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不要刨根問底別人的過去,那可能是永遠不想觸碰的回憶

2021-01-18 紫葳情感

人生漫漫長路上,所有人都有不平凡的經歷,都必然經歷過屬於自己的低谷和高峰,這是人之常情,沒有誰的生命是能夠一番豐順的,沒有永遠的晴天,就算是撒哈拉沙漠,也有會下雨的一日。

對於那些發生在過去的遺憾,那些已經發生的我們無法去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控制好現在,把控好未來,讓未來少一些遺憾,少一些嘆息和眼淚。

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不堪的回憶,也許別人早已忘記,但那些歲月的痕跡始終都刻在我們的心上,每每想起,我們都會記憶猶新。但不要誤會,這些過去正是我們存在過的點點滴滴,是我們久久不能忘懷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些回憶,正是因為有了那些過去,才有了現在的我們,所以不要再為過去感到遺憾,著眼現在,未來可期。很多人喜歡追究一個人的過去,但其實這些發生在過去的事情並不能證明什麼,重要的永遠是我們眼前的人。

沈從文在《邊城》中有一句話,說的是「不要刨根問底別人的過去,那可能是永遠不想觸碰的回憶。」

不要深究無法改變的過去

我們的過去或許是一個很差勁的人,我們每一個人年幼還沒懂事的時候都是人性且胡鬧的人,這些都是曾經的我們。

曾經我們經歷過一段不幸的婚姻,導致現在我們不再相信愛情,不再信任自己,導致現在我們永遠缺乏安全感,永遠都在提心弔膽地過著日子,生怕自己遭到拋棄。但其實這些過去雖然已經發生,但卻並不能影響到我們的現在。

不要深究無法改變的過去,不管是別人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因為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無力扭轉,我們只能用未來的每一天去彌補這些在我們眼中看來的悲劇。決定權其實始終都在我們自己手上,沒有人會受到命運的優待,能決定命運的也只有我們自己。

從別人的往事中或許能看出這個人現在的一些品行,但與其這樣無所根據的猜測,不如真正嘗試著相處一下,讓我們用現在的目光去重新審視這個人。

你不想說,我就不問,是對人最基本的尊重

在與人的相處當中,我們時常會對一個問題刨根問底,時常會想要迫切知道答案以至於咄咄逼人,給以別人莫大的壓力,甚至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審視他人,這樣其實並不能體現我們的道德水平有多高,只能體現我們是一個不會尊重他人的小人。

很多事情既然已經發生,就不要輕易揭開別人的傷疤,往日的負擔何其重,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這些「前科」,儘量想要隱藏自己這些不完美的過去。而對待這些東西,如果你不想說,我們就不要過多的詢問。

因為對別人不堪的往事觸碰太多,越是刨根問底,就越會讓我們拉遠與他們的距離。那些已經發生在過去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相信它總能在將來的某一天教會這些當事人一些道理。

要相信人是會改變的,人生漫漫長路並不平坦,所有人的生活都很不容易,誰都有過不願再次提起的往事,而對這些事情,我們心裡清楚就好,不要逼迫別人再次開口承認。

筆者情感感悟:

很多事情在我們看來是不可理喻的,但就確確實實發生在別人的身上,我們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不堪回首的記憶,也許其他當事人並沒有在意,如今也都已經忘記,但它始終留存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時不時還會冒出來,引得我們心裡一陣感慨。

就像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過一段沒有結果的戀情,或許是沒來得及告白的暗戀,或許是遭到拒絕的表白,這些事情在別人的眼中無足輕重,但我們卻始終歷歷在目,不能釋懷。正是因為人有屬於自己的過去,所以才會有多種多樣的情感流露,我們沒有選擇永久遺忘的餘地,只因為我們是人,我們有知覺,有記憶。

那些發生在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如今再次提起,再去深究都已經沒了意義,我們能做的只有著眼現在,因為人就是這樣活在當下的生物,我們始終目視前方,始終向前進。

生命就是這樣一條單向旅程,我們可以偶有回頭,但不要過度深究。

相關焦點

  • 絕世單戀—悲情沈從文
    眾多的學子們慕於先生之名,都早早來到了教室,等待著沈從文的到來。那黑壓壓的人群啊,可真是裡三層、外三層。在這擁擠的人群中,有一個女學生,名叫張兆和。鄉下人沈從文想必從來沒有見過這架勢,傻傻地站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一分鐘過去了,兩分鐘過去了,五分鐘過去了,沈從文還是那樣的沉默。終於,他想起自己還會寫字,急忙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你們人太多,我真的怕了,要哭了。」
  • 沈從文《如蕤》:如果你不能理解我,那我要你的愛又有何用?
    "春天,有雪微融的春天"象徵著如蕤和梅先生關係的改善,預示著他們有在一起的可能。而"不,黃葉作證,這不是春天!"則有一種突然從睡夢中醒來的感覺,這不是真的,如蕤和梅先生是註定走不到一起的。對於「孤墳」,兩個人也是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如蕤是愣住了,而梅先生則好像「什麼也沒有似的走過去了」。如蕤想的是愛情還沒開始就結束了,而梅先生注意的卻是墳周圍的風景,還說像極了他們兩人都熟悉的風景,暗示著他想和如蕤正式確定關係。
  • 沈從文與張兆和——人生容不得兩個人都正確(上)
    「愛情使男人變成了傻子的同時,也變成了奴隸,不過,有幸碰到讓你甘心做奴隸的女人,你也就不枉來這人世間走一 遭。做奴隸算什麼,就算是做牛做馬,被五馬分屍,大卸八塊,你也是應該豁出去的!」這自卑的愛情,當然是不可能贏得兆和芳心的。自然界中動物的故事可以教會我很許多,鳥兒通過漂亮的羽毛,獅子通過雄猛的力量吸引異性,剛剛進化成人的我們又怎能逃脫這普遍的規律呢?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證實:若非沈從文去世,他將獲1988諾貝爾文學獎
    這應當說也是不太可能,還是如前面所說的那樣,諾貝爾文學獎不可能向外面宣布,一個作家,只有當他獲獎的那一刻,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獲獎。沈從文當然也是有這個資格獲得這個獎,不過有理由相信,沈從文是肯定進入到了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名單裡。瑞典唯一一位通曉中文的院士馬悅然就曾經說過,沈從文的作品在瑞典很受歡迎,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沈從文應當是進入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名單。
  • 張兆和與沈從文—愛情的牙齒
    但是對沈從文來說,婚前張兆和的冷美人形象,是一種迷人的特質。而到了婚後,沈從文「一看到妻子的目光,總是顯得慌張而滿心戒備,同樣的目光,在她們的兒子看來,卻是充滿愛意和溫暖的。」張兆和遲遲不肯南下,沈從文不免有可能失去她的擔心,又疑心張兆和在北京有了另外一個人。其實張兆和就算是冷淡,就算對沈從文毫無崇拜之意又怎麼樣,他可以追求他的女神,女神就不能向上看,必須向下俯就?
  • 沈從文筆名曾屬於:夢中牽掛的親情,歡樂的夥伴,徹夜長談的朋友
    上篇談到了沈從文的筆名「則迷」即為遇事「則迷」,遇事不要糊塗,除了錢還有夢想在。艱苦的北漂生活沒有改變沈從文溫暖的內心,他想用文字鼓勵著更多人前行。「從文,你姐給你錢,你還不要,虧你敢這麼做?」滿書遠睡覺前瞪著眼看沈從文尋根問底。而沈從文的想法卻是:我姐姐的錢也是有她的用處,他們來北京也不寬裕。所以只收了姐姐的兩個棉被,要是關於別人再給他的錢或者物品,他都會記得,並在以後加倍奉還。滿書遠看著他們剩下的幾元錢發愁,沈從文卻要把精力放在考學上。
  • 魯迅和沈從文的「兩條路」
    這不是別人,竟是沈從文。提起沈從文,我們立即聯想到他溫柔敦厚的品格、抒情婉約的文字、鄉土田園的故事。誰曾想到他和血絲呼拉的頭顱會有所轇轕?但沈從文不但寫,而且寫了不少有關砍頭的文字。他少年從軍,曾親見多起千人受屠的大場面;看幻燈作文的魯迅與他相比,反倒是小巫見大巫了。然而沈從文有關砍頭的小說或散文裡,不見鬱憤激越,卻有反常的平靜從容。
  • 沈從文和張兆和:一場愛情童話的背後,是卑微的背叛
    這不,一封不回,沈從文方寸盡失,一口氣寫了幾十封,感情當成文學創作了。結果是,張兆和告了胡適胡校長那裡了。告他騷擾。胡校長勸說了兩句,意思是有人追還不好呀,可張兆和說她很煩,學都不想上了。胡適趕緊說,別別,我和你爹關係好著呢,我去說說沈從文沈老師去。胡適經常幹這種事兒。不是撮合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就是當這個那個的證婚人。
  • 隨筆|沈從文筆下遊俠與遊俠精神
    郭解的祖父給帝王看相,他的爸爸就是個俠士,郭解子承父業,年輕的時候殘忍狠毒,別人一言不合就不高興,他一言不合就殺人,殺了好多人,好在運氣比較好,經常遇到天子大赦,就沒有被關在牢裡。但是也很難講,郭解是否過於雞賊,專挑大赦的時候殺人。郭解人到中年,可能想開了,性情大變,開始做好事,用恩惠幫助別人。
  • 沈從文:好的人生,都是從苦裡熬出來的
    看《沈從文的後半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師晚年的幾次哭泣。沈從文的兒子沈虎雛回憶:「一次母親見他獨坐在藤椅上垂淚,忙問怎麼回事,他指指收音機——正播放一首二胡曲,哀婉纏綿—奏完,他才說:『怎麼會……拉得那麼好……』淚水又湧出,他講不下去了。」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流下淚水。
  • 男人的三個軟肋,女人不觸碰,男人就會死心塌地
    男人也有一些軟,那這些軟肋,女人不要去觸碰的,就是不觸碰男人的底線。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當女人也能學會理解男人的時候,男人也會很好的善待女人。01.作為女人,一定不要觸碰男人的底線,不要因為想讓男人多愛自己一點就去傷害男人的父母,或者是讓男人做一些讓他的父母難受的事。很多的男人都想娶一個賢惠的妻子,這個老婆父母喜歡自己也喜歡,可以成為自己的賢內助。
  • 沈從文:我還以為自己是個受得了寂寞的人
    電報員不解,原來是沈從文追求張兆和四年的日子裡,總覺得自己是一個鄉下來的毛頭小子,深深的自卑令他極度渴望得到張兆和的肯定和接納。沈從文曾跟張兆和說:「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張兆和是沈從文的美女學生,沈從文對張兆和一見傾心,甚至請當時中國公學的校長胡適幫他勸勸張兆和。但是張兆和起初卻並不理睬沈從文,更別提鍾情於他。
  • 「人生是一種沉默的鬥爭」:沈從文與他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這使沈從文看了到一絲希望。1969年9月,張兆和下放湖北鹹寧五七幹校,不久歷史博物館領導也找沈從文談話,動員他下放。11月16日,沈從文致信館中領導,希望不要離開北京,繼續研究,認為這更有意義。但沒有用。11月18日,歷史博物館決定沈從文等老弱病18人下放幹校,月底前離京。沈從文心中很亂,兩夜未睡。
  • 沈從文: 他在痛苦中開花
    隨手翻開一本書,是沈從文的書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沒想到會發表的自囈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認為「精神失常」的一段歲月。他在妻子張兆和的信上胡亂圈點,內容大致為:我的痛苦這個世界上沒人知曉,生活已經失去意義。那時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動文人」的定論而否定自我,直覺自己的寫作時代已經過去。精神壓力巨大的他應梁思成與林徽因之邀住在他們清華園的家裡,以療養身心。
  • 鄉下人沈從文 聶華苓
    沈從文聶華苓1980年,巴金在寓所會見聶華苓和她丈夫、美國詩人保爾-安格爾鄉下人沈從文 | 聶華苓■聶華苓一九八○年四月,我和Paul到北京,在中國作家的晚宴上,突然回到年輕時光。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也回到馮至的《南方之夜》:燕子說,南方有一種珍奇的花朵,經過二十年的寂寞才開一次——這時我胸中忽覺得有一朵花兒隱藏,它要在這靜夜裡火一樣地開放。也回到沈從文的《鄉下人》:這些人生活卻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從容的各在那兒盡其生命之理。那時光是很久很久以前了。
  • 沈從文評魯迅文:大部分是罵世文章
    現今我們見到沈從文晚年的照片,多是平靜的滿面笑容,看去祥和極了。但是,當我們閱讀他青年及中年的一些作品時,卻常常感到其中的執拗及剛直。這樣看來,錢鍾書的一句評價倒是觀察得較為深入:「從文這個人,你不要以為他總是溫文典雅。骨子裡很硬。不想幹的事,你強迫他試試!
  • 再喜歡一個人,也不要去觸碰他的底線
    不問過去,不揭對方的傷疤還記得《歡樂頌》中的劉濤飾演的安迪嗎?每個人都有過去,安迪心中一直有這樣的隱痛:由於母親患有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弟弟也是從小聰明,長大後出現智力低下的問題的。骨子裡流著精神病的基因,安迪一直害怕自己終有一天會發病。這件事是她內心深處不願讓人觸碰的一道傷疤,可是遇見魏渭之後,這塊傷疤不斷地被揭起。
  • 金牛座不能觸碰的4大「禁區」,第2個很「危險」,不要輕易觸碰
    金牛座不能觸碰的4大「禁區」,第2個很「危險」,不要輕易觸碰大家好今天帶來的是金牛座不能觸碰的4大禁區第1個是借錢不還作為金錢的象徵金牛座愛財可是出了名的不重要的人向金牛座借錢是不可能借到的能夠借到金牛座的錢的都是不一般的人代表在金牛座心裡很重要但是如果借錢不還
  • 張嘉佳:永遠不要羨慕別人的生活!
    從那以後,寫作就成了件順理成章的事。他和許多朋友寫信,幾乎每天都去收發室拿,就連老師們都恨不得沒收;他加入校園文學社,當雜誌主筆,針砭時弊、鋒芒畢露,大筆一揮就是幾萬字。他從來不是個按部就班的人,卻永遠都從心而活,自由灑脫地路過全世界。
  • 《黑暗面》:永遠不要高估自己在別人心裡的分量
    有人說《黑暗面》活生生的闡述了no zuo no die;有人說人心陰暗面永遠不要去試探,因為這些陰暗從來不會讓人失望;在親密關係中,永遠都不要高估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分量。在最初的最初,他倆看起來如此甜蜜,情投意合,在街頭騎行,眼角嘴角都是愛意,肆意撒向這座城市。