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啟六年五月初六(公元1626年5月30日)清晨,北京本是天空晴朗,萬裡無雲,一派春光好氣象。巳時(上午九時許),突然聲如嘶吼,從東北方向漸至到京城西南角,灰氣湧現,屋宇動蕩。猛地大地劇震一聲,天崩地塌,暗如沉夜,片刻間東自順城門大街(今宣武內大街),北至刑部街(今復興門內大街北側),兩三平方公裡的範圍盡為齏粉,損傷房屋人員數以萬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王恭廠大爆炸」,有人將此次事件與三千六百多年前發生在古印度的「死丘事件」,以及1908年6月30日發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大爆炸」並稱為世界三大自然之謎。為什麼說王恭廠大爆炸是自然之謎呢?因為整個事件的起因和各種現象一直困擾著歷史學家,加上爆炸的地點在繁華的京師,史料記載豐富,坊間流傳紛紜,至今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
何謂王恭廠?明嘉靖年間張爵所著《京師五城坊胡同集》中,名為鑄鍋廠,附註即為王恭廠。《明史·職官志三·宦官》記載「盔甲廠,即舊鞍轡局,安民廠,舊名王恭廠,各掌廠太監一員,貼廠僉書無定員。掌造銃炮火藥之類。」說白了,就是當時一座明朝廷直轄由宦官管理的手工業軍火工廠,同時也是京城內最大的軍火工廠。其地址據考證,大概在今天西城區承恩胡同西側光彩胡同和永寧胡同一帶。
紅心處為爆炸發生區域
光彩胡同和永寧胡同的所在地
王恭廠大爆炸的威力有多巨大,可以從眾多史料記載中窺見一斑。爆炸發生後,遠隔百裡外的通州、密雲和昌平等地都感覺到了強烈震感。皇帝明熹宗正在乾清宮用早膳,巨大的威力使得大殿猛烈晃動,趕緊丟下飯碗就往交泰殿奔跑,途中貼身伺候的太監都被震落的殿檻鴛瓦擊中腦漿迸裂而亡,乾清宮御座御案也全都掀翻。王恭廠一帶更是屋瓦俱碎、屍橫遍野,二十餘株庭樹盡數拔出,五千斤的石獅子被震出順城門(今宣武門)外。爆炸發生後,在王恭廠「平地陷二坑,約長三十步,闊三五十歩,深二丈許」,也就是形成了半徑大於七米,深度約六米多的兩個巨大炸坑。此次爆炸的人員傷亡也是極其慘重的,《熹宗實錄》稱「上命西城御史李燦然查報,據奏,塌房一萬九百三十餘間,壓死男婦五百三十七口。」這個官方數字顯然與破壞範圍和塌房數量不成比例,完全是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需要有所瞞報。綜合種種史料描述:「東自順城門大街……盡為齏粉,屋以數萬記,人以萬記」(明《天變邸抄》),「大殿工人墜死二千餘人」(明《國榷》),「殺有姓名者幾千人,而闔戶死及不知姓名者又不知幾千人」(明《酌中志》),不難推算出傷亡人數約在數千至萬餘人,可以說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災難事故。
明熹宗朱由校
《天變邸抄》
最為值得一提的是,王恭廠大爆炸事件中發生了一系列奇怪的現象,這也是困惑眾多史學家的主要原因。這些現象在明佚名著述的《天變邸抄》中有著詳細的描寫。《天變邸抄》流行於天啟末年,成書於王恭廠災後不久,輾轉傳抄郵遞,在民間流傳範圍甚廣,成為人們喜愛的讀物,其中記載了爆炸中發生的眾多奇特現象,如「所傷男婦俱赤體,寸絲不掛,不知何故」。當然,該書有些記述確有誇張失實之處,但其中的記述還是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對於王恭廠爆炸的原因,一直是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到現在也尚無絕對權威的結論。綜合文獻史料,可能有如下幾個觀點。
一是火藥自身爆炸說。此觀點認為王恭廠是一個大型的火藥廠(估算火藥存儲量在百萬斤左右),火藥自身就屬於易燃易爆物品。而且當時正值農曆五月,天氣乾燥,在製作的過程中易於產生靜電摩擦引火爆炸。
二是天然氣引爆說。此觀點認為王恭廠大爆炸實際上是一次天然氣大爆炸,天然氣湧現的原因是輕微地震造成的地下裂隙。如《天變邸抄》所記載爆炸前五月初一山東知府往王恭廠附近城隍廟行香,到了廟門一行人全部被迷暈,五月初二前門樓角出現的鬼火,實際上都是天然氣湧現出的表現,加上爆炸時「不梵寸木」的現象,也非常符合天然氣爆炸的特點。
三是隕石墜落說。此觀點認為王恭廠大爆炸的原因是隕石墜落擊中造成的。通過跟蘇聯通古斯大爆炸進行比較,王恭廠大爆炸有許多相似的情況。天空本是皎潔無雲,忽然發出巨大的呼嘯聲,一火團自空中飛馳,天崩地裂,靈芝狀雲起,形成強大的衝擊波,造成周圍幾平方公裡盡成齏粉,爆炸後「自西安門一帶皆霏落鐵渣,如糠如米者,移時方止。」(明《酌中志》)也就是下了一場隕石雨。
第四種說法是以地震為主多因素說,也是最主流的說法。此觀點認為王恭廠大爆炸主因為地震引起,地震造成王恭廠爆炸,加上火藥和可燃氣體的爆炸,衝擊波產生的強靜電力和旋風(火龍捲)共同肆虐造成的自然災害。《北京志·地震志》中記述:「欽天監周司歷奏曰:(天啟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時,地鳴,聲如霹靂,從東北艮位上來,行至西南方,有雲障天,良久散。」「五月戊申(5月31日),是日薊門地震。」這些都說明北京確實在王恭廠爆炸前後發生了地震。
當然了,除了以上觀點,還有可能會有更多的說法,但是王恭廠大爆炸之謎則會一直留存在歷史的軌跡中,供後人去研究思考,直至有一天能真正揭開其神秘面紗,將事實真相向世人展現。
參考資料來源:
《北京志·地震志》
明《酌中志》
《明史·職官志三·宦官》等
撰文:譚浩
編審:章亦民
核審:王 璐 黃一曼 楊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