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2017首波大爆料,土豪資本家們的綜藝片酬大揭秘!
2014年,章子怡綜藝首秀《中國最強音》,酬勞為1200萬天價;鄧超錄製《奔跑吧!兄弟》,一期可拿100萬,相當於劉在石16期片酬~
據芒媽非常靠譜的朋友爆料:目前一線明星參加綜藝酬勞3000萬起底,準一線2000萬左右;某位電影大咖的電影片酬800萬,但其參加一檔綜藝的酬勞就能翻8倍;某知名的電影導演曾經被幾千萬邀約當導師,並且還是非常不高的友情價。
羨慕你們掙得多的!接個綜藝就抵芒媽接三輩子的廣告了!
明星綜藝片酬如此妖魔化,用高三政治經濟生活來回答: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漲落比較及時、準確、靈活地反映供求關係變化。立足於市場對綜藝嘉賓的需求,投資方只有花了高價請到有流量的嘉賓,才能更好地招商,賣到更好的平臺,一切為了流量,一切為了市場。
合格嘉賓是收視率的保障。何為合格?芒媽自己總結了三標準。
插科打諢類:最適於棚錄綜藝
貧嘴與逗趣無縫對接,三句一抖包袱,五句藏個梗,以大老師為例,被他屠過的綜藝,哪個不是視頻網站的流量擔當?
《飯局的誘惑》在選擇嘉賓上略有前瞻性,大鵬喬杉、沈騰馬麗,《屌絲男士》的老搭檔,小品屆的好CP,接梗接的順嘴,我們看著也舒心。
迅速入戲類:最適於煽情類、couple類綜藝
說著這兒,我最佩服《我們相愛吧》,且不說有木有劇本和大綱,當兩個人嬉笑、擁抱、睡覺,旁邊總有一群人和攝像機圍著的時候,竟然還能如此脈脈深情
要雙眸泛紅,要眉梢微蹙,一切都進行的如此自然。
以至於綜藝下檔之後仍有粉兒們對CP粉紅念念不忘。
做派誇張類:適於ALL OF THESE
不知有木有人注意過,日本很多綜藝節目都會在畫面下方添加一個小窗口播放嘉賓的反應,嘉賓會根據短片內容做出各種表情,怎麼浮誇怎麼來!
(畫面辣眼,已打碼,沒有原圖,真的)
當然,盛產表情包就更好辣!
雖說嘉賓的三個標準線能助力節目增色不少,但綜藝收視率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回事,也有節目組花了高價邀嘉賓、收視率卻屢遭碰壁的,芒媽就不特指的說一下《我們的挑戰》吧:嶽雲鵬,沙溢,黃曉明,薛之謙,阮經天,劉燁。
德雲社一哥、綜藝屆扛把子、電影電視劇的一線演員們……片酬的數字我就不多說了。然鵝最終呈現的結果呢,黃曉明沉溺於炫妻,劉燁少了諾一看點大打折扣,薛之謙依舊嚷著聽膩的「你神經病啊」,無趣。並因請嘉賓扣去了大半的預設資金,導致遊戲環節與場景設置都是一副粗製濫造的姿態。
典型的吃力不討好。我要是投資方,我也頭疼。
So,面對這種出了大價錢也很有可能得不到回饋的窘境,《最強大腦》第四季乾脆想了個法子:儘可能縮減流量咖的數量,省出資金在道具和項目設計方面力求創新,跟自己死磕。
昨晚,《最強大腦》第四季首期播出,嘉賓陣容裡只有陶晶瑩與章子怡兩位娛樂圈人士。其他嘉賓席位挺令人驚喜的:中國名人堂的輪值主席王峰
「比起能力者,更欣賞策略家」的桌球隊總教練劉國梁;
有些人你可能沒看節目,這輩子都不會知道,譬如諾貝爾獎獲者,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愛德華·莫澤教授,百度百科告訴我們,他和妻子在過去數十年中領導了一系列腦機理的前沿研究
還有老朋友Dr.魏,魏坤琳,他不僅是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導,還在2007年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人腦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是如何控制運動的。他機智沉穩,一直是carry全場的重要角色。
第四季,節目流程賽制升級,情節更加燒腦,前三季的超能力者齊聚名人堂,並且擁有一票否決權,可極大影響Dr.魏的選擇,決定新選手的命運。
新選手也是厲害了!先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初中生黃政,一上臺就直接點名前三季的實力選手王昱珩、鄭才千,稱「他們有的能力我都有,不過是晚來了這個舞臺一些」。言外之意就是:早晚P掉你們,不過是時間問題!哼!
100萬顆釘子做成的二十副畫,嘉賓會選擇一副做一點手腳,換幾顆釘子。而黃政要做的,就是找出其中被替換的釘子的範圍,並指出他的具體範圍。
第二位選手是一名來自武漢大學的女研究生尤冬梅,她的挑戰項目和黃政有異曲同工之妙,考驗的神記憶力、觀察力。
這是一座氣勢恢弘的由樂高玩具拼成的「小人國」,在尤冬梅花六天的時間熟悉它後,嘉賓將會從其中抽走三個小部件。
尤冬梅不僅需要找出小部件,還要復原其具體位置
對此,芒媽只能:
其實作為一檔專注於傳播腦科學知識和腦力競技的益智類綜藝,《最強大腦》從第一季就保持著高水準。
且看挑剔的豆瓣觀影群體的評分:
它的模式是運用明星元素的偶像效應,使娛樂和科學相結合,但卻不以流量小生小花旦作為常駐嘉賓,而是全程邀請科學家坐鎮。
用於邀請流量咖而省下的大部分的開支,用在道具和項目上還是相當喜聞樂見的。每個挑戰項目的設置,都將科學與視覺效果巧妙結合,道具也都頗費苦心。
道具「幻立方」
巨型蜂巢迷宮
3D頭骨
完美七階幻立方更是改了五次,才呈現出最後的實體道具。
第四季還最新引入人機大戰模式,百度研發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小度」以選手的身份亮相,芒媽好友透露,這些創意道具的造價加起來,大抵就是三四個一線明星的綜藝片酬吧。
所以綜藝節目一定要抽出一大半預設資金來邀請一線明星嗎?沒有流量咖的坐鎮就不能取得高的市場份額嗎?
不一定吧。
只要有層出不窮的小鮮肉,就會有永遠邀請不完的嘉賓,就會有居高不下的綜藝天價片酬。眾口難調,大部分綜藝已然習慣了往撕逼和湊CP萬年不變的套路上走,哦,如今戶外挑戰類還多渲染了個「兄弟情」。
而《最強大腦》背道而馳,將鏡頭更多的對準素人,未必不是個新思路。
看看實時關注度就知道了,第一期剛播,就已經佔了冠軍的座兒。
減少節目的明星元素、減少高片酬的流量咖,並不是真的不care收視率,而是寧願冒著風險也要將節目質量做細做精,讓科學流行起來。芒媽已經在《最強大腦》四季的影響下,變身成了熱愛科學的社會主義好少年,如此良心節目,必須得心甘情願的當一回安利的自來水。
而如何在不藉助明星光環的前提下讓節目有亮點、有熱度,也是節目從業者普遍需要考慮的問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