人物群像成雙登場,浮生若夢終會醒,世事如棋黑白爭。
  • 《羅曼蒂克消亡史》:周而復始,情慾食慾
    在今年看了《路邊野餐》、《長江圖》這樣的華語片之後,再看《羅曼蒂克消亡史》會覺得,它的那些隱藏線索會容易解開得多。那些看完後覺得意猶未盡的細節,半夜到家想想,互相串聯起時的感覺,像被點了穴。實在喜歡,是那種,一口氣喘不過來的盪氣迴腸。一部商業大片能這樣隱晦而克制地去玩也是有些任性,卻也更加難能可貴。終究,它對得起「史」字。
  • 《處處吻》背後,香港唱片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等到1992年郭富城回到香港發展時,已經是一呼百應的天王級人物了。《對你愛不完》隨著郭富城的「歸來」,香港地區一下子在90年代初期聚集了4位才華橫溢、外貌出眾的男歌手,被譽為香港「演唱會之父」的張耀榮(另一說法為方逸華),便將「四大天王」的名號冠給了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和黎明,就此宣告了新時代的到來。
  • 有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到底消亡了什麼?
    《羅曼蒂克消亡史》《羅曼蒂克消亡史》也是一樣,它的編劇、導演、剪輯全都由程耳承擔,所以這部片子極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個人的趣味和水準。苦瓜君有個習慣,就是不管看什麼從來不會去看簡介,當初知道《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時候,只是因為裡面有葛優和章子怡和這部片子的票房不是很高,若不是看了電影,根本就不知道這是程耳的片子。
  • 羅曼蒂克消亡史 (2016)
    類型: 劇情 / 動作 / 懸疑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中國香港語言: 漢語普通話 / 上海話 / 日語 / 英語上映日期: 2016-12-16(中國大陸)片長: 125分鐘又名: 舊社會 / 浮生如夢 / The Wasted Times豆瓣評分7.7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劇情簡介 · · · · · ·
  • 《羅曼蒂克消亡史》觀後
    (警告:以下嚴重劇透)喜歡《羅曼蒂克消亡史》的人不會太多,它本來就不是拍給所有人看的那種電影。
  • 歷史掌故中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這是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的臺詞,一語成讖,上映後遭遇兩重口碑夾擊。捧者贊為年度第一國產片,損者指摘導演過於炫技、時間線混亂。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湯惟傑看過兩遍電影後表示:「我敢相信,普通觀眾一開始是接受不了這部片的,在敘述時間線上導演玩了個花招。」
  • 豆瓣高分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高清版可以看啦!
    《羅曼蒂克消亡史》是由華誼兄弟、英皇電影聯合出品的懸疑諜戰片,由程耳執導並擔任編劇,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杜淳、鍾欣潼等主演。
  • 香港賭片「消亡史」
    作為港片巔峰期具有代表性的類型電影,賭片有過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究竟是什麼讓它走向消亡?第一部賭片勸人戒賭1992年的《賭城大亨之新哥傳奇》中,男主賀信的父親是洋行裡的買辦、因沒錢看牙被拔掉門牙和返回香港後做房地產積累財富等橋段與何鴻燊的人生經歷基本吻合。與其說它是賭片,倒不如說是一部人物傳記。
  • 影片維修室——《羅曼蒂克消亡史》
    大家好,今天給帶大家來看的片子叫做《羅曼蒂克消亡史》這個片子大家褒貶不一,我在看完之後,覺得有些部分的處理其實是有問題的,那這種問題的出現其實咱們是可以在剪輯上進行規避的 這個片子有的同學看完可能反應沒太看懂,因為這個片子無論是人物,還是敘事的結構上,其實並非以常規的形式來處理,講述了多組人物
  • 《羅曼蒂克消亡史》:主要看氣質
    以上一二百字並非《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故事簡介,很多支線故事還顧不上說。導演程耳的野心絕非在於講一個上海灘大佬的故事,他想講的是那一代人的命運。很多人都看得出,電影裡的人物都有現實對照,陸先生是杜月笙,二哥是張嘯林,吳小姐是影星蝴蝶,戴先生就是戴笠。而那些虛構的日本人、小六、車夫、王媽也各有前史,但在劇中也都是極為克制的蜻蜓點水式的呈現。
  • 《羅曼蒂克消亡史》燃爆寧波 電影
    有觀眾看完本片後這樣評價《羅曼蒂克消亡史》,「表面雲淡風輕,背後風起雲湧」——而這正是一部年度佳作見功力見氣勢的最好證明。寧波觀眾用家鄉話評價它:《羅曼蒂克消亡史》「交關贊」有影評人這樣評價《羅曼蒂克消亡史》:「整部電影在黑色的基調下
  • 《羅曼蒂克消亡史》,戰爭爆發前僅存的上海情調
    《羅曼蒂克消亡史》2016年上映,影片的背景是1937年大動蕩前夕,侵華日軍對上海灘風雲顯赫的陸先生的正面施壓,一場暗殺陰謀就此展開,身邊朋友一一慘遭牽連,亂世面前,大佬、小弟、弱女子等往昔人物開始走向不同的命運。
  • 羅曼蒂克消亡史在線看(附百度雲)
    《羅曼蒂克消亡史》出乎意料的好看。意猶未盡,盪氣迴腸。1941年,香港,葛優看報發現是二哥出賣自己,與杜淳商議復仇計劃。1949年,香港,葛優入境。百度雲連結後臺回覆:羅曼蒂克消亡史
  • 【盧店慶】會員免費看《羅曼蒂克消亡史》 【店慶六周年特別回饋】
    很喜歡《羅曼蒂克消亡史》發布的海報,尤其是那些角色海報:女演員眉眼間柔情潺潺,肌理上烙印著時代風骨;男演員殺戮、絕望、無助即將衝出眉宇,舉手投足間自帶悲壯之感。陳凱歌導演評價他:「中國最絕的男演員」。中國名副其實的賀歲天王,內地當之無愧的「票房救世主」。
  • 香港娛樂圈的老四大天王已經過氣,新四大天王出爐,你最看好誰?
    我們都知道,在香港娛樂圈的90年代,出了四大天王,那時候可不是光在香港火,在大陸和東南亞火的一塌糊塗,這四個人就是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和黎明,這四大天王在香港娛樂圈的地位非同凡響,曾經在1997年參加過香港回歸的晚會,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呢,所以,說四大天王是香港的一個時代也不為過。
  • 《羅曼蒂克消亡史》:民國為什麼會是羅曼蒂克的
    ▲《教父》,除掉幫裡的叛徒的場景雖說是黑幫題材的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卻有一顆少女般的心。《羅曼蒂克消亡史》無疑是高度文學的。先不說拍得好壞,它的題目就很特別。似乎伴隨著民國的結束,羅曼蒂克也隨之消亡了。我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先不說消亡,一個慌亂的問題是,民國為什麼會是羅曼蒂克的?在民國的故事裡,羅曼蒂克是從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出現的?
  • 被天王毀掉的香港樂壇
    ▲郭天王下凡時光無情,體面難求,與香港四大天王一起墜落的除了一眾港星,還有香港的黃金時代,然而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時代發展進程,我們會發現,正是天王「謀殺」了香港樂壇。整個90年代的金曲獎頒獎禮最受歡迎男歌手被四大天王壟斷11年,年度金曲也被張學友和黎明瓜分,四大天王收個了大半個娛樂圈的韭菜,其他歌手的發展空間被壓縮,新人很難成長,創作型歌手的不受重視,此時,內地與臺灣的新生代偶像歌手卻不斷湧現,這些都導致了香港樂壇後來的陽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