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想永遠都活在「別人」的陰影裡

2020-12-27 情感研究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錢同學,ID:QianTX2019】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人越長越大,懂得越來越多,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同輩人的人生捆綁著你。

你無時無刻不被同輩人的所做所為所包圍。

幼兒園的時候,你第一次離開父母去陌生的環境,你無措的站在門口甚至會嚎啕大哭,父母會溫柔的安慰你「你不乖,你看別的小朋友都沒有哭」。

別人都沒有哭,我也不能被別人比下去,我不能哭。

"別人"這個概念第一次湧入了你的腦子。

小學、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學,你聽到最多的就是:

「領居家你認識的A又在五校聯考中拿了第一,你看看別人」

「你大姑的女兒真是爭氣,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拿了特等獎,你看看人家」

「你看看別人一回來就學習,你怎麼老是看電視」

「別人怎麼又考第一,你看看你」

.....

同輩人的優秀一次又一次的打壓你,你熬夜學習一晚上但是奧數題還是解不出來,別人輕輕鬆鬆就能跳遠兩米,你拼命練蛙跳最後中考也只是一米八。

你又一次開始安慰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365行,行行出狀元」。或者你乾脆的告訴自己:你是一塊未經雕琢的原石,只是在等待一個機緣被發現。

你一直這麼等待。

整個學生時代,你甚至想:大學畢業就好了,到時候大家比拼的就是工作能力了,學習好不見得一切都好。

你一直這麼以為。

直到你邁入職場,你發現:無論你身處哪個圈子,都會有比你優秀的人存在,他們不光學習成績壓制你,而且證書樣樣齊全。

更可怕的是他們交際能力極強,就連你也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天生就在羅馬。

努力也沒用,這成了壓倒你的最後一根稻草。

仿佛你身處一片小島上,周圍全都是汪洋大海。你總期望能被人發現,但洶湧的海水一次又一次將你撲倒。

你以為的自己的特長總是被別人輕易做到,優秀的人身邊還有更優秀的人,這像個無休止的賽跑。

你開始懷疑自己活著的意義,開始埋怨父母並不能給你物質上的支持,開始自我放棄式的惡意詆毀自己等,經過一系列的內心掙扎,你終於承認承認自己或許本質上就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塊鵝卵石,就是再等上一百年,也不會變成人群中的焦點。

你開始不再特意關注身邊的人又拿到了什麼offer,又獲得了上司的一致好評抑或是他的加薪升職。

你從一開始的內心羨慕表面敷衍的祝福到平靜地接受身邊人的優秀。

你從一開始的過度關注別人的生活到認真準備自己的每一份便當,你開始把生活的重心移向自己。

當你在字典上偶然看到"peer pressure"這個單詞時,你才明白原來不甘心和焦慮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

你所羨慕的那個人深夜也正在為別人的優秀而焦慮。你越優秀越發現優秀的人實在太多了,這世界上從不缺少人才。被替代的恐懼和內心的焦慮充斥了每個深夜。

有同齡人在的地方就有壓力。我的壓力來自你,你的壓力來自他,他的壓力來自他身邊的人,所有人都陷入了追逐優秀的惡意循環。這種困境無法避免。

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同齡人的壓力不可怕,適度壓力可以逼迫你向前發展,朝著目標前進。但可怕的是在同齡人這座大山壓垮下的你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能否重塑。

你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下會感到無比的抑鬱和焦慮,你開始思考是否只有你被別人遠遠甩在身後。

為何人群中熠熠發光的不是你。不甘心、憤怒、焦急、自卑一下子湧向了你。

這是生活中常見的peer pressure下的每個人。

你每天拼命的學習自己不擅長的社交和各種技能,最後才發現無論怎麼樣身邊總有輕而易舉就能得到你費盡心血的東西。這很殘忍但也很現實。

這其實是陷入了自我困境中,也就是存在主義哲學家保羅.薩特所主張的「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其中之一的解讀便是:當你過分在意你和身邊人的關係或者身邊人的生活時,身邊人對你來說就是地獄。

他人即地獄,自我即天堂。

擺脫這種病態的局面的最佳方式就是學會接受有缺陷的自己,學會和自己的平凡擁抱,當你接受自己的存在就是一個小星球時,你處即是天堂。

身材缺陷、身高缺陷、學歷自卑等,這些都沒關係。你可以試著尋找自己的第二條道路。

你五音不全也沒有關係,唱歌只要可以傳達你的心情就好。

你長的並不符合傳統長相沒關係,你可以換種妝容或者在穿搭上下功夫。

.....

慢慢來才比較快。慢慢去享受生活,學著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學著熱愛自己的人生。

別人不會因為你的注視變得不一樣,但是你把自己作為世界的中心則會改變你的整個生活。

"學著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學著熱愛自己的人生」

一味沉浸在自己不如別人的情緒裡,你看到都是自己的缺陷。

事實上,你沒必要逼迫自己為了「不掉隊」而去做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順從自己的內心,按照自己的人生節奏去走就好。星星不會因為月亮的出現而消失,各自在自己的領域發光就好。

哪怕在廣闊無限的星球裡,也一定會有人注意到你這顆獨一無二的小星星。

相關焦點

  • 不想永遠活在別人的眼裡,活在別人的聲音裡,只想單純地做好自己
    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奢望,或是不可能的幻想,但好像每天都會去祈禱——生活裡能夠有一個微笑。是傻也好,是蠢也好!但如此地奢望,只是不想永遠活在別人的眼裡,活在別人的聲音裡,只想單純地做好自己。或許有點妄想,或許有點可笑,但事實自己好像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 孫儷和鄧超的幸福婚姻,原來都是活在彼此的「陰影」裡
    心理學家榮格說,每個人都有「人格陰影」,那是與自己相隨,卻不被承認的那部分人格。我不想顧慮太多,只想去享受生命中最好的安排。」在上升期選擇家庭,在爆紅時收斂鋒芒。不取悅別人,不委屈自己,她活的很通透。2018年孫儷憑藉《那年花開月正圓》摘得飛天獎「最佳女演員」,她說:「我這四五年就演了兩部電視劇,其實的時間都在帶孩子。現在我的孩子已長大,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拍戲了,會更好更認真的演戲。」
  • 永遠活在自己世界裡的星座,自己快樂最重要,毫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說起這兒,每個人都在猜測這個星座,沒錯,他就是——水瓶。因為我在你身邊與其它星座相比,風象星座更加注重精神層面和自我感覺層面。對水瓶座來說,這是最重要的。對水瓶座來說,尋找自我,是他們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靈界,是水瓶座最重要的領域。
  • 姜文坦承人生最大的失敗:我活在母親的差評裡,一生都有陰影
    姜文曾經和《黑暗騎士》的編劇(大概指的是喬納森·諾蘭)交流過,這位猶太人和中國人有比較相似的傳統,他掙錢後給自己的媽媽買了所房子,然後他媽媽特別高興,越來越覺得他是個好兒子。我們姐弟三個,沒有一個孩子給父母增加負擔,我們都努力的工作、自立,也都在社會上小有成就。我們給他們買了房子,衣食住行幾乎都不讓他們花錢,都會自動買回來。她還是不高興,她總是盯著自己所沒有的那些東西,比如我爸不夠體貼,比如找點雞毛蒜皮的不如意來生氣。我很想取悅她,讓她更幸福更快樂,不過最終這是一場屢戰屢敗的努力。
  • 我每天都很絕望,不想活了
    ----點擊上方生命綻放,關注我吧----最近慧美微信收到了一位姑娘的傾訴:我每天都很絕望,不想活了。最近,老感覺自己要斷氣一樣。腦袋空空,心更空得慌。原生家庭讓我想逃離,可我不過是從一個深淵逃到另一個深淵。從不感覺到愛是什麼,無法擁有愛,也一直無力去愛。
  • 「親愛的,不要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你我共勉
    只能每天隨心所欲,但依然還是那個活在別人的話語裡和眼光裡的那個我,依然沒法做真正的「我」。有時候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裡。簡單來說,就好比凡事我總會先想到那個最壞的結局,然後告訴自己失敗了應該如何去承受。因為想東想西,所以畏首畏腳。到最後就真的會得到那個不怎麼想要的結局。
  • 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你什麼時候才能向前
    不是因為好笑,當然也不是為了學習,而是嚮往別人的生活,嚮往別人生命裡的陽光。「她跳芭蕾可真好看呀!」好羨慕,舞臺上的光芒真耀眼。「這個比賽看起來好厲害!」同樣的年紀,同一條跑道,我怎麼就落後那麼多。「這套衣服真好看!」
  • 請原諒我不想去注意,陰影裡你的悲傷與遲疑
    我坐在車裡,耳麥裡還有未盡的音樂,窗外一閃而過的風景將灰色的天空擱淺。心開始隱約著恍惚起來。仿佛自己從未離開過,旅行的意義,原來不過是逃避掉一種生活,去經歷另一場刻骨銘心。每天三點一線,好像工作永無止境。打一把藍色的傘,太陽細密的光線被逐層分割。
  • 莊子:別活在別人的眼裡,也別活在自己的情緒裡
    饅頭睡醒後,不自知地走出門去,看到饅頭的樣子,很多道士都忍不住笑了。老道長將饅頭叫進自己的房間問:「你認為,大家為什麼喜歡叫你『饅頭』,剛才還對著你笑了很久呢?」饅頭回答:「那是因為我的臉圓圓的,像個饅頭一樣可愛,師兄們喜愛我,看到我就心情好。」
  • 沈從文:不要刨根問底別人的過去,那可能是永遠不想觸碰的回憶
    很多人喜歡追究一個人的過去,但其實這些發生在過去的事情並不能證明什麼,重要的永遠是我們眼前的人。沈從文在《邊城》中有一句話,說的是「不要刨根問底別人的過去,那可能是永遠不想觸碰的回憶。」不要深究無法改變的過去我們的過去或許是一個很差勁的人,我們每一個人年幼還沒懂事的時候都是人性且胡鬧的人,這些都是曾經的我們。
  • 我的人生不想活成別人,只想做自己」
    標準始終是別人給的,你永遠說不清一份「標準」背後,摻雜了多少「別有用心」。 不想幹活的男人們說,女人要顧家,男人要賺錢。活在別人的答案裡,就永遠找不到自己的人生。 有一部短片,叫《鄰居的窗》,獲得了今年奧斯卡的最佳真人短片獎。
  • 「我不想活了,活著好累」
    問:大叔,我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了怎麼辦?做什麼事情都開心不起來。答:我承認我之前一直有一個誤區,認為大部分人的不開心都是不夠愛自己。有讀者問我:「為什麼我這麼善良,世界卻對我這麼殘忍」她樂於助人,看到一個小女孩裙子沒穿好,就去主動幫忙小女孩套絲襪,她對待誰都很好,甚至看到地下有垃圾都會自覺撿起來,可無論再怎麼善良都還是找不到存在的價值感。
  • 心理學家:別把自己的人生,活在別人的口舌裡
    這時,別被人左右,要記住,我們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別人的意見僅供參考。但丁曾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一味地聽從別人的該如何去做,只會讓自己最終活成了別人所期待的模樣,而此時你的已不再是真正的你。我們的人生也會因此受到無法估量的影響。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們如何走出別人的陰影
    像齊明月被母親支配著生活的孩子,一直活在「別人家小孩」陰影下。一直被媽媽否定,不管做什麼都不能夠得到媽媽的誇讚,造成了齊明月極度自卑的心理。她表現出的狀態就是:這個人不可能喜歡我,他怎麼可能會喜歡這樣的我!我不配被喜歡!齊明月對媽媽爆發的那一段,道盡了她活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下所有不甘和無奈。
  • 我之所以總是面對著陽光站立,是因為我不想讓你看到我背後的陰影
    我之所以總是面對著陽光站立,是因為我不想讓你看到我背後的陰影」夏玉溪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葉凡正低著頭看著從葉隙間撒在地上的稀稀光斑,「可對我來說,就算面對著陽光站立,我卻找不到我的陰影。」葉凡說完抬起頭的時候,陽光刺得她睜不開眼。
  • 程幼澤家人:因"黑老大"稱呼整個家族活在陰影裡
    程幼敏稱,弟弟肯定不知道酒店的隔壁是「公檢法」,因為海天大酒店是新建的,而弟弟一直在監獄裡,「我們從來沒有任何挑釁的意思,也沒有任何向別人示威的意思,他哪有這個膽量和能力?」  不過,事發當時的視頻顯示,程幼澤在酒店曾經站在臺上說:「今天回來了,弟兄們都過來了,吃好!喝好!」
  • 同樣是原生家庭,同樣是重男輕女,為什麼樊勝美永遠都無法活成蘇明玉?
    最近小編在重溫《歡樂頌》和《都挺好》後發現,兩部劇中樊勝美與蘇明玉的遭遇都十分的相似,同樣是生在原生家庭,同樣是重男女,可樊勝美為什麼就是活不成蘇明玉的樣子呢?
  • 馬世民:我們都活在牢籠裡!任正非:馬世民永遠是我的老師
    馬世民認為,人生來都是不自由的,「我們都活在牢籠裡,包括你周遭的環境和過去,決定著你的將來。」所以,我們有機會就要跳出去,找到一點空間,在那裡找到自我,然後找到自由。而自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對我而言,加入法國外籍軍團就是偏離了人生的軌道。軍團生涯非常艱苦,而且與我原本要走的路截然不同。但正是這經歷讓我找到自己。我是個自由的人。」不斷去攀登屬於自己的高山,持續擴展自己人生的空間,這才是生而自由。「我們生來並不自由,而是在盒子裡、牢籠裡,得走出去。你生在什麼樣的盒子就決定了你得遵循什麼樣的路徑。
  • 閆學晶:不想一直活在別人寫好的劇本裡
    在人人都迫不及待想展示自己的無限可能、撕掉標籤的時候,面對「農村戲專業戶」、「二人轉演員」等標籤,閆學晶也坦率直言:「我不願意撕掉標籤,因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別人眼中的標籤我覺得可能是我的長處。」 她的爽快是有分寸有態度,讓人舒服的。
  • 看完《三十而已》:對不起,我活不成也不想活成顧佳
    看看自己看看顧佳,覺得好像根本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顧佳的穿衣打扮總是搭配得體,無論衣服首飾都是價格不菲,髮型妝容從來都是一絲不苟。 睜開眼,就是娃的吃喝拉撒,老公要上班又不在家,雖然也想打扮,也想學習,也想健身,也想變得光彩照人,奈何自己實在分身乏術,怎麼都變不成故事裡的女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