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古琴時,這樣才能做到【心平氣和】

2021-02-08 古琴人





來源:《古琴藝術知識200問》 人民音樂出版社


  作為古琴愛好者,或由於自己日常待人接物、家庭瑣事、工作中的原因,或由於師承、流派風格的不同等原因與琴友爭論,這些都會導致在彈琴時心靜不下來。嵇康 在《琴賦》中講「心閒手敏」,如果內心不能閒靜,指法也會受到影響,這時可以參照《崔子玉座右銘》及愛好古琴的大文人白居易所作《續座右銘》來使自己心平 氣和:


  《崔子玉座右銘》


  【原文】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


  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藏。


  在涅貴不緇,暖暖內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譯文】


  不要津津樂道於人家的短處,不要誇耀自己的長處。


  幫助過別人就不要再惦記,但受了別人的恩惠千萬要念人家的恩德。


  世上的名譽、別人的讚譽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就行了。孔子在《論語》中有十幾處講「仁」,「仁者愛人」,其中「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 而達人」是說自己想立起來也要幫別人立起來,自己想做得好也希望別人做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仁」的具體表現。


  審度自己的心是否安適、泰然然後再行動,做事前「問心無愧」,這樣就算別人有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


  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聖人從不炫耀自己的才華、賣弄聰明。


  潔白的品質,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保持真我之性,這才是寶貴的;表面上暗淡,低調處事,而內在的東西蘊含著光芒。


  養生、處事貴於「柔」,態度要柔和,老子主張切忌剛強之性,剛強易折。


  庸鄙的人有剛強之志,遇到這樣的人,聖人表現出虛懷若谷,悠悠難測的狀態。《論語》裡講過一個鄙夫問孔子有沒有知識,孔子說自己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然後這邊敲敲那邊敲敲,「叩其兩端」,實際是知中的意思。


  君子要慎言,節飲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如果持久地實行它,經常這麼做,久而久之,修養就高起來了。


  《白居易續座右銘》


  【原文】


  崔子玉《座右銘》,餘竊慕之,雖未能盡行,常書屋壁。然其間似有未盡者,因續為座右銘云:勿慕貴與富,勿憂賤與貧。自問道何如,責賤安足雲。聞毀勿戚戚, 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毀譽安足論。無以意傲物,以遠辱於人。無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遊與邪分歧,居與正為鄰。於中有取捨,此外無疏親。修外以及內, 靜養和與真。養內不遺外,動率義與仁。千裡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不敢規他人,聊自書諸紳。終身且自勖,身歿貽後昆。後昆苟反是, 非我之子孫。


  【譯文】


  關於崔子玉的《座右銘》,我私下相當仰慕,雖然未能全部照其履行,卻把它書寫在屋內牆壁上以自勵。但覺得崔子玉《座右銘》似乎仍有沒說全的地方,所以繼續 寫如下:不要羨慕尊貴與富有,不要憂慮微賤與貧窮。應該問自己道德和修養怎麼樣,身份的尊貴或貧賤是不值得說的。聽到詆毀的話不必過分憂傷,聽到讚譽的話 不必過分高興。應該檢點自己的行為怎麼樣,別人對自己的詆毀或者讚譽不值得理會。


  不要一意孤行,傲氣凌人,這才能遠離他人的羞辱j不要用巧言今色的手段去謀事,以尊重自己的人格。交友時要遠離奸邪的人,住所要與正人君子做鄰居。在這些方面應該有正邪的取捨,除此之外沒有親疏的分別。


  修養外在的功夫以達於內在,靜養內在使其祥和真誠。修養內在而不遺漏外在,一切按照義與仁去行動:要走千裡的路途,也得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高大的山峰是由一粒粒微塵堆聚起來的,我們的道德和修養也是這樣,可貴的是照此行之每天都有新的感悟。,


  我不敢用這些來規勸別人,姑且把它寫在自己的衣帶上。終身以此自我勉勵,死後贈送給我的後代。我的後代如果誰違反了這些,他就不是我的子孫。


  此外,白居易曾有詩云「聞君古淥水,使我心和平」(《古淥水》是琴曲名),安靜下來,多聽聽優秀琴家演奏的琴曲,比如在本書第26問中所介紹的「老八 張」,也能使人心平氣和,「音成於外而化乎內」,和諧的音樂對人的身心有著良好的作用。古琴有著非常好的修身養性功用,通過了解古琴本身也有助於我們做到 心平氣和。


  在琴的製作上,木胎用料講究「輕、松、脆、滑」是為了充分振動,而一遍遍的漆胎包裹又抑制了聲音的過分振動。音色好的古琴是「其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 誼譁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發善心也」。無論從製作還是音色都體現出「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修養「中和之性」是提高自我的必由之路,「中和之性」體現在人的身上,就是《中庸》中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醫講情緒致 病,人的很多內在疾病其實都是情緒過度引發氣血不平、鬱結而成的。人的各種情緒還沒有產生時就是「中」,這時身體裡的氣血自然和暢;當受到外界刺激發生情 緒時如果能做到「無過無不及」,把握有度、正合適,就是「和」。「血氣剛強,則柔以調和」、「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應從1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多 看看《崔子玉座右銘》及《白居易續座右銘》,努力克服性格中的偏執、去除不良習氣、開闊心胸,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琴樂本身陶冶性情、修養身心之功用。

相關焦點

  • 彈古琴時指甲總是斷裂怎麼辦?
    每次學彈古琴時,指甲總是會崩裂,等長好了再能彈,得等近兩周。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些法子或許可以補救。
  • 古琴演奏如何做到「天衣無縫」?
    》國琴網曾經與琴友們分享過彈奏古琴的「超前感」問題,「超前感」的修養是彈奏古琴者必備素質,是發揮內在感情使彈奏表裡結合的連心鎖。但是在演奏時,僅僅擁有思想上的超前感是不夠的,如果想要做到「天衣無縫」使樂句清澈流暢,還需要建立一種緊迫感。彈奏時,思想上有了超前感,一般技法可以做到手隨音走,如遇有急促樂句或必須在十六音符上表現的指法,如:(豆)、(急撞)、(掐起)等。
  • 古琴這麼雅,為什麼你彈的這麼土
    最近還去無錫參加了一個雅集,竟然是在會議室裡搞的,彈琴的全是大腹便便的中年人,有些人,你別看他彈古琴,但是怎麼看,怎麼難受。這個雅集上,我看到一位大叔上去彈琴,彈得一般就算了,畢竟是半路出家,主要是聽的很難受,一個字來形容:土。油頭滿面,一臉猥瑣,大腹便便。
  • 100首古琴曲告訴你—彈古琴的女人,到底有多迷人?
    古琴承載了諸多傳統文化元素,古典詩詞、歷史典故,以及儒釋道之文化精髓。彈琴時左手按弦、右手擊弦,可以使手指的末梢神經得到刺激,從而帶動全身經絡的活動,使氣血和暢,身康體健 。古琴不管擺放在哪裡,即使是放著不彈,也會提升文化底蘊,不管是家裡、公司、還是店鋪等等,一床古琴,都是最佳的選擇!
  • 古琴「一弦多彈」指法之「輪指」
    古琴指法變化多樣,除了右手的「四指八法」和左手的「四法或八法」等基本指法以外,還有各種組合指法。其中比較常用組合指法之一就是「一弦多彈」。
  • 古琴『輪指』怎麼彈?| 高宇古琴 教學視頻
    ——龔一老師《古琴新譜》帶點斜,是指三指的指甲背在彈弦時與弦不要平行,帶點自然斜向。此法可避免甲背碰擊還在振動的著的弦發出「叱叱」的聲音。不要高,是指輪指完後三手指不要抬太高,一般都在離弦二三公分處。練習輪指時必須注意音力度的平均、音色的統一。
  • 管平湖:古琴不單是用手彈,更要用心彈
    平湖先生認為古琴藝術應當適中和諧,不贊成偏激怪誕,與儒家中和哲學有密切關係。管平湖與王迪  平湖先生先後拜楊宗稷、武夷派悟澄和尚和川派秦鶴鳴道人等出世高人為師。他們不僅給平湖先生的古琴音樂技法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礎,而且對其藝術思想也有潛移默化作用。
  • 書院古琴|琴藝提高篇
    所以,琴容、技巧、理解都是一個優秀琴家的必備素質。琴容的整素  人之儀容與內心,本是互為因果。因心寧靜而儀容安泰。因儀容灑脫而使心寬鬆。內心與外形,實是誰也離不了誰。  想彈好琴,自然需要寧靜瀟灑的心境。所以,琴家彈琴之時,也必要凝神靜氣,莊重灑脫,中正自然。如此才能使心境平和,體達琴之妙趣。
  • 初學者怎麼練習古琴?
    3、背譜古琴的琴面上只有「徽」點,沒有固定的「品」,所以彈琴時若不看左手,則不容易按準音位,所以按譜索彈後,要背譜,讓練琴時視線脫離琴譜,可以關注左手。4、核對指法在學習完指法後到背譜階段,多核對幾遍左右手指法。譜上的指法一般經過推敲,及具合理性。
  • 「怎樣彈好古琴?」關鍵是在怎樣「彈」和什麼叫「好」?
    「怎樣彈好古琴?」這是一個很普通又值得討論的問題。其關鍵是在怎樣「彈」和什麼叫「好」?
  • 古琴初學指南
    左右手的肘臂是按音彈弦運動的樞機,周身氣力藉以貫通。彈琴者如只知用力在指上,而不知先要通過肘臂,然後運力於手指上,是不能得法的。此外,兩臂在離開兩肘時要舒展如鳥翼,手腕要懸空,不要倚靠在琴上,這樣按音上、下,彈弦出、入就會靈活了。
  • 蘭考古琴彈一曲脫貧致富曲,唱也
    同時古琴中間沒有琴馬,這樣古琴的弦更柔也不會過于堅硬。有點類似中國人感情一樣的柔和。我雖是五音不全的人,但聽到古琴的琴聲響起時總有種被拉回曲徑通幽的竹林中一石桌前的感覺,一種記憶深處的古風蔚然而生。一把好琴有的需要兩三年才能出來面人的。當然非常昂貴的古琴製作需要好的琴師和遇見好的木材,更要經歷時間的沉澱,自然這樣的古琴價格非常昂貴的。而普通的古琴價格也相對實惠些,也是中國多數家庭能購置的。目前中國文化自信在這麼多次的挫折面前得到明確的重新回歸!
  • 典籍裡的古琴 | 《禮記》中的古琴
    孔子說:「這樣父母是多舒暢啊!」從這三處來說,古琴其實就是告訴人們,要使自己身體器官沿著正道發展,自己的行為符合正道,自己的思想要昭明正道,古琴所以能修身,大概也就是誠意正心罷了,這恐怕也是修身之本,這也是為人處世的開始了。
  • 會不會彈古琴,露一「手」就知道了
    古琴蘊含著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對於現代人而言,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進修。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古琴來慰藉心靈,在學習古琴的過程中來感悟人間的處世之道,古琴與人而言,更像是情感升華的「容器」,不同的聲音造就不同的意境。當然,我們流傳至今的琴譜和神話故事中也能發現,古琴也被人們賦予了不同於時代的精神寄託。有人彈琴,是為了尋覓知音,例如:伯牙和子期。
  • 子悅集●靜心古琴 零基礎三天學會彈古琴(2月26-28新春賀歲班)
    「之前我是學西洋樂器的,能彈好古琴嗎」?咱都笑而不語,只管彈琴,結果到了第三天,你再看...每個學員都在子悅集,完成了平生第一次古琴上臺演奏。第一次用自己彈奏的琴音唱誦佛號,第一次雙手彈琴,演奏出笑傲江湖、仙翁操,第一次讓自己在古琴的悅音清靜身心,覺照心靈。
  • 張君:古琴與人生
    孔子六藝之一的樂,也是專指古琴,那麼古琴和人生,咱們先說一說現代人為什麼要學習古琴,也未必需要學會彈,而是要了解一下古琴的基本內容,作為咱們現代的社會精英,受教育的等級都不低,還有好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知古琴,按照古代講,作為文人雅士不知古琴,雖然不能算是個罪,我覺得至少是人生的一大缺憾,你怎麼會做為一個文人雅士而不知琴,現在我去參加一些活動,有些朋友介紹,這是張君老師,彈古琴的,彈的非常好
  • 子悅集靜心古琴一周年,零基礎3天學會彈古琴!(5月13-15日)
    是子悅集特別針對零基礎古琴初學者,開設的特色速成課程。開辦以來,已經有220多位學員參加學習,並經由三天的啟蒙,達到初級演奏水平,逐步成為古琴文化的傳承者。從一開始的疑慮、不自信、緊張,各種妄自菲薄;「我五音不全,連簡譜都不識,到底能不能學會彈琴」 ?「我年紀大了,記性差,能學會嗎」?「之前我是學西洋樂器的,能彈好古琴嗎」?
  • 民國的古琴大師,原來是這樣上課的
    解題:從此曲每段的標目來看,描寫的是戰國時(公元四世紀)聶政為父報仇刺死韓王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聶政的父親為韓王煉劍,誤了期限,慘遭韓王殺害。聶政為了報父仇,歷盡艱苦,入山學琴,十年功夫,學成絕技。韓王聽說國內出現了卓越的琴家,召他入宮演奏,但不知他就是要為父親報仇的聶政。正在聽琴之際,聶政從琴中抽出刀來,刺殺了韓王。
  • 古琴價格太貴,不會挑選古琴怎麼辦?
    小甲是前兩天看《國家寶藏》裡面,有一曲《流水》頓時驚為天人,立志要學會古琴。去查古琴的功課後,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古琴,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簡直是當代社會人減壓必備。琴是彈也彈的不好,找買琴的地方退吧,還不一定會退,只會叫你花更多的錢進行升級,升級的琴也不一定是好琴。由於古琴本身質量的問題,也會導致初學者的指法會出現問題。這些在學琴過程中的出現瑣事很容易消磨初學者對古琴的熱情,喪失了對學琴的樂趣。
  • 古琴與古箏有什麼不同
    唐代時箏多為十三根弦,白居易在聽箏時寫有「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弦裡一時愁。」晏幾道的《菩薩蠻》中則有「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這都是描寫箏的詩詞。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21弦,長約 163釐米,寬35釐米。  古琴的音量較小,音區低沉,音色明淨而渾厚,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