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演的交響樂《紅樓夢》(央廣網發 祖忠人 攝)
央廣網上海11月16日消息(記者唐奇雲)合唱隊、越劇獨唱,還有中國民族樂器的加入……這樣一出多角度跨界融合的《紅樓夢》到底有多別具一格?交響樂《紅樓夢》的神秘面紗昨晚(15日)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揭開,這臺為紀念徐玉蘭先生誕辰100周年,由胡詠言、於陽、劉力擔綱作曲的經典作品,猶如萬花筒般絢麗斑斕,也將成為中國傳統藝術在當今時代的延伸。
交響樂《紅樓夢》探索經典美學內涵
「三弦聲一出,就能感受到一絲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悲切。」
當交響樂《紅樓夢》的第一樂章《獨白》起始,臺下的樂迷們已經開始默默驚嘆起來。
「三弦」這種並不好聽,且音質硬邦邦、富有京味兒的樂器出現在第一樂章中,讓人有些意外,但確是這次作品的作曲者之一胡詠言有意而為之。「我不只是關注《紅樓夢》,還有作者曹雪芹感受到、經歷過的,以及他內心世界的內容。」胡詠言說,他希望能通過這個作品挖掘和認識曹雪芹,從而把大家從曹雪芹的內心世界帶到紅樓夢這個作品本身。
正如胡詠言所說,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瑰寶,《紅樓夢》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但不管是翻譯出版文學、影視作品還是戲劇表演,對《紅樓夢》作品本身的矚目,都遠遠超過了曹雪芹的經歷。因此,用音樂創作來「對話」曹雪芹,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當晚的交響樂《紅樓夢》共有6個樂章,交響樂演奏部分由上海愛樂樂團擔綱,指揮是胡詠言,「賈寶玉」角色由越劇演員王婉娜擔任,浙江音樂學院合唱學院擔任混聲合唱,交響樂團中還有民族樂器三弦以及琵琶的加盟。現場管弦樂團的每個聲部各司其責,奏出自己獨特的音色和音符,然後在大廳的空氣中交織到一起,匯聚成一首壯麗的樂曲。所有人都陶醉其中,享受著交響樂帶來的領悟和感動。
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演的交響樂《紅樓夢》(央廣網發 祖忠人 攝)
值得注意的事,在昨晚的首演中,還有一位特別的觀眾——越劇大師徐玉蘭的兒子俞小敏。從2017年萌生交響樂《紅樓夢》作品的想法到發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徐玉蘭藝術專項基金,最後找來了胡詠言、劉力和於陽,一同做這件有期待又有挑戰的事兒。可以說他對這次跨界經典大作有著屬於自己的深刻理解,也幫助了創作者們更好地創造和完成這部作品。
傳承和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從萌生想法到籌備交響樂《紅樓夢》,這兩年多的時間,外界就對這次經典跨界充滿了期待。畢竟,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戲劇表演,都曾舉世矚目,珠玉在前,交響樂《紅樓夢》將怎樣帶著經典作品的影子創造出自己獨特的精髓?俞小敏、胡詠言、劉力和於陽,不但從創作之初就找來了了100多頁的越劇《紅樓夢》樂譜簡譜,還多次觀看越劇《紅樓夢》電影。之後,一行人又前往阜陽、嵊州採風學習,參觀越劇博物館和學校,也在現場聆聽了越劇《紅樓夢》。
為了體現文化自信一以貫之的「傳承」和「創新」精神,他們還邀請了一位越劇弟子來唱《紅樓夢》,顛覆了一些固有的思維。比如,越劇表演時,往往有大段唱腔沒有伴奏,完全是清唱。在感嘆傳統藝術博大精深的震撼力同時,三位主創也達成一致,要將這樣的唱段保留在此次作品中。在主要唱段的處理將保留越劇原本的語言古韻,並且保留念白,但是為了能夠讓歌唱者的聲音在交響樂中能被聽見,會要求演唱者將音量放大,對「腔」本身作一些更加細緻的處理達到出彩的藝術效果。於是,觀眾才得以在15日晚的首演中,領略越劇演員王婉娜版的「賈寶玉」,像珠寶一樣鑲嵌在交響樂中。
顯然,這種在保留最精華隻言片語的唱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絕非在越劇基礎上的簡單改編,而是一部保留了越劇韻味的交響樂作品,結合得恰到好處。雖然現場有許多越劇迷,之前很少觀看交響樂的表演,但也在現場,嘗試著輕輕閉上雙眼,想像音樂對應的畫面。正如於陽在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音樂嘛,不需要聽懂,只要能讓你記憶深處那份模糊的畫面清晰起來,就勾起了每個人的所思所想。而這正是音樂的特點和魅力所在。」
四管交響樂隊打造無限聲音潛能
除此之外,交響樂《紅樓夢》的創新還有很多。比如為了改變純西方管弦樂隊的音色,劉力在創作中加入了具有特殊表現力的民族樂器琵琶。再如為了表現「省親」這一最輝煌的場面,劉力寫了3首大合唱,增添了氣勢,但無疑也大大增添了排演的難度。
但可以肯定的是,融入合唱隊、中國戲曲獨唱、部分中國民族器樂等多種元素的編制,讓交響樂《紅樓夢》在音色搭配、樂隊動態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潛力,有著萬花筒般的聲音可塑性。尤其是《紅樓夢》故事中蘊含著多種不同的人物性格、情緒與衝突,必須有豐富的音樂層次才能得以體現,用四管交響樂隊來呈現非常契合作品的表現。
在西方交響樂發展的鼎盛時期,四管交響樂隊的編制曾受到馬勒、華格納、理查史特勞斯等作曲家的青睞,出現過大量令人震驚的偉大作品。四管交響樂隊是以齊全的管弦樂聲部為基礎的龐大交響樂隊,此次交響樂《紅樓夢》作品的創製不但採用四管交響樂隊的創作與演出,並且將在此基礎上融入合唱隊、中國戲曲獨唱、部分中國民族器樂等多種元素。這樣的編制在音色搭配、樂隊動態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潛力,有著萬花筒般的聲音可塑性,將是對我國「四管大型交響樂隊」領域中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