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紅樓夢》全球首演在滬謝幕 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傳承...

2020-11-24 騰訊網

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演的交響樂《紅樓夢》(央廣網發 祖忠人 攝)

央廣網上海11月16日消息(記者唐奇雲)合唱隊、越劇獨唱,還有中國民族樂器的加入……這樣一出多角度跨界融合的《紅樓夢》到底有多別具一格?交響樂《紅樓夢》的神秘面紗昨晚(15日)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揭開,這臺為紀念徐玉蘭先生誕辰100周年,由胡詠言、於陽、劉力擔綱作曲的經典作品,猶如萬花筒般絢麗斑斕,也將成為中國傳統藝術在當今時代的延伸。

交響樂《紅樓夢》探索經典美學內涵

「三弦聲一出,就能感受到一絲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悲切。」

當交響樂《紅樓夢》的第一樂章《獨白》起始,臺下的樂迷們已經開始默默驚嘆起來。

「三弦」這種並不好聽,且音質硬邦邦、富有京味兒的樂器出現在第一樂章中,讓人有些意外,但確是這次作品的作曲者之一胡詠言有意而為之。「我不只是關注《紅樓夢》,還有作者曹雪芹感受到、經歷過的,以及他內心世界的內容。」胡詠言說,他希望能通過這個作品挖掘和認識曹雪芹,從而把大家從曹雪芹的內心世界帶到紅樓夢這個作品本身。

正如胡詠言所說,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瑰寶,《紅樓夢》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但不管是翻譯出版文學、影視作品還是戲劇表演,對《紅樓夢》作品本身的矚目,都遠遠超過了曹雪芹的經歷。因此,用音樂創作來「對話」曹雪芹,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當晚的交響樂《紅樓夢》共有6個樂章,交響樂演奏部分由上海愛樂樂團擔綱,指揮是胡詠言,「賈寶玉」角色由越劇演員王婉娜擔任,浙江音樂學院合唱學院擔任混聲合唱,交響樂團中還有民族樂器三弦以及琵琶的加盟。現場管弦樂團的每個聲部各司其責,奏出自己獨特的音色和音符,然後在大廳的空氣中交織到一起,匯聚成一首壯麗的樂曲。所有人都陶醉其中,享受著交響樂帶來的領悟和感動。

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演的交響樂《紅樓夢》(央廣網發 祖忠人 攝)

值得注意的事,在昨晚的首演中,還有一位特別的觀眾——越劇大師徐玉蘭的兒子俞小敏。從2017年萌生交響樂《紅樓夢》作品的想法到發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徐玉蘭藝術專項基金,最後找來了胡詠言、劉力和於陽,一同做這件有期待又有挑戰的事兒。可以說他對這次跨界經典大作有著屬於自己的深刻理解,也幫助了創作者們更好地創造和完成這部作品。

傳承和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從萌生想法到籌備交響樂《紅樓夢》,這兩年多的時間,外界就對這次經典跨界充滿了期待。畢竟,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戲劇表演,都曾舉世矚目,珠玉在前,交響樂《紅樓夢》將怎樣帶著經典作品的影子創造出自己獨特的精髓?俞小敏、胡詠言、劉力和於陽,不但從創作之初就找來了了100多頁的越劇《紅樓夢》樂譜簡譜,還多次觀看越劇《紅樓夢》電影。之後,一行人又前往阜陽、嵊州採風學習,參觀越劇博物館和學校,也在現場聆聽了越劇《紅樓夢》。

為了體現文化自信一以貫之的「傳承」和「創新」精神,他們還邀請了一位越劇弟子來唱《紅樓夢》,顛覆了一些固有的思維。比如,越劇表演時,往往有大段唱腔沒有伴奏,完全是清唱。在感嘆傳統藝術博大精深的震撼力同時,三位主創也達成一致,要將這樣的唱段保留在此次作品中。在主要唱段的處理將保留越劇原本的語言古韻,並且保留念白,但是為了能夠讓歌唱者的聲音在交響樂中能被聽見,會要求演唱者將音量放大,對「腔」本身作一些更加細緻的處理達到出彩的藝術效果。於是,觀眾才得以在15日晚的首演中,領略越劇演員王婉娜版的「賈寶玉」,像珠寶一樣鑲嵌在交響樂中。

顯然,這種在保留最精華隻言片語的唱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絕非在越劇基礎上的簡單改編,而是一部保留了越劇韻味的交響樂作品,結合得恰到好處。雖然現場有許多越劇迷,之前很少觀看交響樂的表演,但也在現場,嘗試著輕輕閉上雙眼,想像音樂對應的畫面。正如於陽在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音樂嘛,不需要聽懂,只要能讓你記憶深處那份模糊的畫面清晰起來,就勾起了每個人的所思所想。而這正是音樂的特點和魅力所在。」

四管交響樂隊打造無限聲音潛能

除此之外,交響樂《紅樓夢》的創新還有很多。比如為了改變純西方管弦樂隊的音色,劉力在創作中加入了具有特殊表現力的民族樂器琵琶。再如為了表現「省親」這一最輝煌的場面,劉力寫了3首大合唱,增添了氣勢,但無疑也大大增添了排演的難度。

但可以肯定的是,融入合唱隊、中國戲曲獨唱、部分中國民族器樂等多種元素的編制,讓交響樂《紅樓夢》在音色搭配、樂隊動態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潛力,有著萬花筒般的聲音可塑性。尤其是《紅樓夢》故事中蘊含著多種不同的人物性格、情緒與衝突,必須有豐富的音樂層次才能得以體現,用四管交響樂隊來呈現非常契合作品的表現。

在西方交響樂發展的鼎盛時期,四管交響樂隊的編制曾受到馬勒、華格納、理查史特勞斯等作曲家的青睞,出現過大量令人震驚的偉大作品。四管交響樂隊是以齊全的管弦樂聲部為基礎的龐大交響樂隊,此次交響樂《紅樓夢》作品的創製不但採用四管交響樂隊的創作與演出,並且將在此基礎上融入合唱隊、中國戲曲獨唱、部分中國民族器樂等多種元素。這樣的編制在音色搭配、樂隊動態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潛力,有著萬花筒般的聲音可塑性,將是對我國「四管大型交響樂隊」領域中的重大貢獻。

相關焦點

  • 《文藝熱搜榜》:交響樂《紅樓夢》即將世界首演
    紀念徐玉蘭先生誕辰100周年暨交響樂《紅樓夢》世界首演為紀念徐玉蘭先生誕辰100周年,由胡詠言、於陽、劉力擔綱作曲的交響樂《紅樓夢》的世界首演將於11月15日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呈現。作品共6個樂章,演出時間約為85分鐘,不設中場休息,一氣呵成。
  • 《文藝熱搜榜》:交響樂《紅樓夢》即將世界首演,HAYA樂團上海開唱在即
    紀念徐玉蘭先生誕辰100周年暨交響樂《紅樓夢》世界首演為紀念徐玉蘭先生誕辰100周年,由胡詠言、於陽、劉力擔綱作曲的交響樂《紅樓夢》的世界首演將於11月15日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呈現。《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瑰寶,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自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從浙江乍浦港與貨物一起飄洋過海,流傳到日本長崎開始,《紅樓夢》在海外傳播歷史至今已經有223年。據統計,在「一帶一路」國家中,已經有20多個國家以23種語言翻譯出版《紅樓夢》,在全世界各大圖書館流通的譯本有21種、166個版本。這一次,《紅樓夢》將以 「交響樂」的形式與世人見面。
  • 中國交響樂作品展演大型人文交響組曲《新韶九章》首演成功
    原標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中國交響樂作品展演大型人文交響組曲《新韶九章》首演成功11月2日晚,由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主席葉小綱攜多位作曲家創作的大型人文交響組曲《新韶九章》在廣州大劇院成功首演。
  • 芭交大型原創交響樂作品《交響京津冀》首演 用交響樂講述中國故事
    9月6日晚,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推出的大型原創獨立交響樂作品《交響京津冀》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交響京津冀》從作品委約、創作排演到首演,時間跨度超過兩年。正如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馮英在音樂會致辭中所說:「對長期以來致力於演奏芭蕾以及專題音樂會的中芭交響樂團而言,這無疑是在創新發展的實踐探索中又邁出的堅實一步。」中央芭蕾舞團音樂總監、著名指揮家張藝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用交響樂的語言去講述中國故事,這是我們每一個音樂從業者的職責。」
  • 在85分鐘交響樂《紅樓夢》中聽盡大喜大悲
    紀念徐玉蘭先生誕辰100周年暨交響樂《紅樓夢》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行世界首演。這是《紅樓夢》首次以「交響樂」的形式出現在觀眾面前。「賈寶玉」由青年越劇演員王婉娜擔任。記者 蔣迪雯 攝    交響樂《紅樓夢》前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世界首演。有人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部《紅樓夢》。交響樂《紅樓夢》由指揮家胡詠言,作曲家劉力、於陽共同創作,紀念越劇大師徐玉蘭誕辰100周年。作品時長85分鐘,不設中場休息,一氣呵成。
  • 交響樂版的《紅樓夢》:一部保留了越劇韻味的交響樂作品
    越劇《紅樓夢》曾經風靡一時,聽過越劇《紅樓夢》的你,聽過交響樂《紅樓夢》嗎?演出海報11月15日,為紀念徐玉蘭誕辰100周年,由胡詠言、於陽、劉力作曲的交響樂《紅樓夢》,將於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首演。交響樂《紅樓夢》共6個樂章,長約85分鐘,由胡詠言執棒上海愛樂樂團,越劇演員王婉娜擔綱「賈寶玉」,歌唱家韓蓬擔任男高音,浙江音樂學院合唱學院擔任合唱。1958年2月,由上海越劇院創排,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越劇《紅樓夢》在上海首演,由此拉開傳奇又燦爛的戲曲藝術歷程。
  • 紅樓夢遇上協奏曲: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唱響大馬大劇院
    充滿濃鬱中國文化底蘊的音樂作品和紮實的西洋古典交響樂讓現場上千名觀眾沉浸在親切而又美妙的旋律中,每一曲結束時都是掌聲熱烈,讚美之聲不絕於耳。賦予《紅樓夢》新形式此次,為增進中馬兩國文化了解和友誼、促進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中國交響樂的國際影響,讓世界了解中國交響樂的發展。
  • 王永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藏瑰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五千年。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明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西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可溯源更早。就近代來說,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學西傳」的最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驅代表作品。
  • 胡琴與交響樂的碰撞,黃安源謝幕音樂會明日開演!
    在華人世界享有廣泛聲譽的胡琴演奏家黃安源在闊別家鄉六十年後回渝舉辦這場謝幕音樂會邀請音樂發燒友共賞黃安源說,這臺音樂會將成為自己的舞臺謝幕演出,演出地安排在家鄉重慶,也是自己一個多年的心願。這位在華人世界享有廣泛聲譽的胡琴家藝術足跡早已遍布全球:美國卡耐基音樂廳、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世界最知名的舞臺都曾為他送上鮮花與掌聲,但幾十年的藝術人生中,未曾在家鄉重慶留下身影,一直是他的遺憾。
  • 紅樓夢音樂傳奇交響樂演出
    ★國家藝術基金扶持項目★2015年義大利米蘭世博會指定展演機構★維也納美泉宮皇家劇院華人首次音樂會   《紅樓夢》這個夢源自15歲就作曲《石頭與夢》的藝術家蔡東鏵的紅樓情結,是國內首創將「曹雪芹」搬到舞臺中央,成為劇中主人公對話夢中人,樂隊配器上,交響樂與特色民族樂器相融合,用新的觀念和理念演奏音樂,打破傳統的音樂格局和模式,突破新的技巧和運用多方的手法
  • 保護傳統戲劇,保護文化瑰寶
    戲劇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變化,走過了一條漫長曲折的發展道路,出現了眾多劇種、流派,全國現有三百多種戲劇,在舊中國時戲劇就一度出現了名家輩出的興盛局面,受眾廣,那時候,中國戲曲在全階層中流行,上到長者朱相,下到底層百姓都愛聽,且不論地域,各地風靡,同時根據地域語言特點發展出了越來越多的地方戲劇。
  • 交響樂序曲《熊貓的搖籃》全球首演 打造屬於四川的音樂印記
    音樂會上,由四川交響樂團新加坡籍藝術總監洪毅全創作的交響樂序曲《熊貓的搖籃》閃亮登場,進行了全球首演。記者了解到,這首交響音畫是洪毅全為四川的文化和旅遊融合獻上的禮物,在文旅大會即將到來之際充滿了特殊意義。  洪毅全介紹,序曲《熊貓的搖籃》結合了自己在法國和俄羅斯的音樂從業經歷、赴雅安等地區的採風經驗,以外國音樂風格為主,也邀請到四川本土的表演者呈現作品,將四川戲曲元素點綴其間。
  • "龍之傳承"紅樓夢復原大秀女主角李紈——周子解
    2021年4月「龍之傳承復原大秀 · 遇見紅樓夢」2021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造型發布會將在江寧會展中心舉行,華裳曳動,這是一場穿越古今的大秀,也是一場傳承經典的視覺盛宴。 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賈元春、賈迎春、賈探春、賈惜春、王熙鳳、秦可卿、巧姐、李紈、史湘雲、妙玉數十位經典角色的完美演繹讓人更加期待此次的大秀。
  • 【方志四川•非遺】潘麗 王遠金 ‖ 四川傳統歷史文化瑰寶:梓潼...
    【方志四川•非遺】潘麗 王遠金 ‖ 四川傳統歷史文化瑰寶:梓潼被單戲 2020-10-05 0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算盤,讓孩子得大智慧,傳統文化需要我們一起去保護傳承
    餘蔚平在講話中指出,珠算是人類科學技術史上的重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結晶,也是數學機械化(可計算)的產物。在珠算基礎上創新發展起來的珠心算,能夠極大增強計算能力,有效拓展空間思維,顯著提升整體智力,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珠算心算也因此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度評價,稱其「為世界提供了另一種知識體系」,「尤其是提供了一個適應當代需求的範例」。
  • 越劇和交響樂的交融,一段與眾不同的《哭靈》
    交響樂《紅樓夢》世界巡演上海站,作為徐玉蘭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的重要紀念演出,終於落下了帷幕。徐玉蘭先生的公子、本次演出的發起人俞小敏在賀詞中寫道:「交響樂豐富的表現力和越劇戲曲元素之結合」,在此設想的基礎上,產生了我們今天的交響樂《紅樓夢》,以此紀念我母親徐玉蘭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也以此作為我們為交響樂和中國傳統戲曲元素相結合的探索之路做出的一點微薄的貢獻。兩年多來,創作者創作的艱辛,籌備的幾多曲折,都融入在這滿腔的樂譜中。融匯中西文化理念的藝術探索,值得所有越劇人的尊敬!
  • 《中國的寶藏》講好中國頂級瑰寶故事,成功傳播海外引熱贊
    不久前在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BBC World News)以周播一集的頻次面向全球播出,受到了外國網友和海外觀眾的一致好評。1月10日起,中文版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立刻在國內引發熱議。通過講述「中國故事」,該片展現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通過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有了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
  • 孫鋒:傳承好中醫藥文化瑰寶 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肖寒)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貢獻,中醫藥學在實踐層面強調養生、「治未病」,這一理念早已深深融入了國人的日常生活。但與此同時,傳承發展什麼、怎樣傳承發展、如何發揚光大中醫藥文化和產業這些問題也擺在繼承者面前。
  • 紅心行動|弘揚傳統節氣·傳承傳統文化
    12月7日,洪山實驗小學二(9)中隊的少先隊員們為全校師生帶來了一場以「弘揚傳統節氣 傳承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校會中課堂。伴隨著嘹亮的國歌聲,鮮豔的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最後課程設計者吳老師向大家介紹了大雪節氣的民間習俗,同時也號召所有人學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的更多知識,發現更多奧秘。二十四節氣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年中時候、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 我們接續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2020年,傳統文化工作備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上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2020年,博物館在疫情下主動求變,「雲展覽」破局走紅;2020年,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我國文物追索取得新成果;202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成為世界第一……202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火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